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政策研究的演进与展望

2017-02-24王曙光金向鑫周丽俭

关键词:财税差距政策

王曙光,金向鑫,周丽俭

(哈尔滨商业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哈尔滨 150028)

区域经济研究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政策研究的演进与展望

王曙光,金向鑫,周丽俭

(哈尔滨商业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哈尔滨 150028)

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是各国政府及专家学者重视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追述、归类与分析看,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差异和财税政策支持等方面,我国的研究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财政政策的概念界定、发展差异、政策效应、缺陷分析和对策建议等方面,这对丰富区域经济发展及财税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践并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也有不足之处,因而应进一步深化研究与探索。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政策;研究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因历史、资源、区位和文化等差异,以及率先发展东部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导致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经济水平差距较大,这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表明,财税政策是国家用于调节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完善区域经济财税政策,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特别是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重视与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予以回顾、梳理和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一、国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政策的研究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主张经济的自由放任,认为市场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能够自觉地发挥作用。但“二战”后,城市与非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扩大成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市场机制不仅不能自动保证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和协调发展,反而会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20世纪50—70年代,西方国家在探索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了现代区域经济理论,如新经济地理理论和新制度学派等提出了与亚当·斯密不同的观点,即在市场经济和“二元经济”条件下,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非均衡发展是必然的,国家应通过财税等政策帮助落后地区发展、缩小经济差距。

(一)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方面的研究

20世纪40—50年代以来,国外学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均衡问题展开了研究与争论,并形成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两类观点:

1.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在早期占据了区域经济学的支配地位,其理论核心是:经济是有比例相互制约和支持发展的;要素的自由流动将导致各要素收益平均化,使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为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在区域间应均衡布局生产力和投资。该理论将平衡发展区分为目标结果、理论、方法和手段,并形成以下主要理论:

(1)大推动理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代表理论,由英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1943)提出。核心是以最小的临界投资规模对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重点基础设施和轻工业)同时进行投资,通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及社会净产品,促进部门的平均增长,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1]。

(2)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美籍爱沙尼亚经济学家罗格纳·纳克斯(Nurkse)在《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1953)一书中提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供求不足的恶性循环而长期陷于贫困,但通过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可以解决恶性循环;通过同时在各产业和地区进行投资,既可改善供给状况,又可扩大需求[2]。

(3)低水平陷阱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NelsonR.R,1956)提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储蓄和投资,但随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将会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将人均收入拉回到较低的水平,即低水平均衡陷阱。走出陷阱的办法是做出最低限度的努力,如大规模的资本投资等。

(4)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哈维·利本斯坦(HarveyLeeibenstein ,1957)提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贫困恶性循环和低水平均衡陷阱,要打破这种局面必须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实行大规模投资,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即以“临界最小努力”使国民经济走出贫困的困境。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源于19世纪50—60年代,90年代以来丰富拓展。代表人物有佩鲁、缪尔达尔、赫希曼、威廉姆逊和弗里德曼等,他们在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不同的观点,认为区域非均衡发展是一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律。其代表性理论主要包括:

(1)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Perroux,1955)提出。该理论认为增长极是因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对极化中心和周边地区发展有着双重影响,对城市、产业和企业发挥集聚和规模经济效应,并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应推行鼓励和促进增长极优先发展的政策[3]。

(2)回波效应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1957)提出。回波效应是指发达地区从落后地区吸引资本、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现象,如发达地区因收入高且发展机会多能吸引更多人才,而落后地区因人才的流失会使发展速度进一步放慢。该理论是对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阐明增长极对其他周边地区的负面影响[4]。

(3)极化和涓滴效应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Hirschman,1958)提出。极化效应指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经济资源的吸引,涓滴效应指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发展起到促进和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会导致区域差异逐渐扩大,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差异[5]。

(4)倒“U”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Williamson,1965)提出。威廉姆逊通过实证分析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间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即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差异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然后保持稳定,当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区域差异又将会逐渐下降[6]。

(5)梯度转移理论。由美国经济地理学家弗农(Vernon,1966)提出。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及其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的速度加快,区域间的差距就可以逐步缩小。

(6)核心边缘发展理论。由美国城市与区域规划专家约翰·弗里德曼(Friedmann,1966)提出。该理论认为核心区作为主要创新变革中心,通过信息、生产、支配、心理和联动效应等多种反馈效应,巩固对边缘区的支配地位,且创新将由核心区向外围扩散,起到促进相关空间系统发展的作用[7]。

