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吐温的“第四副面孔”
——从《道德经》解读哈克的人物形象

2017-02-24汪定辉原一川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费恩哈克哲思

汪定辉,原一川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马克·吐温的“第四副面孔”
——从《道德经》解读哈克的人物形象

汪定辉,原一川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结合《道德经》中的水哲学,从伦理批评的视角研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哈克这一人物形象,便可剖析马克·吐温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关于人的生存之道、处世之道、为人之道;由此探讨马克·吐温的“第四副面孔”,即:马克·吐温的水哲思,以及马克·吐温的水哲思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中关于“水”之哲思的共鸣。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水哲思;《道德经》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要以密西西比河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哈克贝利·费恩与逃亡的黑奴吉姆的漂流历险故事。作品中,哈克是一位纯真、善良而又勇敢的少年。吐温将《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哈克贝利·费恩挑选出来,以便重新建构一个属于哈克自己的历险故事,由此足以看出吐温对哈克这一特定人物形象和作品本身的重视。而哈克贝利·费恩的历险故事和这个故事本身所隐含的作者的关于人生的处世、为人、生存的哲理思想也是《汤姆·索亚历险记》所无法向读者传递的。马克·吐温的作品以其特殊的语言魅力和作者辛辣的叙事技巧而吸引众多学者。迄今为止,对于作品中的意象、主题、创作技巧和叙事等,国内外皆有一定的研究。因此,本文不再讨论作品中的密西西比河河流意象以及小说主题、创作技巧等,而是从伦理批评的视角,并结合《道德经》中关于水的哲思,重新探讨哈克贝利·费恩这一人物形象,试图分析文中所隐含的作者的水哲思,以便解读马克·吐温的“第四副面孔”,也就是作者借作品所要表达的生存之道,处世之道,为人之道,即:马克·吐温的水哲思。

一、研究综述

从19世纪晚期开始,马克·吐温的“河流三部曲”一发表便在西方文学界引起广泛的轰动。早在20世纪早期,学者们对马克·吐温及其作品给予了高度赞扬。海明威曾经说过“所有的美国现代文学都植根于马克·吐温的一部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学者们一方面注重从伦理批评的角度去解读作品中“善良、诚实、仁慈而又正义的哈克这一积极的人物形象”[2];另一方面,从历史主义批评的视角去试图剖析作者在作品中所抨击的国人“傲慢、愚蠢、自以为是”的形象。20世纪末,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便开始关注文本自身的文学本体论观念,注重研究“小说中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以及小说主题间的密切关系”[3]。本世纪初,西方学者们不再仅限于对文本的关注。尤其是最近几年,国外学者开始利用女性主义批评和后殖民批评来解读小说中关于孩子以及国家的前进方式和未来这一主题以及作品中所涉及的“作者对人物吉姆所设定的 ‘Nigger,Slave’等不同的表述方式和吉姆与哈克的关系、道德困境”[4]等因素。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马克·吐温及其作品的研究在时间和研究视角方面略有差异。国内研究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一时期,学者们对马克·吐温“中期的幽默、讽刺作品(包括《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研究较多”[5]。到了20世纪晚期,国内学者开始从历史主义的视角解读这部作品,注重研究作品中“独特的叙事方法以及作品所隐含的作者的中国情感”[6]。而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一阶段,国内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原型批评。一方面,注重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女性主义批评和后殖民主义批评开始关注“作品的叙事结构以及作品中所反映的‘他性’文化”[7];另一方面,注重研究作者在作品中对“河流”意象的使用以及“密西西比河在作品中所反应的自由和人性的理想,以及美国的民族性和民族精神”[8]。到了本世纪初期,国内学者对马克·吐温及其作品的研究热潮丝毫没有减弱。尤其是近10年来,中国学者转向从伦理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批评的视角来研究作品中“哈克这一天真、调皮而又叛逆的人物形象”[9]以及对作品中“哈克的思想、心理的成熟和对社会、人性不断认识”[10]的成长历程这一主题的研究。不过,最近两年,有学者也开始尝试用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的方法试图解读“在作品中机智幽默而又活泼雄健的语言风格的背后,隐藏着的强大的死亡与恐怖的隐形主题”[11]。

