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统计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2017-02-24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统计员职业倦怠基层

朱 晶



基层统计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朱晶

(湖南科技学院 党政办公室,湖南 永州 425199)

基层统计人员是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基层统计工作的艰苦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让统计人员身心疲惫,产生倦怠。分析了基层统计员职业倦怠的涵义、表现和危害,探索了职业期待、工作负荷、个体素质等方面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

基层统计员;职业倦怠;表现;成因分析

统计作为提供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信息的重要工具,受到了国内与国外、政府与公众、学者与官员越来越广泛关注,统计工作是对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现象总体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分析过程的总称。统计工作离不开统计员,特别是基层统计员,一线的资料、数据等的搜集、整理、分析、上报等都依赖基层统计员群体。现今,尽管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统计工作,但基层统计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仍然很低下。据调查,基层统计员长期在一线从事统计工作,工作环境与待遇明显不如政府其他部门,此外,由于统计工作的专业性,行业与行业间的交流较为困难,加之工作任务重、强度大、环境差,使得统计员或多或少都有对工作不感兴趣,过分担心出差错,情绪低落等反应。这些反应就是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

一 职业倦怠的涵义

职业倦怠(burnout)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课题,也是现代职场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职业倦怠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是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职业倦怠划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维度,一是情感衰竭,具体是指由于人际工作的要求导致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个体情绪和情感常时间处于疲劳状态;二是人格解体,即去人性化,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方面,具体是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和周边的人的消极的、冷谈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三是个人成就感降低,具体是指个体对自己进行否定评价,认为所从事的工作毫无意义,没有价值。

对基层统计员而言,面对的服务对象大多是平民百姓,工作地点是条件相对艰苦的基层,因此,工作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情感。根据国内外对职业倦怠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给基层统计员职业倦怠做如下界定:是长期为基层统计工作付出大量精力和情感的人群中出现的一种自我否定、情绪低落、情感耗竭、厌倦工作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表现在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机能失调的现象。基层统计工作具有公益性、艰苦性、复杂性和灵活性等特征,要干好这份工作,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业务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工作的过程中,既要有脑力付出,还要有体力的付出,更要付出长期的情感,因此,基层统计员非常容易陷入职业倦怠的困境。

二 基层统计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一)敷衍了事,丧失工作热情

对工作丧失热情,不感兴趣,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基层统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项重付出、讲贡献的公益性工作,部分从业人员在长期的付出中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得不到服务对象和主管部门的肯定,就会对工作丧失热情,得过且过,对服务对象敷衍了事,不专心,不耐心,容易发脾气,有“这辈子就这样算了”的想法。工作过程中态度消极,体会不到工作中的乐趣。工作不仅仅是养家糊口,赚取一份工资,工作也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基层统计员身处基层,工作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不能在服务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与快乐,往往表现的烦躁、消极,不主动对工作进行钻研,不主动创新,完全凭经验办事,厌倦工作,甚至逃避工作。

(二)人际交往被动,负性情绪严重

人际关系不和谐,刻意回避社会交往活动。有倦怠感的基层统计员人际关系往往也不是特别融洽,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容易对人和事做出负面评价,敌对行为增多,经常性的抱怨,发牢骚,挖苦讽刺同事朋友,导致人际交往不良,人际关系紧张不和谐。此外,不能够很好的分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出现角色混同的局面,容易将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回家庭,影响家庭关系,同样也容易将家庭的矛盾转移到工作中,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自我评价不高,工作满意度低

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焦虑、自卑情绪严重,感受不到自己的工作价值,体会不到领导的关心关切,常常旷工、迟到、早退,打算跳槽甚至转行的念头非常强烈。一旦产业职业倦怠,就会出现自我否定,个人成就感会明显降低。这一点在上岗前抱有远大理想,但上岗后遇到较多困难的年轻员工身上表现的更加明显,因此更容易产生自暴自弃、愤世嫉俗的想法。他们一方面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上级认可,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就觉得力不从心,觉得困难重重。

三 职业倦怠的危害性

(一)影响生理健康

职业倦怠在情绪衰竭维度所表现的症状不仅仅是冷淡、不热情等心理方面的,往往还会使身体机能处于亚健康状况,会使身体发生一些症状。这些症状包括深度疲劳、失眠、头昏眼花、恶心、过敏、呼吸困难、肌肉疼痛和僵直、月经不调、腺体肿胀、咽喉痛、反复得流感、传染病、感冒、头痛、消化不良和后背痛。职业倦怠程度严重的,头痛会持续很长时间,有些人还会出现更为严重的肠胃问题、溃疡和高血压。职业倦怠还会影响睡眠和饮食,造成睡眠紊乱和饮食上的坏习惯。

(二)影响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是健康心理学的一个概念,从它的内涵不难发现,它已成为影响从业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从业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由于从业者长期处于压力刺激和不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基层统计工作人员会出现空虚、郁闷、挫折、愤怒、烦躁不安、紧张、失落等症状,觉得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枯燥无味,前途渺茫,没有希望,情绪波动很大,产生压抑感,严重者会产生自卑、绝望心理,导致抑郁症的发生,严重者会出现轻生、自残等行为。

