APP下载

清诗说茶之风

2017-02-24朱庆文

茶博览 2017年1期
关键词:联句茶馆饮茶

文/朱庆文

清诗说茶之风

文/朱庆文

清代茶诗,留存下来的有550余首,涉及140余位作者。最多者为厉鹗,有80多首。诗体有古诗、律诗、绝句、竹枝词、试帖诗等。题材有名茶、茶圣陆羽、煮茶、饮茶、名泉、茶具、采茶、造茶、茶园、茶功等。

著名茶诗有厉鹗《圣因寺大恒禅师以龙井茶易予(宋诗纪事)真方外高致也作长句邀恒公及诸友继声焉》,汪士慎多首咏名茶诗,乾隆皇帝多首咏龙井茶诗,阮元的《茶隐》诗,陈章的《采茶歌》,曹廷楝的《种茶子歌》等。

宫廷茶宴

茶宴又称茶会、茶社、汤社等,是以茶代酒作宴,宴请款待宾客之举。“茶宴”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山谦之的《吴兴记》一书,其中说到“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此风最早可溯及三国时代。到了唐代,茶宴已经正式化。

古代茶宴特别是文人茶宴在精神品位上是十分高雅的。可以让人具体地感受古代文人以茶会友的雅逸情趣,它代表了文人茶宴在意境上的追求。

到了清代,茶宴盛行,宫廷自然也是不例于外。清人这样写道:“上自朝廷燕享,下至接见宾客,皆先之以茶,品在酒醴之上”。

清代宫廷茶宴肇始于康熙年间,乾隆时达到极盛。个中原因,与皇室提倡很有关系。乾隆一生酷爱饮茶品茗,几乎尝尽天下名茶。同时常以“书生”自居的乾隆,处处效仿文人的生活情趣,不仅吟诗作画,还把茶宴活动引入到宫廷,成为宫廷中一项重要仪式,在宫廷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此乾隆命宫中特制三清茶,以梅花、佛手、松子仁入茶,烹以雪水而成。宫中举行茶宴时,要以三清茶宴请群臣,之后还要将茶碗赏赐与宴大臣,以示恩典。例如夏仁虎《清宫词》中有一首:

松仁佛手与梅英,沃雪烹茶集近臣。

传出柏梁诗句好,诗肠先为涤三清。

柏梁诗是一种句句用韵的特殊的七言诗体,又称为“柏梁体”或“柏梁台体”。柏梁诗最早出现于汉朝,是联句诗的一种。

乾隆帝在位60年,几乎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茶宴活动。茶宴中不仅要品饮茶茗,还要按规定的题目作诗联句。联句内容十分广泛,有对景物节令的赞颂,也有对重大政治事件的纪念。目的在于示惠联情。甚至成为安邦治国的礼仪文化活动,茶宴的主要内容是饮茶作诗,参加茶宴的当然也是能诗文的内廷诗臣。能够参加茶宴被当时的人看作莫大的荣耀。“重华宫茶宴”和“经筵赐茶”都是乾隆时期宫廷集体性的茶文化活动。

乾隆在《重华宫集廷臣及内廷翰林等三清茶联句复得诗二首》中就写了这样的场景。

外藩华燕紫光回,堂陛重宣翰席开。

讵是言欢太频数,适因余暇共追陪。

略存禁体倡生面,弗许雕文骋颂才,

雪护麦田茶泛露,掞笺得句自蠲埃。

这是乾隆在茶宴时同时得到的两首诗,说明乾隆的诗性大发,诗才高超,应对联句游戏绰绰有余。外藩,原指有封地的诸侯,后泛指地方上的高级官吏。说明这次茶宴请了地方官员。堂陛,厅堂和台阶,亦指宫内。讵是,岂是?频数,次数。禁体,亦称“禁字体”,指禁体诗,是一种遵守特定禁例写作的诗。它限定某些字不能入诗,或者是限定某些字必须入诗。生面,新的面貌。雕文,是以彩绘、花纹为饰的物品。借用于华丽文词。骋,抒发,发挥的意思。雪护麦田茶泛露,这句点明了茶宴的时间。掞,舒展;铺张。笺,小幅华贵的纸张,古时用以题咏或写书信。

