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2017-02-24周冰馨
周冰馨
(湖南理工学院 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南 岳阳 414006 )
当前我国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周冰馨
(湖南理工学院 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南 岳阳 414006 )
基于当前我国学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偏离与缺失,探析我国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理念、考核与评价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方面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提升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动力,以高品质教育内容奠定创新人才的基础,以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优化配置的知识资源提高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力,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确保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从而推动我国学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现代学校制度
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核心议题。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足带来了全社会焦虑感(“钱学森之问”和每年诺贝尔奖揭晓时必然出现的“本土何时有人获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讨论便是明证),且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与培养方式十分复杂,使得“培养创新人才”极具话题性,并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以及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各地各学校都展开了探索。从组织层面来说,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在于学校制度及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能偏离与缺失。此外,虽然我国实行分段培养,但事实上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与连贯性并不存在严重的割裂现象。因此,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当前我国学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功能偏离与缺失
(一)考试与选拔淹没了学生对知识与世界的兴趣与追问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与教材本身产生强烈的兴趣,才可能产生真正的学习行为。当一切外在的、功利性的学习僭越了学习本身,学生日常所重复的行为便不是真正的学习,而是“完成任务”。虽然这种“学习”可能也有效果,但并非源于对知识和世界的浓厚兴趣。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有调研发现近1/3的北大一年级本科生对学习并不感兴趣了。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最为根本的特质就是对知识的痴迷和对世界的好奇,这些都应该是非功利性的,是发自内心的兴趣。然而这种兴趣在我国教育的过程中是非常缺失的。
(二)“说教化”导致学校德育功能发挥不足
创新型人才虽然重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事实上“德行”同样非常重要。以一名科研人员为例,在道德上的要求就是不能有抄袭、剽窃等行为。但这种要求在我国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强化,反而会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主要靠“说教化”的方式实施,这导致学校德育功能发挥不足,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与形成意义不够。
(三)“边缘化”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降低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基本普及了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个体提供心理障碍咨询与矫正,当学生心理不适时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决问题。但这是一种典型的“没有问题不开展,出了问题才教育”的被动式教育。从相关研究对高校学生的调研与观察看,高比例的心理健康问题表明许多学生心理脆弱。而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四)“标准化”导致学生对权威的盲从
近年来中国参与的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在涉及自我调整策略等高阶思维的问题上表现明显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教育在文化传统上重视教师的指导,重视记忆、理解和应用,阻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元认知能力的发展[1]。对于创新型人才而言,较强的批判性思维与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十分必要,我国学校教育却恰恰忽略了这些能力的培养。
(五)“片面化”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本世纪初,有学者对我国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准确的解答。“教育不再是对应于人类生活的全部,而只是被局限于社会知识的一部分;教育不再和流动的生活共生共长,而只是被用来传达所谓的永恒知识;教育不再观照个体的生命成长,而只是考虑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具有统一规格的未来劳动者。”[2]作为一名真正的创新型人才,不应仅仅只有知识和能力上的增长,更应该“德育、智育、美育”全面发展。教育是为了培养身心健康、心智健全的人,培养具备深厚人文素养和广阔世界情怀的人,这样才可能做出对世界、对人类具有高水平贡献的创新型成果。但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过分重视知识教学,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和心理建设,难以培养出能够适应高度创新性工作需求的人。
二、当前我国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重点
(一)基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的教育理念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3]。
但长期以来,在过度竞争氛围下学校和家庭过于重视对儿童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甚至不顾客观规律开发儿童智力,希望儿童在智力表现上超过他人。然而,不顾儿童成长规律,过度开发其早期智力,往往会导致悲剧性的结果:孩子要么仅仅只能成为父母某一阶段炫耀的资本,到大学或更高阶段便一蹶不振、平庸无奇,可持续发展乏力;要么成为缺陷“天才”,生活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均有明显缺陷,无法幸福生活,与他人相处困难,能力低下。
(二)基于培养学生对知识与未知世界的兴趣的考核与评价改革
创新人才的成长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兴趣和需求。同时,创新人才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具有自信与坚持的心理特质;二是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两项特征虽然重要,但都无法通过知识教育与技能训练达到。因此,未来的教育改革行动中,应更进一步强调教育考核与评价改革,以激发学生对知识与未知世界的兴趣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征设计相应的考核与评价改革方案,改变以往单一的以知识评价为中心的考核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制度,以“全面性”和“发展性”为宗旨,提高学生考核制度的科学性。
(三)基于培养学生掌握适应创新需求的通用技能的培养模式
通用技能又称为“关键技能”或“软技能”,被视为21世纪人才必备技能。在定义上,研究者们一般认为通用技能“是那些与特定的专业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更是根据不同场合和职责而做出判断的能力,胜任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4]。通用技能也是可以迁移的技能,主要包括交流能力、数字应用、信息技术、团队合作、自我提高、时间管理以及问题解决等多方面。这些能力并不只是适用于特定的专业性工作,而是可以随着不同阶段的学习和工作迁移的。对于创新人才来说,通用技能是其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四)基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对创新型人才而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而较强的学习能力则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基础为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建立都是为了使学生拥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同时,学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四项基本能力之一。“学会学习”将直接决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决定人的发展高度。与培养学习能力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将突出教学方法上的一些特征,如多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教师的角色也将产生一定的变化,由以往的教师主导课堂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和学习,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五)基于科学与人文并重理念的课程体系
基于创新的人才培养必定要在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上作出相应的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突出以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理念。在科学与人文并重的课程理念下,在课程结构上突出文理兼重、理实交融、中西并重。既重视社会文化对人的塑造,又重视人的潜能的充分开发;既重视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又重视对学生内在条件(发展阶段、个体经验、生活现实、学习动机等)的认识与洞察;既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能力、智力的培养,又注重非智力因素、健康个性和人格的培养[5]。构建科学与人文并重的课程体系,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课程理念与课程框架的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课程的再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两者共同服务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与人文修养形成。