虽然国内外研究都关注过作品中哈克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中“密西西比河”这一重要的意象,但较少有学者论及作品中哈克的经历与“水”之间关系所隐含的关于处世之道、为人之道和生存之道这一特殊的主题。本文将从伦理批评的视角,以老子所著《道德经》中关于“水”的哲理思想为依托,重新探讨哈克的人物形象和密西西比河在其流浪生活中所起到的寓意。

二、伦理批评与《道德经》中的水哲思

伦理批评“以一定的道德意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尺度来决定批评对象的取舍”[12]。努斯鲍姆提出 “伦理批评是对正义、幸福和社会分配的解释范式,注重文本中道德、现实、理性、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分析,以便使作品所表达的深层意义与读者现实生活相结合”[13]。这种批评模式具有历史的久远性、标准随时代的变化性及其差异性和敌对性。《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的的人物形象(是善良的小英雄还是调皮捣蛋鬼?)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对于道德、正义、幸福、善良等的评价尺度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将从伦理批评的视角,研究哈克的人物形象。

从哈克的漂流生活中,可以看他的处世之道、为人之道、生存之道;而在《道德经》中就阐述了人应当如何处世、如何为人以及如何生存。人要像水一样,遵循水利万物的处世之道;要养成心善渊,夫唯不争,故无尤的为人之道;要学会居善地,与善仁交友的生存之道。一直以来,批评者们认为马克·吐温在中国有三副面孔“第一,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有力批判者;第二,‘同情中国人民的美国作家’,如对义和团的声援等;第三,幽默的人性艺术家”[14]。因此,将哈克的人物性格与《道德经》中的关于水的哲理相结合,从新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与“水”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探讨作者与老子所著《道德经》中的水哲思之间的共鸣,以便找到作品中所隐含的作者关于“水”的哲理思想与《道德经》中关于水的哲思之间所存在的共鸣,以揭示马克·吐温的第四副面孔——马克·吐温的水哲思。

三、从哈克的漂流看水哲思

1.处世之道——水善利万物,处众人之所恶

哈克是一个纯真而又聪明的男孩,对于他和汤姆意外得到的六千美元,他没自己拿着,也没有给酒鬼父亲,而是存到撒切尔法官那里。意识到自己可能很快会被父亲找到,哈克告诉撒切尔法官他并不打算把这钱花掉。“我根本不想要它,我要把它给你”[15]32。许多读者认为这是小孩子不懂钱的重要性,过于单纯的表现。事实上,哈克虽小,但并非是个傻小孩。相反,他知道钱的重要性,他也知道父亲没钱。但是他却明白如果将钱全部给了父亲,他必定会全部将其挥霍掉。他很聪明,即便已经签字将钱给了撒切尔法官,但是法官也不能将钱完全据为己有。第一,他是个孩子,签字没有完整的法律效力。第二,他的代理监护人寡妇并不清楚这件事情。第三,撒切尔法官本人并非贪图小利之人,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正人君子。因此,他给撒切尔法官,让他来决定钱的去留和用途。这样一来,就避免了他自己与和这笔金钱有利益相关的人员之间的没有意义的纷争。

哈克在选择木筏漂流的水位时也很谨慎,他选择水流比较急的水道以避免逆流而上的轮船将木筏撞到。“那些逆流而上的船只往往会寻找一些水流比较慢的水道走,而不会走这个水道”[15]121。这一举动看似自保,却也是在为他人着想,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但是,这一决定却将他自己和吉姆的生命置于危险的境地,他们的木筏在流水湍急的河面并非一帆顺顺,他们一次又一次的遭遇各种险境,险些丧命。小说中,在选择顺流而下漂流之前,吉姆曾为哈克卜卦。“你忌水,要尽可能远离水,千万别冒险。因为卦上说,你命中要被吊死”[15]34。有读者将这行为解释为迷信,这确实是迷信,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河水的禁忌。河水能为人们提供运输的便利,但同时也造成很多伤亡。哈克的父亲被洪水冲走而死亡,他的朋友勃克也因为家族的斗争而中弹后死在了河里,他设法拯救的那伙杀人犯也最终被河水冲到下游,全部身亡。在人们心中,河水能提供便利,但却代表着危险和邪恶。

