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

2017-02-23秦宏毅谢斯玮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秦宏毅,谢斯玮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

秦宏毅,谢斯玮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教育环境复杂化、教育主体性特征明显化、教育手段多样化等时代特征。新媒体技术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稳有序发展,但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其原因主要有:思维模式单一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有效性障碍,教育模式陈旧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教育内容结构碎片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降低。应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阵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新能力,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教育内容

一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

201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0%,截至 2015年 12 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达2.87亿人,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为85.3%。[2]武汉大学青年传媒(集团)开展的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影响力调查结果显示:拥有手机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85.8%,而电脑、MPX系列产品则以75.6%和51.3%的拥有率紧随其后,这为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62%来自新媒体。[3]由此可以发现新媒体已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

(一)新媒体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稳有序发展

1.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其一,学习方面。调查显示,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资料、了解网络新闻的占93.1%和89.1%,用于完成作业的占46.2%,有66.5%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技术对其学习具有积极影响。[3]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学习效果更好,有利于强化课堂知识,了解专业前沿资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现在许多高校建立了网络教学,如“慕课”“线上作业”等,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其二,价值观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经受海量信息的冲击与洗礼,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新媒体平台交流受现实社会中的性别、阶级、特权等影响较小,人与人之间相对平等,拓宽了大学生参政议政的渠道,增强了大学生的民主意识与主体意识。其三,生活影响。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已充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网络购物、团购、订票、理财等。截至2014年底,淘宝网拥有注册会员近5亿人,2016年11月11日,淘宝网当日成交额达1 207亿元人民币,其中大学生消费所占比例很大。

2.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影响。其一,主导地位。新媒体技术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工作的主导性。新媒体丰富的资源与多样的形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以发挥其主导性,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其二,教育模式。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知识储备量更丰富,教育覆盖面扩大,知识的可选择性和客观性增强,这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方式,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使得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变得更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大学生与教育工作者的主客体地位。其三,自身素质。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信息全球化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现代观念的确立。

3.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积极影响。其一,社会环境。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空间“无阻碍”。在新媒体时代,个体的交流沟通便利性加强,人们了解世界的途径不再单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打破传统的单向模式,转化为双向乃至多向发展,新媒体的即时互动性使得社会空间变得“无阻碍”。其二,文化环境。新媒体直接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达习惯,促进了网络语言的产生。同时,人们通过“电视”“手机” 等新媒体媒介进行媒体消费,这赋予了文化消费新的涵义。新媒体还促进了青年亚文化的发展,例如“网络游戏”“网络恶搞”“网络事件” 等的产生都是青年宣泄情绪、张扬自我的主舞台。其三,技术环境。新媒体通过手机、互联网络的全面覆盖,信息传播快速而丰富,这使得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采取视频、图片、文字等表现形式,生动表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外,网络的虚拟匿名给予了大学生安全感,这将有利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畅所欲言,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达到疏通、引导、教育的目的。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对高校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其一,学习方面。由于新媒体海量信息传播分散而无序,缺乏教育者的专业指导,导致部分大学生对问题理解浅薄而片面,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其二,价值观影响。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各种文化、意识形态间的交流与碰撞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而大学生价值观尚未成型,缺乏理性判断,从而比其他群体更易受到其消极影响,造成价值取向紊乱,这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三,生活影响。部分大学生沉溺于微信、微博等交流平台,逃避现实,沉迷网络,甚至导致健康问题。

2.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负面影响。其一,主导地位。新媒体技术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不确定性。面对海量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地位的权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思想性也会受到损害。其二,教育模式。大学生容易受到虚拟世界的影响,价值观念容易产生偏差,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其三,自身素质。个别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薄弱,受西方观念影响,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淡化。此外,存在着部分教育工作者业务能力、整体素质较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应不断加强学习,提升业务水平,以增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和时效性。

3.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负面影响。其一,社会环境:社会舆论同化加剧。大学生身处新媒体之中,无意之间即会遭受垄断媒介的舆论影响,而发达国家控制着全球最优质的新媒体资源,试图舆论同化,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其二,文化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逐渐弱化,社会道德标准娱乐游戏化,极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三,技术环境。虚拟网络制造了网民可不受道德和法律约束的表象,诱使一部分缺少自制力的大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抵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征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与应用,大学生作为最先接受“数字化生活”的群体之一,获得了汲取世界优秀文化和展现个人才华的新渠道。与此同时,他们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等方面,也受到新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现出新的状况。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7月,我国网民达7.1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7%。[4]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可使人们通过互联网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但也可能会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交流能力降低,诱发各种心理问题。除此之外,新媒体平台不仅充当了大学生娱乐放松、宣泄情绪的工具,也可能成为引发网络犯罪、宣扬西方腐朽思想的温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制性灌输与社会舆论的约束性都可能丧失其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日益复杂。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特征的明显化。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特征首先体现在教育者的主体性上。思想政治教育者若想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应使教育方式多样化,努力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其次是被教育者的自主选择性。在新媒体时代,现实社会中的阶级、特权、性别等因素都在逐渐弱化,这提升了人们的个体意识。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被教育者,需依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去选择接受信息,这将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样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固定的地点、时间、人群才能展开教育活动;而在新媒体时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可以通过“手机信息推送”“互联网教学”等方式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传播与学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教育者需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查抄资料、撰写讲稿,却收效甚微;而在新媒体时代,教育者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讨论演讲、布置网上学习及作业、聊天谈心等方式,教育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减轻了教育工作者备课教学的负担,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成因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新媒体去中心化特征的冲击,思维模式单一化导致教育主客体间交往不平等,与新媒体时代多维度教育目标相背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有效性障碍。同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遭受新媒体技术挑战,其陈旧的教育模式与新媒体时代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相背离。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具有碎片化特征,这导致其教育实效性降低、教育主体难以把关、客体紊乱无序和教育环境复杂多变等。

