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新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探究和导入思路建议
2017-02-24缪锦春
缪锦春
(南京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商业银行新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探究和导入思路建议
缪锦春
(南京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当前金融监管在变革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逐步将全面风险管理纳入到监管框架之中。商业银行践行全面风险管理有利于其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可找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有利于商业银行的改革和资源配置;有利于商业银行更新产品。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三大风险管理问题,应提升整体认识水平,深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强化技术“硬约束”,加快风控工具应用创新;应深入实施“穿透管理”,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质效;应推进单维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实现风险持有型向风险交易型腾挪,打造新领域风险管理特区,提升风险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
全面风险管理;探究;导入思路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逐渐加深,我国的银行业也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随之也促使我国银行业综合实力增强。目前我国的部分银行已经成为大型的跨国银行集团,例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中国的银行业在全球银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快接轨国际,与国际金融监管框架相统一,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现代经营管理能力。此外,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更为国际化、交互式的跨国银行合作在给我国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为此,需要针对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展开研究和探索。
特别是随着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规模逐年增加,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银行整体的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更需要有效地加强银行的经营模式、治理架构以及内控机制等多个方面监督管理,增强自身的盈利和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银行也应稳步提升自己的内力,真正将风险管理作为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动力,不断引入、创新银行风险管理工具,主动接受内外部监管,主动融入至国际风险管理框架内。
一、国际全面风险管理最新理念及国内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最新要求
(一)国际全面风险管理最新理念
2016年6月,美国反欺诈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发布了新版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企业风险管理(包括银行业)在内—服务于企业战略和绩效的实现”征求意见稿,这是继2004年COSO正式公布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ERM)以来第一次对ERM框架进行修订和完善,更确切的说是对ERM框架大刀阔斧地进行了重新构思和设计。新版ERM框架已经于2016年9月30日截止全球范围内收集反馈意见,并计划于2017年第一季度正式公布。
1.新版ERM框架出台的背景
众所周知,在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理论研究领域,COSO组织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从1992年出版企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以来,作为在美上市公司内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框架,不仅得到了美国证监会的认可,而且在全球范围内被众多国家相关企业和上市公司监管机构采用和推广,如中国财政部20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即采用了COSO组织1992年发布的内部控制框架要素和内容。2000年以来,企业界在实施了十来年内部控制框架之后,发现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仍然会出现企业倒闭、破产、经营失败或预期不达标等风险损失案例,所以COSO组织开始从更高的一个角度来思考企业的管理活动以及内部控制体系的局限性。
2.新版ERM框架和旧框架的区别与联系
新版框架使用构成元素+原则的结构,包括5个构成元素,细分为23条原则。2013年COSO组织更新了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部分内容,在文章的整体结构上就是采用的这种结构,新的结构加强了新框架的可读性、可用性和一致性。
旧版框架中对风险的定义为:风险是未来会发生并可能给目标实现带来负面影响的一个事项。新版框架中对风险的定义为:事项发生并影响战略和业务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可以看到,旧定义只强调了负面影响,而新定义的主要改动是兼顾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这和国际风险管理标准ISO 31000及中国风险管理标准GB-T 24353是一致的,这种认识中国早在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文件中就有体现。
旧版框架对ERM的定义为:ERM是一个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使命在于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将风险度控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范围内,既而确保主体目标的实现。新版框架对ERM的定义为:组织在创造、保存、实现价值的过程中赖以进行风险管理的,与战略制定和实施相结合的文化、能力和实践。
