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蔗糖产业竞争力研究述评
2017-02-24朱朝枝
王 劼 朱朝枝
中国蔗糖产业竞争力研究述评
王劼朱朝枝
(福建农林大学 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蔗糖生产直接影响国际民生的稳定,在国内市场开放,蔗糖产业受到冲击的背景下,研究产业现状十分必要。从主产区特点、影响因素、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主要进出口国比较及政策建议五个方面对中国蔗糖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做了归纳分析。提出现有研究存在缺少对国内竞争力定位、衡量指标不全面及缺乏主产区横向比较等问题。应选择适当模型对主产区竞争力现状进行评估和横向比较,有利于发掘发展潜力,同时要重点从国内竞争力入手,稳定蔗糖的进口依赖度。
蔗糖产业;竞争力;建议
1 我国蔗糖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作为价格波动最大的15种农副产品之一的食糖,一直以来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我国食糖总产量中蔗糖超出九成。因此,对于蔗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是维护蔗区稳定,保持糖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关于蔗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
根据对现有主要文献整理可将国内蔗糖产业竞争力研究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包括对主产区发展的研究,即基于某一地区或产业生产链上的某一个环节进行研究;对影响竞争力因素及糖业安全方面的研究;基于计量经济模型与方法就市场、价格间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基于国内现状与各主要食糖进出口国进行比较;基于调研报告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的研究。
1.1蔗糖主产区研究
我国原料蔗主产区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广东、台湾、湖南等南方12个省、自治区,其中广西、云南两省为重点产区,因此对于主产区发展现状的研究有利于找出自身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广西是中国最大制糖基地,制糖业的发展对于广西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国际糖业的冲击广西糖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首先,应从调整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推动专业化等方面全面提升。[1]其次,规模化发展是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广西有甘蔗糖份和单产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优势,但是也有糖业布局变化,成本过高的劣势。需要提高预警机制和规模化经营。[2]机械化是规模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要提升蔗糖产业的竞争力,解决生产全程机械化问题势在必行。机械化应以政府为主导,培养一体化经营,培养相关人才。[3]甘蔗收获机械化是甘蔗产业的薄弱环节,农艺、农机等方面技术需要提高。[4]云南昌宁县也是原料蔗的主要产区之一,应采取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内部管理和产品营销工作,并加强对国际国内糖业形势的监管和预测等策略使其摆脱困境。[5]在关注技术、管理等环节的同时,土地经营问题也是提升蔗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应关注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问题。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是探索政府、企业、农户三方结合的发展模式。[6]
可以看出原料蔗主产区的优劣势总体是一致的,主产区具有集中度高,单产高的优势,同时也面临人工成本上升、机械化水平低、管理力量薄弱等劣势制约了产业竞争力的发展。
1.2影响产业竞争力因素
蔗糖产业竞争力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成本角度看中国糖料生产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人力成本不断增加。机械化水平不发达的中国,人力成本增加导致原本糖料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正在丧失。[7]从产业化发展角度,我国蔗糖产业化发展要重点建立健全五个机制,即产业保护机制、利益联结机制、科技创新机制、社会化服务机制以及政策机制。[8]从比较优势角度,以农产品进出口表现和国内资源成本两条曲线分析表明中国在糖料、园艺产品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油菜籽、棉花、小麦、玉米等则没有。[9]从产业安全角度而言,可以从产业可获得能力、产业竞争能力、产业控制能力、产业发展能力指标对糖业产业安全进行定义。[10]从国际贸易环境角度入手,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的背景下,我国蔗糖业的机遇在于市场潜力大,加工生产能力和产业结构具备发掘空间,但是存在竞争力不足管理成本高以及要面对泰糖等国际压力影响。[11]从产业政策角度,中国蔗糖产业政策构建基本内容应包括蔗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组织有序化、产业技术高新化、产业布局合理化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12]同时,要提升蔗糖产业竞争力也需要发展甘蔗相关产业,将甘蔗作为燃料乙醇具有成本低,能量转化效率高、低排放等优势,并且原料充足,发展潜力巨大。[13]挖掘国内市场是稳定蔗糖产业国内竞争力的重点,中国食糖消费市场潜力很大,但是国内食糖生产能力不高,主要原因是生产落后、支持保护度低、成本高、产业安全问题大。面对国际竞争呈现出弱势。[14]
