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胡舒肝散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慢性胃炎肝郁气滞证疗效观察

2017-02-23李建一

医学信息 2017年2期

李建一

摘要:目的 观察柴胡舒肝散联合奥美拉唑对慢性胃炎肝郁气滞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4例慢性胃炎且辨证符合肝郁气滞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8 w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在改善临床症状积分上,治疗组有效率为79.03%,,对照组为66.12%。胃镜表现上,治疗组有效率为80.65%,对照组为62.90%,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柴胡舒肝散联合奥美拉唑对肝郁气滞型慢性胃炎具有良好疗效。

关键词:柴胡舒肝散;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肝郁气滞

慢性胃炎是指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若治疗不及时,有可能继续发展为溃疡、癌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精神压力的不断增大,高热量食物摄入的增加以及饮食的不规律,该病在临床上已经十分常见,约占胃镜检出病例的80%~90%。我院在长期临床工作中发现,该病多数患者存在精神负担较大,压力难以宣泄的问题,症状往往随着精神面貌的好转而减轻。笔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柴胡疏肝散联合奥美拉唑治療慢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 2005年1月~2015年1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124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中医辩证属肝胃不和证。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62例(其中男 32例, 女 30例),对照组62例(其中男 29例,女33例)。治疗组平均年龄为(45.32±10.30)岁, 对照组平均年龄为 (42.57±11.78)岁。治疗组平均病程为(20.12±12.61)个月, 对照组平均病程为(23.75±11.62)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三个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诊断标准由2003年大连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定:内镜下表现为:红斑:炎症区域与周围黏膜比较,有明显的发红。分级标准:Ⅰ级:红斑分散或间断线状;Ⅱ级:密集斑点或连续线状;Ⅲ级:红斑广泛融合甚至糜烂(平坦或疣状隆起),黏膜破损浅,周围黏膜平坦或隆起。

肝胃不和证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肝胃不和型:主症:①胃脘胀满疼痛或痛处牵引两胁;②嗳气频仍;③泛酸嘈杂。次症:①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②胆汁反流;舌象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弦。(证型确定:具备2项主症,舌诊脉象基本符合,或具备1项主症和1项次症,舌诊脉象基本符合。)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 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基本药物组成:柴胡12 g,陈皮10 g,半夏12 g,川芎10 g,枳壳15 g,白芍15g,香附 12 g,郁金 15 g,石菖蒲15 g,炙甘草 9g。加减:胃脘胀满甚者,加白蔻仁10 g(后下),苏梗15 g;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30 g,血瘀、胸胁刺疼者,加桃仁10 g,红花10 g;口苦、泛酸甚者,加黄芩15 g、麦冬20 g;食滞纳呆、大便不畅,加厚朴10 g,莱菔子20 g;气机郁结而化热伤阴、表现为口干舌红者,加栀子10 g、生地20 g。水煎服,1剂/d,早晚饭前各服一次。同时空腹口服奥美拉唑胶囊40 mg,1次/d,4 w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效果。

1.3.2对照组 空腹口服奥美拉唑胶囊40 mg,1次/d。疗程同治疗组。

1.4观察项目 临床症状(脘胁胀满或疼痛、返酸、嗳气、呃逆、情志抑郁、咽喉部堵闷感、不欲食、善太息及胃脘嘈杂)和胃镜表现。将不同的临床症状及胃镜表现按照其轻重程度定为0、1、2、3分,将症状、胃镜表现分别相加,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各统计一次,以评定治疗效果。

1.5疗效标准 根据2002年5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肝胃不和证的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最终将所有患者的改善程度分为4个等级,并采用尼莫地平法评定证候改善程度。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疗效评价标准为:①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减少≥70%;③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所减轻,证候积分减少≥30%;④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减轻,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胃镜疗效判断标准:治疗后无明显红斑者为痊愈,进步2级为显效, 进步1级为有效,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

1.6统计学方法 所有临床数据均运用 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比较 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者胃镜下表现比较 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镜下表现均有所改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痞证"等范畴,现代人物质生活极端丰富,同时伴随精神压力的不断增大,不良情绪难以及时疏导,加上肉类食物摄入的不断增多,导致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胃炎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患者多表现为情致低落,头昏脑涨,胃脘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等肝失条达、胃失和降症状。柴胡疏肝散由明代名医张介宾创制,编入其著作《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药物组成为醋炒陈皮、柴胡各二钱, 川芎、麸炒枳壳、芍药各一钱半, 炙甘草五分,香附一钱半,具有疏肝解郁, 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方中柴胡苦平而气质轻清,能升能降,能疏达肝经之气机,条畅气机之郁滞为主药。香附行气解郁,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二药相合,增其行气止痛之功,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酸甘化阴而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为佐药。甘草兼调诸药,亦为使药之用。现代研究证实,柴胡疏肝散加减具有抗抑郁、抗焦虑功能。其主要作用机制为促使下丘脑和海马DA神经兴奋,反复给药可使 DA神经兴奋,同时可以抑制 5 -羟色胺神经功能,影响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同时有实验证实,柴胡疏肝散可显著改善实验性肝郁证小鼠的胃肠功能,提示调节胃肠运动及胃肠激素的分泌可能是柴胡疏肝散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机制。

我院应用柴胡舒肝散配合奥美拉唑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较好效果,西药具有见效快、能够短时间内缓解不适的优点,但长期服用往往具有副作用,对疾病也难以从根本上治疗。而中医具有整体调节的优势,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优势,能够从全面调节身体机能,效果明显好于单纯应用西药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S].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77-78.

[2]苗玉兰,郭晓霞.柴胡疏肝散对实验性肝郁证小鼠胃肠功能的影响[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3,2(12):1060-1061.

[3]邓达荣.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52例[J].现代医院,2008,6(6):78-79.

[4]王志花,涂云.八味解郁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抑郁症31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7):35-37.

[5]刘冬,祁勇.柴胡疏肝散联合黛力新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8):41-42.

编辑/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