强调风险与价值的关系。新版框架中,ERM被视为战略制定的重要组成和识别机遇、创造和保留价值的必要部分。新版框架中ERM不再是主体的一个额外的或者单独的活动,而是融入主体的战略和运营当中的有机部分。
真正定位了风险管理与战略的协同作用。孙友文[1]认为新版框架注意到自旧版框架发布以来,组织在实践ERM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包括对风险管理工作的定位,风险管理工作的范围和目标等,新版框架定义了风险管理工作的高度,包括:战略和业务目标与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不匹配的可能性;选定的战略所隐含的意义;执行战略过程中的风险。
重新定义风险偏好和风险容量。旧版框架中,风险容量只是颗粒化的、更细节的风险偏好。新版本中,风险偏好保留了原来的定义,即主体在追求战略和业务目标的过程中愿意承受的风险量,而将风险容量重新确定为可接受的绩效变动区间,刘鑫[2]认为新的定义更加明确和可度量,有助于组织在给定绩效目标下计算可以承受的风险边界。
新版ERM框架包括5个要素和23个原则,增加风险光谱、风险热力图、风险绩效曲线等。特别是风险绩效曲线是新版框架的创新,它成功地将风险、风险偏好、绩效、目标绩效、绩效偏差等概念的关系用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简单形象,方便理解。
(二)国内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最新要求
中国银监会借鉴和吸收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2016年9月30日,紧密结合监管实践,颁布《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这是对长期以来审慎监管规则的完善和延续。郭保民[3]认为表面看来象是一种危机应对,其实,更多的信息透露则是全面风险管理。
《指引》囊括了资本管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息科技风险等各个风险板块,借鉴国际经验,主要是参照《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巴塞尔银行委员会)的基本要求,制定适合我国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统领性、一致性、综合性规则,搭建风险管理体系,对商业银行提出更高的风险管理要求。
《指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全面的风险管理要求:包括组织架构、人员体系、授权流程、报告渠道等,明确董事会承担风险兜底的最终责任。在风险偏好方面,划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并细化为7项具体内容。在风险限额方面,关注设定、调整、超额报告和处理制度4个环节。在结合我国银行业现状方面,一是充分考虑了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差异化情况,如在大中型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风险总监(首席风险官)的要求;二是要求追求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平衡,并根据发展阶段和环境变化动态调整。
为进一步给《指引》加注,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随后,银监办发[2016]27号文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务必将非信贷业务、表外等类信贷业务整体、系统纳入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重新定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与传统业务并列,统一实施授信管理,建立包括各类资产在内的资产质量监测体系,及时向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提示风险。
二、商业银行践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
美国的银行在发展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美国的商业银行主要体现了全面性、全程性和严密性的风险管理特征,在整体的风险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能找到它的亮点,因此美国的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风险管理经验值得我国学习。例如美国银行业十分重视信贷风险,因此商业银行改进原有的信贷资产监管模式,创设低风险、高收益的风险资产组合管理方法;重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影响,不断分析自身的经营目标和资金状况,根据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等来判断贷款定价,不仅能够降低商业风险,还能够通过远期避险的方式与金融机构对冲,实现合理高效的贷款管理目标;通过利用信贷资产组合方法展开风险管理,有利于化解现行的问题,也能探讨新业务开发。
(二)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市场竞争能力
我国银行业从改革发展到现在,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都在不断地借鉴国外银行的优秀管理经验,将他们的先进技术措施引入到我国的银行管理当中,同时我国银行还引入相关的风险管理软件,有效地借助外部力量实现我国银行的改革,对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有较大的帮助。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部分新兴银行,例如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这部分新兴银行在上市之后推动了市场竞争强度的增加,并且对银行收益产生较大的影响,考验了银行的生存能力。同时我国股市增加了部分企业的融资渠道,助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而全面风险管理的加强,则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帮助银行实现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商业银行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KPI考核,可以完善管控机制,形成合力,消除空白点,做到对全流程、全业务、全产品、全环节的全覆盖。通过不断丰富、补充全面风险管理白皮书内容,银行加强对新兴业务风险的识别,提升量化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健全各类风险识别、监测、计量和控制机制,银行加强风险的持续监测、实时控制和动态管理,实现风险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早处置。
(四)有利于商业银行的改革和资源配置
