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策略

2017-02-23倪忠梅

文教资料 2016年28期
关键词:课堂环境

倪忠梅

摘    要: 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一个难点,对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不仅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从中职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角度出发,提出诸如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建立课堂规则和常规及实行具有监管功能教学等主要对策。

关键词: 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环境    课堂规则     监管功能

在中等职业学校里,教师仅仅会“教”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而且普遍感到为难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管理课堂,毕竟课堂是许多学生一起学习,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的一个场所。课堂管理对教师来说主要是在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尤其是出现影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问题行为时能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并且未雨绸缪,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几乎所有关于教师效能的研究都指出,课堂管理技能足以决定教学的成败,一个缺乏课堂管理技能的教师,显然不会在教学上取得优异的成绩。鉴于此,笔者就教师如何进行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进而达到有效教学作一个简单的探讨。

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后,无论教师如何处理,它终究属于善后性质的。研究表明,有效的课堂管理者和低效的课堂管理者之间最显著的区别不是表现在应对不良行为的办法上,而是表现在学生行为发生前的所作所为上,因此,教师应将更多的注意力从应对性的惩戒策略转向前瞻性的、预防性的课堂管理。

一、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1.安排物质环境。

教室是由桌子和学生组成的空间,这样的环境是客观的,但教师可以尝试做得更好:首先,学生视线无遮挡。如果教学用具挡住了学生的视线,或者展示在投影上图片、文字等太小,那学生的注意力肯定会分散,进而做出不良行为。其次,座位安排多样化。座位排列方式很多,有些我们闻所未闻,教师至少要了解安排摆放、环形、半圆形这几种主要的座位排列方式的利弊,加以有效利用,当学生自我控制发展到一个更高层次时,甚至可以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座位。

2.設计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涵盖面比较广,但对上课老师较有普遍意义的是建立与学生的良好关系。

第一,与学生发展一种友好而恰当的关系。说到底,这是一个师生交往“度”的问题。过多地与学生分享个人信息的完全开放型和不予学生分享个人情感、仅履行教学职责的角色限制型都是有缺陷的,学校需要那种能与学生交流想法和情感,有限度地讨论校外生活,并且能对学生行为问题作出恰当反应的内部开放型老师。教师应关注学生生活上的细节,参与学生的活动,创造和学生私下交谈的机会,通过多种途径真正了解学生,致力于建立一种个人的、相互支持的师生关系。

第二,给予积极评论,提倡赏识教育。闻过则喜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是做不到的,学生更是如此。研究结果表明,积极评论才可以促进行为改进。过多的消极评论会让学生觉得教师不谅解人,不关心人,没有帮助,不公平。这样讲并不是纵容学生的不良行为,而是教师应将学生的不良行为看做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应惩罚的行为,通过教给他们正确行为的积极方式帮助他们。

第三,传递较高期望,帮助树立信心。被人寄予期望既是一种幸福,又是一种激励。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习业绩有一种自我预言实现的效应,教师应该向所有学生传递积极期望,鼓舞学生的信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不同学生寄予的“厚望”应有所区别,教师必须知道对什么样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对策,周到而细致地构建促进个人和集体学习的因材施教的师生互动模式。

第四,运用沟通技巧,提高沟通能力。沟通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把金钥匙,它能开启师生心灵之间的真诚与信任,有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例如,教师用来和学生交流的语言应该是支持学习的。这些策略是有效的:亲切的语调;赞同、理解;使用开放性的问题等。又如,说明教师听见了学生所说的内容,但还未完全理解,不妨尝试这样询问:“关于……你能再谈谈吗?”“你说的意思是……”等等。

二、建立课堂规则和常规

课堂规则是指一般性的期望或标准,用以规定学生的言行举止,常规是指完成常规工作和其他在课堂上频繁的重复发生的具体活动的方法,其作用在于使学生知先后顺序,循序行事等。很显然,有了课堂规则和常规,学生就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样能有效地降低课堂复杂程度,节省教师的指导时间,减轻师生的压力。

