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实推进高校立德树人的四项工作

2017-02-23刘桢琦

文教资料 2016年28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转型发展创新创业

刘桢琦

摘    要: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就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把实践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路径,把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放在重要地位,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这四项工作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本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就如何扎实推进高校立德树人的四项工作作探讨。

关键词: 立德树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育人    转型发展    创新创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这一重要理论创新不仅深化了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还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那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该如何扎实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呢?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准确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是切实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立德树人”的思想由来已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起初,“立德”与“树人”是分开的,由于这两个概念的关联度较高,因而实践中人们逐步将它们直接联系起来并合为一个词使用。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立德树人”首次被正式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成为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本质要求,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无数事实证明,“德”不可能自然形成而需要“立”,“人”不可能自发成才而需要“树”。“立”是培育、修养、践行之意,“立德”指树立美德,就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它回答了高等教育“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树”是培养、造就、锻炼之意,“树人”指培养人才,我国教育事业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它回答了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人们常说:“有德有才是极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树人先立德,立德助树人,离开“立德”谈“树人”,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树”不好“人”;而离开“树人”谈“立德”,就会流于空洞形式,“立”不好“德”[1]。“立德”与“树人”不僅在理论上紧密相连,而且在实践中不可分割。新形势下,党和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求高校不仅向大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扎实推进立德树人的四项工作

(一)立德树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用600余字的篇幅谈核心价值和公民道德,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以24个字高度概括了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的辩证角度,全面深刻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重要遵循和基本准则。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高校立德树人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他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又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立德树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保证了立德树人的正确育人方向,扎实推进其培育和弘扬工作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更是高校的服务宗旨和根本任务,厘清立德树人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立德树人强调以德立人、树人以德。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追求[2],做人做事德为基,成人成才德为本,立德树人就是立大学生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树大学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人,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成为需要和可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其培育与践行工作与立德树人其他他三项工作是一致的。其一,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融合探析大学生实践育人的思路,是实现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善于动手的实践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目标的重要途径与历史要求[3]。其二,高校必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质量人才,意味着这些人才能将自身发展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起来,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兴旺发达相结合,从而造就一批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而且促进全新成才观的形成。其三,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创业观,决定着大学生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就业和创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立德树人与实践育人工作

1.实践育人的内涵

实践育人是育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是实践形式在育人工作中的有效运用。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传统意义上的育人形式,即理论育人,那么实践育人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包括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主要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共同构成了高校育人工作的两大形式,共同影响高校的育人质量。概括来说,高校实践育人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根本依据,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活动规律,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以开展与学生专业发展和成才成长密切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为途径,以引导大学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和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4]。

2.实践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路径

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逐渐被高校师生认知,党中央多次强调高校把实践育人作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2012年1月10日教育部、中宣部等七大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于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出具体要求,要求高校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可见社会实践已然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实践育人是高校培养顶尖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校有必要在深刻领会实践育人深刻内涵的同时,确定实践育人目标,构建高校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用实践育人这个根本路径保证高校立德树人的实效性,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育人工作与立德树人其他三项工作是一致的。其一,坚持实践育人方向,就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育人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丰富内涵可以为高校实践育人提供正确的指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实践教育更容易凸显目标和成效,两者相得益彰。其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满足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对其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技能的要求,实践出真知,通过身体力行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所以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要求。其三,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只凭借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配合一系列实践活动才可以完成,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是创新创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三)立德树人与转型发展工作

1.转型发展的内涵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所谓高校转型发展是指“以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直接融入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其实质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即从培养学术型人才转向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实施的教育活动而形成的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职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永恒主题,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

2.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高校是一个知识人才密集的场所,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解决“立德”的问题,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改革必须紧紧围绕的主题,高校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育人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和“来为求知,去为栋梁”的育人理念,通过源源不断培养大批高层次高质量人才提供社会需求的应用技术研究,办好人民满意的現代高等教育。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首先应转变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确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上从注重理论教育转向注重实践教育,注重学术研究转向注重应用技术,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实训”的现象,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遵循。

转型发展工作与立德树人其他三项工作是一致的。其一,道德品质培养是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大学教育过程就是把即将肩负国家建设重任的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过程,而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搭建大学生立德树人工作体系平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二,实践育人既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又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我行动的重要途径和依据。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能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其三,在高校转型发展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及品质,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创造型及创业型人才的需求[5]。

(四)立德树人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需求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这个“第三本护照”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2010年5月,教育部颁行《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这是第一个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局性、纲领性文件,正式使用“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并明确地将其定义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继续沿用“创新创业教育”,并站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高度,明确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将在高校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确立为国家长期政策导向。

2.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明确把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之一。可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育人”不但是教育的出发点,还是落脚点。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不能仅着眼于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养成,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以“育人”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本质上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贯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进而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就业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立德树人其三项工作是一致的。其一,由于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决策会受到自身价值观的影响,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使大学生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创新创业梦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培养其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其二,实践育人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高校将实践育人理念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搭建创新实践及创业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作为推动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并在实践上加以实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其三,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关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三、结语

高校立德树人的这四项工作,既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又彼此融合、相互渗透,都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展开的,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高校在对学生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育人、转型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四项工作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效开展,不断提高高校德育的實效性,从而在高校树好立德树人这面旗帜。

参考文献:

[1]陈勇,陈蕾,陈旻.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9-10.

[2]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N].北京日报,2014.01.13(2).

[3]梁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实践育人关系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5):124.

[4]黄蓉生,孙楚杭.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03:36.

[5]周晓晶,于晓秋,朱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23):65.

本文为“实践育人视域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鄂教高{2015})1号、编号2014389)课题成果;本文为“立德树人视阈下的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15ZD057)课题成果。

指导老师:居继清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转型发展创新创业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