(7)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Kaldor,1970)提出。该理论强调集聚经济、报酬递增和要素流入等,产生利益循环累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发达区域因集聚经济产生规模报酬递增,其产出和生产增长率提高致使相对效率工资下降,进而导致区域产出增长率提高,促使高速增长区域进一步增长[8]。

(8)钟型理论。由美国区域经济学家阿郎索(Alonso,1980)提出。主要阐述区际经济增长差距的变化轨迹。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经济增长往往趋向于扩大区际间的不平衡;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区域不平衡趋势达到高峰后便开始反向行之,经济增长放缓;在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趋向于区际间的平衡发展[9]。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财税政策的研究

财税政策具有配置资源、调控分配、稳定经济等功效,通过财税政策支持能够保障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是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1.区域财税政策效应研究

美国Barlow Report(1940)较早地说明了区域财税政策目标;Hoover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区域财税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增进个人福利、就业、平等和社会和谐等;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萨缪尔森和哈罗德等人认为,财税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重要工具;施蒂格勒从地方政府更接近于自己的民众和国内不同的人们有权对不同种类、数量的公共服务投票表决两个角度出发,论证了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缪尔达尔认为,经济循环累积过程中存在回流和扩散两种相反的效应,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作用下会继续恶化,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运用财政政策和相应措施。

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地理理论提出运输成本减少会引发聚集经济和外部性等,导致产业集聚,且资本并非总是从剩余地流向稀缺地,这会进一步扩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因而应通过财税等区域政策保障区域经济发展。Raj Nallari 和 Breda Griffith(2006)认为,财税政策可平衡商业周期,重新分配各地区财富;Monisilan(2006)认为,一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财政转移支付越多,其支持力度越大;英国经济学家埃尔维拉(Elvira Uyarra,2010)主张区域政策衔接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等。

2.区域财税政策措施研究

新制度学派认为,政府干预是导致空间转移的主要力量,要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国家应通过财税政策手段,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落后地区发展;新增长理论认为,必须采取税收措施促进投资流向人力资本、基础设施、研究与开发等具有外部性的领域,以刺激区域经济长期增长;阿姆斯特朗和泰勒通过研究1928年以来英国区域发展政策,提出运用税收等政策来调节区域间的要素流动,从而缩小区域差异。

21世纪以后,德国经济学家克莱门斯·富斯特(clemens Fuest,2006)通过建立区域政策模型反映欧盟等国中央政府对相对贫困地区支付补贴而产生经济效益,他认为对贫困地区增加财政补贴,能够增加该地区福利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水平[10];美国马丁·罗森菲尔德(Martin Rosenfeld,2007)在分析新联邦州发展变化后,提出三个层次的转移支付制度,以促进地区平衡等;韩国Hyun Park(2009)认为,不同区域间应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如通过税收减免、投资补贴和财政贴息等财税政策工具,构建区域经济竞争均衡增长模型。

二、国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政策的研究

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历程看,总体上经历了由改革开放前的均衡发展,到改革开放至“八五”时期的非均衡发展,再到“九五”时期以来的协调发展阶段。2010年以来,国家“十二五”(2011) 、十八大(2012)和“十三五”(2016)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这对财税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此同时,诸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层面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问题进行研究。

(一)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的研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尚清(1994)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后,其他的专家学者也给予了界定,但对其内涵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认识:

1.有关区域协调发展概念的认识

主要包括两类观点:一是认为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指经济,还包括社会、生态,甚至政治和文化等协调发展,或指一个区域内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或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如陆大道(1997),汪波(2004),陈秀山、吴殿廷、李尊实(2006),李兴江、张佰瑞(2007),庄亚明(2008),杨伟民(2009),魏后凯(2011)和张可云(2012)等人的界定;二是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看,主要是公平和效率的协调问题,如吴殿廷(2006)和安虎森(2012)等人的界定。

陆大道(1997)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各地区间在互补与合作基础上,大的地域单元之间的经济发展相对差距不会持续扩大[11];魏后凯(2011)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融合的可持续协调发展[12];陈秀山(2006)认为,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强调地区间的公平与平等,即地区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收敛[13];吴殿廷(2006)认为,协调与否的实质是效率和公平的平衡,不能一味追求公平而忽视效率[14];安虎森(2010)认为,区域一体化强调的是经济效率[15]。