因此,人们会设法远离河流。但哈克却选择身处这“众人之所恶”,因为对他而言,河水是庄严的,是强大的力量,也是心灵的归属。“山下绕着村子的那条大河,整整一英里宽,非常庄严,令人敬畏”[15]13。不论面临怎样的困境,哈克总是能从庄严的河水里找到常人所不能有的独特的内心情感。“躺在木筏上,顺着这静静的大河往下漂,望着星星,我心里顿时觉得庄严起来”[15]122。表面顽劣,但少年哈克的内心却能读懂这水的庄严和神圣。无论面对多大的困境,无论经历多大的磨难,哈克依然能感受到来自河水的对他心灵上的启迪和陶冶。《道德经》中的以水喻人:人应当像流水一样,坚持虽“处众人之所恶”,但仍“善利万物”的处世之道。而哈克就拥有这样的处世之道,他尽力做有利于他人和社会之事;选择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而生活。

2.为人之道——心善渊,夫唯不争,故无尤

哈克不喜欢与人争斗,也不想被牵连进他人的争斗中。当目睹了两个家族因为世仇而相互厮杀时,哈克非常害怕,他无法忘却这残忍的战争。“我永远都忘不掉这一切,有好几次,我甚至还梦见了这一切。我把河里的尸体拖上岸来,一边盖起勃克的脸,一边哭了起来,因为他对我太好了。”[15]216与《罗密欧和朱丽叶》不同的是,苏菲亚小姐和哈尼·谢佛逊的爱情悲剧并没有让两个家族的世仇得以化解,而是愈演愈烈,导致两个家族相互仇杀,以致血流成河。勃克将哈克当做好朋友,但是,哈克却只能亲眼看见他们因为仇杀而悲惨地死去。哈克难受极了,他害怕争斗,也讨厌争斗。随后,当“国王”和“公爵”毫无羞耻地逼迫自己时,哈克选择忍让。“我没有多久就猜到,他们是下三滥的骗子。不过我从没有说出来,我自个儿心理明白就好。因为这样就不会有争吵,不会惹祸上身。”[15]234识破骗子的招数,哈克却不动声色,假装一无所知,只求自保和安宁的生活。哈克尽量不与这二人争论,也不和他们起冲突;并要求吉姆也要像他一样尽力满足他们,以寻求机会逃走。

此外,哈克的心底非常善良,在自己艰辛的漂流生活中,每每遇到他人处于困境之中,他都会设法帮助,看见他人的不幸,他也会伤心地哭泣。他发现船上的幸存者为一帮杀人犯,虽然自己也很害怕,但是仍然选择去救这帮人。他告诉吉姆 :“我会找个人去找那帮家伙,把他们救出来。”[15]136。哈克认为他们虽然是坏人,但也不应该就这样死去。他其实是在设身处地做对他人有利的事情,不管结果如何,也不管自己的决定多么麻烦和危险。后来发现那一伙人还是没能逃脱被水淹死的命运,哈克很难过,他虽然尽力了,却未能帮助到他们。虽然他们不是好人,但是哈克仍然为他们的死而难过和遗憾。哈克和“国王”等一行人到达一个村子,人们正在看一场马戏团表演,“观众们都乐疯了。可我并不觉得这很好笑,看到他们处在这么危险的境地,我心惊胆战的”[15]277。所有人都因为精彩的表演而发笑,但是哈克却笑不出来。哈克注意到了小丑的插科打诨和演员的卖命演出,他很为他们的安全担心。哈克虽然年少,却怀有悲天悯人的善心。

