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就业指导工作如何满足时代需求

2017-02-23范灵芝

文教资料 2016年29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指导

范灵芝

摘    要: 职业教育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作者分别针对高職就业指导现状、企业用人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展开了调查,结合时代对高职教育的需求,从高职教育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角度,对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就业指导    时代需求

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在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时期,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深刻的“范式重建”。“以需求为导向,对接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三大特征之一。随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出台,中国离不开一支强大的、训练有素的技工队伍的保障,离不开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撑。但是,目前职业教育与时代的发展、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习者的需求之间有所偏差。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内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理论教学,另一方面是实践工作。就业工作是各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它一般会直接影响学校招生工作。但是学校关注的往往是就业率,对直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就业指导工作虽然口头强调较多,但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经对山东、四川、浙江、江苏、山东等地32所高职院校利用开放式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如下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1.教学资源

我国由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较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在高职院校内,与就业指导系列课程相关的“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指导、就业指导、礼仪修养和安全教育等”课程教材版本较多,相互重复内容较多,缺乏统一的指导性文件,并且不能满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

在高职院校内,很少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的教研室,有的学校由教务处管理,有的学校归学生处管辖,在授课过程中每个教师自成体系,存在应付完成几个学时的现象,授课多以讲授为主,形式单一枯燥。

各高职院校由于重视专业技能,忽视公共基础课程,就业指导开设课时不足,缺乏课内实践环节,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不足导致学生也不重视。

2.授课模式

一般最少为两合班,多至五合班(60-200人),这势必影响授课效果。

3.授课时间安排

80%以上学校将就业指导课安排在午后或下午七、八节课,在这个时间段学生比较疲倦,影响听课效果。

4.就业信息传播渠道不够畅通

高职院校内就业信息的传播渠道多采用传统的校园海报,或新媒体中的QQ群、微信和网站发布等方式。这些传播途径传播的信息比较零散,缺少对资源的整合。省和教育部的就业网站已经开始进行企业、毕业生和学校资源整合,但由于推广不够到位,网络利用率不高。

5.政策宣传不到位

目前针对高职毕业生的相关政策不多,就业指导教师对政策把握和了解不够,学生缺乏查阅政策的信息搜索能力,致使大部分毕业生缺少对政策的了解。

(二)就业指导工作师资队伍

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多为辅导员、学生处工作人员或校内课程调整后的某些专业的富余人员;承担就业指导实践工作的人员为辅导员和学生处的就业办工作人员。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学生处的就业指导人员了解更多的招聘企业,这相对于其他教师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他们缺乏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不能结合学生的专业给予恰当的指导,并且他们对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化的理论功底。除就业指导工作外,还承担其他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国家的就业政策和新的信息资源,往往导致对学生指导不够,只起到传递招聘信息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应满足时代的需要

(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

随着工业4.0高科技战略计划的提出,中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在这样的国际和国内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新生生源实际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且总体偏低。近90%的学生达不到当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实际上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未达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水平。因此,高职毕业生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将肩负重任。但是,从高职的生源来看,数学计算、逻辑推导、文字表达能力的差异显著。因此,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最紧迫的任务,而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迅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的相继问世,让人们更加了解现代职业教育的三大特征:一是以需求为导向,对接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二是是以现代学校制度为核心,实行更加开放、民主的学校治理;三是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人才培养方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它使得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成为伴随劳动者职业成长的教育,并且与普通教育相沟通,与继续教育相融合,支持国家现阶段系统,满足全面培养多样化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李克强总理也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融入社会的行业。要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培训相融合,通过改革方式办好、办大职业教育,促进充分就业,实现中国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因此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就业指导工作应适应新的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的需要

2015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指出: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利用各类创业培训资源,开发针对不同创业群体、创业活动不同阶段特点的创业培训项目,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文件还指出,要健全创业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服务水平。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53号)指出:当前,全球分享经济快速增长,基于互联网等方式的创业创新蓬勃兴起,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以下统称四众)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快速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线上线下加快融合,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动力强劲,潜力巨大。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全民掀起了“创新创业”高潮,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适应“创新、创业”新形势的需要。

(四)国内职业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的需要

我国在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至今,已经连续参加三届世界技能大赛。从2011年获得1枚银牌、5个优胜奖到2015年,在巴西圣保罗第43届的世界技能大赛中,我国32名选手在29个项目的比赛中取得了5个项目金牌、6个项目银牌、3个项目铜牌和12个项目优胜奖的优异成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通过世赛我们总结出:一是通过世技赛对人才技能评价,可以看出他们对技术、质量的要求比我们更精细、更加客观。与速度相比,世界技能大赛更强调精度对尺寸精度、位置精度的评分。二是内行人一看就知道外国选手在细节上做得更好一些,我们的标准比较落后,掌握标准的程度不如人家。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培养中要国际化。符合比赛的规范要求,其实就是符合欧盟的更高安全、更卫生的条例要求。他们举办世赛,就是要求产品的质量,要求质量就是要求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三是世界技能大赛的考核要求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号——世界制造业人才技能发展的方向是复合型人才,这与制造业转向个性化订制的大趋势息息相关。