2.有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的认识

主要是围绕区域间经济关系的状态或过程,且在开放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能持续或共同发展、缩小经济差异,即研究区域间而非区域内部经济关系。如蒋清海(1995),张敦富(2001),高志刚(2003),孙红玲(2006),王琴梅(2007),彭荣胜、李晓惠(2009),黄阳平(2010),覃成林(2011),张可云(2012),徐康宁(2014)和王曙光(2016)等人的界定。

覃成林(2011)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各区域经济都持续发展的同时,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呈缩小趋势[16];张可云(2014)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包括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生态平衡、政治联合和文化融合五个方面[17];徐康宁(2014)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各地区总体上发展同步、利益共享的状态[18]。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区域之间经济交往日趋密切、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收入分配科学合理、相互关联良性互动、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以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19]。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专家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着重探讨了区域或地区差异的程度和变动趋势等。从研究结果来看,由于研究视角、运用方法和选取指标方面的差异,不同学者对差异程度的认识有所不同。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

大多数的专家学者特别是2010年以前的研究成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如程必定(1995),辛文(1996),徐桂华、傅伯颖(1997),张泽荣、张雷声、刘夏明、郭时伟(2004),张国红、杨文举(2005),孙红玲(2006),安体富、张秀生(2008),肖育才(2010),黄森(2011),李梅、郭强(2012),黄晖(2013)和张清正(2014)等人的研究。

程必定(1995)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差距并未缩小,而是明显地扩大[20];刘夏明(2004)认为,我国沿海和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在20 世纪 80 年代有所下降,但在 90 年代却呈上升趋势[21];安体富(2008)认为,东、中、西部的公共服务绝对水平差距非常大,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差距不断扩大[22];黄森和蒲勇健(2011)认为,2003-2007省域总体经济水平有所提高,但东部与中西部区域差距仍然存在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3]; 张清正(2014)认为,我国不同地区人均 GDP 相对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差距仍比较大,并且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24]。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呈缩小趋势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并没有扩大,特别是2010年后随着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或地区间经济增长差距出现缩小趋势。如王朝才(1998),曾小平(2010),邓祥征、韩学丽(2012),徐恒杰(2013),王曙光(2014),冯长春(2015)和彭宝玉(2016)等人的研究。

曾小平(2010)认为,在相对指标上东部与中西部区域的差距及基尼系数有减小的趋势[25];邓祥征(2011)对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认为,其经济发展差距在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上有扩大和减小趋势[26];冯长春教授通过实证分析认为,2000年以后经济差异呈现“先小幅上升、后持续下降”的趋势[27]。我们认为,从GDP等指标来看,各地区经济增长差距出现缩小趋势[28]。

此外,部分专家学者对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距分析后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基本认同中西部地区内部的经济差距没有收敛趋势。如李宗植、肖育才(2010)和黄天华(2014)等人的观点。石风光和李宗植(2010)认为,东部各省经济差距有收敛趋势,而中西部地区内部的经济差距无收敛趋势[29];刘琦和黄天华(2014)认为,东部地区的内部经济差距高于中西部地区,且西部地区内部经济差距也没有明显的缩小[30]。

(三)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政策效应的研究

从现有研究文献看,财税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效应分析是正负效应并存,大多数的专家学者认为,财税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财税政策的积极效应

该效应主要是指税收、转移支付和财政支出等财税政策工具,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够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如马栓友、钟亚晖(2001),江世银、郭庆旺、刘玉(2003),吴传清(2004),王曙光(2006),丁芸(2009),王新军、赵桂芝(2010),魏后凯(2011),韩学丽(2012),张尔俊、张胜民、孙志燕(2013),王宝顺(2014),曾淑婉(2015),张继彤(2016)和胡在铭(2017)等人的观点。

吴传清(2004)认为,税收与转移支付能够直接减缓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31];丁芸(2009)认为,税额减少时企业利润增加,会激励厂商扩大投资规模,进而增加地方财力[32];曾淑婉(2015)认为,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有着明显的影响,一般预算支出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33]。我们认为,税收优惠政策能够增加投资者的投资兴趣和信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可以增强该地区的资金筹措能力[34]。