三、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为培养创新人才创造环境与条件
杜威认为,人要获得前人的经验与信仰,要依靠环境的作用引起某些反应。环境包括促成或阻碍、刺激或抑制生物特有活动的各种条件。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的行为智力和情感倾向[6]。布鲁姆也认为,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量度与最初潜在的量度无关,但是与一个人在智力迅速发展时期所处的环境条件关系重大,幼儿期被剥夺了智力刺激的人,将永远达不到原来应该达到的水平。因此不难看出,环境在学生的智力、情绪以及身体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和意义。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到的“孟母三迁”的重要解释。那么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在什么样的学校学习,将会影响其学习的成就与水平。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是重要因素。
现代学校制度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有研究者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是规范与调节政府、学校、社会乃至市场之间关系,调节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学校内部人、财、物、事之间等各种关系的制度体系[7]。
(一)以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提升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动力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作出的重要部署。《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而学校办学自主权是这一核心的关键意义所在。政府应充分简政放权、政事分开,将属于学校自主发展的权利还给学校;同时,改变政府对学校的命令式管理,强化评价引导,支持学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为学校自主办学创设良好外部条件[8]。在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学校逐步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期目标,选择适合当前阶段的短期策略。
(二)以现代学校制度下的高品质教育内容奠定创新人才的基础
教育质量是创新型人才的保证,没有质量,就不可能有创新,更谈不上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面向所有学生,教育出某一个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学生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面向所有学生的培养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因此,要通过建立并利用现代学校制度保证学校教育质量,充分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实现一种高品质教育[9]。追求和保障人人享有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根本要义,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逻辑起点。因而我们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的认证体系,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以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即为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合金,其中,创造性思维是认知系统,创造性人格是动力系统。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思维的最高形式,其中新颖性和独创性是其核心特征。创造性人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和高度发展,是创新人才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10]。创新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在现代学校制度下,要做到实行以问题为主线的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四)以优化配置的知识资源提高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力
以学科和课程体系为核心的知识资源包括学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学科由课程组成,课程由知识内容组成。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密不可分,学科通过课程来实现知识的分类和传授。人才培养是一种由教学内容向学科的自下而上的知识获取过程。而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旨归的课程资源开发应在遵循学科发展内在规律基础上,以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依据,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和课程体系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具体而言,现代学校制度下的课程建设首先要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来设置课程;二要在整体上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优化课程结构;三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协同关系;四要科学设计整个课程模块,提高课程培养创新性、个性化人才的功能;五要加强教材建设,将课程体系改革落实到教材上,使课程体系改革真正落到实处[11]。
(五)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确保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改革尽管只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步骤,但是它牵涉到学校各个工作领域,也与各教学要素息息相关。因此我们不能局限于课堂,要在人才培养的大格局中,找准改革的途径,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教学资源,循序渐进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大体包含“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六个有机联系的要素。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来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更新人才观和质量观;其次要创新教学方式,促进教学风格的多样化;第三要充分调动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第四要动态优化教学内容,增进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相互促进;第五要重视管理机制改革,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要改善教学条件,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12]。
[1]吴刚.上海的PISA测试全球第一的奥秘何在:基于中国教育文化传统的视角[J].探索与争鸣,2014(1):68-73.
[2]林崇德.心理和谐: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5-12.
[3]杜玉波.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12-8-29.
[4]汤霓,石伟平.我国通用技能研究的回顾[J].职教论坛,2011(19):43-47.
[5]卫刚.三维课程体系:科学与人文相融合[J].中小学管理,2010(7):29-30.
[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22.
[7]朱小蔓,刘贵华.功能·环境·制度:基于生态理念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1-7.
[8]许杰.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践逻辑[J].教育研究,2016(9):32-39.
[9]袁勇.教育公正: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价值[J].教育科学研究,2015(8):14-18.
[10]郭广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J].中国高等教育,2011(5):12-15.
[11]吴庆宪,樊泽恒.多维度谋求创新人才培养新突破[J].中国大学教学,2012(2):77-79 .
[12]苏志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10-14.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iation and deficiency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urrent Chinese schools,the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ies will be analyzed in the education concept, the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the cultivation mode,the teaching mode and the curriculum system. a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can be promoted by setting up a modern school system under which schoolright will increase its driving force, high quality education will become its basis, strengthening problem consciousness will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ve qualities, opitimizing knowledge resources will promote its implementation,and deepening the teaching revolution will make sure its efficiency.
Keywords: innovation;talents cultivation;morden school system
(责任编校:罗建兵)
CultivationofInnovativeTalentsinCurrentChineseSchools:ProblemsandStrategies
ZHOUBing-xi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414006, China)
G646
A
1673-0712(2017)03-0109-04
2017-03-28.
周冰馨(1989—),女,湖南岳阳人,湖南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