1.制定课堂规则。

第一,学生参与。制定课堂规则并不完全由教师做主,让学生参与课堂规则的制定有三个重要考量:提升学生对规则的拥有感,增强学生遵守班规的可能性;强调学生自我控制和个人责任;视学生为道德思考者,协助他们清楚班规背后所蕴含的道德观。参与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教师提出一个暂时的规定,然后根据学生意见作出修改;或教师提出一系列选项,让学生做选择等。

第二,提供理由。充分的理由是规则具有约束力的前提。有关教育法规、培养目标、学校政策等都可以成为制定课堂规则的依据。例如,规则不能侵犯基本人权;我们现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那么制定的规则就要符合这一精神;此外,制定课堂规则还要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多发的那些行为问题。

第三,数量宜少。忘记规则,就会违规,因此规则不宜过多,普遍认为五条比较适宜。教师和学生必须对提出来的那些规则进行充分讨论,以便把真正需要的规则制定出来。

第四,陈述明晰。“带着课本、导学案、作业本和笔来上课”这种表述,要比“请准备好才来学校”效果好。因为前者在描述要求的行为上比后者更明确,意义更清楚。例如,“用尊重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同学。”,描述规则时尽可能地使用积极的口吻,少采用“不准”、“严禁”之类的词句。

2.拟定课堂常规。

教师教给学生一些常规是必要的,以便学生在参与具体课堂活动时能按照这些程序做。与数量有限的规则相反,需要建立的常规非常多,可以说几乎对学生在课堂里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程序:怎样传递和上交作业?怎样排队?计划外的空闲时间怎样安排?灾难应急如何处理等,教师应该就自己认为可能需要的程序列一个清单,并且写下每个程序的详细步骤,这是一种主动的做法,为一切做好准备,也向学生暗示对于每一件事教师都是有备而来的。

三、实行具有监管功能的教学

有了课堂规则和常规,不意味着有秩序且专注在学习上的学习环境已完全建立起来。教师还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活动,实行具有监管功能的教学必不可少。

1.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这里是指教师对学生行为应保持时刻警觉的各种活动,让学生感觉到他们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老师都了如指掌。例如,在黑板上写字时,站的倾斜一点,用余光关注学生此时的行为;在单独辅导学生时,时不时抬头观察课堂情况,看看有没有要问问题的其他学生或者想乘机偷懒甚至捣乱的学生等,这样教师就能及时发现违规行为,并迅速处理好。

2.同步处理,统筹兼顾。

这里指教师应该能够在同一个时间段兼顾到多种课堂活动。例如,在实训车间,教师在指导这一张机床上的学生进行操作时,必须关注其他车床上的学生是不是在聊天、偷懶或是不按规定流程操作等。教师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课堂上必然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3.掌控动能,保持流畅。

动能指教师迅速地开始课程,将课程引向深入,在各种活动之间有效地转换,最后给课程一个满意的结尾。流畅指课程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而没有突然的变化或者扰乱课堂秩序的突发事件。如果教师常常从课堂教学跳跃到琐碎的事务上,继而又跳跃到不必要的课堂纪律上,叫学生怎么集中注意力呢?由此可见,保持课程进行的动能和流畅能防止许多行为的发生,这需要教师具有规避妨碍课程进程行为的能力。

4.面向全体,维持注意。

面向全体,维持注意就是维持团体注意,指教师吸引和保持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为自己的行为和学习负责的过程。库宁曾提出维持团体注意包括两个基本成分:责任心和团体警觉。责任心就是解决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的问题。提高责任心的一种策略是运用共同反应,让所有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教师在学生之间循环走动,以了解学生正在做什么,让其他学生注意某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团体警觉是指在讲授和讨论期间,教师用来维持所有学生注意力的提问策略。这方面被提及较多的一个技巧就是适度使用先提问后点名,从而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另外,教师调整和学生间的距离、控制好完成任务的时间、小组活动时加强巡视等都能够起到维持团体注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Jones,V.F,著.方彤,译.全面课堂管理——创建一个共同班集体.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胡淑珍,编.教学技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李耀新.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4][美]Good.T.L,著.时绮,译.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关于高中英语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