活水还胜活火烹,三清瓯满啜三清。

爰聨翰苑赓新作,所喜朝廷多老成。

雪象欲融金戺泽,曦乌向暖玉楼晴。

应怡情处偏萦念,渴望滇南报捷旌。

后来茶宴请的人越来越多,后来规定入宴者限于十八人,诗限于七十二韵,每人四句。如《三清茶聨句(有序)》这首诗,就是乾隆与群臣的联句诗。还有如: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因生刻淳化阁法帖并颁赐群臣而联句。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因四库全书编纂完毕而作诗联句。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以快雪堂帖为题联句。乾隆五十年(1785年)以千叟宴为题联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以平定台湾联句等等。

相传,当乾隆皇帝85岁要退位时,一位大臣谄媚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乾隆皇帝则回答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啊。”

乾隆一生有四万多首诗,可谓高产,堪称第一。全唐诗中也只有四万多首,他一人抵得过一个唐代。其中茶诗就一千多首,直接写茶的,就有三百多首。

乾隆《观采茶作歌》: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乾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皇帝六次南巡,游历杭州,踏赏龙井,题有多首龙井茶诗。这是其中一首。从采摘到制作,从古代到当今,全诗一气呵成,掌故信手拈来。

《再游龙井作》更是直抒胸臆:

入日景光真迅尔,问人花木似依然。

斯诚佳矣予无梦,天姥那希李谪仙。

清代龙井茶风行天下,实在与乾隆褒扬密切相关。

除了宫廷茶宴外,在民间文人雅士中,在佛教界,茶宴也较为盛行。今天我们的茶话会,也是茶宴的遗风。明清时西藏佛教寺庙流传的“熬广茶”活动,更为著名的佛寺茶宴就在我们的径山寺。

作为中国禅门清规和茶会礼仪结合的典范,“径山茶宴”在佛教界享有盛名。包括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等10多道仪式程序,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是我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径山寺禅院茶宴仪式,被日本僧侣带回后,逐渐演变成了日本的茶道。

茶叶外销

清朝初期,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量从我国运销茶叶,使我国茶叶向海外的输出猛增。茶叶是清代重要的外贸物资。

茶叶的输出常伴以茶文化的交流。

英国在16世纪从中国输入茶叶后,茶饮逐渐普及,并形成了特有饮茶风俗,讲究冲泡技艺和礼节,其中有很多中国茶礼的痕迹。早期俄罗斯文艺作品中有众多的茶宴茶礼的场景描写,这也是我国茶文化在早期俄罗斯生活中的反映。

凯瑟琳是开创英国下午茶之风的“饮茶皇后”,酷爱品饮中国红茶。英国诗人埃德蒙·沃尔特专门作了一首赞美诗《饮茶皇后之歌》献给她:

花神宠秋月,嫦娥矜月桂。

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

一为后中英,一为群芳最。

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

助我清明思,湛然祛烦累。

欣逢后诞辰,祝寿介比此。

当然这个五言版是以律诗形式翻译过来的。

这首优美的《饮茶皇后之歌》作为国外第一首中国红茶诗,也是英国第一首茶诗,在西方茶文化中享有一定的地位。18世纪末,仅伦敦就有茶馆两千个。直到现在,英国的饮茶之风仍然盛行,超过了饮咖啡与可可的人。

威廉·格拉德斯通《Tea,The Cure-All》

If you are cold,Tea will warm you。

If you are too heated,Tea will cold you。

If you are depressed,Tea will cheer you。

If you are exhausted,Tea will calm you。

这首诗简单明了,却有力地赞赏了茶叶的功效。威廉·格拉德斯通不仅担任过英国首相,而且还是个有名的茶客。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在各种情绪下的饮茶体验,赞美饮茶时给人一种超然的感受。

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是在1638年。当时,作为友好使者的俄国贵族瓦西里·斯塔尔可夫遵沙皇之命赠送给蒙古可汗一些紫貉皮,蒙古可汗回赠的礼品便是4普特(约64公斤)的茶。品尝之后,沙皇即喜欢上了这种饮品,从此茶便堂尔皇之地登上皇宫宝殿,随后进入贵族家庭,普及至一般家庭。

俄罗斯诗人普希金《茶诗》:

天色转黑,晚茶的茶饮

闪闪发亮,在桌上滋滋响

它烫着瓷壶里的茶水

薄薄的水雾在四周荡漾

浓醇的茶叶在不停地流淌

茶入小说

诗文、歌舞、戏曲等文艺形式中描绘“茶”的内容很多。在众多小说话本中,茶文化的内容也得到充分展现。

在清代,有一部小说是写茶的经典之作。那就是《红楼梦》。其中有关茶文化的描写,堪称典范。

曹雪芹写的茶事生动、细腻、深刻,对于人物性格的凸显,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曹雪芹几乎写尽了茶品、茶具、茶人、茶理、茶道……认真地阅读下去,就会惊叹道: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中言及茶的多达260多处,咏茶诗词(联句)有10多首。它集明后期至清代200多年间各类饮茶文化之大成,形象地再现当时上至皇室官宦、文人学士,下至平民百姓的饮茶风俗。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的《四时即事》很有名气。虽然在书中是借宝玉之口说出来的。像宝玉这样的“富贵闲人”在觉醒后,还会有愤懑、痛苦、绝望之情绪。除《春夜即事》外,其他三首都写有茶。《春夜即事》记叙了自己在春雨淅沥的夜晚,枕上梦觉之时,面对悲花愁烛,凭窗忆远,怀念自己梦里情人的景况。这里不作解读。

曹雪芹《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粧。

这首《夏夜即事》,起笔便点出那位佳人,也就是他的梦里人已经离去,她倦于刺绣而整日昏昏长睡,独卧青灯古佛旁,做着深沉幽梦,在梦中与主人相会。“金笼鹦鹉唤茶汤”,是说笼中鹦鹉犹在殷勤地呼唤她喝茶吃药。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两句写出了斯人已去的景况。这里的“宫镜”即是麝月镜,“御香”即是檀云香,是窗明宫镜自开,室霭云香自品,再也不见她晨妆,再也不见她夜沐。这是怎么的惆怅与伤感。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进一步描写人去室空的景况:杯倾露滑,凉风满堂,寂无人语,渺无人声。

而这时候,在别人家里“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水亭处处齐纨飘舞,朱楼富女晚妆已罢,都高卷珠帘,观赏迷人的夏夜景色,而他们却只能梦中相会,独守空房!

曹雪芹《秋夜即事》: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

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起句即点明主旨,从此“绛芸轩”即芹脂室内一片寂静,往日的欢声笑语一点儿也无有了。“绝”字用的极是。

“桂魄流光浸茜纱”,惟有清冷孤寂的月光如水一样地照射在茜纱窗上。“苔锁石纹容睡鹤”,只有睡鹤默默地眠于布满苔痕的阶上,“井飘桐露湿栖鸦”,院中落满了桐叶,飘下的露水把栖鸦打湿了。两句鹤眠苔石,鸦宿露树,写轩里寂寞清冷的景况。

“抱衾婢至舒金凤”,说小鬟已归帐中安稳入睡,“依槛人归落翠花”,是说经常依槛迎风等待他回来的人,即前诗中的“佳人”、“梦中人”,已归于落花流水,一去不回了。

往日喧哗欢快与今夜的凄凉清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能不令他满怀愁绪,夜不能眠,惟有借酒浇愁:“静夜不眠因酒渴”,酒后口渴了,又不能不“沉烟重拨索烹茶”,又唤醒小鬟,重拨沉烟,再烹茶来。沉烟,炉中的深灰余火。

曹雪芹《冬夜即事》: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鹴衾睡未成。

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郎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梅魂竹梦已三更”,说他二人相思相恋,魂牵梦绕,日已久,夜已深了。这里的春、夏、秋、冬和早、中、晚都具有人生阶段的意思,并非仅指狭义的时刻。

“锦罽鹴衾睡未成”,从卧锦罽到盖鹴衾都难以入睡。正所谓孤枕难眠。

“松影一庭惟见鹤”,惟见一庭松影满地月光中的睡鹤,“梨花满地不闻莺”,再也听不到笑语莺声了。两句是律诗的修辞写法:是惟见一庭松影下的睡鹤,不闻满地梨花时的歌莺。堆满眼前的只是一片冰雪的天地!如果说前诗表达的还仅仅是凄凉的意境,而这里表达的则是透骨的寒冷了。

