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思考
2017-02-24雷芳
雷芳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2.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思考
雷芳1,2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2.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教育者要深刻领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实质不变和形式变动的统一,结合大学生共性变化和个性发展的实际,紧扣时代变化和形势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地创新教育理念。要坚持师生平等的主体间性教育观,构建实体客体、实践课堂和虚拟课堂相统一的立体化教育教学空间,转化教育话语体系,切实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思想政治教育
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许多大学校园无线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困境比较多,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思政课”)上低头族、拇指族越来越多,讲台上老师的吸引力和引导力,以及权威性越来越被“百度老师”所挤压。如何使低头族抬头,使抬头族真听、真学课堂讲授内容,成为思政教育和思政课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一)围绕思政教育统编教材的变动,处理好教育内容的变与不变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念之一,该理念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材施教中的“材”在本文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思政课教学依据的教材。“05方案”后,全国高校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统编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思政课教学才有了统一的教学用书和教学大纲。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政课教材几经调整和修订,似乎每召开一次党代会就会修订一次教材,使得思政课教材和很多专业课程具有极大的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反复多变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实效性”[1]。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马克思说过:“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73作为社会存在,中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都在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承担塑造人、培养人任务的思政课教材,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必然会随着世情、国情、社情的变化不断地更新。所以,思政课教材要立足于现实世界,只有现实生活,才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活的源泉。
思政教育和教学的功能与别的课程相比,一方面具有普遍性的认知功能,即内容主要是关于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另一方面又具有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意识培养和塑造的功能。从课程的目的和功能看,既决定了教材的变动性,又决定了教材实质的不变性。思政课教材无论怎么变动,都是要传递给大学生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关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等内容,这些始终是思政课教学的核心。
(二)贴近学生实际,坚持共性和个体的统一,实现差异化教育
因材施教中“材”的另一层含义是作为受教群体的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发展变化。同样,作为受教者的大学生,其思想意识、主体意识和接受能力的变化速度不亚于社会的变化。马克思说过:“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取决于其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3]170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独立意识强、集体观念差,成才愿望强、理想信念弱,信息知识多、辨识能力弱等鲜明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大学生思政教育在整体上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现实的世界出发,要使思政教育内容的深度、广度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要兼顾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差异,兼顾思政教育内容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如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发展定位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思政课教学真正做到贴近学生思想,贴近社会实际,符合其将来所从事岗位的需要。
基于云平台,高校要大规模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有效发展实践课程教育,冲破大班额教学固定时间、地点和内容的限制,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线上、线下的互动,优化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使其与思政实体课堂教学无缝衔接,实现柔性化的因材施教。
二、思政教育中的“因时施教”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儒学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孟子则提出了“因时而教”的思想。孟子的核心观点认为“时”是“变”的前提,“变”是“时”的结果。“因时而教”的“时”就是形势、时势,就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形势和作为受教群体的大学生变化的时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网络世界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领地,而且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心态开放,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同时网络文化内容良莠混杂,如果高校不能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创新,就会失去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战场。
(一)坚持“应时而动”,与时俱进推进网络思政教育
在思政教育中,“应时而动”就是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紧跟时代的潮流,按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实施教学。“变”不是随意而为的,要以“时”为前提和指针,要抓住时机,调整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大数据时代给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网络社区、微博、微信等移动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信息发布与传播方式,并由此带来了信息传播的数字化、无屏障性、互动性、传播语境的“碎片化”,走向了全民话语权的自媒体时代。面对这样的挑战和机遇,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要做好应对,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开辟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课堂。网络课堂应在教师的引导和设计下,围绕一定主题,对社会热点、难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建议,这将有助于大学生把理论辨明,把观点和思潮辨明。为此,要大力开展网络教学研究,创新信息技术运用,建设好、运用好云平台。
(二)坚持“相时而动”,进行灵活变通的教育教学创新
当时机和具体情况发生变化时,政策、方法也应有所调整。“相时而动”主要指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现实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现实和虚拟的多种思潮交汇、交锋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追求有着巨大的差异,价值观具有多样、多变、多元的特点,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把理论传播和大学生的各种关注点、兴趣点结合起来,采用多种形式和多媒体手段,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为此,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广泛调查,一改过去课堂灌输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还学生选择权、自主权,提高教学实效性,使思政课课堂真正成为塑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三、融通因材施教和因时施教,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主体间性教育理念,实现师生交往实践共识
在思政教育中,围绕着怎么界定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而进行的研究,存在着单主体说、双主体说和主体间性说。单主体说就是教育者主体说,是指作为施教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以强制、灌输、支配的方式把学生当作可以任意加工改造的对象进行教学,而学生作为受教者,更多地表现出被动、消极、厌学甚至逆反的心理状态。双主体说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主体,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双主体模式下的教育教学虽然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积极意义,但在自媒体时代,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状态下,仍然是以不平等的主客体对立为基础理念。
主体间性说将只关注主客二元的工具理性转为以交往为核心并蕴涵自由、民主、平等精神的状态,从手段与目的的工具性思维窠臼跳出来,强调和谐共处的教育过程。在主体间性教育观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过程是平等、理解、通融、对话、共生、共创的思想、心理碰撞过程。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观念符合主体意识、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的大学生的需求,同时适合不同个性特征、思维方式的学生展示自我,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全媒体时代强调学生主体认知和信仰的自我建构性,强调师生双方平等的精神交流,并达成观念上的共识。
(二)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创新,构建立体化的教育空间
教师在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和学生的要求,要基于原有实体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础,探索如何把网络平台与实体课堂及实践课堂相结合,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立体化。
网络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思维习惯。面对沉溺网络、厌倦课堂的低头族,思政教育者要借助网络,因势利导,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网络平台。要对网络教学进行实践创新,采用模块化的网络教学模式。如设置网络教学资料模块、网络视频课程模块、网络学习讨论模块、网络信息发布模块、网络考核模块等。网络平台的模块化教学发展,能够改善课堂教学时间短、内容多、信息量不足、教师资源有限的情况。因其还处于实验探索期,仍主要靠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所以个别高校的网络教学还存在着虽模块丰富、内容详实,但学生点击率和学习自测率不高的现状。随着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网络教学实践的发展,网络教学会越来越完善,最终实现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
(三)实现思政教育的话语转化,提高教育的吸引力
使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除了广泛应用网络技术平台外,教学话语更是一种有效的沟通、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在思政课上,有部分老师说教口吻浓厚,给学生造成“教师教授的是一套,社会现实是一套”的感受。弱化了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
理论和现实都要求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主体的教师要在话语体系上进行革新,要抛弃说教风格,注重教育语言的转化。在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处理方面,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如注重语言的幽默诙谐接地气,体现语言的行云流水灵性美,突出语言的流行性、时代感等。教师要结合思政教育的内容,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枯燥理论的生动性,实现与学生精神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要启发学生敢言、敢思、敢做,以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内化和自我建构。
[1] 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70-77.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王兰锋)
Reflection of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mni-media Era
LEI Fang
(School of Marxism,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46, 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re facing revolutionary challenges. According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Internet plus” era, we must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sence and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ducation. The course should be varied according to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equal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uild unity of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space, transform teaching discourse system , and enhance the education pertinence, effectiveness and attractiveness.
to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to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im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6-07-29
雷芳(1973—),女,河南周口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文化。
G642.0
A
1008—4444(2017)01—0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