2.财税政策的差异效应

部分专家学者认为,财税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间有着显著的差异。如董秀良(2011),甘家武(2012),铁卫、邓悦、马理、吴金光(2013),张辉(2014),刘建民、毛凌琳(2015)等人的观点。

董秀良(2011)认为,政府投资正效应依次表现为东部、中部和西部,而宏观税收对地区的效应差别不大[35];甘家武(2012)认为,基本建设支出对中西部作用明显但对东部不明显,科教文卫支出对东部明显但对中部不明显、西部负相关,社会保障支出对东部负相关但对中西部不明显[36];马理(2013)认为,财政政策具有区域非对称效应,对经济次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经济和物价水平增长影响较为显著,而对经济发达地区影响相对较小[37]。

3.财税政策的有限或负效应

少数专家学者认为,财税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甚至是否定的。如王朝才(1998),于红霞(2003),杨之刚(2004),周飞舟(2006),方烨、蒲勇健(2011)和何文(2013)等人的观点。

王朝才(1998)认为,财政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的作用是有限的[38];马栓友(2003)认为,我国转移支付更多地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39];黄森和蒲勇健认为,财政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块状经济的发展;何文(2013)认为,转移支付政策难以显著缩小区域差距[40]。

(四)对区域经济发展财税政策缺陷的研究

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财税政策缺陷及其关系上,我国专家学者对此做了有针对性地探讨,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1.财政政策缺陷

财政体制导致区域或地区财力水平不均衡、中央政府财力不足、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和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等。如刘飞鹏、张进(1992),铁卫(1998),李大明(2002),宋华(2003),彭月兰(2004),郭庆旺、陈志勇、张明喜(2005),赵京(2006),丁芸(2007),刘星(2008),周金荣、金虹(2009),周克清(2011),荣宏庆(2012),刘琦、王曙光(2014),蒋永甫(2015)和汪碧瀛、杨茜(2016)等人的观点。

铁卫(1998)认为,国家投资方向明显向沿海发达地区倾斜,抑制了西部经济的发展[41];彭月兰(2004)认为,分税制下收入再分配有利于富裕地区,财政分权固化了地区财政的不平衡[42];周金荣(2009)认为,区域间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差距扩大、公共服务水平相差悬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亟需完善、欠发达地区政府财力不足和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43];刘琦和黄天华认为,不同层级政府财权和事权错位、转移支付目标偏离和结构失衡、固定资产投资区域差异性等财政政策问题导致了区域发展不均衡;蒋永甫(2015)认为,横向转移支付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地方政府间缺乏统一的给付标准[44];汪碧瀛(2016)认为,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进一步扩大了区域经济增长差异[45]。我们认为,财政体制减弱欠发达地区财力、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作用有限[46]。

2.税收政策的缺陷

税收政策缺陷包括税收优惠政策不合理、税收制度及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如马国强(1997),铁卫(1998),高树兰(1999),李大明(2002),张德平(2003),曹燕萍(2004),陈志勇(2005),张彩英(2006),丁芸、史桂芬(2007),安体富、肖育才(2008),刘育红(2010),王曙光(2014),肖迪(2015)和杨得前(2016)等人的观点。

马国强(1997)认为,区域税收政策加剧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倾斜式税收优惠使东部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市场[47];李大明(2002)认为,增值税、资源税和营业税等存在不合理因素,西部税负仍重于东部,地方政府没有地方税收立法权[48];安体富认为,资源税制无法使中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区域性税收和税源背离造成“西税东移”;周克清(2011)认为,资源税征税范围有限,使中西部资源优势无法转变为财政优势,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导致了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49];肖迪(2015)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税种优惠单调、税收优惠不能充分体现产业政策、税收制度的不完善等问题[50];杨得(2016)前认为,由于区域税收与税源的背离,税收收入呈现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的现象[51]。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偏重于东部沿海地区、税制设计拉大地区间发展的差距。

(五)对区域经济发展财税政策建议的研究

对如何运用财税政策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诸多的专家学者们也做了大量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1.财政政策的建议

财政政策建议主要集中在改革现行财政体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力度等方面。如高培勇(2001),李大明(2003),彭月兰(2004),韩凤芹、陈志勇(2005),安体富、刘星(2008),胡洪曙、周克清、周金荣(2009),汪阳红、董秀良(2011),荣宏庆、马应超(2012),陈颂东、朱心来(2013),王曙光、刘琦(2014),刘德军、武康平、蒋永甫(2015)和汪碧瀛、薛艳、孟华(2016)等人的观点。

