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7-02-24陈亚红
陈亚红
论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陈亚红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具有地缘的文化亲切感和亲和力,将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从深挖内涵、注重创新和完善体制三个方面论述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闽南传统文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我们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同志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胡宏《胡子知言·好恶》),根深方能叶茂,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和“魂”,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蓬勃发展。
闽南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它与闽南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独特的区域特征使其具有地缘文化亲和力和亲切感,有利于培养该地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发挥了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文化素材,对推进当地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应以学习闽南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做好闽南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文章,强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和体验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生动、更有效。
一、深挖内涵,以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及海外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结晶,它绚丽多彩,富有文化魅力。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其中有很多内容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取之不尽的活水源头。
(一)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契合
在国家层面上,闽南传统文化也可以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借鉴。闽南传统文化根源于中原河洛文化,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蕴含了天人和谐、天下为公的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也蕴含了团结御侮、自强不息、崇文重教、经世致用、国富民强精神品质,这种思想品质也延续到了闽南文化身上。闽南人渴望富强和文明,“爱拼敢赢”的晋江精神和“勤劳勇敢”惠安女品质就是闽南人为追求富强幸福而奋斗的写照。嘉庚建筑将闽南式屋顶与西洋式屋身巧妙结合,表达了陈嘉庚希望中国立于西方之上的国富民强的情怀。“重教兴学”的闽南优秀传统也是闽南人追求教育兴国和文明进步的体现。闽南人崇尚和谐,“和合共生”的闽南思想是构建和谐的闽南社会的有力保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各国、各民族、各宗教的文化在此和谐相处。闽南茶文化追求的也是一种人伦和谐、其乐融融的茶道精神,闽南红砖大厝也蕴含了闽南人和谐共处的人文精神。这些闽南传统文化理念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恰好契合和丰富了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教育内容。
(二)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契合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闽南传统文化中也有体现。闽南传统文化崇尚自由平等、开放包容,它集多元文化为一体,泉州也因此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多元文化中心。如闽南自早就有李贽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自由平等思想,闽商的身上也有一种崇尚自由的天性,他们追求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由此也产生了竞争冒险意识和开创意识。闽南拍胸舞也是随地随意起舞,自由奔放,无拘无束。而厦门传统习俗博饼则体现了闽南文化的平等精神,男女老少只要遵守博饼规则,就可以同桌竞技。闽南传统文化还推崇正义、重视法治。闽学派代表人物朱熹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法者,天下之理”、“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等思想都是对正义、法治的论述,闽南地区的经历和闽南文化的熏陶对朱熹思想的提出影响重大,反过来,朱熹的法理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闽南社会。据《同安县志》记载,同安经朱熹“教化”后,“礼义风行,习俗淳厚”。综上,闽南传统文化也富含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思想,它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上的教育提供文化素材。
(三)公民层面价值准则的契合
闽南传统文化有良好的“尚德”传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闽南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首先,闽南传统文化凝聚爱国精神,有朱熹“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有郑成功驱逐荷夷、保家卫国,有闽南华侨“恋祖爱乡、寻根访古”,还有陈嘉庚支持祖国建设、倾心民族教育等。其次,朱熹用“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教化闽南人要敬业精业,“中国医学圣母”林巧稚说:“我愿意做一辈子值班医生”,“我要和我的事业共存”,这就是闽南人敬业精神的真实写照。再说诚信,李光地“百种奸伪,不如一实”和闽商“亦儒亦商、诚信经营”都诠释闽南人的诚信品质,闽南话“生意哪无讲诚信,谁人心内会秋称”也道出了诚信经商的重要性。闽南传统文化还倡导友善包容,“山海交融、多元共生”的闽南文化特点、“急公好义、回馈桑梓”的闽南人品质、“买卖算分,相请无论”的闽南谚语等都是闽南友善精神的体现。还有闽南传统文化历来注重邻里关系的道德调节,相邻和睦、相扶相助成为闽南人处理邻里关系的共识。大学生继承以上这些闽南优秀传统思想,有助于涵养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公民价值准则。