对于蔗糖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成本、贸易环境、产业政策等多方面,其中降低成本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研究表明尽管我国蔗糖产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但是国内市场消费和发展潜力很大,稳定和提升国内竞争力具有很大空间。
1.3 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
在对竞争力研究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采用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对于竞争力现状的定位及发展预测更有说服力。对于竞争力测评的常用指标一般包括比较优势、绝对优势、市场占有率等。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初台湾的香蕉、唐菖蒲、菊花、柑、柳橙及猪肉有比较优势,大豆、玉米、稻米及甘蔗不具有比较优势。[15]钻石模型及回归模型是竞争力实证分析中常用的计量模型,利用该模型有利于更全面地分析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利用钻石模型,使用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食糖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表明:中国食糖国际竞争力低。主要原因包括食糖要素禀赋不丰富,食糖国内需求低,辅助产业欠发达,产业组织薄弱等。[16]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食糖进口量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国内食糖产量和消费量是影响我国食糖进口量的主要因素,汇率会在将来对食糖进口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提高国内产糖量降低制糖成本有利于增强食糖产业的竞争力。[17]采用计量模型对蔗糖产业竞争力现状定位和预测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同时也可以更全面地对影响因素主次进行分析,有利于采取积极有针对性的策略。
1.4 与食糖主产国比较研究
通过对食糖主产国和主要出口国政策、技术水平的研究有利于为我国食糖产业竞争力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巴西是世界第一大甘蔗种植国,糖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一,占我国食糖进口量60%以上。因此对于巴西糖业发展状况和糖业管理体制分析十分必要。可以借鉴巴西成功经验,推行规模种植,改革我国甘蔗收购制度,组建大型制糖企业集团提高生产率。[18]除巴西外,澳大利亚也是我国主要食糖进口国。澳大利亚糖业的发展经验:甘蔗种植集约化和生产机械化、制糖工业规模化和生产自动化、产销模式市场化、政府宏观调控指导和监管、食糖业可持续发展等,对中国糖业发展有一定启示。[19]通过比较中国与泰国、澳大利亚等主要食糖出口国的产业技术经济指标,发现从甘蔗生产环节、制糖环节、政府管理及糖业支持环节都反映出中国糖业竞争力明显较弱,应改革政府糖业管理体制,提高对食糖价格和产业链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糖业支持保护体系。[20]澳大利亚食糖50年市场与政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蔗糖产业有重要的启示,应注重产业内经济组织合作,推广二次结算订单合同,加大科技投入,重视预警机制规避风险,重视可持续发展等。[21]
通过国内外食糖价格比较发现,我国的食糖价格是不具备竞争力的。但与欧盟和美国这样的国家相比,我国的食糖价格则比它们要低廉得多。影响中国蔗糖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生产种植成本高、赋税高、品质低及农业补贴政策影响小等。[22]也存在种质资源匮乏,育种技术、生物技术、高产高糖技术、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及产业信息技术薄弱等问题。应从多方面具体深入才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23]糖业主产国及主要出国的政策技术发展为我国蔗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
1.5政策建议研究
南华期货研究所的报告中分析了国内白糖市场的现状,并以广西糖网批发市场为例对与郑州白糖期货市场进行了比较,并与同期国外市场对比分析。指出一方面可以促进套利交易,另一方面要推动白糖期权合约上市。[2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云南省“三农”发展政策调研组对云南省调研后提出,应该通过大力开展甘蔗高产创建活动积极推广机械化,对于糖料生产给予支持并进一步完善相关价格联动机制等。[25]
可见我国对于蔗糖产业研究主要从解决主产区的发展瓶颈出发,讨论对策;从中国发展现状出发,进行国内外比较,从而提出总体建议及预测;从近来不断关注的食品安全、质量及政策问题出发,提出解决策略;部分使用基本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等。相对而言国内研究较为侧重单个蔗糖主产区的研究及相关政策建议。
2 我国蔗糖产业竞争力研究问题及展望
对于文献的整理分析发现学者对中国蔗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多,并且提出了诸多见解。通过对主产区研究分析可以看出主产区生产具有集中度高的优势,但都存在人工及管理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的劣势。对影响因素及模型的实证分析可以了解,无法全面分析影响蔗糖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对于因素的主次分析不够清晰。对主产国及出口国比较及政策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可以从其他国家发展中借鉴许多有益的经验,但是同时也需要正确结合我国特色。