高培勇(2001)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财政政策应优化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建立开放型的财税制度体系等,中部实施规范转移支付制度、财政投资支持等,东部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等建议[52];韩凤芹(2005)提出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成立专门的“西部落后地区发展基金”[53];陈志勇(2005)提出调整财政投资的区域布局、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54];安体富提出改革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在中西部地区重新进行划分税权,加快推行新一轮税制改革;薛艳(2016)提出东部等经济较发达区域要提高政府公共投资的质量,优化公共投资的结构,中部和西部地区要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的规模等[55]。

2.税收政策的建议

税收政策建议主要集中协调区域间税收优惠、加快税制改革和建立地方税体系等。如马国强(1997),朱仁友(2001),马拴友、张德平(2003),李大明(2003),曹燕萍(2004),徐锦辉(2005),张彩英(2006),安体富、马蔡琛(2008),周克清(2009),冯海波、李香菊、万树、魏后凯(2011),熊冬洋、甘家武、荣宏庆(2012),王曙光(2014),肖迪、李兰、薛钢(2015)和张明喜、牛富荣(2016)等人的观点。

马拴友提出改革税制、调整税收优惠等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建议[56];魏后凯(2011)提出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税收支持力度、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性税收政策、建立完善区域性特别税收优惠制度等[57];李香菊(2011)提出加大针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率先在西部地区适当下放税收立法权的试点、适当调整中央与中西部地方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在中西部全面实施资源税改革等[58];李兰(2015)提出对东部实施“中性”、中西部和东北实施“激励”[59];张明喜(2016)认为,应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给予一定税收优惠,运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内外资企业投资中、西部[60]。我们认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一是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为指导,实施综合财政政策;二是以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为目标,改革现行财政体制;三是以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为导向,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四是以提高经济社会效率为目标,集中使用财政资金;五是以优化税收制度结构为基础,加大税收优惠力度[61]。

三、国内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政策研究评价与展望

上述专家学者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财税政策的相关研究,基本是侧重于理论基础,是立足于区域或区域经济视角的研究,或是主流财政理论的研究,虽然时期、视角和侧重点等不同,适用范围、内容观点也有较大差异,但这些研究成果对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其政府决策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诚然,有关的探讨与分析仅是在理论上研究,或是不系统、不深入,或是可操作性和说服力不足,因而还有待于深入的探索。

(一)国内外研究文献的贡献

从国外学界的研究看,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引起了欠发达国家的重视,也使其认识到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和均衡的、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为研究区域开发提供了理论的支撑。与均衡发展相比,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合理性和实践性,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资源具有稀缺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因而对其应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将有限的资源投向效率较高的区域,实行区域有重点、有差异的非均衡发展,进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对资源稀缺的发展中国家选择适宜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国家不宜实行均衡发展战略,且实现平衡发展在现实中也是不可能的,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采取鼓励和促进增长极优先发展的政策。此外,鉴于西方国家战后区域发展差异不但没有缓和反而迅速扩大的现状,各国纷纷实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实施财税政策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区域经济的差距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也为我国制定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财税政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与参考。

从我国学界研究看,有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政策的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及其建议,其中较多地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影响因素,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政策的效应、缺陷和措施等方面,特别是我国现行财税政策不完善,不仅没有起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反而有进一步扩大区域或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等问题。各区域或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亟需通过国家制定切实有效的财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来达到预期的目标,并逐渐形成了有效的、有针对性地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财政政策或对策(措施)建议,也建立了旨在与实际结合的相关财政政策模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财税政策的问题。诸多的专家学者分析研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财税政策的过程中,界定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运用实证分析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状况,使阐述与分析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政策的有关问题及其对策渐为清晰和科学,也探索出较为全面、科学和规范的财税政策体系,这对丰富区域政策的理论研究,为国家研究制定区域财税政策和规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的缺陷

