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贯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的路径探析
——以中英互译网络热词为例
2017-02-24黎超
黎超
(山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英语教学贯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的路径探析
——以中英互译网络热词为例
黎超
(山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从网络热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出发,提出以教师、课堂和活动等三个层面为平台,学习中英互译网络热词,开辟英语教学新路径,努力培养出兼具良好道德和扎实专业的优秀人才。
英语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英互译网络热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以网络热词为突破口,教授中英互译网络热词,拓展教学新路径,“给力”英语课程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
网络热词是指由网民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盛行的词汇或句子,它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和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民情民声,记录了社会进程[1]。
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英语因素,两者相互影响[2]。中英互译网络热词,是指可以反映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国内时事政治类、文化类等网络热词,且有相匹配的官方英文译词。
一、网络热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合理使用正能量中英互译网络热词,利于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其言行举止,给予积极向上的助推动力。
(一)提升语言表达方式
从结构形式上看,网络热词多以词汇、短语组成,特色鲜明,使用便捷,增加了学生表达用语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如“给力(gelivable)”类似于“很棒、酷”。实际使用中也可加一个否定前缀,“不给力(ungelivable)”指某个事件或某个人带给自己一种很失望的感觉。
(二)预警学生思想动态
网络热词在内容上,与当下热点相关,简单易懂,能反映出使用者的心理状态和态度。学生经常在网络社交平台发布说说动态,利用网络热词新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观点。如透过“蓝瘦,香菇(Unbearable, I want to cry)”,可以发觉其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学生的言行表现和思想倾向。
(三)提高人际交流能力
网络热词因其新颖性和时尚性,引起众多学生网民的好奇和兴趣,满足了大家即时高效交流的心理需求。如“洪荒之力(prehistorical powers)”和其“表情包(meme)”,诙谐幽默,表达轻松,能够有效营造良好的沟通效果。
(四)由“词”及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习中英互译网络热词,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以“小康”为例,这是学生经常见到的词语,但未必能做到耳熟能详。“小康”指生活较安定、家庭经济较宽裕,因而意译为“a better-off life”.在学习过程中,英语教师应有侧重地引导学生了解其历史故事,理解其文化内涵。古书《诗经》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儒家把小康称作“大同”社会的初级阶段。之后,邓小平同志指出小康社会(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奋斗目标。
因此,学习中英互译网络热词所引发的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关联词语的学习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加深大家对于高频政治词汇内涵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真正做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五)以“词”提升整体素质教育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等关键热词,中央编译局每年在重大文献资料中都有定期翻译和编译。但是当下的中英互译网络热词不能立即编辑成册。如果英语教师组织学生收集并学习中英互译网络热词,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内涵,这是全面提升其整体综合素质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和实践意义。
二、网络热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制约学生表达能力
如果学生常用“也是醉了(speechless)”代替“无语”,“学习ing”代替“正在学习”,“脑残(brainless)”代替“蠢”。这些语言虽适用于网络社交中,但不可在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中随意使用。否则,会影响学生对于语言规则的正确运用和辨识分析,对语言表达造成很大冲击。
(二)抑制学生创新能力
网络热词之“热”表明了其流行程度的时段性。如果不开心都用“杯具(what a bummer),心塞(stifled)”,却不充分利用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去重组内涵式表达,语言魅力和创新能力必将受到影响。
(三)影响学生文化自信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曾说道,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所体现出的语言精髓和文化内涵,是每一个大学生应该而且必须学习汲取的。网络热词某种程度上迎合了网民的心理需求和假想空间,但过度使用会影响中国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如果只知“奇葩(weirdo)”意指“奇特的人或事,犯二的人”,而不知其原意为“奇特美丽的花、出众的作品(gorgeous flower or works)”,就不会懂得欣赏《西游记》里描写的水帘洞之美:“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
三、英语教学新路径探析
网络热词的出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战。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严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讲话精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本文以学习中英互译网络热词为例,简介在英语教学中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以此促进学生汲取正能量词汇,提高英语理论水平,加强品行教育,增强文化素养。
(一)教师层面,合理学习使用中英互译网络热词,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教师要把握好“坚守传统”与“更新思维”的关系[3],与时俱进,认真学习中英互译网络热词,缩小与学生交流的心理距离。在日常使用中,尤其是在公众社交媒体上,要以坚定的政治态度、严谨的道德情操为依据,杜绝接触并传播低俗不靠谱的网络热词,通过积极转发时政文化类等文章,带动学生学习相关正能量词汇,如“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One road),供给侧(supply-side reform),两学一做(studies 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of party building)”等,以润物细无声地方式导航思想正能量。
(二)课堂层面,注重中英互译网络热词贯穿课堂讲授,发挥课堂教学优势
大学英语课堂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思想政治课协同合力,帮助学生打好“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精神底色。
大学英语学习分为听说读写译,应充分利用组织好每节课,带领学生学习中英互译网络热词,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
听说课程,选取播放全国人大记者招待会、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等主流媒体节目,组织大家辨别其中的中英互译网络热词,如 “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定个小目标(set a small goal),互联网+(InternetPlus),朋友圈(circle of friends)”等,以这些热词为话题,组织学生开展造句、对话、讨论等课堂活动,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
读写译课程,组织大家阅读 China Daily(人民日报英文版),21世纪英文报等官方主流报纸,关注中国日报网双语新闻、外研社 Unipus、英语世界、翻译教学与研究等官方公众号,选取出中英互译网络热词进行学习,随后分类整理再学习。以“工匠精神(spirit of craftsman)”为例,让学生试译英文表达后,展开讲解,提出背景:李克强总理2016年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聚焦内涵: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同时,以“工匠精神”为题目,结合实际生活,写出英语心得体会,培养大家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国家的使命感和民族的认同感。
(三)活动层面,中英互译网络热词与实践有机结合,发挥课外活动影响力
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或课外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中英互译网络热词的实效性,助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耳、入心。开展英语座谈交流或口语角活动,请学生提出在汲取和使用中英互译网络热词时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交流对于某些词汇的认知与理解,发表意见和建议;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取关键词语开展话题交流。组织中英互译网络热词笔试比赛,检测课堂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在实践中活学活用。举办以“中国梦(Chinese dream),长征精神(the Long March Spirit)”等热词为主题的英语演讲·写作比赛,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及政治责任感,提升爱国主义情怀。
四、总结
高校英语教师应从自身出发,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结合外语专业优势,发挥英语教学的思想性、文化性、趣味性,积极助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综合性英语人才贡献力量。
[1]傅毅飞.新闻标题中的网络热词[J].传媒观察,2010(10):49-50.
[2]朱晓施,朱晓博.网络语言中的英语因素与大学英语教学[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115-116.
[3]徐炜炜.网络热词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基于对互动百科 2009-2015年年度热词的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16(8):79-84.
The approaches to implemen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ing
Li Chao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0, China)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buzzword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and introduces the detailed application of the Chinese-English-translation Internet buzzwords to a new kind of English-teaching approach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 teaching and activity, and thus contributes to cultivating high-qualified students.
English teach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Chinese-English-translation Internet buzzwords
10.3969/j.issn.1673-9477.2017.03.028
D64
A
1673-9477(2017)03-091-03
[投稿日期]2017-06-29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规划课题立项项目(编号:GH-15016)
黎超(1986-),女,河南郑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王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