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鉴赏辞典》两首诗歌释义研究

2017-02-24冯雅颂

冯雅颂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冯雅颂.《唐诗鉴赏辞典》两首诗歌释义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4):069-073.

《唐诗鉴赏辞典》两首诗歌释义研究

冯雅颂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宋之问《送别杜审言》中“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一联及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一诗所用典故均与屈原、贾谊相关。《唐诗鉴赏辞典》在这两首诗的赏析中,对典故的释义及诗句含义的把握有讹误、含混之处。宋之问以孙楚诗为典表达对杜审言离任的赞美,并将其比作凭吊屈原的贾谊;刘长卿诗中“栖迟”“楚客”“湘水”等亦在特定语境下表达着特殊含义。

用典;屈原;贾谊;宋之问;刘长卿

宋之问的《送杜审言》和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是脍炙人口的两首唐诗,在众多的唐诗著作中,尤其是在各种各样的唐诗选本中,经常见到。然而研读诸家解说,却发现有问题存在。分而言之,对宋之问之作的解说,问题都出在颈联,解错了典故内涵,而且令人惊奇的是,错误如出一辙。对刘长卿之作的解说,问题出在关键词上。故而以《唐诗鉴赏辞典》中的解说为依托,对相关问题试为解析。

一、宋之问《送别杜审言》

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杜审言坐事被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参军,好友宋之问以《送别杜审言》相赠: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唐诗鉴赏辞典》收录此诗,鉴赏文字为徐定祥先生所作。徐先生揭示诗句的内涵,由表及里,洞幽烛微,颇能引人入诗意的妙境。关于后两联,徐先生说:后四句连续用典。此诗用典,熨帖工稳,不伤晦涩,仍保持了全诗自然朴素的风格。

孙楚和屈平(名平,字原)的典故。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临的却是一种逆境,此番由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抚今思昔,能不感慨系之!“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1]36。

徐先生谈到,此诗颈联“用的是孙楚和屈平的典故”“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这一见解也是阐释此句的主流方向①*①与徐先生见解相同的著作有: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一册358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唐五代诗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胡光舟、张明非主编《新编千家诗》(广西师范大学出本社,1998年版,第381页),缪钺、张志烈主编《唐诗精华》(巴蜀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页),王镇远《古诗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上册第464页),霍松林主编《古代言情赠友诗词鉴赏大观》(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03页),周蒙、冯宇《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册,第398页),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中华唐诗鉴赏辞典》(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2页)。为避免行文冗赘,文中不再提及。,但这种解读恐有讹误,故试为解析。

(一)“吊屈平”

这一处不当较为明显。徐先生在解释典故时,一面提及“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一面又说以“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那么作者在这一句到底用的是贾谊还是屈原的典故?似乎有些矛盾。《宋之问集校注》解释此句时,也仅仅指明了典故涉及的两个人屈原与贾谊,而没有进一步说明杜审言与哪一位相照应。确切地说,徐先生的说法正误参半,即这句诗所用的典故并不是自投汨罗的屈原,而是被班固赞为“贾生矫矫,弱冠登朝”[2]4252的贾谊。《汉书·贾谊传》记载:“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廼毁谊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疎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贾谊既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2]2222由此看来,所谓“维舟”就是“渡湘水”,所谓“吊屈平”就是“为赋以吊屈原”。这里,贾谊是当事人,而屈原作为一位被凭吊的古人,只与贾谊的活动或作品有关。宋之问将杜审言比作贾谊,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照应被贬,还有一层意思照应才高,是一种含蓄而鲜明的称颂,既言简意赅,又博雅婉曲,有着杜预所说的“微而显”的效果。

(二)“别路追”与“孙楚”

关于这一句,徐先生“以孙楚身世遭遇比喻友人”的解释似乎也难以自圆其说。

(1)“孙楚的身世遭遇”与作者实际上想要表达的情意相左。宋之问创作这首诗,是用来送别“坐事”被贬的杜审言。据《旧唐书》,杜“雅善五言诗”[3]4999,宋“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3]5025,两个人是惺惺相惜的好友。诗中前四句紧扣“送”字,写自己的遗憾与不舍,后四句转而说“杜审言”。杜审言由洛阳县丞(从七品上)贬为吉州司户参军(从七品下),心情自然是暗淡的,因此宋之问便在后四句中对他表达了安抚之情。如前所述,先在颈联中将杜审言比作才高被贬的贾谊,又在尾联中,将杜审言比作光芒四射的龙泉剑。由此看来,“孙楚”一典所要表达的应当也是宋之问对杜审言的推崇之意。那么,“孙楚的身世遭遇”能够用来表达赞美之意吗?

