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财务视角的高校科研间接费用管理研究
2017-02-23黄锦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22-0080-03
摘要: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普遍加大了科研间接费用的比重,并进一步强调了间接成本补偿的作用,高校作为科研项目的承担单位,此项政策对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文章从财务管理的视角,对高校科研间接费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制定科学可行的财务管理办法、引入作业成本法对间接成本进行合理分摊以及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等几点建议,旨在推动科研间接费用财务管理的实践操作性,以促进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科研 间接费用 财务管理 作业成本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对科研的投入日益增加,高校作为科技研究的中坚力量和重要载体,其科研项目的申报数量和经费总额也在逐年攀升,在新形势下引发的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诸多问题中,科研间接费用的管理是目前新环境和新政策下的一个热点议题,也是各大高校当前正在探讨和实践的工作重点。
2011年财政部和科技部在共同颁布的《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中提出,“建立课题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将课题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2015年4月,财政部、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修订发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也规定,“项目资金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建立项目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增加绩效支出;项目依托单位应当制定间接费用管理办法,合规合理使用间接费用。此外,福建省科技厅与财政厅也在2015年发布的《福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规定了科技项目经费列支范围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与国家的相關政策和管理办法保持一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对科研间接费用定义和使用范围的诠释不难发现,科研活动中发生的与项目非直接相关的这部分费用,即间接费用,由过去在项目承担单位占用的成本费用转为列入科研项目的列支范围,其对于科研承担单位的成本补偿作用已得到高度重视,因此作为科研项目依托单位的高校如何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成为实际操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间接成本补偿如何进一步得到科学合理地分摊提供理论研究的实践经验。
二、高校科研间接费用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科技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改革政策中都明确提出间接费用这一概念,并对其支出范围和比例做出基本界定和划分。这一变革一方面实现了科研全成本核算制度化,初步建立了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成本补偿机制;另一方面在间接费用中规定了绩效支出及其他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研究费用的支出,使得科研人员的智力成本及一些间接相关的研究费用得以合理合法的体现,对科研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对于作为大量科研任务承担单位的高校而言,间接费用的提出既有资金使用上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挑战。
(一)间接费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机遇。
1.建立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缓解高校教育经费被挤占的现状。高校作为科研项目的承担单位,为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房屋及其配套设施、与教学共享的设备以及其他必要的综合管理,这些资源的使用势必挤占了高校现有的教育经费,一方面导致高校办学资源紧张的状况,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必要的成本没有在科研项目中合理体现,使得科研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无法得到科学的衡量。因此,间接费用被单独列示就是解决以上问题的突破口,将高校用于科研项目的公共资源所消耗的费用分摊到项目中,即发挥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作用,才能缓解高校办学成本不足的现状,保证教学、科研的持续、有效开展。
2.单列“绩效支出”,使科研人员的报酬在会计账务上合理合法的开支。在此次科研管理办法改革之前,纵向科研经费关于人员费的开支只有“劳务费”及“专家咨询费”,而科研人员的脑力劳动的补偿均未得到体现,尤其是社科类项目对于设备材料等硬件的费用需求较少,科研人员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脑力劳动和智力投入来完成项目的研究。改革后增加的“绩效支出”充分考虑了这部分必要费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虚报票据以套取劳务费开支的现象,对科研人员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从而进一步助推项目进展。
