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德育功能探析
2017-02-24黄传球
黄传球
(1.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马鞍山 243031; 2.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德育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德育功能探析
黄传球1,2
(1.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马鞍山 243031; 2.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优化学生德育工作的关键抓手,其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四个方面。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要始终坚持以德育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通过完善资助育人政策、培养高素质资助师资队伍、创新资助工作理念、推进资助工作与其他学生教育工作的相互融合等方式充分彰显其德育功能。
高校;资助工作;育人体系;德育功能;探析
古语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高校应在关注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把大学生德育工作放在其日常教育和管理的中心环节,常抓不懈。近年来,党和政府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关注日益加强,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一年多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对大学生的资助政策,表现为资助范围不断扩大,资助领域不断延伸,资助标准不断提高[1]。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已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其德育功能,势必会成为衡量高校资助工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准。作为一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专职人员,笔者拟探寻高校学生德育与资助工作的融通路径,积极促进高校广大贫困学子健康成长、成才。
一、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内涵的诠释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亦被称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主要包含资助政策、资助流程、资助评价、资助管理四个模块。
以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对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进行全面解读。一方面,从静态视角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主要指当前高校中已经存在和实施的各项资助类别及其认定管理制度。例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贫困大学生就业补贴、校内奖学金、勤工助学等,这也是所谓的“传统贫困生资助体系”。另一方面,从动态视角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主要包含前期资助政策的宣传、贫困生资格的认定和审核、资助金额的发放、后期受助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几个阶段。鉴于此,可以认为资助育人体系是指在高校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以资助工作为载体,以学生德育为中心,既能保证资助工作顺利实施,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由此可见,资助育人体系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其内容不局限于对贫困生经济上的资助,同时还包含对贫困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关怀,贫困生、资助工作老师、非受助学生均是这一体系的参与者。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德育功能
高校资助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仅是资助对象的准确评定与资助金额的按时发放,而且是一种涉及多方主体的学校“育人”工作,其德育功能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导向功能:科学设定资助育人目标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德育导向功能主要是指资助工作者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受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通过各类校内奖学金的评定,教会学生正确看待同学之间的良性竞争,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班风;在助学贷款返还与毕业确认上,引导学生按时还贷,信守承诺;在助学金申请上,引导学生诚实守信,彼此谦让;在勤工助学上,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健康成长成才。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德育导向功能对资助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工作中彰显其内含的德育功能,成为资助工作人员面临的一项全新挑战[2]。
(二)调控功能:正确引导资助育人价值取向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德育调控功能主要是指德育价值取向对资助工作目标的影响。在资助工作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其与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融合,我们要坚决摒弃那些抛开德育价值取向的所谓“纯粹”的资助工作理念,即不能把学生资助工作单纯作为学生事务性工作对待。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调控功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更具针对性的德育内容和德育形式,提升资助育人的实际效果,最终实现其德育效果的最优化、最大化目标。
(三)评价功能:有效保障资助育人健康发展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德育评价功能意指国家相关资助工作的管理监督部门在对高校资助工作进行考核时,理应将其德育效果作为评价资助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反映在资助工作过程中,一方面要严格贯彻和遵循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保障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要时刻关注受助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状况。如果在享受国家资助后,学生精神面貌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状态,则是资助工作的良性成效;反之,则说明我们的资助工作不仅存有缺失,甚至于偏离了资助工作的初衷。
(四)激励功能:积极关注受助学生精神成长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德育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其对贫困生的精神激励,一个人精神状态好,积极向上,就会对生活充满信心,乐观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反之,则会对困难与挫折出现消极认知。在现实中,大学生资助除了物质帮助,还包括精神关注和心理援助等实践活动,其目的是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高质量育人[3]。因此,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各项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广大贫困学子的内在需求,在资助物质的同时更要关注内心,要善于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积极的动力,使其勇于面对现实,乐观期待和创造未来。
三、坚持以德育为中心,完善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德育功能的彰显是完善当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必然要求,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和高校的共同努力。要在坚持德育中心地位观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完善资助育人政策、培养高素质资助师资队伍、创新资助工作理念等途径彰显其德育功能,推进该项工作的健康、科学发展。
(一)坚持以德育为中心,完善我国高校资助育人政策