(三)影响工作开展

职业倦怠造成大多数的基层统计员工作热情降低,自我效能感削弱,各种不良情绪不断累加,这对正常的基层统计工作会造成不利影响。基层统计员在开展统计工作的过程中,受这种不良情绪的影响,会无形中缩小与统计对象的交往面,对统计对象生硬冷漠、敷衍了事,应付完成工作任务。从深度访谈收集的数据来看,高达46.7%的基层统计员不喜欢服务对象打扰自己,80%的基层统计员自述有过推脱、敷衍或者对在工作过程中甩脸子、发脾气的经历,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良好工作氛围的构建,加重了职业倦怠的程度,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此外,部分基层统计员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会传递给周围的同事,给其他人员增加工作压力,会诱发更多的从业人员产生职业倦怠。

(四)影响队伍建设

基层统计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建设一支稳定、高效的人员队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基层工作的特点与环境使基层统计员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满足一定层次的需要以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当基层统计员遭受职业倦怠的侵害后,个人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个人成就感就会下降,认为从事的工作无价值,升迁的空间很小,就不会继续在工作本身耗费精力和情感,从而产生跳槽和离职的想法,影响队伍的稳定性。此外,基层统计工作受“说起来重要,干起要不要”思想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基层统计员的职业化、终身化发展。调查的数据表明,在同一岗位连续工作10年没有得到升迁的基层统计员达到了65.2%。超过50%的基层统计员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不满意,产生了倦怠,影响了工作质量。

四 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职业期待有差距

组织心理学理论认为,大部分对工作的期待是不现实的,因而容易产生幻想破灭,进而导致职业倦怠。基层统计员队伍,是统计工作的中坚力量,发挥着其它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无法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各地人事及绩效工资改革频繁,基层统计员身份比较尴尬,有的是公务员编制、有的是事业单位编制,有的统计员是人事代理引进的,部分甚至是临聘人员。身份的变更使得一些基层统计员人心惶惶,感到前途难以预料、命运难以把握,觉得付出与回报严重不平衡,与当初入职时的期望越来越遥远。

(二)工作负荷过重

多项研究表明,工作负荷过重会导致个体产生职业倦怠,工作的强度与质量与职业倦怠存在着高相关关系。工作负荷超重,特别是对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的影响最为显著。一方面是基层统计工作持续时间较长。基层统计员的工作持续时间一般比较长,从走出办公室到统计对象家里完成工作经常需要花费一整天时间,有时候还需要赶时间。另一方面是体力消耗大。基层统计工作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经常要在基层来回奔跑,有时候还要肩扛手提各类统计资料,体力消耗相当大。部分统计对象对统计指标理解不清,往往还需要统计员长时间讲解指标知识,有时候还要亲自示范,身体感到非常疲惫。因此,高体力消耗是其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压力源。还有一点是经常奔波在外。基层统计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统计员必须经常下村调研、入户走访,工作时间的不规律,让基层统计员身心俱疲,“不堪重负”。

(三)缺乏职业规划与设计

多项研究表明,缺乏职业规划与设计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要干好一份职业,首先要要就热爱这份职业,把这份职业当成一份事业来做,只有从情感上接纳了它,才会全心全意的投入精力,才能取得满意的工作绩效,才会干好这份工作,让工作变得有意义、有价值。作为基层统计员,首先得认识和接纳基层统计工作,如果从心底里排斥这份职业,那是无论如何都干不好的,只有对基层统计工作、对自己的统计对象充满感情、并将个人追求与职业发展紧密结合,把为基层统计工作奉献青春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与价值体现,这样才能体验到工作的快感,才能享受自己的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更从容的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与挫折,才能化压力为动力,积极进行自我调试,以此更好的驾驭职业倦怠。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基层统计员职业化、终身化的道路行走很艰难,加之受封建思想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社会对统计工作认识比较片面,与政府其他职能相比,认为基层统计员是“没出息”、“能力差”等,相当多的基层统计员对职业定位不准确,从入职就对职业发展不抱有希望,只是把这份工作当成了人生的一个“过路站”或者是“跳板”,随时准备离开这条战线。如果缺乏了应有的职业荣誉和职业自豪感,就不会有坚定的理想和信仰,在面对工作压力时,就没有力量坚守,不会积极的去化解压力,解决的方式往往是逃避、离开基层统计工作的岗位,另谋出路,找不到出路的就只能深受职业倦怠的侵害,在情绪和行为上表现得更加异常。

[1]李永鑫.工作倦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徐海瑞.职业枯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测量[J].心理科学,2003,(3).

[4]李苑凌,张皓,夏芳.中国基层政府统计员胜任特征模型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2,(4).

[5]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工作的研究和探索[J].统计与管理,2014,(6).

(责任编校:周欣)

2016-06-15

湖南科技学院2015年党建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djyjyb09)。

朱晶(1985-),男,湖南岳阳人,中级统计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综合统计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G641

A

1673-2219(2017)01-0085-03

猜你喜欢

统计员职业倦怠基层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基层在线
小小统计员
小小统计员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全票通过
小小统计员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