我国商业银行通过树立风险管理的理念,能够实时根据风险情况对企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帮助银行提高竞争能力,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此外,风险管理的实施有利于银行优化市场资源配置,自主地分析风险与盈利之间的关系,银行可以根据可盈利的条件来对市场资源配置进行完善。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设置部分限制,将符合投资条件的项目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保证风险暴露得到有效控制,风险隐患受到抑制,只在事前规定的资产质量级别之内展开活动,例如现在大部分的商业银行根据区域贷款集中度进行度量,再针对投资组合当中的产业构成情况进行分析,最终科学的设置贷款授信额度的限制。
(五)有利于商业银行更新产品
银行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展开金融产品的服务与评估,通过全面风险评估创新发展产品,更加准确地预测银行产品的价值,改进产品和相关服务。尚红敏和黄虹研究得出:商业银行推行全面风险管理,能穿透各类产品的风险实质,防止“脱实就虚”;能够强化产品风险的识别与控制,特别是加强表内外产品风险进行评估,厘清各类产品交易结构,准确识别出产品所具有的显性或隐性的信用、市场、操作等各类风险[4]。而且对于结构复杂、多层嵌套、由商业银行最终承担偿付风险的非信贷投融资产品,能够深入分析交易对手风险,摸清底层资产状况,对实际融资主体的偿债能力和真实资金用途进行全面评估,采取风险缓释、限额控制等管理措施,加强产品的风险防控,确保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业务。
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主要包括三大支柱,其中第一支柱是:最低资本要求为核心。第一支柱明确了针对不同风险的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便是普遍认可的银行业三大风险。
(一)信用风险管理问题
信用风险管理当中主要包涵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结构不合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不良贷款率,银行的财务指标与不良贷款率息息相关,其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经营稳定性,我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主要的隐患就是不良贷款存在问题,甚至可能影响整体的金融市场或是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在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都有可能受到信用风险的威胁,要想实现商业银行的发展,就必需改善不良贷款率。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近几年都展开了股份制改革,有效剥离了不良贷款,降低了不良贷款率,但是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是依靠体制改善得到的,仍然存在有较大的风险。其次,资本充足率,我国自2010年以来,有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了《巴塞尔协议III》的监管要求,但是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出于短期利润的考虑,通过再融资释放流动性,虽然放大了可用的资金量,却仍然是治标不治本。所以银行要想实现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要求,应该重视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加强,才能够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最后,不良贷款结构不合理,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地区集中在我国的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城市,也相应成为不良贷款集中洼地,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埋下隐患,更容易出现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的情况。受我国国情和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商业银行拥有较大的不良贷款余额,尤其我国的五大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居高不下,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由于市场结构不合理,近两年市场环境的影响,许多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与国外整体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相比,仍然居高不下。
(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事件时常发生,但是由于各个银行的总行、分行、支行的分工侧重点不同,职责也不一样,尽管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分支机构,总行和分行主要还是担负起管理的职能。由于组织架构的设置,商业银行主要的营业机构还是集中在支行,在具体的业务办理工作中支行是主要承担者,所以操作风险事件大多也集中在分支机构当中,并且受到我国特殊国情和体制的影响,商业银行的行政管理模式存在较大的弊端,支行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虽然在总行内有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但是却没有办法实时地掌握支行信息,开展有效的管理控制。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仍然广泛存在,为了改善商业银行的风险发生情况,我国仍然需要针对操作风险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善。
(三)市场风险管理问题
首先是利率风险,商业银行的直接利息收入与市场利率呈现强烈的相关性。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以及金融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越来越大。为了调控市场经济,我国开始频繁利用金融手段中的利率进行经济调控,导致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由于我国利率并没有实现市场化,存贷款利息差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吴俊等人认为:与股份制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的敏感性较高,存在的利率风险更大,我国商业银行仍旧保持着长贷款、短借款的模式进行操作,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据比重较大,主要依靠利息差额体现利润,越来越严格的资本金监管约束,需要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盈利模式进行调整[5]。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应用与创新也亟待加快。面对金融市场波动加大、业务和技术创新带来的挑战和压力,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量化管理、新技术应用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信用风险内评体系建立时间较短,模型和体系尚需优化,实际应用还亟待深化。“大数据”建设亟待完善,自有数据质量管理、挖掘分析还有待加强,对外部数据的有效利用明显不足。风控技术和手段亟待丰富,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前沿技术在风险领域的应用研究亟待开启和深化。
