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比较评价与优化路径研究

2017-02-24黄柏石

关键词:国际化武汉文化

梅 琳, 黄柏石, 吕 方, 郭 炎

(1.华中师范大学 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武汉 430079; 2.武汉大学 城市设计学院, 武汉 430070)

武汉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比较评价与优化路径研究

梅 琳1, 黄柏石1, 吕 方1, 郭 炎2*

(1.华中师范大学 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武汉 430079; 2.武汉大学 城市设计学院, 武汉 430070)

该文构建测度城市国际化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国际化多重要素出发,系统分析和比较武汉与北京、上海、广州国际化发展的水平及优劣势,并提出优化路径.结果表明,武汉国际化发展的综合水平相对较低,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各方面的国际化水平都与三大城市存在全面差距,但武汉优质的劳动力资源是其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武汉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培育城市魅力”,多维度的整合城市自身特色,找准国际化发展的着力点、“四位一体”地推动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城市国际化; 综合评价; 比较研究; 提升路径; 武汉

自20C70S以来,伴随着全球新劳动地域分工的逐渐渗透,全球化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世界城市(也称“全球城市”)和国际城市,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1924年,德国学者Geddes使用“Weltstadt”(即世界城市)一词来描述当时的罗马和巴黎,被看作是世界城市(也即全球城市)概念的起源[1].其后,Peter Hall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出发对世界城市(world cities)作出了较全面的解释[2],即指那些已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20C80S开始,Friedmann的世界城市假说(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3]和Sassen的全球城市(global city)理论[4],奠定了世界城市研究的主流范式.在此基础上,Friedmann[5],Cohen[6],Robinson[7-8]和GaWC (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9-13]等对世界城市的判定、内涵和体系划分展开了大量研究.如Friedmann从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视角提出了判断世界城市的7项指标[5];Taylor等根据金融、会计、广告和法律四大生产性服务业的跨国公司总部和分支机构在世界城市的分布情况,将世界城市划分为3个等级[9,12].通过城市发展指标看待不同城市发展的多样性(diversity)特征,为世界城市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上的突破,建立了完整的研究框架与范式.

我国世界城市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末,研究对象主要是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特大城市[14-16]及伦敦、纽约和东京等典型的世界城市[17-20];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城市理论体系中,我国学者有关“国际城市”的研究开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相对于世界城市,国际城市主要指在商业、投资、贸易、信息、服务、文化等方面具有较多跨国联系,但还未能实现全球支配地位的城市[21-23].总体上,我国“国际城市”的研究作为世界城市研究体系的重要分支,其相关研究内容多、领域广;但研究对象高度集中于典型的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节点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对国际化处于起步或发展阶段的内陆城市的研究较为缺乏,无法满足当前我国城市快速国际化发展的理论研究与现实发展需要.以武汉为例,城市国际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93年~1996年,原因是武汉市政府在1993年提出把武汉建设成国际性城市的大思路,引发国内学界的理论研究热潮[24-26].时隔近20年,学界鲜有对武汉国际化发展现状、特征和水平的相关研究.

武汉位于我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地理中心,一直被看作是“东方芝加哥”[24],拥有国际化发展的广阔的腹地空间.武汉在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再次明确提出,要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提高武汉国际影响力,实现“复兴大武汉”的战略目标.建成国际化城市,不仅是经济目标,也是社会目标.经济国际化的提升固然重要,但城市真正的国际化是包含政治、文化和生态各方面多重要素的复合系统特征.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城市国际化的发展同时要求一系列的规范、机制、管理和环境为其提供保障.因此,本文结合世界城市理论的系统内容,以武汉为实证研究对象,为了更全面、更具体的展现武汉当前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将具备世界城市特征的北京、上海和广州作为比较对象,通过指标比对,对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共通性与特殊性进行全面解读,深入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不同作用力的系统特征与驱动因素,同时为制定相关城市外交、产业发展、文化交流和宜居环境建设等国际化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1城市国际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与数据

1.1指标体系与方法

根据本文对国际城市的界定,同时考虑指标的代表性和数据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选取坚持科学性、易获取性、可比性、层次分明和整体协调的原则,城市国际化水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考量,并确定为研究的基准层,以寻求对城市国际化内涵及其水平评估的准确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在基准层建立基础上,参考当前城市国际化研究的相关指数研究[16,27-32],提炼融合反映国际城市本质特征的核心指标,同时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设定要素层、复合指标层和具体指标层等共三层指标体系.在理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各指标的可量度性和可代表性进行判定,建立初步的指标体系;通过指标筛选,确定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信任程度,最终确定多维度反映城市国际化特征的综合指标体系.