从国外研究看,有关经济学、地理学等专家学者及非均衡发展理论等理论,都强调区域累积性优势的作用,即对具有优势的区域刺激经济快速增长,就能起到良好的积极效果,但对发展基础较弱的区域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倒退,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如新古典区域均衡理论没有考虑区域空间特征,生产要素的流动并不像假设的那样灵活,忽略不发达国家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的事实,规模效应及技术进步因素会造成不发达区域资本要素更加稀缺等。这对市场发育不成熟、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有较大差别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很难做到均衡发展,因而仅仅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就能实现区域均衡增长的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并不适用。与均衡发展理论相比,非均衡发展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发展中国家缺乏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性,实施非均衡发展理论易致区域经济发展两极分化,而且发展中国家不具备实施非均衡理论所需的前提条件,如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技术力量等,因而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实施效果不及发达国家。此外,国外有关专家学者对经济增长等理论、区域发展差异和政策措施的研究较为重视,但对区域经济发展与财税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尤其是较为具体、系统的财税政策就更为少见。

从国内研究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会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经历不同的阶段,因而其内容和手段等也会发生改变。有关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及财税政策的研究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过程,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相比,我国学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其财税政策的理论研究还较薄弱,仍有诸多的探讨之处。如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还没有确切的界定,出现了泛化和误解的现象,尤其是对“协调发展”的衡量和量化标准研究甚少,使得相关的决策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差距的现状考察,而对其原因分析和未来差异趋势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政策的缺陷及对策建议研究虽然文献多,但仍缺少较为系统的、创新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财税政策,多数的政策建议缺乏科学的论证内容,特别是财税政策的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较少。此外,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着新机遇及新问题、新挑战,因此有必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进行系统、规范性研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激励性财税政策,在注重前瞻性的同时,增强其创新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利于丰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政策理论研究,并为科学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未来研究方向及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差异及财税政策的效应、缺陷和对策建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共性的认识或有争论的意见,这些研究对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其财税政策理论、指导现实工作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财税政策视角研究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探讨与客观实践的问题,也是研究者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修订、不断完善的艰难过程。

针对上述研究文献的不足,可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工作提供了较为具体的内容与方向。如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界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及指标、标准,从实证分析结论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机制,从财政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财政支持供给侧改革和精准扶贫等视角研究区域财税政策,从现行积极财政政策探索区域财税政策的创新内容及与产业、金融、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政策有效配合等问题。可以相信,通过不断探索及其修订完善,建立一个科学与创新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必将为期不远。

[1]Paul Rosenstein-Rodan.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 Eastern Europe[J].Economic Journalv 53,No.210/211,(1943),pp.202-11.

[2]纳克斯[美].谨 斋,译.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J].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

[3] Perroux F.Note sur la notion des poles de croissance[J].Economie Applique,1955(1-2):307-320.

[4]Myrdal 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M].London:Duckworth,1957:202-206.

[5]Hirschman A O.Investment policies and “Dualism”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7(47):550-570.

[6]Williamson J G.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A description of the pattern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65,13:3-45.

[7]Friedman J.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66.

[8]Kaldor N.The case for regional policies[J].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0,17(3):337-348.

[9]Alonso W.Five Bell Shaped Curves[D].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80,45:5-16.

[10]Clemens Fuest,Bernd Huber.Can regional policy in a federation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6(90):499-511.

[11]陆大道.地区合作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1):44-47.

[12]魏后凯,高春亮.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机制[J].福建论坛,2011,(10):147-152.

[13]陈秀山.区域协调发展要健全区域互动机制[J].党政干部学刊,2006,(1):26-28.

[14]吴殿廷,何龙娟,任春艳.从可持续发展到协调发展——区域发展观念的新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40-143.

[15]安虎森,高正伍.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J].南京社会科学,2010,(1):22-29.

[16]覃成林,张 华,毛 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辨析、判断标准与评价方法[J].经济体制改革,2011,(4):34-38.

[17]张可云,易 毅,张文彬.生态文明取向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内涵[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24,(2):77-81.

[18]徐康宁.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与新思路[J].江海学刊,2014,(2):72-77.

[19]王曙光,樊 迪.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机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6,(13):114-118.

[20]程必定.区域的外部性内部化和内部性外部化[J].经济研究,1995,(7):61-66.

[21]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4,(7):70-81.

[22]安体富,蒋 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2008,(5):24-30.

[23]黄 森,蒲勇健.区域差异导致经济块状发展的空间机理研究[J].统计研究,2011,(4):42-48.

[24]张清正.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12):95-98.

[25]曾小平.基于地区差距指标体系的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距的实证分析[J].开封大学学报,2010,24(2):5-9.

[26]陈 浩,邓祥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GIS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5):586-593.