“女儿翠袖诗怀冷”,是谓过去的“翠袖女儿”——常常凭诗抒怀的女儿,即梅溪现在诗怀已冷,再也无意吟诗了。

“公子金貂酒力轻”,是谓以前的“金貂公子”,常常借酒浇愁的公子即雪芹,现在也“酒力轻”了,再也饮不下酒了。两句是年深月久,情怀欲竭的写照。

至此,一切欢乐、希望、企盼和梦想都已完结了,再也没有高兴的事情了,但结束语特别的用了“喜”字,“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即时烹”,却喜的是侍儿还知及时扫雪烹茶,供其试品,这强拉来的喜事,更衬出他们二人已陷入了悲痛欲绝的境界之中了。

红楼梦中还有更多的茶诗《贾宝玉品茶栊翠庵》这一回里,就有:

茶余酒后岂闲谈,生死存亡息息关。

栊翠庵中无限事,玄墓梅花雪满坛。

第2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消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以茶暗示贵族之家的贾府不配有更好的命运,“茶尽”、“香消”犹同云“运终数尽”。"

第8回,诗云: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诗中的“凤髓”即指名贵的茶。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诗中表达了这个贵族家庭的豪富。

第76回: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清代茶书的编撰并没有随着茶业的发展与转型、品饮艺术与茶馆文化的深入民间而崛起,反而明显地缺乏生命力。迄今所知的茶著只有10多种,其中有的还有目无书。

究其原因,最主要是道光末年以来,中国饱受帝国主义侵略,雅玩消闲之举、玩物丧志之思不为广大士人所取,有志者大多胸怀忧国忧民之心,变法图强之志,投身到关心实业、抵御外侮、挽救国家、解救民众的实际活动之中。

除了刚才说的《红楼梦》外,像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汝珍的《镜花缘》、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刘鹗的《老残游记》、李绿园的《歧路灯》、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等著名作品,无一例外地写到“以茶待客”、“以茶祭礼”、“以茶为聘”、“以茶赠友”等茶风俗。还有清末民初人徐珂的《清稗类钞》,清代诗人、美食家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震钧所撰《天咫偶闻》等,都具体记录有茶事茶俗。

茶馆盛行

最早的茶馆是以茶摊形式出现的,时在东晋元帝(公元317—322在位)时,南北朝时出现了供喝茶住宿的茶寮。真正的茶馆的起源,比较公认的还是在唐代,唐代商业交往发达,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从京城长安、洛阳到四川、山东、河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都出现了茶肆。

从发展阶段上看,东晋是原始型茶馆的发轫阶段,南北朝时形成初级型的茶寮,唐代是茶馆的正式形成期。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茶馆日趋发达,在大中小城市乃至于乡镇、农村,都有了广泛的立足之地,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一大景观。

程鸿益《铅山竹枝词》第五首还说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千盘茶绕代香熏,一日青蚨二百文。

抛却女红入尘市,桑鸠啼遍不曾闻。

蚨,古代用作铜钱的别名。桑鸠,即布谷鸟。说的是妇女抛却“女红”不做,开起了茶馆,一天下来,收入颇为可观。

茶馆很兴,那么,清代出入茶馆的人是何许人也?其实涵盖了社会的各阶层。这些人在茶馆中演绎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一定意义上讲,茶馆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人们在茶馆中品的不仅仅是茶水,而是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以及自己人生历程中的酸甜苦辣。这也使得茶馆文化在这一时期开始走向成熟。特别是在康乾盛世年间,甚至出现了“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的世风。有诗为证。

例清郝懿行《都门竹枝词》

击筑悲歌燕市空,争如丰乐谱人风。

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

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场景?父老,不是在喝酒就是在喝茶。饮酒可以成仙,品茶可以成道。当时北京有名的茶馆已达30多座,上海更多达到66家。杭州城已有大小茶馆八百多家。乡镇茶馆中,太仓的璜泾镇,全镇居民只有数千家,而茶馆就有数百家。

其实,在清中晚期,有时泡茶馆成为一些人的生活方式。这一点在诗中也有反映。如:

茶馆先推丽水台,三层楼阁面河开。

日逢两点钟声后,男女纷纷杂坐来。

下午两点后,男的女的都来茶馆坐坐。特别是女的也来泡茶馆,这是晚清是很少有的,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茶馆之盛行。

