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引领湖北现代农业发展
——湖北省2016年农业主推技术工作综述

2017-02-24湖北省农机局陈鹏宇王林松

湖北农机化 2017年1期
关键词:农技农民科技

湖北省农机局陈鹏宇 王林松

科技引领湖北现代农业发展
——湖北省2016年农业主推技术工作综述

湖北省农机局陈鹏宇 王林松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实现农业“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目标,省农业厅遴选出54项适宜湖北现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轻简化和生态化发展要求的主推技术,引导广大农技人员和农民科学规范选用先进技术,推进先进科技快速进村、到社、到场、到田、入户。1年来,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认真组织,积极谋划,紧紧围绕湖北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方向和优势产业,引进、开发、试验、示范并推广了一大批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增强了科技对湖北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率,为加快推进湖北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1 真抓实干,高位推进

湖北省农业厅党组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大农业主推技术的遴选和推广力度,每年都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对遴选出的先进实用技术以厅1号文件在全省发布,得到了各级农业部门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54项农业主推技术涵盖种植业、畜牧、水产、农机、植保、环保等多个行业,全厅实行统一领导、整体部署,全产业推进,成效显著。全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等“三新”技术4 130万亩(1hm2=15亩),举办示范样板2 330个,开展农民技术培训8 552场次,培训人数174.982万人次,技术推广到位率达85%,累计实现节本增效80亿元。全省水稻机械播插达到1 524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8%,油菜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40%,在全国位居前列。面对2016年严重的洪涝和罕见的高温灾害天气,全省粮食总产达255.41亿kg,居历史第4高位,仍居全国11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603元,同比增长8.9%,增幅位居中部第2位。农业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充分体现了农业科技的重要支撑作用。

1.1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工作专班

各地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结合当地生态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层层建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协助抓,骨干力量齐上阵,做到组织机构健全,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明确,强化了对54项农业主推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稻集中育秧工作,原省委常委、副省长任振鹤等省领导多次实地调研考察水稻集中育秧,省财政2016年安排5 590万元支持水稻集中育秧。省农业厅组派督导组,由厅领导带队深入田间地头对荆州、黄冈和咸宁等14个市的村组农户、新型主体开展督导,落实育秧主体,严把技术关口。启动农机作业水平提升工程,成立了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组,指导开展水稻、小麦等8类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襄阳、孝感、荆门等地政府连续多年把推广小麦机播列入为民办理10件实事,把每年小麦机播的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办事处,并明确规定乡(镇)主要领导为目标责任人,年底加强目标考核,实行奖惩兑现。

1.2 强化辐射带动,办好示范样板

各地依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粮棉油高产创建和农机化试验示范等项目,充分发挥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作用,办好农业主推技术示范样板,认真组织好现场学习观摩和交流活动,加大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水稻产区大力推行水稻集中育秧工作,2016年新建各类集中育秧基地8 984个,实现水稻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油菜产业在30个县市区集中举办了3万亩以直播油菜控密增角为主要技术的油菜高效示范样板,通过集中示范宣传,有效促进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孝昌县、随县、曾都、枣阳等地重点建设精品桃园示范样板,着力推广应用桃树高效栽培技术。全省4大优势茶区重点推广茶叶绿色生产模式及配套集成技术,打造17个茶企或专业合作社作为示范样板点,核心示范区样板点规模1.7万亩(每个1 000亩),全省辐射推广应用面积达210万亩。在咸安、宜昌、荆州、石首、汉川等地共建立15个莲草直胸跳甲繁育基地,面积约2 045亩。开展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方面,所提供的虫源核心防治面积31万亩,辐射推广面积达173.8万亩,实现节本增效14 773万元。测土配方实施肥和地力提升做到了“四有”,即有包片指导专家、有科技示范户、有示范对比田、有醒目标示牌,累计建设各类示范样板2 218个,示范应用总面积242.5万亩,设立示范样板展示标牌2 432个,举办示范应用现场观摩等活动612场次。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全省共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万多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已达200多家,种养大户、家庭农场15万家,成为引领和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重要农技推广力量。