哈克不忍心眼睁睁地看着“国王”和“公爵”欺骗玛丽姐妹,他暗暗下定决心就算拼了老命也要帮她们把那笔钱藏好。因此,冒险将钱偷出藏在棺材里。“我想到她深夜一个人在那哭泣的背影,而就在同一个屋檐下,正住着两个魔鬼,羞辱她,抢夺她的财产,一想到这些,我眼里噙满泪水。”[15]355由于不忍心看见落难的姐妹被欺骗,哈克最终决定将真相告诉玛丽,并向她说明自己的计划。最终得到玛丽的支持和感激。哈克的内心是非常善良和纯真的,他不忍心见别人处于危险之中,不忍心见他人落难。他喜欢和平的相处方式,面对强势一方的逼迫,选择忍让而不相争,寻求机会“逃走”,以便避免冲突。这正是《道德经中》所说的“心善渊。夫唯不争,故无尤”[16]38的为人之道,心地善良,不与他人争利,就能避免与他人发生矛盾,以免受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

3.生存之道——居善地,与善仁交友

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人的心胸应当如水的流势一样,谦虚卑下。对亲人应当亲切自然,以诚相待,不欺人而重诺守信”[16]40。随着水势的变化,哈克顺着密西西比河向下游的漂流使他的心灵和情操在不断地被净化。毫无疑问,对于哈克来说,适宜的落脚地是在水上自由自在的漂流。哈克不停地想要逃离岸上的一切邪恶足以说明他对这一“善地”的坚持和不懈的追求。除了选择“居善地”之外,哈克还选择“与善仁交友”。吉姆和汤姆便是哈克的“良善之友”。虽然吉姆是个逃跑的黑奴,但是他仍然是一个忠诚、善良的人。当遇到哈克之后,他一直将哈克当成好朋友、好主人,对哈克十分忠诚和友好。哈克也因为吉姆的善良和忠诚而将其视为朋友,当吉姆知道哈克在捉弄自己而生气时,哈克很自责,他因此觉得自己很卑鄙,“我简直想俯下身来亲他的脚,求他收回他刚才说的话”。[15]161有读者认为马克·吐温对奴隶制表示支持,但从哈克对吉姆态度的转变可以看出,小说中的黑人吉姆受到了白人来自内心深处的、乃至精神上的尊重。每每想到吉姆对自己的种种善举,哈克总是找不到任何一件事,能叫自己对他狠下心来;相反,一想到他,哈克的心就软了。[15]396哈克的内心在挣扎,一方面他觉得帮助吉姆逃跑对不起沃森小姐和寡妇;另一方面,他觉得吉姆是个好人,他理应帮助吉姆获得自由。每一次,当吉姆快要被抓住时,哈克都机智地帮他渡过了难关。吉姆的善良并非只是对哈克,他对汤姆也是如此,小说结尾处,当得知汤姆中枪有生命危险时,吉姆放弃逃跑的机会,主动现身帮助医生为汤姆实施手术。

汤姆·索亚也是哈克的好朋友。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是一个机智,勇敢而善良的好孩子。在小说中,作者也用不少篇幅来再一次描写哈克与汤姆的冒险经历。从他们在萨利姨妈家为救吉姆而采取的各种“冒险”活动可以看出,汤姆是一个善良而又纯真的少年。他非常勇敢,并且很讲义气。当得知哈克的处境和计划时,主动提出愿意帮助哈克暂时隐瞒身份,并且一起营救吉姆,这也使哈克大为吃惊。他们的种种冒险式的“花招”反映出他的聪慧和机灵。在救汤姆逃跑当晚,他的腿被追赶的人击中,腿上受了严重的枪伤,但是他仍然坚持继续赶路,放弃就医。“伙计们,我们现在可不能停留啊!我们肯定能把他带出去,快划桨!快划桨!”[15]505-506。虽然腿不停地流血,但是汤姆却坚持自己包扎伤口,并催促哈克和吉姆不要因为自己的伤势而停留。由此可以看出哈克确实很勇敢,也很纯真。是汤姆的慷慨、勇敢和聪慧拯救了吉姆,也是吉姆的善良和忠诚挽救了汤姆。