在茶馆里除了“太平父老”,男男女女,当然一些旧的贵族应该是茶馆的主角。一方面他们有这条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另一方面他们习惯于受有尊崇,他们来茶馆以一些谈资来满足自己的虚荣。

得硕亭《京都竹枝词》

小帽长衫着体新,纷纷街巷步芬尘。

闲来三五茶坊坐,半是曾登仕版人。

仕版,旧指记载官吏名籍的簿册。亦借指仕途或官场。

杨咪儿《都门竹枝词》

胡不拉儿架手头,镶鞋薄底发如油。

闲来无事茶棚坐,逢着人儿唤呀丢。

提着胡不拉儿的,这些溜鸟的,大多是满清的贵族。

当然一些名人雅士,也权把茶馆当作社交场所。朱自清、林语堂、老舍、茅盾等泡茶馆,泡出了对茶道茶文化独到的见解,还写出了不少传世的佳作。老舍的《茶馆》就是一例。

而一些底层士民,甚至“只把茶馆当家住”,白天人包水,晚上水包人。白天泡在茶馆里,晚上泡在澡堂里。茶话、看戏、听曲、听段子等,茶成为人生必须。有诗为证:

刘豁公《上海竹枝词》

是谁作俑紊风规,博士头衔到女儿。

新式茶堂陈百戏,令人迷惘夜归迟。

这首竹枝词还有原注。说:某游戏场,近于临街楼上设一新式茶堂,亭台池阁,粹于一楼,杂置灯彩戏曲,以娱座客。茶博士悉为妙龄女郎,打情骂俏,在所难免。登徒子(宋玉有《登徒子好色赋》,后以这代好色之徒。同时也以东邻称美女)趋之若鹜,固其所也。显然,被吸引来此饮茶的茶客都是有闲一族。

这首诗还说明茶馆的表演是有组织的行为,可以“陈百戏”。茶馆里表演文艺节目已是常规行为。余槐青《上海竹枝词》

安乐窝还小广寒,青莲阁上更盘桓。

迄今游冶成陈迹,群众争趋歌舞团。

有首竹枝词专写老昆明人蹲茶馆的雅趣。

停午楼馆试分茶,普洱毛尖胜锷嘉。

清歌一曲灯夹戏,且食松子听琵琶。

充分说明了在茶馆里,听曲、看戏、喝茶、茶食是主要的活动。当然旧时茶楼也是“风月场所”。湘湖仙史中有《洋场繁华小志》一诗:

啜茗先登阆苑楼,往来蜂蝶尽闲游。

品题要具评花眼,谁是神仙第一流。

描绘了游人到大茶馆阆苑第一楼休闲的情景。更有些诗更加直白地说出茶楼的风月活动。又如:

青霞一口暂勾留,阆苑申江第一楼。

偏是游人多艳福,佳人佳茗竟双收。

又如:

松风小阁几勾留,薄暮还游丹凤楼。

妾看檀郎郎看妾,郎真有意阿侬不?

旧时有清茶客馆和荤茶楼之分,

清茶客,环境高贵儒雅,窗明几净,设施考究,布置字画盆景,茶客多是些文人骚客,书画行家,古懂商人,他们喜欢在宁静雅致书茶飘香的氛围里切磋艺技,洽谈买卖。

荤茶馆,则提供各种名目繁多的点心,俗称茶食。今天我们的茶餐厅应该就是这类的。

到了后期,茶馆开始功能化。不同的茶馆承担了不同的功能,不同的人进不同的茶馆。如海宁硖石镇当时有130多家茶馆,形成了米市茶馆、丝茧牵头茶馆、同业茶馆、鸟蟋茶馆、戏迷茶馆、忠义茶馆、报界茶馆、官员茶馆、航班茶馆、网船茶馆、鲁班茶馆。这种不同的人相聚在不同的茶馆,具有十分明显的社交目的。

但晚清时期茶馆助长了中国人不少劣性恶习,中国的茶馆文化走向衰落,民国时苟延残喘,在解放后基本消失。□

猜你喜欢

联句茶馆饮茶
《中华诗词》第十九届青春诗会师生联句
《茶馆》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论宋代联句诗创作及其艺术特色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四季饮茶与健康
清雅茶馆
月下饮茶
虚掷光阴买山水 时餐联句飨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