四、我国商业银行导入新型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构思
(一)提升整体认识水平,深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应强化风险管理考核约束,培育全面风险管理文化。优化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体系,完善风险管理评估机制和系统功能,落实地区首席风险官全面风险管理责任。深化授信管理统筹,加强附属机构风险并表管理。推进新资本协议实施,持续优化内部评级法等成果应用,启动高级资本管理方法,提升风险量化管理水平。薄天怡认为:特别要加强信用风险全流程管控,着力健全表内、表外、表表外业务全口径风险监测评估机制,规范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加强对类信贷、企业债券等业务的风险“穿透”管理,提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能力[6]。要控制好集团客户授信总额,切实管住同一客户跨条线融资总额,做好新产品总额管控和比例管理。
(二)强化技术“硬约束”,加快风控工具应用创新
1.加快推进系统建设和工具应用
一是商业银行须全面梳理业务系统建设状况,查找系统建设不足,加快进行优化改进,将主要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功能纳入系统处理。特别是未实现或部分实现系统申报、审批、放款、投后管理的信贷与投融资业务,需限时建立和完善系统,加快补齐系统风控短板。二是通过系统建设加快推进重要风险管理工具的深化应用。确保完成风险整合平台系统、推动全面风险视图在各条线和地区的应用;加快开发集中度风险管理系统,健全集中度风险管理框架;持续推动信用风险内评系统和模型优化,深化内评结果应用;加快完善压力测试体系,提升压力测试结果分析和决策支持效能。
2.积极开展风控技术创新应用
一是强化“互联网”思维,加快研究应用互联网金融风控模式和技术。二是积极借鉴“大数据”应用经验,开展风险数据质量治理,深入挖掘内部数据应用价值,适度引入有价值的外部数据,提升各类风险量化、精确化管理水平。三是积极参与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前沿信息技术研究,许健研究指出:应探索相关技术在风控领域的应用[7]。徐虹认为:要借助金融科技和大数据力量,培育风险管理核心竞争力[8]。
(三)深入实施“穿透管理”,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质效
1.穿透业务条线分割,消除“风控孤岛”
在集团范围内建立标准统一的风险文化,健全风险偏好体系,强化风险偏好指标的约束和传导,明确全行风险容忍度。持续完善集团客户和同一客户融资管控,改进统一授信管理,加快相关系统开发,严防集团客户和同一客户跨条线审批套利、超额融资。建立健全条线、分行全面风险考评制度,通过考评制度有效促进风险管理责任落到实处。优化集团层面全面风险报告体系,建立各条线参加的风险管理月度例会制度和日常沟通制度,实现风险信息有效传递、风险事项统筹管理。
2.穿透分支行层级管理,防止“成效递减”
各项风险管理措施和要求不仅要传导到一级分行,还要有效传导到二级分行、异地和同城支行、直至每个一线前端岗位。制定各项制度流程、各项管理措施要充分考虑分支行业务及人员的实际情况,确保具有科学性和可执行性,防止各项风控措施脱离实际、流于形式。要在风控执行上下功夫,对各项风控要求在分支行、特别是二级分行和异地支行的落实情况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严防风险管理在执行上层层打折、成效层层递减。
(四)我国商业银行导入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突破口
全面风险管理突出风险地图聚焦核心客户和战略业务,打造业务发展的“护航编队”。防控窗口强调人的能力建设,形成防控风险的“人民战争”。管理视图重在管理闭环,建设抵御风险的“万里长城”。认知边界回归风险管理的基本和常识,划设“风险识别区”。
1.推进单维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
单维度风险管理以管好传统表内贷款的资产质量为重心,难以满足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和结构快速变化的需要,必须以实现整个银行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统一性为出发点,搭建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所谓风险管理的全面性,是指要做到“横到边、竖到底”。横到边,就是做到机构、业务、风险的全覆盖。银行层面覆盖至各业务条线与分行,逐步完善风险管理在各业务条线的内嵌机制。业务全覆盖要求覆盖至表内外传统资产业务以及各类表内外新兴融资业务;风险全覆盖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其他风险,统筹纳入全面风险管理范畴,理顺各类风险管理框架、职责和流程。竖到底,就是在分支行构筑“三道防线”,全员参与风险管理。前中后台各司其职,对各种业务从发起到终结实现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监控,从不同角度形成风险管理的合力;全行共同承担整体风险管理目标,每位员工既是风险源,也是风险管理的参与者和责任主体。所谓风险管理的统一性,是指以全行统一的风险偏好为核心,建立统一标准、统一视图、统一政策,前中后台一致的风险文化。不同机构、不同条线的资产业务要纳入全行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统一管理,规避行内政策“套利”,防范市场、操作、信用等风险的相互转化和交叉传染。
2.实现风险持有型向风险交易型腾挪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差收窄是大势所趋,唯有创新才能生存,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创新,持续调整资产负债表,既有表内表外的调整,也有资产和负债的结构调整,以降低对重资产特征的传统贷款的依赖性。资产经营与客户经营是一个问题的两面,银行要弄懂客户需要什么、何时需要,进而传统信贷与新兴融资并举、融资与融智并举,提升风险主动安排、专业服务和定价能力,化被动为主动,黏住客户,以更好地分散风险和实现盈利。当前,银行要稳健发展信贷资产转让交易和新兴融资业务。前者是对信贷资产的主动调整,改变风险持有到期模式,通过转让交易实现风险资产的流量经营;后者既满足了客户融资和客户理财需求,又能通过服务合同和法律框架的安排,以交易、对冲、隔离、分散风险等有效手段,降低银行资产加权风险权重。长远来看,银行还要充分运用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等工具实现信用风险的转移,实现银行从融资中介向风险交易商的转变。
3.打造新领域风险管理特区