徐先生对孙楚身世遭遇的描述可以概括为:“恃才傲物、仕途失意。”据《晋书·孙楚传》,孙楚“才藻卓绝,爽迈不群,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4]1539。论人格与品行,孙楚不属于那种德才兼备,人人爱戴的楷模型人物,而是才华高、脾气坏,社会评价偏低的人物类型。本传记载道:

楚后迁佐著作郎,复参石苞骠骑军事。楚既负其材气,颇侮易于苞,初至,长揖曰:“天子命我参卿军事。”因此而嫌隙遂构。苞奏楚与吴人孙世山共讪毁时政,楚亦抗表自理,纷纭经年,事未判,又与乡人郭奕忿争。武帝虽不显明其罪,然以少贱受责,遂湮废积年[4]1542。

这段文字,记述孙楚与两人发生矛盾,一位是西晋开国功臣、骠骑将军石苞,一位是普通乡民郭奕。与石苞矛盾,是因为孙楚无礼在先。与郭奕矛盾,起因不明,由前述“多所陵傲,缺乡曲之誉”的评价看来,他负主要责任的可能性较大。过人的才气,加上凌厉倨傲的脾气,使得他的仕途“湮废积年”,委顿曲折,不受重用。《晋书》对孙楚的总体评价很客观:“负才诞傲,蔑苞忿奕,违逊让之道,肆陵愤之气,丁年沈废,盖自取矣。”[4]1547也就是说,孙楚困顿官场,实在是因为他“德”的一面出现了短板,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这样的“身世遭遇”,拿来与杜审言这一仕途受挫的才子相比,更像告诉朋友,你的被贬失意都是你自身有才无德的缘故,似乎很难起到安慰与赞美的作用。

(2)若是以“孙楚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也就是说,这一句只有“孙楚”二字用典,“别路追”三字则是实指前来送别的宋之问。而反观前述“维舟吊屈平”一句用典,“维舟吊”并非实指,也是典故的一部分。宋之问在律诗的定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5]之名。而根据律诗的对仗原则,“对仗联如果上句用了典故,下句在同一位置也要以典故相对,才算工稳”[6]。显然,徐先生的解释如果成立,则必须建立在违反格律要求的基础上。这样的情况在宋之问身上应该很难发生。故此,“别路追孙楚”整句应当都是典面,共同承载了一个典故。那么,既然这个典故不是“孙楚的身世遭遇”,又应该是什么呢?《宋之问集校注》中为此诗做注时,提到孙楚曾作《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作》,其中颔联为:“倾城远追送,饯我千里道。”[7]不过注中并没有进一步详细解释此诗与原句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别路追孙楚”正是由“倾城远追送,饯我千里道”脱胎而来,即孙楚诗句是宋之问诗句的母体。

(3)前人对这一典故的运用也可以加以辅证。在宋之问之前,《文选》的编撰者萧统就使用过这个典故。《梁书·庾仲容传》记载:“(庾仲容)除安成王中记室,当出随府,皇太子以旧恩特降饯宴,赐诗曰:‘孙生陟阳道,吴子朝歌县。未若樊林举,置酒临华殿。’时辈荣之。”[10]与其同时的庾信也在《任洛州酬薛文学见赠别》中写道:“北梁送孙楚,西堤别葛龚。”而且在宋之问之后,杜甫也使用过这个典故,《寄杨五桂州谭》说:“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江边送孙楚,远附白头吟。”看这几首诗中,皇太子萧统为旧部送行,说“孙生陟阳道”,庾子山与朋友赠酬作别,说“北梁送孙楚”,杜甫为一位托付书信的段姓参军送行,说“江边送孙楚”,都用“送别孙楚”为典,而且切合的情形如出一辙。换言之,在运用典故时,典故的含义应当明确而固定,不会因人而异。上述几例正是对张中行此言最恰当的注解。诗人们没有引用史书中不受人欢迎的孙楚形象,而是从求美的角度出发,频频运用此典,实在是因为孙楚把“千里搭凉棚”的人情之美写得激动人心。

综上所述,“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一诗,所用典故为孙楚之诗与贾谊之事,上下句均表达宋之问对杜审言的赞美与安慰之意。上句赞美杜审言人缘好,风光离任;下句赞美杜才华高,沿途停舟,揽胜遣怀,当有《吊屈原赋》那样的佳作出现。并非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

二、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唐代宗大历八年(733年),由于政敌诬陷,刘长卿被贬至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深秋时节,刘长卿途经长沙,造访贾谊宅址,思古感今,作《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实验用的污泥取自合肥市望塘污水厂二沉池,污泥浓度为15 g/L,静置后去除上清液,将污泥均匀倒入反应装置。厌氧发酵实验在水浴恒温振荡器中进行,以维持其厌氧发酵温度并防止菌群结集,温度设为30°C,转速为80 r/min。