[27]冯长春,曾赞荣,崔娜娜.2000 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J].地理研究,2015,34(2):234-236.

[28]王曙光,金向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协调的财政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4,(9):94-101.

[29]石风光,李宗植.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收敛性的协整检验[J].管理评论,2010,22(4):34-38.

[30]刘 琦,黄天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2):64-65

[31]吴传清,雷国雄,李 浩.积极运用财税政策工具,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财政监督,2004,(10):13-14.

[32]丁 芸.金融危机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城市,2009,(3):7-10.

[33]曾淑婉,刘向东,张 宇.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时空效应研究——基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1):89-94.

[34]王曙光,周丽俭,刘西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财税特征及其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06,(1):36-38.

[35]董秀良,漆 柱.我国财政政策的区域非均衡效应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1,(6):29-33.

[36]甘家武,张学安,孙 俊.基于区域差异的中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1):60-66.

[37]马 理,巫慧玲,张 卓.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基于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的 PVAR模型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11):14-20.

[38]王朝才,傅志华,刘德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变化与财政体制改革的关系研究[J].财政研究,1998,(11):31-36.

[39]马拴友,于红霞.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J].经济研究,2003,(3):26-33.

[40]何 文,安虎森.财税政策对经济总量和区域差距的影响研究[J].财经研究,2013,39(6):4-15.

[41]铁 卫,刘 明.财税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困难与对策[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1998(4):14-20.

[42]彭月兰,陈永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思路[J].财政研究,2004,(12):28-30.

[43]周金荣.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39-41.

[44]蒋永甫,弓 蕾.地方政府间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区域生态补偿的维度[J].学习论坛,2015,(3):38-43.

[45]汪碧瀛.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对区域经济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16,(2):40-42.

[46]王曙光,金向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协调的财政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4,(9):97-101.

[47]马国强,夏文丽.税收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J].税务研究,1997,(5):14-20.

[48]李大明.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J].财贸经济,2002,(1):51-54。

[49]周克清,刘海二,刘姁姁.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1,(7):9-13.

[50]肖 迪.我国税收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刍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1):182-183.

[51]杨得前.我国区域税收收入差距及其收敛性分析[J].税务研究,2016,(10):94-100.

[52]高培勇,温来成.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J].财政研究,2001,(3):23-28.

[53]韩凤芹.区域经济统筹发展中应采取的财政金融政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5,(3):34-37.

[54]陈志勇.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4):72-76.

[55]薛 艳.政府公共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半参数混合模型的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6,(2):81-88.

[56]马拴友,于红霞.地方税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论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取向[J].管理世界,2003,(5):36-43.

[57]魏后凯,张燕,谢先树.中国区域发展战略转型与税收政策调整[J].税务研究,2011,(7):3-8.

[58]李香菊,祝玉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税收政策:一个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J].税务研究,2011(7):24-28.

[59]李 兰,魏红颜,周丽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角下的差异化税收政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9-94.

[60]张明喜.中央财政的区域统筹事权:一个理论解释[J].地方财政研究,2016,(7):54-59.

[61]王曙光,金向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协调的财政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4,(9):97-101.

[责任编辑:姜野]

EvolutionandProspectofFiscalandTaxPoliciesfor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

WANG Shu-guang,JIN Xiang-xin,ZHOU Li-jian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School of Public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on,Harbin 150028,China)

The research on finance and taxation policie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s always one of the hot issues that governments,experts and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Based on the retroversion,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we can find that foreign researches mainly center on regional economy growth,regional disparity and supports gained from finance and taxation policies,domestic researches mainly center on the conception of fiscal policy for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development disparity,policy effects,defect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s.These researches help to enrich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as well as finance and taxation theories,promote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related department decision-making process.However,there also exist deficiencies and we need to deepen th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further.

regional economy;coordinate development;fiscal policy;research evaluation

F812.0;F207

A

1671-7112(2017)06-0108-11

2017-03-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创新与机制研究”(14BJY003)

王曙光(1963-),男,山东青岛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财税理论与公共政策研究;金向鑫(1983-),女,黑龙江铁力人,劳动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从事财税政策与劳动就业研究;周丽俭(197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财政学博士研究生,从事财税理论与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财税差距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财税政策助推贵州精准扶贫探讨
政策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探讨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中国企业在境外的财税管理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财税体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