已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对中国蔗糖产业竞争力的系统定位。大多数研究将蔗糖产业竞争力放入农产品竞争力中讨论,这样无法对蔗糖产业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二是缺乏对国内主产区间的横向比较。国内研究多偏向于对单个产区的研究及预测,很少对主产区的产量、成本等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第三,研究采用的模型和比较指标相对比较单一,有进一步丰富的空间。多数研究偏向于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框架下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等指标进行评估,而单纯使用某个评价指标进行评估是不够全面的。同时,对影响蔗糖产业竞争力因素的分析不够深入,无法洞察相关因素的影响力。第四,对提高中国蔗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不够全面。国内对提高食糖产业的研究很多,也提出了一定的见解,但是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因此,对蔗糖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将重点放在国内竞争力的维稳上。首先要对国内竞争力状况通过多项指标进行定位,了解国内竞争力发展现状,可以综合运用比较优势、成本利润率、产销量比等指数对蔗糖产业竞争力现状做出正确定位。其次应通过选择合适模型对原料蔗主产区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了解各主产区直接的优劣势,并结合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主次分析,找到提升其竞争潜力的途径。蔗糖主产国的政策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也应该关注东南亚邻国的影响及背景相似国采取的蔗糖政策。
[1]雷承宝.广西糖料蔗收购价定价热的冷思考[J].广西糖业,2015,(1):41-44.
[2]薛亮,聂新鹏,王晋臣.规模化发展—广西蔗糖业生产的必由之路[J].农业经济问题,2004,(4):40-43.
[3]黄铭福.关于解决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问题的思考[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4,(3):4-7+10.
[4]韦巧,杨宝玲,高振江.我国甘蔗产业化现状浅析[J].农机化研究,2015,(4):247-254.
[5]徐绍聪.蔗糖产业面临的困难和对策[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5,(03):73-75.
[6]刘银妹.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以甘蔗种植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78-82.
[7]司伟,王秀清.中国糖料生产成本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2):54-57.
[8]张跃彬.中国蔗糖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分析[J].甘蔗糖业,2004,(5):49-53.
[9]程国强.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的机遇与挑战[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1,(3):4-6.
[10]刘志雄.开放条件下中国糖业安全状况评估及国际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2012,(6):77-84+112.
[11]陶秋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蔗糖业的机遇与挑战[J].东南亚纵横,2006,(2):56-60.
[12]朱朝枝,陈如凯,张华.中国蔗糖产业政策构建的基本内容[J].发展研究,2007,(8):54-56.
[13]徐欣,陈如凯.我国甘蔗燃料乙醇生产潜力与发展策略[J].林业经济,2009,(3):55-58.
[14]徐雪,夏海龙.中国食糖产业国际竞争力及产业安全研究[J].世界农业,2013,(7):63-66.
[15]陈希煌.台湾农业发展战略[J].中国农学通报,1988,(4):5-9.
[16]郑展鹏.基于国家“钻石”模型的中国食糖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9,(1):64-68.
[17]龚学武,武戈.我国食糖进口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6):2733-2735.
[18]徐雪.中国与巴西食糖产业竞争力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2004,(11):60-64+80.
[19]李辉.澳大利亚糖业经济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43-147.
[20]徐欣,郑传芳,陈如凯.中国、泰国、澳大利亚糖业竞争力比较与政策启示[J].甘蔗糖业,2010,(6):39-43.
[21]刘晓雪,王新超,郑传芳.50年来澳大利亚食糖市场与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6):75-83.
[22]徐雪.中国食糖竞争力分析[J].农业展望,2006,(11):7-13.
[23]张跃彬等,现代甘蔗产业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及建议[J].中国糖料,2008,(4):54-57+65.
[24]南华期货研究所.白糖市场体系研究[R].2010.
[2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云南省‘三农”发展政策调研组,糖料生产的扶持政策因应:滇省例证[J].改革,2011,(11):46-51.
(责任编校:京华,俊华)
2017-03-08
王劼(1982-),女,福建武平人,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研究生,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多功能性产业。朱朝枝(1963-),男,福建云霄人,博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规划。
F326.12
A
1673-2219(2017)06-00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