《唐诗鉴赏辞典》收录此诗,鉴赏文字出自徐竹心先生之手。对于此诗字里行间表达出的凄凉、愤怨之情,徐先生的分析可谓鞭辟入里,使人感同身受。然而,文中亦有几处与屈原、贾谊相关的训释似乎不无可议。

(一)“栖迟”

对于诗篇首联中“三年谪宦此栖迟”一句,徐竹心先生解释道:“‘栖迟’,像鸟儿那样地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当的。”[1]453实际上,这里的“栖迟”与“鸟儿飞不起来”无关。

“栖迟”一词,典出《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毛传》:“栖迟,游息也。”[11]也就是游玩与休憩的意思。刘长卿即用此义,是说贾谊被贬长沙,即游息于此,也就是居住、生活在这座宅子里。徐先生解为“像鸟儿那样地敛翅歇息,飞不起来”,且视为“暗喻”,大概是只着眼于“栖”字,而漏掉了一个“迟”字。其实,“栖迟”属于联绵词,“迟,音迤”,《辞通》有具体解说,此不赘引。联绵词是“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12]“栖迟”作游息讲,例证很多,如扬雄《甘泉赋》:“徘徊招摇,灵栖迟兮。”王粲《登楼赋》:“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储光羲《贻丁主簿仙芝别》:“偃仰东城曲,栖迟依水滨。”李白《汉东紫阳先生碑铭》:“所居苦竹院,置飡霞之楼,手植双桂,栖迟其下。”白居易《和阳城驿》:“次言阳公迹,夏邑始栖迟。”又《闲忙》:“奔走朝行内,栖迟林墅间。”不一而足。这些例子中的“栖迟”与刘长卿的用法如出一辙,倘若依徐先生之说,解作“像鸟儿那样地敛翅歇息,飞不起来”,恐怕不合训诂规范。任建国在《怜人自怜,万古悲情: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赏析》中说:“‘栖迟’为鸟栖息之迟缓,‘迟’有不情愿、沉重之感,表明贾谊被贬生活的落魄与失意”[13],也是由于误解词义进而误解了句意。

(二)“楚客悲”

对首联的下句,徐先生赏析道:“‘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标举贾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1]454。可以看到,徐先生释“悲”字为“悲苦”,应当是符合诗意的。然而将“悲”字定性为“切合贾谊的一生”,则似乎有扩大范围之嫌。

“楚客”本来是专指屈原的,典出谢灵运之作,起因则在西汉的东方朔。东方朔“追悯屈原”,作《七谏》一组七篇文章,在第一篇《初放》中,有数句为:“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来风。”谢灵运作《山居赋》使用此典,说:“楚客放而防露作”,自注:“楚人放逐,东方朔感江潭而作《七谏》。”这个被放逐的“楚客”,谢灵运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就是屈原。后世文人袭用,“楚客”便成了屈原的代名词,如骆宾王《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四首》之四:“芳杜湘君曲,幽兰楚客词。”杜甫《冬深》:“易下杨朱泪,难招楚客魂。”且词义逐渐引申,用以指称被贬到楚地的人,核心内涵在“被贬”这一点上。这在唐人诗作中也很常见,如,刘禹锡被贬于朗州(今湖南常德),作《潇湘神二曲》,曰:“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崔国辅被贬岳州(今湖南岳阳),作《九日》,曰:“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霑裳。”言归正传,刘长卿用“楚客”称贾谊,即专指首句所说“三年谪宦”之时,此前少年得志的贾谊,此后回京任职的贾谊,都不能被称作“楚客”。许多唐诗选本对刘长卿这首诗中“楚客”一词的解释存在偏差。这些解释,问题都出在不明“楚客”一词的来历及其词义的演变上,以至于使读者无法准确理解诗句之意①*①譬如,黄占英注《唐诗三百首》:“楚客:指贾谊,也指后来游楚的人”(《唐诗三百首》,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34页); 邹福清、崔聪注《唐诗三百首》:“楚客:客游长沙的人,长沙古属楚”(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232页);南山注《唐风唐韵:唐诗三百首》:“楚客:指贾谊,也包括自己和别的游人。长沙古属楚国境”(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版,第209页);贺新辉《唐诗名篇赏析》:“楚客:客居楚国的人”(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年版,第225页),《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下》:“楚客: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刘义钦,史言喜,梁文娟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326页)等等,不一而足。。

综合理解首联之意,我们可以肯定,这两句诗属于叙事,目的是交代贾谊宅之来历:被贬长沙,在此度过三年时光,而且是一段充满哀怨忧伤的岁月。“楚客悲”为全诗之诗眼,全诗之灵魂,句句都是围绕着“楚客悲”做文章的。