(二)间接费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挑战。
1.间接费用使用范围的不明确加大了财务核算和管理的难度。按照近期制定的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间接费用可由依托单位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统筹安排使用,间接费用的预算只有总额控制的上限及其中绩效支出的上限比例,高校在拥有间接费用使用支配权的同时,也加大了科学合理使用的难度。在会计核算方面,高校原有的按教育事业支出科目体系同步设置的科研事业支出将无法满足新的预算科目,尤其是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高校,对间接费用的校内统筹及二次分配会造成项目支出与国库指标无法同步,不利于国库科研项目的账务管理。在财务管理方面,间接费用除了管理费、资源占用费及绩效支出之外的剩余经费,可用来开支其他在直接费用中不能开支的相关费用,这部分费用的支配权归属问题容易引起学校、学院及课题组之间的矛盾,其开支范围在财务报销上由于不好界定且容易与直接费用中的其他支出相混淆,因此在财务管理上也是一个挑战。
2.资源占用费的成本核算和费用分摊考验高校的财务管理能力。高校作为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实施提供房屋、仪器设备及水、电、气、暖等资源,长期以来这部分资源占用费仅在管理费中少量体现,并没有在科研项目中进行单独的成本核算。因此,科研间接费用关于项目承担单位的成本补偿机制无形中对高校财务部门和后勤部门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然而,由于高校科研人员往往是教学科研“双肩挑”,其科研项目占用的资源无法简单地加以准确计量。在缺乏拨款单位关于间接费用成本分摊的指导理论下,高校财务部门对此项成本核算和分摊更变得无章可循、无据可依,根据不同学科制定相适应的间接成本分摊率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难题。
三、加强高校科研间接费用财务管理的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面对在科研间接费用改革中出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财务管理应顺应国家政策及相关管理办法的改革方向,深入领悟政策法规的精髓,积极把握间接费用改革对于高校管理成本补偿带来的机遇,同时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财务状况,制定并适时完善关于纵向科研间接费用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从而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间接费用财务管理办法。高校财务部门应协同科技部门,根据本校的整体规模、经费状况以及科研项目立项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可行性及可操作性较强的关于纵向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的具体分配方案及如何使用的管理办法。根据科研间接费用的定义及内涵,间接费用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管理费、绩效支出及科研条件支撑费或科研发展业务费。在保证間接费用总额固定的前提下,除了绩效支出有固定比例限制外,管理费及科研条件支撑费的分配比例可由高校自行规定。在财务账务处理上,根据现有的各类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管理费仍可采用计提的方式,按照科研经费到款比例分次提取;高校可视自身管理模式,将管理费分为学校代管和项目依托的学院代管。科研条件支撑费,顾名思义,一方面包括高校为科研项目实施提供的房屋、仪器设备及水、电、气、暖等各类资源使用费以及基础配套设施和科研平台的支撑费用,另一方面也包括项目组在直接费用中不能列支的其他相关费用。由此将间接费用的内容具体细化,有利于其财务报账上的规范化以及进一步的财务管理。
(二)健全高校科研成本核算体系,科学合理地分摊科研间接成本。从科研间接费用的内涵以及国家出台的关于科研经费中间接费用的管理办法中不难发现,高校对科研占用的公共资源所耗费的成本应建立和健全核算体系,才能根据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教学科研规模以及所承担的科研活动类型等,将科研间接成本科学合理地分摊至各个科研项目中,从而真正发挥科研间接费用对高校科研成本的补偿作用。在对间接成本进行核算时,应遵循“谁受益谁负担,受益多少负担多少”的原则,可引入作业成本法,按照“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原理,将间接成本按一定的比例分摊到不同类型的科研活动中。
1.间接成本所涵盖的作业中心及其主要作业的确定。高校的作业中心基本可以分为行政管理、资源信息辅助中心及设施支持,其主要作业分别为学校事务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图书期刊管理、档案管理、网络管理,房屋设施占用及折旧、设备运行及维护等。高校科研活动占用的间接成本几乎涵盖了以上所列的各项作业。
2.将计入间接成本核算范畴的资源归集至各作业中心。资源的耗费可以从财务账务的支出中入手。在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中,高校的资源费用大致分为:人员支出、商品与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以及固定资产购建和修理支出。将这几大类支出按其用途分类,扣除不计入间接成本核算范畴的支出后,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科研业务辅助支出,如图书馆、网络中心、测试中心等对于科研业务的辅助费用;第二,行政管理支出,如人事、科技、财务、审计等部门对科研管理的支出;第三,后勤支出,如后勤部门对科研活动耗费的水电费、房屋占用费的后勤保障支出。然后,根据资源动因,直接计入或分配计入各作业中。