具体研究中,选取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大等科研院所20位城市研究专家对指标体系权重打分,经过集中-反馈-再集中-再反馈等反复咨询程序最终确定本文的指标体系和权重.由于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备系统性、层次性和可比性[31],每一指标对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影响程度不均衡,研究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Delphi)法计算并确定指标的权重,权重体现了各指标对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贡献(见表1).

假设专家权重为wi.由于各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均有差异,需对初始数据做标准化处理.我们采取均值标准化的方法处理.均值化处理不仅消除了指标量纲和数量的影响,而且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原始数据中各指标的变异程度和相互影响程度的信息.假设有m个待选城市,i个指标,Xmi第m个城市第i个指标(1≤i≤25)的值,Xmi'为标准化后的值:

计算样本的评价值.用第i项指标权重wi与标准化矩阵中第m个样本城市第i项指标X’mi的乘积作为Xmi的评价值Fmi:

第m个城市样本的综合评价值为

Fm=∑Fmi.

1.2研究数据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为2014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年鉴》;旅游外汇收入和国际游客年接待规模参考2014年《中国旅游年鉴》;科技人员比重和世界500强企业比重参考201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涉外婚姻对数参考各城市民政局网站统计数据;年承办国际会展数参照城市政府网站与中国会展网统计数据;工业废弃物排放与处置的数据参考2013年四城市环保局统计公报;空气质量指数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3年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报告》和四城市环保局数据整理.另外,武汉市的涉外婚姻对数、国际会展数因官方统计数据缺乏,参照有关新闻报道.

2结果分析

2.1总体特征的比较

在中国经济深入参与全球经济的总体背景下,很多城市提出了国际化发展的目标定位.城市的国际化,不仅仅以经济指标的高低来衡量,更为重要的是考察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元结构系统的发展水平.根据综合指标的比较,2013年武汉市国际化水平指数为0.581 6,与上海(1.237 4)、北京(1.211 4)和广州(0.970 0)存在较大差距(见表2).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各方面的国际化水平都与三大城市存在极大地差距.由此可见,武汉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尽管近些年城市国际化发展较快,但起步晚,基础较弱,城市国际化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2具体指标的比较

2.2.1基础指标的比较 在基础指标的比较方面,武汉无论城市规模还是经济水平均落后于三大城市,但武汉的“劳动力素质”指数为0.122 6,武汉每万人科技人员比重、高校及科研机构数量远超上海和广州,一定程度上说明优质的劳动力成为武汉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

事实上,高校资源丰富已经成为武汉最大的优势.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武汉一直以来扮演着人才孵化基地的角色,高科技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人才优势并未能在经济竞争和国际化发展中发挥出来.通过对指标数据的比较,而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如何将武汉的人才优势、科教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创新发展的动力,还需要体制和机制方面的不断突破.尤其是科技园建设、协同创新发展方面,应更多为知识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提供动能.使科技人才真正服务于新常态下武汉产业结构调整、新增长点培育的宏伟事业.

2.2.2核心指标的比较 从核心指标的比较来看,武汉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国际化与三大城市存在全面差距(见表4),与综合指标得分一致.同时也显示出武汉国际化发展的综合水平相对较低,作为中部中心城市,向国际化迈进的步伐相对缓慢.

经济方面,武汉辐射能力欠缺,经济国际化动力不足.常说武汉“得中独厚”,是“九省通衢”,甚至“国际通衢”[33],但事实是,武汉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其辐射中部、带动长江经济带、甚至影响全国的能力还未能充分开掘.武汉的经济国际化水平为(0.078 0),与上海(0.450 7)、广州(0.308 1)和北京(0.284 3)差距明显.在考察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国际航空运输量、全球500强企业入驻比重、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比重和金融业产值等指标中,武汉的得分均远低于三大城市,显示了武汉经济国际化的缺乏.新时期,在强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机遇的过程中,当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拓展武汉城市圈、武汉与湖北、武汉与中部、乃至武汉与全国的铁、公、船、空运输体系.为物流、贸易进一步释放活力提供支持.可以考虑更多发展航空物流、水运物流,将物流发展与高端制造业发展统筹规划,协调推进.

