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作品中女性“为爱牺牲”的原因探究

2017-02-23董倩

文教资料 2016年28期
关键词:女性文学作品

董倩

摘    要: 文学作品中,当男女之间的感情遭遇不幸时,女性的选择往往是完结自己的生命,而男性结局则大多是不了了之。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为何在爱情的漩涡里,女性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而男性则相对更能摆脱困境走入新生?本文通过对中外文学作品中“为爱牺牲”的典型女性形象的对比分析,探究文学作品总是让女性为爱牺牲的原因。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女性    为爱牺牲

一、文学作品中的现象

在众多涉及爱情的文学作品中,不论是我国的还是外国的,都会发现一种现象,当男女之间的爱情受到一定阻碍时,男女主角的结局被各位作者撰写得大同小异。女性的结局几乎都以悲剧收场,不是沦落到社会底层,便是以死完结一生。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縱身一跃,跳入水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在悲伤与绝望之中选择了卧轨;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同样在激愤与极度的伤心中选择了了却自己的性命。即使有些作者手下留情,并没有让作品中的女主角殒命,但大多以悲剧收场,让人感到无比揪心。如挪威作家易卜生所写的《玩偶之家》中的娜拉,虽然看似冲破了牢笼,不再做丈夫海尔茂的“金丝雀”,但是鲁迅先生所写的《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已经预设了娜拉的两个结局: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这样的结局可谓是作者自己都没有料想到的悲剧。同样,我国著名的爱情悲剧《梁祝》虽然看似有一个浪漫的结局,但是那毕竟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女主角祝英台在得知梁山伯的死讯后,并没有走出两人爱情带给她的阴影,而是选择追随梁山伯而去。当然,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歌颂爱情的经典之作,但是从女性爱情角度来看,女性为爱付出的代价可谓惨痛——有什么比生命对于人来讲更可贵呢?生命都没有了,其他的从何而来?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探讨为什么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们让女性为爱做出的牺牲如此之大。

二、基于现实的生理原因:男女思维方式不同

俗话说:“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为零。”这句话看似说得无理,其实反映出一个事实本质,那就是女人处理关于感情方面的问题时,几乎是不用智商的,更依赖于直觉。曾有科学家对男女的大脑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在女性大脑中,大部分都是左右半球之间的链接,而男性则是前后之间的链接。由于女性大脑连接是将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左半球与直觉相关的右半球联系到一起,能帮助我们解释为何女性更擅长于直觉。”①由此,可以判断出,中外作家们在创作文学作品时,虽不一定基于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但一定是建立在观察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的,给作品中的女主角们设计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如出一辙的悲惨结局。

确实,对于女性来说,由于生理结构有别于男性,当她们面对爱情的时候,很容易被冲昏头脑,因为女性在恋爱的时候,思维的构成排在最前的便是感性,其次是理性,最后才是所谓的逻辑。感性的主导地位使得很多女性在受到感情的重创时难以自拔。《雷雨》中的三位女性:侍萍、繁漪和四凤面对无法得到结局的爱情时,几乎都选择了极端的做法。侍萍在被赶出周家时不仅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甚至连出生仅几天的儿子也要带着一起离开这个世界。繁漪作为一名新型女性的代表,即使是为了一场不伦之恋,也要发了疯一样制造一场闹剧,目睹自己心爱之人走上绝路。四凤的结局更是让人唏嘘不已,如果说作者不设置她最后的结局为死亡的话,那么恐怕难以被世人甚至她自己所容忍,因为她竟然能和同母异父的亲哥哥产生恋情,并且怀孕。

相对于女性来说,男性在文学作品中的结局自然好了很多。《红楼梦》中的叛逆者贾宝玉并没有因为自己娶的不是林黛玉而选择不婚,也并没有在得知心上人林妹妹的死讯后而选择随她而去。林黛玉则不同,她的死与贾宝玉有着必然的联系,虽然作者已经阐述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前世之缘,预设了林黛玉必然泪尽而亡的结局,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让女性在爱情中的付出远大于男性。《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李甲,更是在杜十娘离去后怀着对杜十娘的百宝箱中宝物丢入水中的遗憾度过余生。

三、社会所造成的结局

为什么中外作者在处理爱情故事的结局方面如此相似?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社会。母系氏族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主要因为男性在生理方面占有优势——他们的体格更强壮。所以不论是封建时期,还是已经倡导“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男性的地位都远远高于女性。生物学家彼得·劳伦斯在论文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人会这样梦想,在将来的某一天,在所有的行业男女数量达到平等,包括那些科学研究。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就像所有的门都敞开了,而一切区别都成为历史,性别之间的不同也不存在了。这个梦想一直以来受到政治理想的支撑,但这种理想却忽视了生命和发展的事实,因为人类的思想喜欢埋葬实践正如它建立信仰一样。在这里,我要像很多前人一样争辩,男人和女人生来就不同。”②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被男性主宰的社会面对一些问题时,尤其涉及男女之间的问题时,其导向必然是偏向于男性。此外,长时间的封建意识侵蚀下,女性几乎没有独立的精神意识,对于男权社会处于被动和主动服从状态,因此,在男性掌控的社会下,男性会得到更多的宽容,而女性的道路自然会相对狭窄。这就是为什么一旦两个相爱的人感情遇到阻挠无路可选的时候,女性的选择是极端的,而男性的选择则相对理性一些。