1.3 强化技术培训,提升服务能力

各地在春耕生产、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生产季节,积极组织科技人员,结合科技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加强宣传指导,搞好农技推广服务,促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在关键季节组织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及时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确保科技入户率、到田率,重点开展4类群体的技术培训,使其成为新技术的宣传者、示范者、受益者和引导者。一是强化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以全省农技人员知识更新计划为载体,从全省市县两级选派农技人员到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湖北生物学院进行知识更新培训,各县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培养各类农技人员3万余人,提升了农技人员的自身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借助“三支一扶”计划,充实基层力量。大力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近几年共招募选派1 100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工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事业补充了新生力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三是加快建设村级农技员队伍。农业科技示范户不仅是农业部门的服务对象,也是发展壮大村级农技员队伍的重要依靠。2016年,全省进一步强化技术培训力度,各地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组织开展农技知识、新技术培训,举办了新型职业农民产业链和家庭农场培训示范班,培训各类村级农技人员2万多人,服务了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扎实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深入推动农民教育培训转型,重点聚焦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等新型务农主体,通过系统培训和政策扶持手段,引导一部分农民稳定地从事农业生产,走职业化道路。2016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超过5万人,进一步提升职业农民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1.4 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各地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加大农业主推技术宣传和普及力度。各项主推技术项目在启动、实施和推广期间,多次通过会议培训、田间学校、实地检查等方式,开展培训与宣传工作,并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站、农广校在这方面的技术推广作用,使得各项主推技术在各地得到迅速、大面积推广,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同时,示范项目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技110宣传、电视、报纸和刊物等宣传平台,加大项目进展及成效的宣传力度,各示范基地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编印发放实用技术手册和宣传资料,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得到了各地政府的普遍重视,为项目示范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和示范推广应用的不断深入,水稻机插的特点和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认识,他们对机插技术的接受由被动逐渐转向主动,购买和使用插秧机的积极性逐年提高,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逐年稳步提升。各地农业部门结合育苗种植和各类新技术培训工作,向广大菜农和客户印发技术资料,大力宣传蔬菜集约化育苗的优势及取得的良好效益,有力促进了蔬菜集约化育苗的发展。省农业厅大力推广茶叶绿色生产模式的做法被湖北日报、农民日报广泛宣传,截至目前,微信群发送相关信息2 700条,网上宣传60多条,为示范推广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

1.5 强化科技引领,创新推广方式

各地根据农村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推广平台建设,利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12316专家服务热线、农技推广“云平台”等新型农技推广方式,切实解决农业信息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从2012年开始,湖北省利用村村通、村村屏发布农业技术信息,农技指导员和农业技术专家开始利用手机短信通来指导农户种田。到2015年,全省大多数县市的12316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已经建成,农业科技网络书屋、12316专家服务热线、手机导航种地系统、QQ群、微信等社交新媒体已广泛用于农技推广,使农业专家不到田就可诊断病情虫情,农技员不到户便可开展指导,显著提高了农技推广服务效能。建立了“湖北省茶叶绿色生产模式交流群”微信群平台,及时通过微信平台上传病虫草害和科学施肥等技术信息,专家远程诊断,随时随地交流、咨询技术问题。以全国劳模高广金为首的劳模工作室,组织40多位来自各行业的志愿者,随时随地接受老百姓科技电话或网络咨询,及时解决广大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武穴、钟祥等有条件的县市开展农技推广“云平台”试点,研究探索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型农技推广方式,提高了农技推广服务效能。

2 科技驱动,成效显著

2.2 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各地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加快实验示范步伐,推广应用了水稻集中育秧技术、双低油菜直播控密增角高产高效栽培、超级稻高产高效栽培、粳稻——小麦全程机械化周年高产栽培、蛋鸡“153”和生态养鸡“553”标准化养殖、“池塘‘3+5’分段养蟹”和“虾稻生态种养”等一批技术新模式;筛选出了水稻新品种广两优1128、广两优148、油菜华杂62、华杂9号、圣光127、杂交鲌“先锋1号”、黄颡鱼“全雄1号”等一批适合区域特点推广的新品种,现已在全省适宜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集中育秧是发展双季稻和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技术,是实现水稻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重大举措。集中育秧破解了早稻生产“育秧难、难育秧”制约瓶颈,具有“三省两增”的效果:即省秧田、省劳力、省投入、增产量、增效益,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天两优616推广面积均超过10万亩;两优6326、深两优5814、准两优608、准两优199等品种推广面积都在5万亩以上。双低油菜直播控密增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操作简单,农户容易掌握和操作,实现了直播油菜稳定增产30 kg以上,单产水平提高15%以上,最高达到30%以上的应用效果。全省共推广“双低油菜直播控密增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种植模式320万亩,平均单产达到175 k g/亩,比全省平均单产高35 kg,每亩节约肥料、人工投入30元,每亩节本增效约120元,累计节本增效3.84亿元。粳稻——小麦全程机械化周年高产栽培技术周年粮食增产和节本提质增效明显。据估算,种植农户亩平种植效益比种植籼稻增收50元以上。湖北省率先在全国启动茶叶绿色生产模式配套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总节本增收10.74亿元以上。虾稻生态种养成套技术,实现了稻田小龙虾周年繁养的良性循环,亩平效益比虾稻连作提高1 700~1 800元;稻田稻飞虱、纹枯病的发病率和杂草危害大大降低,稻田农药使用量下降68%,同时化肥使用量下降24%,稻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项目首次采用集成虾稻连作、虾稻共生、田间工程优化、水位控制等技术方法,以及稻田环沟内侧增加小堤埂,实现了小龙虾稻田生态繁育,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累计新增水产品产量10万t,新增产值35亿元以上,新增利润10多亿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3 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湖北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样板的引领作用,带动农民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户在保证水稻、油菜等大宗农作物种植面积和高产优质的同时,大面积种植设施蔬菜、茶叶和药材等经济作物,辐射带动建立了规模较大的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6年,全省水稻一种两收面积达到230万亩以上;青贮玉米、油菜面积超过30万亩;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增加到400万亩。通过实施春——秋玉米连作周年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带动了江汉平原地区及东南部低丘平原区旱地玉米生产较快发展,有力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通过现场指导和召开现场观摩会,强化跟踪宣传报道,全省春——秋玉米连作生产模式突破50万亩,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农民种植水平明显提升。