政治方面,武汉国际机构作用局限,“友城经济”潜力尚待挖掘.政治国际化考察的三大指标值的比较结果显示,武汉远不及三大城市的发展水平.武汉当前政治国际化发展的局限主要表现在:第一,国际机构数量少,类型单一.从类型来看,进驻武汉的国际机构主要为领事馆、贸易促进会等,功能较为单一.尽管武汉国际机构数量在中部地区最多,但是相比较而言,三大城市不仅与外界建立了多元友好外交关系,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际事务中,而且大量国际机构的进驻作为城市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协调机构,在城市的国际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二,友好城市数量有限,“友城经济”发展不足.2014年,武汉友好城市数量增加到20个,友好交流城市达24个.从国际经验和三大城市的实践来看,友好城市不仅在科教、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展开合作,更重要的是,作为城市政治国际化的重要产出,“友城经济”对于发展互利合作型的经济交流产生积极和深远的效应,以此观点衡量武汉的发展,虽然友城数量有了增加,但总量依然不足,友城经济的内涵仍较为有限.

文化方面,武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加之武汉的地利之便,整合省内和区域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门户城市当大有可为.但从指标得分来看,武汉的文化国际化水平系数为0.036 9,远低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文化影响力和国际化程度.过去十余年,武汉在文化国际化领域发展相对滞后,参照本研究的指标体系,武汉的文化国际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武汉年接待国际游客规模及旅游外汇收入得分均不高.另一方面,武汉社会文化环境的国际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城市外语标识较少,市民英语普及率低.与北上广等城市相比,武汉普通市民和政府窗口行业工作人员中英语普及率较低,缺乏外语类广播电视节目,专门面向外籍人士的教育和医疗机构资源不足.在社会语言环境的限制下,武汉较难营造和谐开放的国际社交环境.

生态方面,武汉当前国际化程度不甚理想.武汉的“工业废弃物排放与处置比”高于三大城市,而此值一定程度上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总量呈负相关.另外,尽管“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空气质量指数”高于北京,但与广州和上海有一定差距.武汉作为“国家森林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良好的城市绿化环境将为城市参与全球城市吸引力竞争赢得机会;但另一方面,武汉平均空气质量不高,2013年全年质量优良率仅为43.8%,远低于国际宜居城市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市共有湖泊166个,作为“百湖之市”的武汉,同时也面临内城湖泊面积萎缩明显,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34-35],使得武汉与多数国内城市一样面临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严峻困境.

3武汉国际化发展的提升路径

总而言之,武汉当前国际化发展较为局限,固然有国家政策倾斜的因素,但与自身魅力存在较大关系.当前武汉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培育城市魅力”——借助中部中心城市和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号,强化城市魅力,以综合竞争力提高对外影响力,以独特的优势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以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提高城市的国际化社会亲和力.基于大量基础调研,本研究认为,进一步提升武汉国际化发展水平要找准着力点,多维度的综合城市自身特色,“四位一体”地推动武汉国际化发展水平提升.

