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2017-02-23尚莹

医学信息 2017年2期
关键词:不稳定性稳定型肝素

尚莹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给予抗心绞痛常规药物治疗,如静脉注射硝酸酯类药物,口服阿司匹林、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觀察组6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4 ml腹壁皮下注射,1次/12 h,连用7 d。结果 观察组心绞痛和心电图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不稳定性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之间。一般情况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加剧,导致斑块破裂出血、栓塞,形成血栓,最终导致患者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1]。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冠脉综合症,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性猝死[2],有效的防治措施尤为重要。医生一般会采用扩冠、抗血小板聚集、解除冠脉痉挛等方法治疗,但病情往往不易控制,预后较差。低分子肝素钙有很强的抗凝作用,而且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少。本研究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0例,均符合陆再英,钟南山等编著的枟内科学枠不稳定心绞痛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74例,女56例,年龄48~72岁,平均(62±3)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男39例,女26例,年龄48~72岁,平均(63±2)岁;对照组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龄49~71岁,平均(64±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有急性心肌梗死的酶学和心电图改变,血压≥180/110 mmHg,任何活动性出血,有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病史,近半年内有外伤或大手术史,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目前常规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静脉注射硝酸酯类药物,口服阿司匹林、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每次注射0.4 ml 的低分子肝素钙,1次/12h,连用7 d,用以抗血栓形成,加强机体抗凝作用。

1.3临床检测内容 常规的心电图检查,并且观察患者治疗期间心绞痛发生的频率以及其持续时间。进行血常规和凝出血时间的检验。

1.4疗效判断 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效果的判断:效果明显: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及每次发作持续的时间较用药前减少≥90%;效果一般: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减少50%~80%;无效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均未达到以上标准。

根据心电图动态变化判断治疗效果:效果明显:静息时复查心电图表现为原来压低的ST段回升至基线,T波由倒置、平坦变为直立;效果一般:原来压低的ST 段回升0.05 mV以上,T 波由倒置变为平坦;无效果:心电图动态变化未达到以上标准,或无动态变化。

1.5统计学方法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SPSS处理,将前后两组的治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科学表示法(均数±标准差(x±s)),并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效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77%和70.77%,观察组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后有明显差异(P<0.05)。

2.2根据心电图动态变化判断治疗效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复查静息心电图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69%和66.15%,观察组静息心电图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后有明显差异(P<0.05)。

2.3其他检测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进行常规的血常规,肝功能等的检测中均无显著变化.

2.4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5例出现注射部位皮下瘀斑,未发现其他部位皮肤瘀斑、脏器出血等不良反应,对照组无出血病例。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生理机制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合并一些急性因素有关,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出血,部分血栓形成及冠脉持续痉挛、缺氧,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聚集管腔阻塞[4],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其冠脉血栓以富含血小板的白色血栓为主。因此,在常规使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钙拮抗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的基础上,抗凝、抗栓治疗尤为重要。低分子肝素钙以激活抗凝血酶Ш为基础的凝血酶抑制剂。LMWH先与抗凝血酶Ⅲ相结合,以此来加强抗凝血酶Ⅲ对凝血酶和X a因子的灭活,表现出强抗X a因子活性[5]。因此低分子肝素钙具有抗血栓作用强,抗凝血作用弱的优点,尤其能够抑制动脉和静脉血栓的形成。除此之外低分子肝素钙作用于X a因子的时间要远远高于A P T T有影响的时间,所以低分子肝素钙引起出血的概率也是相当之低。它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可以抑制血液中有形物质凝集,间接的加快血栓溶解,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继续恶化,抑制出血,防止血小板减少。有研究发现,低分子肝素钙能显著降低血脂,促进缺血心肌的侧枝循环形成,改善血循环,增加心肌氧供应[6],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0.77%)高于对照组(70.77%),且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静萍,田青,苗文清.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25):29-30.

[2]胡大一.心血管内科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33.

[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2.

[4]杨新春,邹阳春.急性冠脉脉综合症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7.

[5]崔燕,朴金花.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吉林大学学报,2004,30(2):289.

[6]吴葆杰.现代临床药物治疗大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388-391.

编辑/翟辰万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稳定型肝素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平面Couette-Poiseuille流的线性不稳定性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中医辩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STA Compact血凝仪在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