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大众阅读方式巨变及成因分析
2017-02-24曾晓剑
曾晓剑
(湖南理工学院新闻学院,湖南岳阳414006)
信息化时代大众阅读方式巨变及成因分析
曾晓剑
(湖南理工学院新闻学院,湖南岳阳414006)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犹如一场伟大的变革,使得我们每个人都受到冲击和影响。智能手机的流行更是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及对通讯工具的需求,它几乎成了不可或缺的代表配置。现在,无论是车站、机场、高铁车厢,还是在城市公交车、地铁、商场、酒店等场所,捧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现代移动工具阅读的人随处可见,阅读正发生着颠覆性变化。诚如有学者描述的景象:从纸质走向数字,从看书走向读屏,从个人电脑走向手持终端,从书房走向地铁……人类的阅读方式正迎来新的革命。[1]
当前的阅读多为电子阅读,我国拥有最大量的电子阅读群体。据G20互联网经济排名发布,中国网民达7.1亿,为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也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就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网民通过Wi-Fi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1.8%,目前,Wi-Fi无线网络已成为网民在固定场所下接入互联网的首选方式。[3]
电子阅读多为浅阅读、微阅读,它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顺应了时代的节奏与要求,成为获取信息和日常社交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是传统阅读的有益补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明确地告诉我们:“世界被扯平了,电脑和网络是人阅读世界的USB接线口。”而在这个“被扯平”的世界上“认路”的方式是浅阅读,我们通过浅阅读拥抱全球。而要想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安身立命”与时代接轨,有必要熟知电子阅读的特点。[4]
(一)阅读方式变化的特点
阅读目的娱乐化:在以前相当长的以纸媒体为主要传播载体的时代,大众阅读主要是通过书籍、报刊、杂志等纸质出版物进行,阅读目的多为满足求知欲,培养审美情趣,起到净化心灵,提升人文素养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阅读不再强调朗读,诵读,精读,阅读目的变得不明确,或读时事新闻,或看文艺动态,随便翻翻,走马观花,阅读的东西大都只过眼睛、不进脑袋,呈现明显的休闲娱乐化倾向。[5]
阅读喜好视觉化:有关数据显示,如今有高于60%以上的信息来自图像形式。[6]处于读图时代的大众突然变得有些浮躁,有些功利,十分依赖媒体视觉化信息传达,对视觉语言表现形式如视频、照片、绘画、图片的兴趣在不断增大,对纸质的纯文本阅读变得少了起来。
接受信息碎片化:在人人一台电脑、人手一部手机的信息化时代,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获取资源,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所接触和阅读的信息可能是有趣的、对工作和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可能是微信短文、网络爆料、搞笑视频、也可能是生活小常识,信息内容非常宽泛,具有不确定性,但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过去整段投入的阅读时间,变成了见缝插针式的浏览,这种浏览让读者被铺天盖地的碎片化信息所包围。
阅读姿态低头化:虽说以前阅读纸质文本时读者也在低头观看,但当下读者低头阅读手机的姿态远远超过对传统纸质图书的阅读,对很多人来说,可一周不看书,但不可一日不看手机,手机仿佛成为了身体的一个器官。[7]这主要是因为手机携带更方便、更常见,也因为其内容更具有吸引力,因此,无论朋友聚会、家人团聚,还是在外候车,低头一族总不在少数。
阅读过程随意化: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大部分人没有时间和精力通过电视或报刊获取资讯,电子阅读便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首选。互联网实现了资源共享,只要有网络和信号,只要有空闲,读者就可能利用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浏览新闻,刷微信朋友圈,浏览微博微信,或阅读短文,或玩游戏打发时间。因此,当下的阅读表现出快速消费,阅读过程呈现出即时性、随意性特点。智能手机则瞄准这一趋势,每天按时推送标题劲爆和新奇的新闻,满足读者的解压心理和猎奇心理。
阅读介质电子化:在信息化时代,传播介质发生了巨大改变,阅读介质呈现电子化的特点,广播、电视等媒介以电子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生活,读者依赖电子产品进行电子阅读,电子阅读依靠电的支持,没有电就开不了机,阅读也就无法进行。电子化阅读介质对纸质媒介形成了巨大冲击,它突破时空限制,比纸媒介更具时效性,丰富性,也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性更强的方式,让受众的听觉和视觉得以紧密结合。
(二)阅读方式变化产生的问题
显然,信息化时代的阅读主要是朝着电子阅读、微阅读或浅阅读方向转变,无论是阅读内容、阅读方式,还是阅读成本、阅读效果都和传统的纸质文本阅读有较大差异。这种阅读是一种新趋势和新常态,是对传统阅读的极大挑战和有益补充。这种新的阅读方式又是双刃剑,它给阅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愉悦,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以下问题,令人担忧:
视觉化阅读造成理性判断弱化:视觉化信息通过形状、色彩、声响、动态等手段作用于我们的眼球,直观、快捷,能够创造出具有真实可感的形象或场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甚至让人热血喷张,印象深刻,有利于读者对事物的直观感知和认知。但这种阅读犹如“速食”和“快餐”,味道虽好,费时又少,确是浮于表面的浅阅读;它没有纸质文本的严谨,没有给读者留下太多的想象和思考余地,久而久之会忽视对思考能力的培养,导致读写能力下降,并制约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利于进行理性思维和理性判断。