正如我们前文中提到的安娜和娜拉,她们其实都只是丈夫的附属品,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对于安娜形同虚设,他认为两个人的结合纯粹是神的旨意,导致安娜在爱情来临的时候卑微得如尘土一般,不顾一切地追随着爱情的使者沃伦斯基,以致沃伦斯基认为这样的爱是一种负担,让安娜走投无路。娜拉的丈夫海尔茂更是将娜拉像宠物一样养着,直到娜拉看透了自己在丈夫心中的地位,明白了丈夫对自己的心意并非所谓的爱情,愤然离家。但是,娜拉最终的去向,作者却没有明了,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娜拉的结局恐怕不出鲁迅先生所料。安娜与娜拉的结局虽然一个死了,一个生死未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都是悲剧。她们为爱做出的牺牲远大于他们的丈夫和她们所爱的人。

四、世人的观念

在人们心里,男性的世界不应该只有爱情,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更重要的是事业、未来和志向。爱情只是男人世界的一部分,如果一个男人为了感情而选择走上绝路,那么是极其愚蠢的行为,会被世人所耻笑和唾弃。虽然也有一些文学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些“痴男”形象,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所为的“痴”带有一定的被动性。

《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便是一个例子,他是在刘兰芝“揽裙脱丝履,舉身赴清池”后才“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焦仲卿的死其实并不是完全的自觉自愿。文中虽是他先提出的“吾独赴黄泉”,却只是“渐见愁煎迫”。刘兰芝却直接履行了两人分手时的诺言“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作者对于二人死前的心理变化并未做过多的描述,但是我们从两人的行为已经可以看出男女面对爱情时的选择。面对母亲的逼迫,焦仲卿一直是消极处理的态度,因为他除了娇妻刘兰芝外,更主要的是他的官宦仕途,他的孝子名声,因此,即使两人感情再怎样浓厚,面对抉择的时候,他还是犹豫了。刘兰芝则顺从焦仲卿的意思:返家、等候甚至“共赴黄泉”。世人对于两人的死,恐怕也持有不同观点。对于刘兰芝的死,大多数人会感到惋惜,更多的人会认为理所当然。因为女性为爱而选择一条不归路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是能被接受的。女性的世界本身感情就占有主导地位,当感情世界崩塌的时候,女性走上绝路是一条最自然而然的选择。但是对于焦仲卿的死,更多的人会持嗤之以鼻的态度,因为觉得堂堂一个男子竟然为情选择自尽,这是不理性的做法,只有在文学作品中,为了表现对封建家长专制的抵抗才会有这样的举动。现实社会,更多的人会对为了感情而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男性表示鄙视。作者们会鉴于这种社会思维方式,在构思作品中人物结局时考虑如何给予男女主角一个更符合大众口味的结局,那就是男性的结局要不然就是不了了之,要不然就是勉强带一些被动的牺牲,但是至少能被世人接受。而女性的结局则是除了牺牲还是牺牲。

通过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为什么中外作品中都出现了女性在爱情中不仅是冲破世俗的约束付出身体和感情,更会付出自己的生命,而男性则相对牺牲较少。这主要是由男女在生理方面思维方式差异,社会的舆论导向和世人们对待男女处理爱情方式的惯性思维所导致的。总结了这些原因,主要是为了提醒现代女性对于爱情不能盲从,要建立自己的世界,抛弃“男性引领爱情”的观念,从潜意识里就摆正在爱情中双方的平等地位,不能在遇到感情挫折的时候做一个哀痛到不能自已的怨妇,甚至舍弃自己的性命。应该理性对待“爱情与婚姻”、“爱情与自我”的关系,不应该再让自身被所谓的“爱情”和“爱情”赋予的“忠贞”所束缚着,使“爱情”不再成为自身成长的枷锁,而是自我完善和成熟的动力。因为“来自女性生命逻辑,对于新爱情的解释和定义,对于男权爱情定则的拒绝和颠覆,是新女性的命运轨迹中不可缺乏的抗争与前进”③。

注释:

①http://tech.qq.com/a/20131204/003340.htm

②http://www.sjkc.com.my/edu/Article_Show.asp-ArticleI

D=4665.html

③陈惊鸿.新女性:拒绝和颠覆——现代文学“爱情与自我”主题的探询.清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猜你喜欢

女性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