风险特区是对6个新领域(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并购融资、小微客户、新兴融资、战略客户综合化)管理创新的试验田,在特区内允许突破现有制度、现有流程、现有模式,先介入再管理,先经办再监测。但与此同时,也要坚守风险底限,对总量进行限额管理,明确边界,不能突破风险偏好、也不能突破合规底线。在边界范围内、总量限额中,给予业务条线和营销人员足够的灵活性,创新性地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必须认识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不是传统“一逾两呆”贷款的管理,而是新兴融资、互联网金融、并购贷款等新兴品种的管理;经营的不是信贷市场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要打通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权市场等多层级金融市场;不是一家简单的储蓄贷款机构,而是能提供包括承销和投资顾问、代销和财富管理等各类服务在内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的银行集团公司。为此,银行应解放思想、革新理念,对传统信贷管理难以覆盖的业务和领域实行“风险管理特区”政策,以“立足市场、积极探索,明确边界、底线管理,适时监测、风险可控”为基本原则,大力创新风险管理技术,从融资真正走向融智。
4.提升风险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
一流的能力是打造一流风险管理团队的先决条件。只有打造出一支专业化的职业风险管理团队,实现从产品设计、客户营销、流程把控、风险控制、贷后服务的全流程专业化管理,才能抓实风险管理。为此,银行要通过总结历史案例、加强业务培训来充实知识储备,促进全员提升营销和风险管理能力,让每位风险参与人员都了解企业变化趋势,懂得发现商机、识别风险,懂得真实融资用途和第一还款来源对资产质量的重要性;让每位风险参与人员都拥有丰富的风险识别和处置技能,懂得如何识别虚假订单、虚假合同、虚假交易套取银行融资的伎俩。
[1]孙友文.深度解读COSO新版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N].全面风险管理网,2017-01-12.
[2]刘鑫.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重要性探究深圳分行[J].招银文化,2016(10):45-46.
[3]郭保民.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3):80-85.
[4]尚红敏,黄虹.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10(7):72-77.
[5]吴俊,杨林,李菊.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研究[J].商业研究,2012(6):181-185.
[6]薄天怡.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15(3):202-203.
[7]许健.“互联网金融+”趋势下商业银行经营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2016(6):76-77.
[8]徐虹.基于移动互联环境下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服务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2016(6):82-83.
Abstract: At present, financial supervision is constantly moving forward in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transformation and gradually integrating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into its framework.The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will help improve their market competition and find out the risks in their development. It will also help their reform and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update their products. To cope with the credit risk, operational risk and market risk existing in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at present, we should firstly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understanding and further implement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Secondly, we should strengthen "hard constraint" on technology and speed up 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risk control tools. Thirdly, we should thoroughly carry out "penetrating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risk management. Fourthly we shoul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ingle dimensional risk management to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and from risk holding to risk trading. Fifthly, we should create a new risk management zone and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he risk management team.
Keywords: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exploration; lead-in thinking
(责任编校:罗建兵)
AnExplorationoftheConceptofaNew-typeComprehensiveRiskManagementandSuggestionsontheLead-inThinkinginCommercialBanks
MIAOJin-chun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
F832.2
A
1673-0712(2017)03-0036-07
2017-04-07.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风险与监管研究”(2014ZDA043)
缪锦春(1972—),男,江苏东台人,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比较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