小说中所体现的密西西比河是“众人所恶”,因其凶险,船只多会遇难,有所死伤。但是这条河对于哈克来说却是“善地”,他主动想要逃离岸上的一切:血腥的世仇战争,卑鄙的“国王与公爵”对无辜者的欺骗。小说中的黑人吉姆与汤姆·索亚是哈克的“良善之友”。汤姆和吉姆都是非常善良的重诺守信之人,他们二人对待哈克皆是以诚相待,而哈克也愿意和他们成为好朋友。

结语

哈克是一个“理想人物”的代表,他拥有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美好的心性、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哲理的生活准则。需要注意的是:马克·吐温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对水的独特情感和思想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中的关于人性,关于人的处世、为人,以及生存之道在此产生了一定的共鸣。哈克看似年少无知,却处处体现出他的博学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他是一个拥有怎样为人、处世和生存的哲理观念的代表。就某种意义而言,作者也想通过对该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熏陶他人,乃至下一代国人。哈克所表现的一切正是《道德经》中所宣扬的关于人的生存之道、处世之道和为人之道的哲理思想的具体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作品所体现的作者对于人生的水哲思与《道德经》中的水哲思有相似之处,这两者之间有着强烈的共鸣。

[1]Ernest Hemingway.GreenHillsofAfrica[M]. New York:Scfibner’s Sons, 1935.

[2]H. Kolb Harold. Mark Twain, Huck Finn, and Jacob Blivens: Gilt-Edged, Three-Calf Morality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J].VirginiaQuarterlyReview, 1979(03): 102-113.

[3]B. E. Kim. Rhetorical engagement with racism:UncleTom’sCabinand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J]. Literator,1998(1): 65-78.

[4]Cassander L. Smith. "Nigger" or "Slave": Why Labels Matter for Jim (and Twain) in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J]. Papers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2014(02): 182-206.

[5]沈培锠.马克·吐温创作的三个时期[J].外国文学研究, 1986(03):60-65.

[6]朱杰勤.十九世纪后期中国人在美国开发中的作用及处境[M]//汪熙.中美关系史论丛.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4.

[7]崔丽芳.马克·吐温的中国观[J].外国文学评论,2003(04):123-130.

[8]张龙德.陆地与河流——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J].外国文学研究, 1998(3):79-84.

[9]王洁.路漫漫其修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自由主题探析[J].文学界.文学批评,2010(01):104-105。

[10]邓荷.一部经典的成长小说——试析马克. 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J].文学界:理论版,2010(06):77-78.

[11]杨昊成. 幽默作家的背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死亡与恐怖[J].外国文学研究,2014(04):120-126.

[12]W. Booth.Thecompanywekeep:Anethicsoffiction[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13]Martha Nussbaum.PoeticJustice:theliteraryimaginationandpubliclife[M]. Boston: Beacon press, 1997.

[14]苏文菁.马克·吐温在中国——苏文菁教授访美国康州谈[J].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新闻中心,2005.

[15]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译.上海: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16]老子.道德经[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ClassNo.:I106.4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InterpretationofHuckleberryFinnfromPerspectiveofTaoTeChing

Wang Dinghui, Yuan Yichu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criticism and the philosophic thoughts of water inTaoTe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 of Huckleberry Finn to understand Mark Twain’s idea about how to survive, how to handle human relations and conduct. What the writer tries to express is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Taoist ideas about people’s survival, communication and self-cultivation.

TheAdventureofHuckleberryFinn; philosophic thoughts of water;TaoTeChing

汪定辉,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原一川,博士,教授,云南师范大学。

2017年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研究生项目)(编号:2017TYS035)成果。

2096-3874(2017)11-0144-05

I106.4

A

猜你喜欢

费恩哈克哲思
哲思小品
哈克萨
MADE IN CHINA
哈克寻宝记
真正的强者
哲思小品
我只需要一美元
充满爱心的两美元
布哈克历险记
费恩的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