我们要深挖闽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应用其深深邃的思想打动人,应用其鲜活的事例感染人,发挥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服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注重创新,实现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的讲话中指出:“学习、研究、应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习近平提出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对闽南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如何服务现代“以文化人”具有指导作用。我们要推动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实现其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新文化具体内容、提炼文化人文价值
创作闽南文化精品力作。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文化改革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3]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会自然发挥作用,而是要我们充分挖掘文化内容,整理创作出具有传统文化意蕴,又符合现代需求,有现代特色的精品力作。高校要围绕闽南文化相关主题创作深受大学生欢迎的文学作品、影视、音乐、歌曲、演出等,开拓大学生对闽南文化的认知视野,加深学生对闽南精神的感知领悟。作品一方面要融合精彩纷呈的闽南民俗文化、建筑文化、海商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等,另一方面要弘扬新时代主旋律,提倡表现多样化。作品要反映现实社会,表达社会进步,诉说当下生活。闽南文化作品创作让文化教育更能润物细无声,让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有内涵,又接地气。
提炼文化人文价值。“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彖传》)人文价值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提炼闽南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不仅反映了对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更体现了对闽南传统文化现代人文价值作用的追求。闽南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它蕴含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爱国爱乡、寻根访祖、回馈桑梓都是闽南人民族精神的表现,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爱拼才会赢是闽南人时代精神的彰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高校要着力挖掘闽南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文化事例和文化故事,善于升华,提升闽南文化的人文价值含量,服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提升现代社会效益
创新文化产品。强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同时突出文化内涵和理念。高校创新文化产品要以产品产生的社会效益为主要衡量标准。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凸显了文化的经济属性,但文化的社会属性始终是最关键的。高校在创新闽南文化产品时除了注重闽南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外,尤其注重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文化产品功能,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同时高校要善于与社会文化单位和企业合作以创造更多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化产品,让闽南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和新的姿态呈现在大学生面前。
创新文化品牌活动。打造高校文化品牌要在紧密围绕闽南传统文化主题的同时关注前沿,从大学生需求出发,本着“新思维、新创意、新载体”的理念开创高校文化品牌活动。如闽南师范大学开展闽南文化诗歌节,还成立大学生戏剧团体——芗涛剧社,开展传承“芗潮精神”的活动。他们成立木偶协会,不断促进木偶文化的创新发展,他们组建“大鼓凉伞队”,将漳州民间传统舞蹈演绎出新的时代特征等,这些都是该校充分利用自身地区文化资源优势,形成文化品牌活动,这就是彰显区位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闽南文化在新时期的良好的表现形式。
(三)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加强文化的社会服务
抢占新媒体阵地。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对高校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大众传媒形成的广阔的文化空间、先进网络所提供的虚拟交往空间,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这也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高校应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发挥先进技术的积极功能和正面作用,利用各种新媒体和新载体以多样形式呈现闽南传统文化内容,让闽南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珠联璧合。高校要广泛使用微博、微信、微视、QQ等手段传播闽南文化,同时建立校园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文化网站等,改变以往的单纯说教,通过对话、分享、交流等易于被接受的方式,进行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高校结合新媒体手段进行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代性和实效性。
打造传播新平台。高校可开设闽南文化专题的思政实践课,充分利用思政实践课平台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文化实践活动,包括闽南文化的调研、访谈、参观和寻访,让大学生触摸活生生的闽南文化,增加他们学习闽南传统文化的热情。同时教师也利用实践课组织大学生进行传播闽南文化的公益活动,如走进幼儿园、小学、社区、养老院、农村等开展闽南文化传播传承活动,通过上课、演出、游戏、手工等各种方法方式扩大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寻访闽南文化古迹,保护闽南文化遗产,在文化古迹和遗产保护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开设以“95后与闽南传统文化的现代相遇”为主题的思政实践课,学生通过实践课平台开展闽南传统文化的学习、调研和公益活动。通过思政实践课平台,学生进入社会传播闽南传统文化,对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教育的社会大众化贡献不可估量,这种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正好契合。
三、完善体制,创设闽南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形成校园文化教育体系
