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滚轮微针预处理对桡动脉穿刺中的镇痛效果影响分析

2017-02-23陈文清刘丽华

医学信息 2016年35期
关键词:长度

陈文清 刘丽华

摘要:目的 探讨在桡动脉穿刺中采用滚轮微针预处理对其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择期手术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穿刺前采用单纯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滚轮微针预处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并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8.7%,平均VAS评分为(1.7±0.2)分,Wong-baker评估中0~2级51例(96.2%),3~4级2例(3.8%),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桡动脉穿刺中采用滚轮微针预处理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并抑制穿刺疼痛程度,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关键词:桡动脉穿刺;表面麻醉;滚轮微针;长度

桡动脉穿刺是临床常用治疗手段,由于局部神经末梢丰富,使得穿刺过程中较易出现严重的疼痛反应,经常诱发桡动脉痉挛等不良发硬,对一次穿刺成功及临床治疗开展均造成不良影响[1-2]。目前,桡动脉穿刺前主要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方式,但对局部疼痛的缓解程度并不显著,甚至会影响到局部搏动触感。位良好提高桡动脉穿刺的临床舒适性,我院将滚轮微针技术应用在行桡动脉穿刺患者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择期开展手术患者106例,所有患者均具备良好的意识、精神状态,穿刺局部皮肤Allen试验无异常,ASA分级为1级或2级,无研究用药过敏史与慢性疼痛病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25例,年龄为32~74岁,平均(55.8±4.9)岁,BMI为18.9~24.3 kg/m2,平均(21.7±2.1)kg/m2;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龄为30~76岁,平均(56.4±4.5)岁,BMI为18.6~24.7 kg/m2,平均(21.9±2.0)kg/m2。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穿刺前对患者分别开展手部动脉血供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右侧桡动脉穿刺方式,选取右侧桡动脉搏动明显位置作为穿刺点,穿刺前详细评估其生命体征,如各项体征均趋于稳定后再行穿刺。稳定固定患者手腕,将局部穿刺皮肤暴露并进行常规消毒,以15°角在最明显搏动部位进针,回血后缓慢向动脉内推入针鞘,成功穿次后再固定套管针。对照组患者在穿刺前应用单纯表面麻醉措施,将棉球浸蘸2%利多卡因1 ml,覆盖局部穿刺点15 min,以达到良好局麻效果,而后再行穿刺。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联合给予滚轮针刺预处理,表面麻醉前应用长度为500 μm的滚轮微针对局部进行滚动预处理,将穿刺点作为中心位置反复滚动两次,而后表面麻醉与穿刺方法均与对照组相同。完成穿刺后应用纱布对穿刺点进行覆盖,给予指压10 min以上,再行加压包扎措施,待局部压迫30 min后予以放松。

1.3观察指标 穿刺过程中应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与VAS评分对患者进行疼痛程度评估,穿刺结束后记录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相关不良反应。Wong-baker量表主要包括0~5个级别,医务人员根据患者表情给予评定,0~2期表现为轻度疼痛,3~4级为中度疼痛,5级为重度疼痛;VAS评分包括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选择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穿刺效果比较 对照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34例(64.2%),穿刺后出现局部皮肤淤青3例(5.7%),发生桡动脉痉挛3例(5.7%);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47例(88.7%),穿次后出现局部皮肤淤青2例(3.8%),发生桡动脉痉挛2例(3.8%),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平均VAS评分为(4.4±0.9)分,Wong-baker评定为0~2级者19例(35.8%),3~4级34例(64.2%);观察组患者的平均VAS评分为(1.7±0.2)分,Wong-baker评定为0~2级51例(96.2%),3~4级2例(3.8%),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临床研究逐渐提出股动脉穿刺较易诱发多种并发症,同时,股动脉穿刺还经常引发假性动脉瘤、局部血肿、动静脉瘘以及腹膜后血肿等不良反应,要求患者术后维持长时间的静卧休息,甚至会增加深静脉血栓的患病率。伴随医疗水平的进步,经桡动脉穿刺在临床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3],经桡动脉路径进行手术的患者,术后不用长时间制动,易恢复,因此降低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相关临床研究发现,桡动脉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现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臨床治疗中,其临床疗效显著[4]。值得注意的是,桡动脉管径较细,穿刺时医护人员需小心谨慎防止穿透,尽量降低患者的痛苦程度[5]。在置入动脉鞘管或穿刺的操作过程中,患者有可能会出现桡动脉痉挛症状,需要医护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以预防痉挛发生或及时缓解痉挛症状。

本研究为进一步改善桡动脉穿刺的临床舒适程度,针对部分患者在常规表面麻醉基础上开展滚轮微针预处理措施,以发挥皮肤促透作用[6]。通过VAS疼痛评分与Wong-baker评估证实观察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与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证实滚轮微针预处理措施可显著缓解桡动脉穿刺疼痛程度,从而积极提升穿刺效果。

综上所述,桡动脉穿刺中采用滚轮微针预处理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并抑制穿刺疼痛程度,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洪英,阙铰.利多卡因静脉预处理预防桡动脉穿刺疼痛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22):130-132.

[2]吴纲,王和平.硝酸甘油联合利多卡因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临床观察[J].淮海医药,2014,32(5):497-498.

[3]刁枢,师小伟,张立超,等.不同长度滚轮微针预处理对利多卡因表面麻醉桡动脉穿刺的镇痛效果[J].上海医学,2014,37(8):648-651.

[4]刁枢,师小伟,张立超,等.滚轮微针处理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桡动脉穿刺疼痛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4,20(22):4185-4186.

[5]李永秀.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对减轻血液透析动脉直穿时疼痛的效果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12,14(7):37-38.

[6]张娟娟,朱全刚,张立超.不同密度滚轮微针对维A酸经皮渗透的影响[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3,13(6):440-444.

编辑/蔡睿琳

猜你喜欢

长度
铁片的长度
绳子的长度怎么算
1米的长度
高度和长度
长度单位的换算
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这一家
爱的长度
怎样比较简单的长度
长度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