2.4 提升了农民自身的科技文化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

通过建设高标准的示范区,抓好示范区新技术和新机具推广应用工作,采用现场会、演示会和现场观摩培训等形式,引导广大农户更新观念,接纳和采用先进实用技术,实现典型引路、辐射带动,用身边的鲜活事例现身说法,激发广大农民自觉采用先进技术的热情,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监利县根据种植规模、面积和辐射趋势选择示范点,以示范区域内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或承包的面积作为示范点中心,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示范龙头,带动周边农户购置农业机械,应用机插秧技术,实现整县推进。2016年,在荆门市、襄阳市、宜昌市等地分别开展了小麦全程机械化作业示范基地和稻麦绿色高产高效模式示范基地,实行机耕、机播、机收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除去省下的人工费用成本,平均亩产达到530 kg,增产18.2 kg。很多农户纷纷学习,购置小麦精播机、旋播机、喷杆喷雾机等,以典型带动小麦机播水平提升,推进小麦全程机械化技术普及应用。全省8个玉米核心示范区在产前、产中累计开展15场次技术培训,培训农民3 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 000余份,在生产关键时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多次开展现场技术指导。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加快了技术在大田生产中的转化速度,提高了广大农户的种植管理水平。

2.5 优化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各地针对区域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以农业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紧密结合农业主导产业,集成创新现代生态农业的典型技术与模式,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打造出一批不同区域鲜明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基地,推动和引领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大力推广高效农业技术,有效减少或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量,改善了大田土壤品质,降低农田有毒物质,提高了农产品绿色健康标准;茶产区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60%以上,核心示范园减少100%,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一般只用药3~4次,比茶农传统防治减少3次,茶园生态明显好转,天敌数量明显减少,茶叶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大力引进优良品种,扩大机耕种植面积,良种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物质基础,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激发了农户投身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技术,有效提升农药利用率,提高了植保作业效率和病虫害的防治能力。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快速腐熟技术,试点区耕地土壤结构得到了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得到了改善,提升了耕地地力,提高了产量,有效解决了秸秆的综合利用问题,避免了秸秆因废弃霉烂和焚烧造成的大气、河流等环境污染,形成良好的农业生态循环,社会效益显著。

3 认清形势,找准短板

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广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各地通过组织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项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了一批科技示范户、示范基地、农业科技110服务平台、12316专家服务热线等行之有效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有效促进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壮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3.1 科研创新力量薄弱

由于基层农技推广力量薄弱,新技术推广覆盖面小,无法承担技术创新重任。同时,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脱节现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3.2 项目资金投入不够

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大面积推广精准实施难度大。近年来湖北省高度重视科技兴农工作,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但由于地方财政比较困难,配套资金无法落实,跟不上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试验、培训等经费,基层农技人员无法开展试验示范,业务技能得不到有效提升,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明显滞后。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跟不上,难以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等。

3.2 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偏低

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有限,缺乏对新的农业主推技术的了解,加之农业高新技术在使用之初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大多数农户对新技术持观望和谨慎态度,投入资金和劳动力都会比较保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

4 精准施策,破解瓶颈

4.1 加大市场主体培育

引导各地农业部门在政策导向、投入倾向、培育市场、典型引路等方面采取更有力措施,扶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帮助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依法合理流转土地,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种植、机械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路子,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使其成为新技术宣传的主力军和试验示范的先锋队,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4.2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综合机械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要进一步强化涉农各行业的沟通协调与配合,搭建“政产学研推”信息平台,深入开展机艺融合研究和技术推广活动;要抓住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拓展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多个领域的应用水平,使农业生产搭上信息化发展快车;要鼓励农机装备企业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机遇,瞄准市场需求,加大先进适用机具研发,着力解决农业生产新技术新装备研究储备和有效供给不足问题,为湖北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装备支撑。

2017-01-08)

猜你喜欢

农技农民科技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