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熊家长”
2017-02-23浠浠
□浠浠
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熊家长”
□浠浠
那天下课之后,教生物的林老师找到我,说我班里最后一排的男生集体逃课了,使得其他学生的精神也较为涣散,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还没等我说话,林老师就感叹,肯定又是那个郑远(化名)带的头儿。
说起郑远的名字,整个学校无论是教职员工还是学生,没有不知道的。刚上初二的他就带着横跨三个年级的十几个男生去外校打架,还自作聪明地找初三同学要初二时的各种测验试卷,试图在考试中作弊。受到过学校纪律处分的他还经常带着班上跟他臭味相投的“熊孩子”一起逃课,只要学校或年级里出了什么事儿,想都不用想,准是郑远带头儿或主使的。
我也试图跟郑远的家长取得联系,可是他父母的电话经常欠费停机或不在服务区,仅有的两三次,电话刚接通几秒钟,就挂断了,再打就关机了。我也试图去某菜市场找过郑远的家长,可是那些商贩就像商量好了似的,不是说郑远的家长不在,就是说没有姓郑的摊主。所以,当我来到班里,让班干部和其他同学转告那几个逃课的男生,如果他们明天再不来上课,就会受到处分,之后,那些学生都回来上课并写了检查,唯独郑远还是不见到校。
在我即将向校领导汇报郑远带头儿旷课的事情时,突然接到我公公的电话,说婆婆跟菜市场卖海鲜的小贩打起来了,小贩一家人不依不饶,要我婆婆给他们道歉并赔钱。适逢老公出差,我赶紧请假前去处理。
我按照公公的指引来到菜市场的那家摊位前,无意中到一个人,我一下子愣住了,对方也愣住了。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我的学生郑远。郑远明白过来后,赶紧制止住了仍然歇斯底里地跟我婆婆争吵的他的父母……
我送公婆回家后,才知道事情的经过,原来郑远的父母往海鲜里注入胶状物,不慎被我婆婆看到了,婆婆出于正义质问郑远的父母,而他们夫妇非但不认账,反而诬陷婆婆血口喷人,要求婆婆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我听后也被气得够呛,难怪郑远这么不好管教,他的父母如此,他每天耳濡目染,又能好到哪里去?
我好不容易安抚完了公婆,正要回学校,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我打开门一看,郑远一家三口带着营养品赔笑地站在门外。为了不让公婆再度生气,我礼貌地把这一家人请了出去,在楼下小花园找了一个安静的亭子,交谈起来。
我客气地婉拒了郑远递给我的营养品,但代表公婆接受了郑远父母的道歉。夫妇俩见我不再追究,既感又愧地正要离去,我让郑远先回去看摊位,然后让他父母留步。择日不如撞日,我今天正好可以当面和郑远父母交流一下教育孩子的问题。
郑远的妈妈跟我说她要交代郑远一些事,就要去追孩子。郑远的爸爸却喝止并数落妻子,不让她给儿子零花钱,免得郑远又去网吧。郑远的妈妈辩解了几句,郑远的爸爸上去揪住妻子,就要动手。我赶紧劝住夫妻俩,好在他们对我还算尊敬,停止了争吵和动手。
我坐在两夫妻中间,对他们说,我一直不理解郑远这样一个高大、帅气、聪明的男生,家庭条件尚还不错,父母也都在身边,为什么会成了公认的顽劣得出了格儿的问题学生。经过今天的事情,再加上目睹夫妻俩刚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分歧与不当的沟通方式,我知道了郑远为什么会这样,也更加理解了郑远。
郑远的父母说,他们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地做生意,也是为了郑远将来不再像他们一样奔波劳碌,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谁知郑远最终还是给学校和老师添了很多麻烦,他们表示对不住我,但是也有他们的难处。我说,此话不妥,他们没有对不起学校、对不起我,而他们最对不起的人,正是他们的儿子郑远。
郑远的父母听罢愣住了,面面相觑,不明所以。我决定闲话少说,开诚布公地给他们提出三点建议:一、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出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否则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让孩子心中产生不安全感。同时家长消极的生活态度很可能会伴随孩子的成长。家长如果经常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激的方向转化,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让孩子身心过早承受不该承受的压力和负担;二、家长之间要互相尊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动粗,否则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还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形成心理阴影;三、不在孩子面前指责或辱骂他人,这种行为会让孩子对家长的威信和地位产生怀疑,也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不良的影响。
目送这对“熊家长”远去,我打算开始我的下一步计划,那就是在班里开展帮助郑远的活动,号召学生们尽己所能,在学习、生活上关心、帮助郑远,同时,我也说服年级组里的老师们不要再对郑远另眼相待,而是对他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要从优势视角出发,多用肯定的措辞,纠正郑远的行为偏差,最终让他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逐渐走上正轨。
郑远的事给我的最深感触是,“熊孩子”的背后,往往会有“熊家长”。但无论如何,孩子是无辜的,也是可塑的,家庭和学校不应该放弃对“熊孩子”的教育。而家长只有改掉坏习惯,不做“熊家长”,才能帮助“熊孩子”一步一步蜕变!
(责编 陈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