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要素不仅类别多样,而且纷繁复杂,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等多方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资助育人的德育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其德育功能完善各项资助政策,探索和完善高校资助体系的新思路。在宏观政策层面,各级政府在对高校资助工作考核时,应将其德育功能实现的程度作为考核的核心标准,而不仅是工作程序是否规范。对于高校自身而言,要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资助工作的核心位置,时刻不忘资助工作的育人之本。
(二)坚持以德育为中心,培养高素质的资助工作队伍
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如何将学生德育工作做好,保证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资助工作队伍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资助工作要求的不断提升,各高校逐渐培养起了学校、院系、班级组成的“三位一体”的资助工作队伍,基本满足了日常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需求。由于受到传统资助思维习惯的影响,部分资助工作人员仍将其视为单纯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并没有意识到资助工作所蕴含的强大德育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助工作德育功能的发挥。甚至极个别资助工作人员为了一己私利,弄虚造假,给资助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
强化高校资助工作队伍的师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资助工作队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强化责任意识,资助工作繁杂琐碎,对于负责资助工作的人员而言,在任何一个环节上都要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履责;二是强化奉献意识,资助工作是一项需要奉献精神的工作,资助人员应怀着对学生爱惜和关怀的心态开展此项工作,尽职尽责,在敬业与奉献中呵护受助学生自卑敏感的心理,从而赢得学生的认可,使学生感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产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思想和观念,达到资助过程中育人的目的;三是强化务实的工作作风,资助工作重在务实,资助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坚决杜绝一切形式的弄虚造假和形式之风,否则,损害的不仅是学生的正当权益,还有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的认知和理解,可能使其产生对国家政策的误解。
(三)坚持以德育为中心,不断创新高校资助工作思路
学校应主动排除思想观念的障碍,将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成长作为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出发点[4]。首先,要重视资助工作前的学生德育工作,通过前期的教育工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相关资助政策,帮助学生理解资助工作的真正意义,端正个人申请动机,理性面对贫困。其次,要做好资助过程中的学生德育工作,在资助工作开始后,应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如通过组建评议小组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通过民主评议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民主监督精神。在评审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积极吸纳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时了解参评学生的思想状态,一旦发现不良现象,要适时地进行思想教育,切实保障资助工作的正确价值导向。最后,要重视资助工作后的学生德育工作,资助工作完成并不等于此项工作结束,后续的教育工作才刚刚开始,要保证资助金额真正用于改善贫困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条件。此外,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资助人员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对于资格认定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寻找原因,避免再犯;对于个别没有获得资助的学生,更要予以耐心沟通,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其理性看待资助工作,不能简单粗暴地阻止学生正常表达诉求。
(四)坚持以德育为中心,推进资助工作与其他学生教育工作的相互融合
具体而言,一是推进资助工作与学生日常德育工作的融合,通过德育帮助学生正确面对资助,通过资助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二是推进资助工作与学校主题教育活动的融合,学校可举办“诚信教育月”“雷锋月”“志愿服务月”等专题教育活动,一方面观察受助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受助学生的表彰,激发其积极上进、追求成长的内在动力;三是推进资助工作与学校重要事件的融合,例如在新生开学典礼与毕业生毕业典礼上,通过表彰资助工作先进个人与受助学生优秀榜样的形式,在师生中营造关心资助、理性对待资助、感恩资助的良好氛围,增强资助工作的感染力和育人效果。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实际工作中,应将二者融为一体,通过资助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通过德育工作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和效用,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育人目标。
[1] 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4):81-85.
[2] 王幼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调查及改革的思考[J].青年研究,2002(2):36-39.
[3] 姚臻.大学生资助工作视域下育人体系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06-108.
[4] 马力,李俊.完善资助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J].北京教育·德育,2015(11):38-41.
(责任编辑:王兰锋)
Explo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Universities Subsidization
HUANG Chuanqiu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Maanshan Technical College, Maanshan 243031,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0, China)
College financial aid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k of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as well as key point for student moral optimization. Its function is mainly in four aspects: orientation, regulation, incentives and evaluation. In university subsidization system, we must always adhere to “moral education comes first”,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financing through policies and training of qualified teachers, to promote mutual integration work with other students education metho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bsidization; education system;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exploration
2016-05-12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提升研究”(SK2015A756);马鞍山市科技计划项目“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研究”(RKX-2015-05)
黄传球(1983—),男,安徽颍上人,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
G649.2
A
1008—4444(2017)01—01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