首先,走创新驱动型经济国际化道路.武汉科教资源丰富、人才优势明显.盘活这部分资源存量,下活知识与经济这盘大棋,形成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将直接推动武汉发展质量的提升和城市吸引力的进一步提高.在武汉经济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市场规律是第一定则,我们无法扭曲市场法则,但我们可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开放,破除束缚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将武汉经济发展的潜在吸引力充分释放,从而促进武汉经济国际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其二,发展促进型政治国际化外交.充分借用友好城市、国际机构、国际峰会等政治国际化载体,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治理水平提升,扩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以此视角观察武汉的政治国际化发展进程,不难发现,未来需要借助更为扎实的顶层设计,积极有效地朝着发展促进型政治国际化迈进.一方面,要激活“领馆区经济”, 通过良好的“顶层设计”,全局谋划、整体推动,领馆区建设将能够激活和带动“领馆区经济”发展,如北京的亮马桥、望京领馆经济圈,上海的虹桥领馆经济圈.领馆区经济发展,能够为城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形成城市内部新的“增长极”.另一方面,要推动“靶向外交”,多引入国际机构.在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国际机构扮演着重要的功能性角色,推动地方性城市与世界体系的互联与互动.国际机构的引入与融合,离不开政府的制度支持和规划引导,无论是日内瓦、布鲁塞尔、波恩,还是北京、上海、广州,政府在国际机构的引入过程中都扮演着主导型的角色,包括制定有针对性地发展政策、积极搭建与国际机构沟通和互动的桥梁,把地方发展需求和国际机构的诉求有效对接.同时,要注重国际机构与地方行动者联系的建设和维护,促进国际机构在地方发展,强化国际机构对地方发展的带动效应.

其三,提升本土特色型文化国际化价值.文化国际化,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消费的国际化,强调“文化经济”的维度;二是在全球文化格局中,本土特色的保存和呈现,突出的是文化的价值维度.因此,武汉的文化国际化发展,需要立足于本土特色,深耕武汉的文化土壤,借助现代科技和管理,打造文化国际化品牌.一方面,要突出本土文化的经济价值.赛事、博览会的举办,应与相关产业的培育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赛事、博览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形成新的增长点,同时促进本土体育消费的繁荣和市民健身观念、健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要提升文化国际化特色.武汉的城市精神是崇尚文明、兼收并蓄,外来文化如何与本土文化和谐相处,国际人口如何获得“家武汉”的感受,是文化国际化的另一面向.2013年《武汉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明确了武汉对外来文明的包容态度,包括国际化社区的建设、文化街区的打造,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化的交流,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促进文化的包容、理解,推动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因此,相关辅助文化工程,如市民迎接国际化生活能力建设等应当同步启动.

其四,打造品牌宜居型生态国际化形象.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生态化是增强城市经济动力、实现城市社会目标的基础,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保障.而生态化也是国际城市的必备属性,可看作是城市国际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城市宜居的基本标准,也是吸引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国际精英的重要砝码.立足武汉“百湖之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生态特性,在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打造国际生态品牌将成为未来国际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武汉可以谋划生态保护国际合作项目、国际论坛,同时引进国外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促进武汉生态保护与环境产业的扩容提质.

致谢:感谢马兴香、李史册等人对本文数据搜集和整理的贡献.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

[1]GOTTMANN.WhatareCitiesBecomingCentersof?SortingoutthePossibilities[M].LondonandDelhi:Sage, 1989:1-10.

[2]PETERH.Theglobalcity[J].InternationalSocialScienceJournal, 1996, 48(147):15-23.

[3]FRIEDMANNJ.Theworldcityhypothesis[J].DevelopmentandChange, 1986, 17:69-83.

[4]SASSENS.TheGlobalCity[M].TheUnitedKingdo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1991: 85-126.

[5]FRIEDMANNJ,WOLFFG.Worldcityformation:anagendaforresearchandac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 1982, 6(3):309-344.

[6]COHENR.TheNew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andUrbanHierarchy[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006:1-35.

[7]ROBINSONJ.Globalandworldcities:aviewfromoffthemap[J].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 2002, 26(3):531-554.

[8]ROBINSONJ.Thinkingcitiesthroughelsewhere:comparativetacticsforamoreglobalurbanstudies[J].ProgressinHumanGeography, 2016, 40(1):1-27.

[9]TAYLORPJ.Hierarchicaltendenciesamongstworldcities:aglobalresearchproposal[J].Cities, 1997, 14(6):323-332.

[10]BEAVERSTOCKJV,SMITHRG.TAYLORPJ.World-citynetwork:anewmetageography?[J].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 2000, 90(1) :123-134.

[11]SMITHDA,TIMBERLAKEMF.Worldcitynetworksandhierarchies, 1977-1997[J].The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 2001, 44(10):1656-1678.

[12]TAYLORPJ.Leadingworldcities:empiricalevaluationsofurbannodesinmultiplenetworks[J].UrbanStudies, 2005, 42 (9):1593-1608.

