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内医疗联合体构建探讨
2017-02-23陈曙光
陈曙光
摘要:医疗联合体实质上是由政府牵头对医疗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一种医改方法。目的是使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医联体纵向下沉,从而达到医疗资源最大化利用和居民就诊的合理分流。文章首先分析了医联体构建存在的关键问题,对医联体的构建提出建议:统一管理,优化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医联体的信任度;促进医联体内医疗协作、人才培养、医疗技术和设备共享;优化诊疗流程;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转变患者就诊观念等。在医联体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医疗质量为原则,提供既满足基本医疗需求,又适合高层次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最终实现高效利用医疗资源,全面促进医院发展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的目标。
关键词:医疗联合体;资源整合;分级诊疗
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是为了在区域范围内发挥大医院的支持作用,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医疗服务同质、医疗信息互联,使居民就近享受优质服务。它的模式是一定地域内不同层级和类型的公立医疗机构组建医疗集团或成立协作联盟,成为责任和利益共同体,这是遵照新医改对公立医院实施改革的一项探索性举措[1]。建立医联体,可以促使优质医疗资源纵向下沉,实现“强基层”,从而达到医疗资源最大化利用和居民就诊的合理分流,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格局。
1 面临的障碍
1.1管理体制的问题 医联体由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组建而成,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医疗水平、经济水平以及人力资源发展不均;不同机构之间的交联也必然会存在冲突,如信息标准、业务整合等方面。这必然会对医联体的有序运转、管理和作用的发挥带来影响。正是由于存在如医疗水平、利益分配、患者信任度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差异,在医联体内部双向转诊通道不畅成为了突出的问题。
1.2利益的补偿和协调机制的问题 在我国由于行政区域划分的不同,人事编制、分级财政等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大大的制约了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同时,在医联体覆盖的区域内,医保统筹层次不同也是一个制约因素。医联体内,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获得的国家财政补偿,不同层级机构利益诉求也不同:三级医院,政府主要是对管理费用作出补偿;二级医院,政府主要是补助一定金额的的设备、基建费用以及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费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府核算后作出支出。不同的补偿机制会引起不同的利益冲突,进而对医联体作用的发挥产生影响。
1.3信息化发展不均的问题 信息化是建立医联体的基础,但由于不同层级不同地域的设施不同、标准不一、信息化水平不同导致医疗信息数据兼容、流通等在医联体内的不能实现共享,对医联体的运行造成影响[2]。
1.4患者短期内难以转变就医习惯的问题 由于现有转诊技术标准不规范,对基层医疗机构多数患者缺乏信任,患者短期内难以转变就医习惯,在联合体内部也存在向上聚集的特点,患者分流、分诊效果不明显。
2 对策
2.1统一管理,优化资源 医联体各成员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医联体理事会,定期举行例会,商讨发展战略、管理规范、资源统筹、就医模式等,形成统一管理体制。根据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服务差异,实施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以及临床路径管理。制订适用于医联体内统一的医学检查质量控制标准,共享医疗资源,信息互通互联,同一区域发展几个医联体,鼓励竞争,鼓励患者同医联体签约,自由选择[3]。采取大医院对小医院帮扶帮带、专家下基层指导等措施,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2.2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由大医院牵头建立以临床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利用优质资源,建立高质量的基层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以提高基层医疗的高效性、实时性、可靠性;建立信息共享的标准化数据收集、互换系统网络框架,实现科研与临床应用的转化机制。通过搭建平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避免重复检查。
2.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医联体的知晓率和信任度 注重舆论宣传的作用,通过媒体加强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知晓医联体的优越性;对医护人员加强宣教,让医务人员从本质上了解、接受医联体,实现医联体可持续发展。
2.4促进医联体内医疗协作、人才培养、医疗设备和技术共享。定期实施健康教育,新研发的药品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可以支援给县级医疗机构。制定人才流动机制,县级医疗机构派人员到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进修,了解医学发展形势并更新医学知识,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等,并将疑难重症患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三级综合医疗机构定期派遣医疗队到各个县级医疗机构开展义诊活动,并开展会诊疑难病例的工作。通过组建医联体,建立持续稳定的长效协作机制,推动区域内卫生事业的发展[4]。
2.5优化“医联体”内部诊疗流程 在一、二级医院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在三级医院诊治疑难危重症疾病。如下转的患者病情危重,可以通過远程会诊的方式或者上转至三级医院进行治疗。待病情平稳后,可将患者回转至一、二级医院进行康复护理、健康管理和后续治疗。医联体的实施将原来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性的医疗服务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的系统性健康服务[5]。
2.6转变患者就诊观念 大多数患者的观念里还认为基层医院水平低,对社务卫生服务机构和一、二级医院的技术水平不信任,宁愿跑远距离的三级医院就诊,也不愿就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样也会抵触自上而下的转诊。要从根本上转变患者的观点,解除分级诊疗的阻力,就需注重基层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加强全科医生得培训和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利用医联体模式的优势,做好专科对口帮扶工作,面向所有医联体成员单位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建立人才轮转机制,如定期实施全科医生到上级医院免费进修,以及定期实施上级医院到下级医院指导、教学和查房的机制。避免青年医生因为长期见不到复杂病例、知识水平得不到提升而跳槽,基层人才队伍才会进一步稳定。其次在工资待遇和晋升方面,政策不断向基层倾斜,更多的优惠政策才能吸引住更多的优秀人才,组建出更加优秀的团队,才会从根本上转变患者的观念。
2.7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医生的流动是患者流动的前提条件,要使医联体能够发挥作用,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在医联体内部医生柔性流动得问题。这首先的建立常态化流动,即派遣上级医院的医生到基层,比如定期派遣固定专家到成员单位开展业务指导、查房和出诊等,也可以是医联体内部单位根据重点学科和优势技术科室之间进行对接,鼓励上级医院退休医生到下级机构开展服务,以克服医联体内部较为松散的合作缺陷,其次是基层医师参与上级医院疑难病例讨论、查房、科研协作、学术交流等,通过学习提高诊疗服务能力[6]。
总之,在医疗联合体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医疗质量为原则,提供既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又适合特定人群高层次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最终实现高效利用医疗资源,全面促进医院发展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琼,孙雪,黄宵.公立医院"医疗联合体"改革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4,35(8):57.
[2]孙中海,孙卫,王继伟.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新模式的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4):15-18.
[3]胡善联.组建城乡医疗联合体的构想与探索[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4):37.
[4]程俊.区域性医疗联合体构建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12):1474.
[5]方鹏骞,罗桢妮.组建城乡医疗联合体的构想与探索[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20(2):11.
[6]张雷,顾民,王晓东.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2):75.
编辑/翟辰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