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技术
2017-02-24董永成
董永成
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技术
董永成
小麦吸浆虫被称为小麦“吸血鬼”,是一种危害性比较大的小麦害虫,同时也是一种毁灭性害虫,自2010年以来在当地小麦产区开始发生。下面就小麦吸浆虫的危害与防治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危害症状
吸浆虫主要以幼虫潜伏在小麦穗部颍壳内吸吮麦粒浆液,造成空粒儿或秕粒。受吸浆虫危害的小麦,其长势和穗形大小不受影响,主要是麦粒被吸空、麦秆表现直立不倒,具有“假旺盛”的长势,生长期间不易被农民发现。一般可造成10%-30%的减产,严重的可达70%以上,甚至绝收。
二、生活史
小麦吸浆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末龄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夏和越冬。3月中下旬土壤温度上升到12度以上,越冬幼虫破茧移动到土表,4月中下旬开始大量化蛹,蛹羽化盛期在4月末至5月上旬。小麦吸浆虫一生共经历4个时期。即卵、幼虫、蛹、成虫,各虫态历期为:卵3-5天,蛹8-12天,幼虫20天,成虫寿命3-6天。世代产卵延续时期为15-20天。
三、生活习性
1、成虫
(1)成虫的羽化特性
成虫羽化时间大多在上午7点至10点和下午3点至6点。刚刚羽化的成虫先在地面爬行,最后爬到麦株叶背面等阴暗处栖息。该虫畏强光、高温,所以大多在早晨和傍晚活动。雄虫多在麦株下部活动,雌虫多在高于麦株10厘米处飞舞。随气流可飞离地面30米高,这是小麦吸浆虫向外扩散蔓延的最主要的方式。
(2)成虫的产卵特性
产卵位置:小麦吸浆虫成虫一般把卵产在护颖内侧与外颖背面上方,以及颖壳外、小穗和小穗之间、小穗和小穗轴之间等处。
产卵时间大多在傍晚产卵。
产卵数量:每处产卵1-2粒,也有多至20-30粒,每头雌虫一生可产卵30-60粒,多至90粒。
成虫产卵对小麦生育阶段有严格的选择性。如吸浆虫羽化时,麦田已过扬花期,便不再产卵。
(3)成虫的活动特点
小麦吸浆虫成虫活动的最适温度为20-25度,30度以上或15度以下不活动,10度以下就会死亡。一般有2个羽化高峰。
2、幼虫
幼虫的生活特点:初孵幼虫从内外颖缝隙处钻入麦壳中,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为害,经2次蜕皮后,幼虫短缩变硬,开始在麦壳里蛰伏,当遇到雨水立即恢复活动。
为害特性:小麦吸浆虫对小麦的危害程度,决定于幼虫的侵入时间、危害部位及麦粒上幼虫的数量。
四、影响发生的因素
1、气候条件
湿度和雨水是左右小麦吸浆虫发生程度的主导因素之一。小麦吸浆虫喜湿怕干,土壤湿度和雨量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早春气温的高低影响吸浆虫发生的早晚。
2、小麦品种和生育期
目前小麦品种对吸浆虫的抗性主要是不选择性。表现在穗部形态不利于吸浆虫产卵和幼虫侵入,以及抽穗期与成虫产卵期不同步等,从而避开吸浆虫的危害。
3、轮作与栽培措施
小麦连作和小麦与玉米轮作的麦田受害较重,水旱轮作地区受害较轻。
4、土壤与地势
由于吸浆虫对水湿的要求,同它发生的生态条件是相适应的。所以盛发区大多在河渠两岸、低洼地等处;壤土地发生多,黏土地和沙土地发生少。
5、天敌
小麦吸浆虫有10多种捕食性天敌。其中寄生蜂是小麦吸浆虫的主要天敌类型。
五、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虫品种
不同小麦品种,小麦吸浆虫的为害程度不同,一般麦芒长而多刺,口儿紧小穗密集,扬花期短而整齐,果皮厚的品种,对吸浆虫成虫的产卵、幼虫入侵和为害均不利。因此要选用穗形紧密,内外颖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
(2)轮作倒茬
麦田连年深翻,小麦与油菜、豆类、棉花和水稻等作物轮作,对压低虫口数量有明显的作用。
2、化学防治
吸浆虫的化学防治有两个关键时期为中蛹期和成虫期。
中蛹期的防治:防治指标:春季淘土每样方有虫达2头时进行化学防治。当小麦抽穗率达70-80%时,亩用48%毒死蜱乳油200-250毫升或5%毒死蜱颗粒剂每亩2公斤,拌细(砂)土20-25公斤配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地表,注意:毒土不要撒到麦叶上,施药时间应在上午10点以后田间无露水时进行,要将粘在麦叶上的毒土及时用扫帚、树枝等弹落到地面上。若土壤较干,可浇水以提高药效。
成虫期的防治:吸浆虫成虫防治的最佳时期是扬花期。防治指标:早晨扒开麦株一眼能看到1-2头成虫或百复次网捕成虫300头就必须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菊酯类或有内吸作用的杀虫剂均可。如亩用50%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或2.5%联苯菊酯、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100毫升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注意:喷药时,要求小麦全株着药,喷药应选在成虫活动盛期,时间一般在上午7-10点或下午4-7点,晴天,无风或微风时进行。
(作者单位:唐山市丰南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