[13]PAINK,VANHAMMEG,VINCIGUERRAS,etal.Globalnetworks,citiesandeconomicperformance:observationsfromananalysisofcitiesinEuropeandtheUSA[J].UrbanStudies, 2015.ISSN0042-0980.

[14] 李国平, 卢明华.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模式与政策导向的初步研究[J]. 地理科学, 2002, 22(3):263-269.

[15] 李 健. 世界城市研究的转型、反思与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探讨[J]. 城市规划学刊, 2011(3):20-26.

[16] 薛德升, 孙丽萍, 李志刚. 广东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水平与过程研究[J]. 地理科学, 2006, 26(5):5520-5528.

[17] 魏也华, 吕拉昌, 冯雨锋. 国际城市区域中二级城市的功能——以波士顿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 2005, 14(2):32-37.

[18] 肖亦卓. 国际城市空间扩展模式——以东京和巴黎为例[J]. 城市问题, 2003(3):30-33.

[19] 梅 琳, 薛德升. 从“废都”到国际城市——波恩的城市转型与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 2011, 20(4):57-66.

[20] 梅 琳, 薛德升,KRAASF. 跨国机构与地方共同作用下的城市全球化——德国波恩的案例研究[J]. 地理学报, 2014, 69(2):156-168.

[21] 黄叶芳, 梁 怡, 沈建法. 全球化与城市国际化:国际城市的一项实证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 2007, 16(2):1-9.

[22] 李立勋. 城市国际化与国际城市[J]. 城市问题, 1994(4):39-41.

[23] 周一星. 新世纪中国国际城市的展望[J]. 管理世界, 2000(3):18-25.

[24] 沈祖良. 再造“东方芝加哥”——关于把武汉建设成国际性都市的若干问题[J].江汉论坛, 1994(2):22-25.

[25] 吴昌寿. 把武汉营造成一个国际性的大市场[J]. 江汉论坛, 1995(2):22-24.

[26] 沈金华, 王兴昌. 武汉建设国际性城市与湖北经济崛起[J]. 湖北社会科学, 1995(7):22-24.

[27] 徐科峰. 青岛市迈向现代化国际城市综合评价及战略对策[J].经济地理, 2000, 20(3):66-69.

[28] 刘玉芳. 国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 2007, 14(4):88-92.

[29] 李丽纯, 李松龄, 夏传文. 长沙城市国际化水平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 2011, 31(10):1651-1654,1709.

[30] 薛德升, 黄耿志, 翁晓丽, 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全球化的发展过程[J].地理学报, 2010, 65(10):1155-1162.

[31] 易 斌, 于 涛, 翟国方. 城市国际化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 2013, 33(9):37-42.

[32] 施 源. 深圳建设国际性城市的指标选择[J].特区经济, 1998(9 ):23-25.

[33] 涂 勇. 从“九省通衢”到国际通衢[J].学习月刊, 1995(12):31-32.

[34] 淡永利, 王宏志, 张 欢, 等. 2000—2010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景观变化[J].生态学报, 2014, 34(5):1311-1317.

[35] 张海林, 何报寅, 丁国平. 武汉湖泊富营养化遥感调查与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11(1):36-39.

Comparative evaluation and improving path on urba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Wuhan

MEI Lin1, HUANG Baishi1, LYU Fang1, GUO Yan2

(1.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2.School of Urban Desig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Using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is study has investigated multi-dimension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from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and ecology. The core content focuses on comparing Wuhan’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with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Wuhan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re is an overall gap with the three big citie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from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and ecology; however, the high-quality labor resources in Wuhan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it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Wuhan’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right point, which is promoting and enhancing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quatern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including innovation-driven economic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promoting political internationalization, local-characteristic-based cultural internationalization, brand and livable eco-Internationalization.

urban internationaliz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omparative study; improving path; Wuhan

2016-11-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16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CNU16A05016,CCNU17HQ0010);2016年湖北省知识创新群体项目(2016CFA026).

1000-1190(2017)02-0231-06

F291.1

A

*通讯联系人. E-mail: tiverguo@whu.edu.cn.

猜你喜欢

国际化武汉文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谁远谁近?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