碎片化阅读导致思维能力下降:很多人认为电子化阅读代表了“快餐文化”,因此只要广泛阅读而不用深入研究,对于电子图书中的任何信息和知识都只是了解其大概而已。碎片化阅读虽然可以使读者不断获得新知识,并使之沉浸在“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但这些信息往往是孤立的、容易被遗忘的,它往往只告知结果而省略过程,会让思维变得狭隘、简单,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导致思维能力下降。[8]
低头族造成人际交流困惑:有学者指出:“德国地铁上到处都是在看书的人。……而在北京的地铁上,大家也是低头——在看手机。但都是看电影的、打游戏的、微信聊天的,没有什么人看文章。”[9]这种状况已相当普遍,此外,一些人手机里面有很多朋友,也很活跃,回到现实却不善于面对面地与人交流沟通。聚餐、开会、郊游、上课……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不少人都因手机而成为低头族,一些人因此不善于面对面说话和交流,人际关系变得生疏起来。难怪有人发出感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10]
娱乐化倾向带来社会浮躁和肤浅:娱乐本是劳作之余的身心放松、调剂和愉悦状态,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娱乐化倾向充斥于文化传播领域,成为一种肤浅的时尚,表现为低俗、庸俗和媚俗,它过于关注个人的成长和娱乐,对严肃题材则表现为淡漠和疏离。由于电子阅读缺乏明确的目的和计划,浏览的多,思考的少,读者把点击和浏览当做休闲娱乐和打发时间的消遣方式,习惯于享受眼球运动、拇指运动带来的感官刺激,不再习惯于进行逻辑严密的、抽象的、艰深的脑部运动。更为糟糕的是,娱乐化倾向会损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健康发展。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曾描述过它的表现与危害,并预言:“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11]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被钟爱的电脑、手机以及网络等电子信息技术所控制而失去了自由——思考的自由、选择的自由,甚至娱乐的自由。[12]
(三)阅读方式巨变原因分析
当下这种阅读颠覆性变化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从外部原因来看,主要是互联网的强大冲击和巨大诱惑。我们已经强烈地感知到,互联网来势汹汹,正与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抢夺话语权,抢夺大众读者;其次是智能手机、Wi-Fi推波助澜、大行其道,使得上网阅读、通讯联络都变得十分便利,手机虽小但里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其次是电子阅读环保节约,省去了印刷、购买、运输、库存等成本;而网络无处不在,使人轻松获得多种信息,这也造成读者对电子媒介的偏爱对纸媒需求的下降。最后是因为纸质图书价格虚高、同质化现象严重及盗版书充斥而使得读者大量分流,导致他们转向其他媒介获取资讯。据调查,有80%以上的读者认为书价太高,其中25%的读者认为书价已经高到让人难以承受的地步。[13]
从读者角度看,主要是阅读需求发生了变化,因为生活、工作及学习压力大,读者有休闲和娱乐需求,想通过轻松愉悦的浅阅读获取资讯并释放内心的紧张情绪,而手机等电子阅读随时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出门在外大多能蹭到无线Wi-Fi,无需付费的微阅读更是给这种需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次是读者的求新猎奇心理。人类有无止境的好奇心,时刻都想探寻神秘未知的领域,而每天大量新鲜精彩的信息能够满足读者的这种精神需求。
因此,有人感叹,对阅读者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成百上千的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内容提供商大举进入,给予读者无限多的选择;而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内容的零散化、空洞化分散了阅读的快感,而选择的多元化让思考成为散开的空气,无法聚拢。[14]
总而言之,我们身处信息化时代,既是幸运的也是麻烦的,信息的轻松获取令我们欣喜若狂,信息的铺天盖地让我们应接不暇。如何在海量的信息阅读中不忘阅读初衷,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如何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场把握自己,不迷失方向,正考验着每一个读者。加强媒介素养,做媒介的主人,不被媒介捆绑,不迷失自我,不随波逐流,做信息时代的弄潮儿,浅阅读和深阅读有效结合,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互为补充,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和习惯。
[1]孙丽萍,王琳琳.“数字阅读”,一个怎样的时代?[DB/OL].新华网,2014-08-18.
[2]华龙网[DB/OL].2016-08-31.
[3]中国网信网[DB/OL].2016-01-22.
[4]李旭曦.浅阅读的“三度”空间[J].福建教育,2015,(10).
[5]赵昕.可以“浅阅读”,不能“浅编辑”[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7,(6).
[6]付俊,汉族.“读图时代”阅读习惯转变的成因浅析[J].管理视窗,2014,(23).
[7]搬砖的赵二妞:碎片化阅读让思想难以“脱贫”[DB/OL].北京CBD,2016,(6).
[8]麦子熟了: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会有什么后果?[DB/OL].2016-08-03.
[9]鲍昆.当前摄影界有许多事需要澄清[N].人民摄影报,2016-07-20.
[10]谈露洁,周小平,毕克勤.大学生发起“无手机课堂”各种方法克服手机依赖症[DB/O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
[11]尼尔·波兹曼(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2]廖雯玲.娱乐化环境下的阅读危机及图书馆推进全民阅读的现实窘迫[J].图书情报导刊,2016,(7).
[13]耿丽霞.信息化时代的大众阅读[J].领导之友,2009,(2).
[14]赵双莹.基于不同媒介阅读方式的思考[J].社会科学综论,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