(三)“湘水”

诗篇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徐先生这样分析:“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贾谊写有《吊屈原赋》)……”[1]454文采斐然,却有似是而非之处,因为“湘水”属于用典,不能简单作“湘水”解 。

徐先生在夹注中,指出“吊”字源于贾谊作《吊屈原赋》的典故,却淡化或忽略了“湘水”一语也有出处。据《史记·贾谊传》: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其辞曰:“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14]2492-2493

由文中的“及度湘水”“造托湘流”可知,刘长卿特地拈出“湘水”作标志,意在告诉读者这句诗所写为何事。也就是说,“湘水”属于用典,而非写景。徐先生解为“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显然是将用典误作了写景状物,以至于“无情”一词的意思也被含糊过去了。

“湘水”究竟该如何理解?我们可以先由“无情”来推知。“无情”之义是和“吊岂知”紧紧连在一起的。既然“无情”,当然“吊岂知”,那么,“无情”说的显然只能是人,只能是屈原,只能是人死而无所知之意,即俗语所谓“若地下有知”的反义语。“湘水无情”为主谓关系,顺藤摸瓜,“湘水”也只能指人而言,对应上句的“汉文”,恰好合若符契。

按这种说法,“湘水”即代指屈原,是“吊”的对象,这能讲得通吗?我们说讲得通,因为用葬身鱼腹的死亡地代指屈原本是唐人的常见用法。如司马贞《史记索隐·屈原贾生列传述赞》云:“屈平行正,以事怀王……百年之后,空悲吊湘。”[14]2504唐诗中这一用法更频繁,如杜甫《天末怀李白》:“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崔涂《湘中秋怀迁客》:“不堪逄贾傅,还欲吊湘沅。”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一名为吉士,谁免吊湘魂。”这里的“湘”“湘沅”“湘魂”,均指屈原,虽与“湘水”字面有异,不过是使用中的灵活变化而已。刘长卿用“湘水”对“汉文”,形式上属于宽对,意义上则可视为工对。明白了这一层微妙,“湘水”的性质及意思也就可以说清楚了。

由上可知,刘长卿是用这联诗来叙述史实的,叙述贾谊的遭遇,上句说他有才而未能受到皇帝厚待,下句说他吊祭屈原而无法得到回应,既冤屈又郁闷,正照应首联的“悲”字,意在强调贾谊贬谪生活的悲苦。那么据此,徐先生解“湘水无情吊岂知”就可以修订为:“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而需要删去“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一句,因为“湘水”既然是屈原,就不能再是“湘水”了。

综上所述,《唐诗鉴赏辞典》对宋之问的《送杜审言》和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两首诗中所用的部分典故理解有偏差,进而在赏析时误解了句意。通过对典故内涵的讨论,可以发现,诗是语言的精华,无论是一挥而就之作,还是呕心沥血之作,其用词、用韵、修辞、篇章等,都是经得起讨论的。咬文嚼字不但不会使诗意大煞风景,反而会使某些模糊的地方变得清晰,给鉴赏提供一个更加坚实可靠的基础。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唐诗鉴赏辞典[M].新1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 王世贞.艺苑卮言[M].罗仲鼎,校注.济南:齐鲁书社,2002:160.

[6] 黄新铭. 诗词曲联写作技巧谈[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91.

[7] 宋之问. 宋之问集校注[M].陶敏,易淑琼,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2001:399.

[8] 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吕向注. 六臣注文选[M]. 北京:中华书局,1987:383.

[9] 顾农.临别之际大谈玄理——读孙楚《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作》[J].古典文学知识,2008(2):16-18.

[10] 姚思廉. 梁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3:723-724.

[11]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43.

[1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223.

[13] 任建国.周鼎唐香清韵袅:中国古典诗文赏会[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52.

[14]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责任编辑 王晓雪]

DiscussiononallusionsinTangPoetryConnoisseurshipDictionary

FENGYasong

(SchoolofHistory,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Henan,China)

The allusions adopted in the sentence “Thought of Sun Chu while on the journey were in memory of Qu Ping alongside boat” ofFarewelltoDuShenyanwritten by Song Zhiwen and in the poemOnPassingJiaYi’sHouseinChangshaby Liu Changqing are related to Qu Yuan and Jia Yi. However, there are several errors and ambiguities in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poems in theTangPoetryConnoisseurshipDictionary.

allusion; Qu Yuan; Jia Yi; Song Zhiwen; Liu Changqing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7.04.011

2017-03-20;

2017-05-17

冯雅颂(1995—),女,河南延津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研究。

E-mail:fengyasong9501@163.com

I207

A

1673-9779(2017)04-006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