高校要重视顶层设计,建立稳定的文化教育体系,让闽南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一种稳定的长效机制贯穿始终。高校要逐步形成以党委工作室领导,思政教学部门牵头,团委、学工、教务、工会、后勤等多部门协同参与的文化教育体系,从人力、物力、财力、政策、制度等多方面为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提供保障。例如,闽南师范大学着力打造闽南文化办学特色,形成全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和教育合力,其“闽南文化传承创新教育示范基地”入选首批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培育项目。高校各部门要齐抓共管,把闽南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校园思政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环境布置、学生生活氛围营造等各环节,让学生处处感受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
(二)增设文化研究指导机构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在泉州师范学院成立,基地下设6个学术研究团队致力于闽南文化的教育研究。2016年 4月30日,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在闽南师范大学成立,研究会由闽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单位发起,旨在弘扬闽南传统文化,推进文化教育。闽南师范大学自身也成立闽南文化研究院。高校要增设闽南文化研究指导机构专门致力于闽南文化的研究教育。为了提升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还要打造研究机构下的擅长运用闽南传统文化优秀成果开展文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高校要遴选有闽南文化基础的教师担任闽南文化研究指导老师,并加强对指导老师的文化教育培训以提升其研究指导能力。
(三)建立文化教育研究基地
高校要充分利用闽南地区文化资源,如利用博物馆、文化馆、学术馆、图书馆、故居遗址、名胜古迹、文化村落、古镇等富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文化遗产,利用闽南企业、闽南文化研究院、闽南文化交流中心、传统文化书院、闽南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等文化研究开发机构。高校要与这些单位和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实现地区文化资源与高校文化建设的全方位合作。闽南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如泉州有闽台缘博物馆、闽南文化生态园、五店的红砖古厝群落、知名闽南企业;厦门有闽台古镇、老院子民俗文化风情园、厦门博物馆、《闽南神韵》、博饼风俗园;漳州有闽南文化生态长廊、漳州古城、文庙、龙海埭尾村古厝建筑群等等,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建立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以更直观的教育方式让大学生感受闽南传统文化魅力。
(四)开展高校文化职业教育
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把专业训练和道德培养结合在一起。”[4]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为高校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也出现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专业教育,如国画专业、中式烹饪专业、戏曲表演专业、国学专业等。文化职业教育在传承文化教育过程中应结合现实和社会需求使文化增殖并加以传播,这既是对文化的适应,也是对文化的创新,对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闽南地区高校开展文化职业教育也可将闽南传统文化技艺引进校园,为学生开设闽南传统技艺课程,如陶瓷专业、茶艺专业、闽南戏曲专业、闽建筑专业、闽南语主持专业等,以达到闽南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的融合。高校增设的闽南文化特色专业,让传播文化与职业就业相融合,让学生用新的视角和现代化思维创新传统文化和技艺,传承文化精髓,服务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程林辉.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广西日报,2014-03-13(1).
[2]习近平.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不能一股脑儿拿到今天照套照用[N].新华网,2014-09-24(1).
[3]任涛,汪莹.刘奇葆在深圳强调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文化改革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5-13(4).
[4]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94.
[5]萧庆伟,邓文金,施榆生.闽南历史文化概说[M].福建: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6]林华东.根深叶茂:从中华文化到闽南文化[J].福建: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1).
[7]黄国波.闽南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江西: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08(10).
[8]黄之晓.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J].内蒙古:理论研究,2016(9).
[9]张汉杰.文化传统与职业教育的双向建构[J].北京:高教研究,2011(9).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CHEN Ya-hong
(Chengyi College,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Excellent traditional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is the most typical local culture form amo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which contains a geographic and cultural affinity. Such culture has an irreplaceable position in combining local culture into university’s socialist core value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is article deeply explores the means of combining excellent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into university socialist core value education through three main aspects – digging the connotations, focusing on the innovation and bettering the system.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university; socialist core values
10.3969/j.issn.1673-9477.2017.03.026
D64
A
1673-9477(2017)03-085-04
[投稿日期]2017-06-28
2016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马列·科社)课题(编号:FJ2016C075)
陈亚红(1983–),女,福建安溪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王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