在国内职业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的过程中,就业指导工作改革迫在眉睫。

三、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满足企业和学习者的需要

笔者针对企业及已经毕业工作和正在实习的高职毕业生和准毕业生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问卷中分別对员工应具备的素质和对学校的就业指导需求进行了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企业为51家江浙沪一带接收高职毕业生的企业,高职毕业生(准毕业生)201名,有效问卷分别为98%和89.4%,调查结果如下:

(一)职业素质的重要性测评对比分析

问卷采用Liket的五度评价法,企业和毕业生分别用1“根本不重要”至5“非常重要”,对12项职业人应具备的素质在工作中所起的重要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为:

表一    职业素质评价对比表

从表一可见,双方都认为“责任心”在工作中最为重要,但企业将“问题的解决能力”排在第2位,而学生将其排在第6位,毕业生没有意识到企业迫切需要员工具备“问题解决能力”。企业对其他10项素质的排序依次为: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心理健康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身体健康>人文素养>专业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对12项职业素质在工作中的重要程度的排序为:责任心>身体健康>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交往能力>人文素养>逻辑思维能力>专业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评价对比中可以看出,企业和高职毕业的员工对职业素质的评价有所差异,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那么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怎样才能满足企业和学习者就业的需求呢?

(二)企业和毕业生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需求

问卷中设计了学生对自己母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测评,1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41.5%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工作一般,36%的学生认为有效,10.5%的学生认为非常好。

在问卷调查中,半数企业和学生都表示应给学生具体的面试指导,并且学生和企业都认为学校对政策宣传有所欠缺,学生在校期间应了解与学校合作紧密的企业文化。

通过后续访谈了解,企业和毕业生一致认为校内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让学生了解:1.各专业的具体就业岗位。2.每个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3.国家扶持各产业的相关政策,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紧缺行业。

四、相关建议

(一)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机制

针对高职教育体系,国家对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有专门的指导性文件,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编制的具有指导作用的教材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参考,对于目前与就业相关的课程内容统一规划,改变教材版本太多、内容相互重复的现状。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就业指导课的微课比赛、教学课件大赛等,开发更多的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资源。

每所院校都应设有就业指导教研室,课程的开设与其他课程一样归属教务部门管理。

教研室根据国家的统一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自己的校本教材,教学人员对“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统一备课,避免内容的重复,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以提高教学水平。

就业指导工作归属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就业信息的发布、就业率的统计、就业政策的发布。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没有就业指导专业,而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求教师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背景,对国家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和解读能力。未来高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应引进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的教育背景的教师,国家和省级的教育和劳工部门应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及国家对各行业产业政策的相关培训,满足毕业生对政策了解的需求。

对现有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要求就业指导教师考取就业指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师及创业咨询师等相关的职业证书,并将这些职业证书等同于学校的职称证书,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负责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和辅导员到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实践,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为校内就业指导工作积累经验。

建立多元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就业指导教师包括“任课教师、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专业教师及外聘企业人员”,同时建立专业的创业培训的师资队伍。

(三)就业指导内容的改革

在原有传统就业内容基础上,增加专业化测评,如“职业规划测评、职业兴趣测试”等专业化测试内容。针对每位学生建立生涯规划档案,在大学的不同阶段进行实时更新和指导改变职业教育中重技能轻德育的现状,除在课堂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外,增加各类培养学生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的活动,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就业指导内容加入企业实践,了解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课上可以聘请企业相关人员与学生一起模拟招聘现场,讲解企业对员工的需求;课余时间,聘请企业人员展开就业指导类讲座。

专业教师在日常专业教学中应向学生渗透本行业的工作岗位,具体相关企业有哪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帮助学生提早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校图书馆内增加行业发展、职业指导的杂志。

就业网站除发布就业信息外,应实现自动为网上登记的企业和学生牵线的功能,为学生就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就业指导内容中加大创业培训内容。

(四)把就业指导工作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专业教育是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在就业指导课堂中应进行职业精神的教育培养。在就业指导课理论教学中增加“职业精神”理论教育,增加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在校园活动中有意识地植入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相关活动。

在专业教育中置入“产品意识和职业规范”教育,扭转就业指导课与专业课完全分离的局面。

参考文献:

[1]Joachim Wentzel. An Imperative to Adjust?: Skill Formation in England and Germany[M].VS Verlag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2011.

[2]Matthias Pilz. The Fu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Changing World[M].VS Verlag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2012.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

[4]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Z].2015.

基金项目:2015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高登职业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功能定位于教学模式改革的市政研究”(01-38-03)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职业技能大赛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