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指南》理念下创造性游戏整合的关键
2017-02-24福建省晋江市安海幼儿园侯思维苏雅雅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幼儿园 侯思维 苏雅雅
浅析《指南》理念下创造性游戏整合的关键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幼儿园 侯思维 苏雅雅
整合式创造性游戏是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创造性游戏中通过想象、创造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自主游戏方式。也就是回归到玩具贫乏的时候,倚靠天然物品、利用地理条件,自由、自主地与同伴游戏的状态——我们在石头上搭起戏台、在草垛中做饭、用柔软的枝条做皇冠、把被单当披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以往,我们担心幼儿不会玩、提供的物品不足以支持他们“好好玩”,有时甚至会手把手地“教”他们玩。实际上,就像陈鹤琴先生也说过的:“孩子生来好动,以游戏为生命”,孩子天生是玩的行家,我们应把游戏的快乐还给他们。
为了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幼儿,我园尝试着整合三大创造性游戏,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结伴、自主游戏,让他们通过游戏之间的相互转换、相互补充、相互延伸,提高游戏兴趣,促进身心和谐发展。这其中有三个方面是促进创造性游戏有效整合的关键。
一、计划先行:伴随游戏全程
计划是根据游戏的需要,确定游戏时共同的目标,有效地利用游戏材料、人员及同伴的想法等协调安排好游戏的玩法。如果没有计划,游戏会变得毫无章法,幼儿会沉迷于摆弄玩具。当然,计划不能成为限制幼儿游戏自主的障碍,计划的设置应把握以下两点:
1.计划由幼儿发起
一说要整合,幼儿的想法便五花八门,如何将这么多想法统一在一起,进而达成一致呢?就要在游戏开始前做好计划。我们以游戏室的结构图为基础,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多数幼儿喜欢的游戏主题,并在结构图上规划适合的位置,如快递公司适合在游戏室门口、海洋馆适合在游戏室里间等。幼儿在计划图稿上设计出入口的位置、围墙的高度、物品的摆放方式等,便于以后在游戏时孩子们能快速确定游戏方位。
2.计划是多变的
给幼儿制定游戏计划不是为了让他们时刻按计划行事,这样就失去了自主的价值,幼儿的游戏计划应该是多变的,当主题内容有改动时,我们就在原计划上做出相应的标识。如为超市设计了一个标志、为表演馆做了一个招牌,我们都把它体现在计划书中,这样也利于下次参与该主题的幼儿了解主题的进程。如果游戏进行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对这个主题失去兴趣或是提出新主题时,教师可将这一区域覆盖进行“重建”,保证计划随着游戏变,跟着游戏走。
我们在游戏前将计划图摊开,让计划伴着游戏进程;游戏后将计划图卷起,孩子戏称它为“游戏地图”。希望有这张“游戏地图”的陪伴,孩子们的游戏能在自主中有章法、自由中有方向。
二、多元整合:拓宽游戏思路
《指南》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游戏也是这样,整合的三个创造性游戏所涉及的方面是多元的,因此,多元的整合理念才能让创造性游戏真正地达到“整合”的目的。
1.与主题活动的整合
例如,我园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游戏包,装着他们在游戏中使用的“钱币”。起初,主题间的交流很少,大家守在自己的主题中各玩各的,不出门“消费”导致各主题冷冷清清,究其原因,不消费是孩子们怕把钱用光了——瞧这一个个“守财奴”!这样的现象可结合主题活动,让幼儿明白货币流通的重要性,建立正确的消费观,也可在游戏中以奖励、惩罚的方式,一是控制幼儿的破坏行为,二来促进游戏币的流通。
2.与五大领域的整合
⑴在海洋表演馆里表演的曲目单调乏味、观众寥寥无几的情况下,可结合艺术活动帮助幼儿增加表演曲目。
⑵娃娃家的“爸爸”每次出门都故意不带钱,引起了“妈妈”的不满,可结合社会活动,教育幼儿明白作为“一家之主”应负起的责任,建立孩子的责任心。
3.与区域活动的整合
游戏中的各个主题在准备阶段都需要制作门票、标志、菜单等物品,繁杂的制作过程会拖慢游戏的进程,等所有物品都制作好了,游戏时间也所剩无几。如果把这些游戏材料的准备工作放在区域活动的时间来完成,那么,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主线——游戏会更完整。
4.与亲子活动的整合
在“水果店”中,店员们各做各的、各自结算,一会儿卖冰淇淋、一会儿又要做奶茶,可见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足,对水果店的营业范围不了解。可结合亲子活动,让家长带着孩子到水果店参观、熟悉、体验,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
整合式创造性游戏是将幼儿在生活中积累和丰富的经验,以想象和创造等形式转化为游戏行为,这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以上几个事例仅仅是多元整合的一些个例,只有在组织中认真观察,举一反三,才能真正达到整合的目的。
三、观察关注:把握介入时机
《指南》的颁布,进一步树立和辐射了“广义的学习观”与“广义的课程观”,让我们不再埋头于实践和思索,抬起头把目光投向儿童,重新唤起我们对儿童的好奇与审慎的关注。《指南》提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因此,在游戏组织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后介入,介入时机的把握是游戏有效指导的前提和保证。
1.直接介入
在游戏中,幼儿的自主性游戏要让幼儿充分表现,自由交往、合作游戏、大胆创新,使幼儿的需要等得到满足。但若是游戏中出现如下情况,我认为教师介入是必须的:幼儿发生激烈冲突时、幼儿的游戏停滞不前时、幼儿有问题没办法得到解决时、需要教师推进游戏交流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游戏,通过询问、建议、鼓励、指令等方式使游戏情节得以推进。
2.后续介入
教师的介入应把握好时机,盲目介入不仅达不到促进的效果,还可能影响到幼儿的原有计划。如幼儿通过互相配合已完成了前期的建构,正准备开始游戏,这时教师不合时宜地介入:“你们这个店里是不是少了一个厕所?”幼儿马上会陷入无序的状态,是重新回到建构,还是直接进入游戏呢?显然,这样的介入方式不合适。幼儿若在游戏中有这种需要,自然会去建构一个厕所,教师也可在游戏后跟幼儿制订下一步的规划,让厕所应需而生。
整合创造性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把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幼儿,凸显出幼儿的自主学习,凸显出幼儿游戏活动的“自由、自主、创造”,它带给孩子的是自主的游戏,自主的学习过程,带给老师的是对三大游戏组织的重新思考,也是老师们对《指南》精神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我们把握创造性游戏整合的关键,把游戏的快乐还给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