3.将作业中心成本分配至科研活动。首先,根据高校经费支出的不同性质建立成本池,包括科研人员的科研津贴及绩效等人员支出、科研管理行政支出、后勤保障费用、科研用房和科研设备的折旧及运行维护费等。其次,确定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包括科研人员投入科研的工作量、科研用房面积、科研耗费水电费等。最后,按照不同的成本动因将各个成本池分配至科研活动,加总即得到科研间接成本总额。
(三)间接费用会计科目的设置及相关财务管理办法的实施。
1.根据间接费用的具体内容设置相应的会计核算科目。目前高校普遍执行的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将高校经费支出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及“离退休支出”,同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再将经济分类科目细化为“工资福利支出(人员支出)”“商品与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及“其他资本性支出(固定资产构建和大修等)”。在科研间接费用未独立核算之前,科研经费的直接费用在“科研事业支出”对应的经济分类科目中已得到体现,因此,为了科学合理地反映间接费用的核算,需单独设置间接费用的明细科目。
(1)在“科研事业支出——商品与服务支出”的“其他支出”下设“管理费”科目。
(2)在“科研事业支出——工资福利支出(人员支出)”下设“科研绩效支出”科目,且与其他绩效支出科目明确区分开来,不纳入高校绩效工资的总量统计。
(3)在“科研事业支出——商品与服务支出”的“其他支出”下设“其他间接费用”科目,再根据高校的自身特色和具体要求,可细分为“科研资源占用费”和“科研发展业务费”等几个下级科目。
本着“分类核定、比例控制、统筹安排、考核分配、规范使用”的原则,间接费用按上述方式设置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既能方便对间接费用进行数据统计和预算额度的控制,同时也有助于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上避免间接费用与直接费用的混淆。
2.间接费用支出的相关财务管理措施。在设置好间接费用的会计科目后,各类明细支出的具体财务管理实施细则仍然是一项重要内容。
(1)管理费在科研间接费用下达到账时,按照间接费用的到账比例提取相应的金额,由于目前间接费用除了绩效支出有规定的额度比例,其余的其他费用均由高校统筹安排使用,因此管理费的具体提取额度也由高校自行制定。一般由学校提取管理费后,根据学院(或科研机构)和项目组的科研组织与规划、科研管理工作、科研信息系统建设、科研项目申报与获资助情况、科研成效和诚信记录等情况,将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划拨至学院或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费账户,作为学院(或科研机构)和项目组科研管理费用和科研运行费用的补助支出。
(2)绩效支出按照各类纵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中规定,一般在间接费用总额中占25%的比例,高校根据科研项目的实施绩效、结题验收情况和项目组诚信情况等因素对一部分科研绩效进行统筹分配,其余的科研绩效由项目组制定相关的考核办法和分配标准,并经科技、人事、财务、审计等管理部门审核备案后予以分期发放。具体领取程序由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组成员或聘用人员的实际贡献,填报绩效领款表,提交至财务部门核发并将款项分别打至各人的银行账户。
(3)在管理费、绩效支出两部分费用之外,其他间接费用中的科研资源占用费则根据科研项目实际占用学校的各项资源,如占用的房屋场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耗费的水、电、气、暖等具体费用,按照成本分摊的科学分摊方式,定期收取,用于补偿学校对科研的成本投入;科研发展业务费则根据项目组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与科研间接相关的费用作為实际支出,在财务管理部门根据相关财务制度和审批手续进行审核后予以列支。
四、结语
在进一步完善科研间接费用管理政策和补偿机制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顺应间接费用发展的趋势,逐步建立和健全间接成本的核算体系,形成由学校科技部门牵头制订间接费用的核定标准、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人事、基建、资产、后勤部门按实测算及审核,财务部门设置收费项目并具体实施,审计部门实施监控的一个全过程、精细化的管理模式。S
参考文献:
[1]刘丹,沈晶晶,王思远.高校践行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新政研究[J].教育观察,2015,(23).
[2]王爽,孙凌峰.高校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3]姚葆青.高校科研间接费用管理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8).
[4]邰双汭.高校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的创新方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03).
[5]蔡雪芍.高校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实践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14,(10).
[6]张明喜.我国科研间接费用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3).
[7]陈平平.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1,(23).
[8]欧阳花.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高校科研间接成本分摊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
作者简介:
黄锦,女,福州大学计划财务处会计师,会计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