(一)思维模式单一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有效性障碍

1.思维模式单一化遭受新媒体去中心化特征的冲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模式是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掌控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口述的形式给学生讲解;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单一、被动的灌输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教育,其脱离了场地局限,打破了以往口口相传的形式,以多点对多点的形式进行传播,去除了教育者的中心、权威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被教育者都能参与其中,实现了多元化的实时互动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从训诫式灌输逐渐转变为自主式汲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绝对权威、中心地位的丧失,而新媒体又具有隐蔽性、自由性、平等性特征,这使得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某个话题的意见领袖,而主流意识所倡导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袖地位开始瓦解,不再成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唯一基准。

2.思维模式单一化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交往不平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教育工作者单向思维模式为主要方式,这在资讯蔽塞、相对封闭的年代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以权力为主的一元体系,单向地将学生置于抽象的观念世界,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处于绝对垄断、支配地位,实行的无差别、同质教育方式扭曲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往的平等性、正当性。特别是在新媒体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容易导致大学生表达自我认知空间狭小、师生间缺乏有效沟通交流、教育者无法获知被教育者的内心真实想法和诉求、教育主客体间交往不平等倾向加强等问题。

3.思维模式单一化与新媒体时代多维度教育目标相背离。在网络虚拟世界,人人都有“麦克风”,新媒体技术影响了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感知模式。大学生在新媒体中展示个性,表达情感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了解大学生的兴趣,关注其现实问题,在坚持灌输方法的前提下,应用个性化教育方式,改变以往单向传输、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公民。单一的无差别同质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等。

(二)教育模式陈旧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1.教育模式陈旧化遭受新媒体技术的挑战。新媒体信息自由化和超自由的表达方式,增强了受众的感受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路径,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型升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宣讲、报纸、电视等传统方式及渠道来教育学生,具有稳定性,却缺少创造性。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方式抑制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禁锢了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同时,由于大学生防御信息心理机制不完善,在面对席卷而来的新媒体海量信息时,极易受到影响,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2.教育模式陈旧化与新媒体时代多样化教育方式相背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采取灌输、交流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这种单一、机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新媒体时代多样化教育方式相背离。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适应新媒体时期的育人要求,顺应合作学习、终生学习、远程学习等教育背景,实现思想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大学生思想价值教育的分类分层,积极寻求新的教育模式,以互联网的开放性思维,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3.教育模式陈旧化导致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滞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紧随新媒体的动态变化而深化理论研究,导致其理论发展滞后,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理论依据,实践活动也难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大大降低。

(三)教育内容结构碎片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降低

1.教育内容结构碎片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难以把关。新媒体所具有的自由开放性与广泛参与性,使得以权力为中心的一元体系逐渐瓦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信息传播碎片化,大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时间自发地接受与传播信息,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心圆结构使得各个系统之间难以形成合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受载体限制,承载信息量少,大学生感受性不足,难以形成共鸣,进而难以转化为自觉。同时,受时空与场合的限制,传播路径受阻,受众接受性较差,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在网络环境下面对极大挑战。

2.教育内容结构碎片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紊乱无序。新媒体具有多元多变、快速无界等特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信息源呈现多极化态势,丰富了受教育者的选择;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陈旧部分所呈现出来的滞后性与单薄性,片面强调以知识为本,偏离了内容的政治主导,忽视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和差异性,造成大学生思想意识构建缺乏适配性、契合性。而西方普世价值、拜金主义、庸俗趣味也夹杂其中,使得大学生容易出现价值选择偏差及文化取向紊乱,这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纯正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元主导的整体化格局遭受冲击,在教育客体上表现出思想文化品位矮化、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负面现象。

3.教育内容结构碎片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多变。新媒体的低门槛、无界性、辐射性致使其近几十年得到井喷式发展,它解构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构建了复杂多变的文化语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碎片化使得教育内容零散无味,打破了教育环境的可控性,影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导致思想文化品位矮化的现象,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随着现代传媒形态和传播环境的发展,新媒体已经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手段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就需要高校主动、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组织领导、工作平台、工作队伍等方面着力,让新媒体成为高校引导、服务、凝聚大学生的新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在新媒体时代能够保持新的生机与活力。

1.正确认识新媒体,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新媒体信息的传播主体具有自由性和普及性等特点,根据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和互动效应,牢固树立引导、平等、服务的理念。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教育者应引导学生明善恶、知美丑、辩真伪,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和任务性;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趋向平等,教育者应以平等理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和主体性;无论是新媒体环境,还是其他传统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服务学生的成长,故仍然要坚持服务理念。

2.强化领导新媒体,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应对挑战,应强化对新媒体工作的领导,定期召开工作碰头会、研讨会,以此形成互联互通、严密高效的管理机制;制定新媒体工作相关方案,对新媒体的信息发布、安全保障、运行监督等作出严格规定,确保新媒体的各大平台正常、安全、有效地运行;组建新媒体类学生组织,在各二级学院学生会及社团中建立分支机构,使新媒体的信息采集源、基层管理者遍及学生一线,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积极运营新媒体,占领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仅限于传统的课堂和课外文体活动,还要延伸到新媒体平台。高校可利用新媒体内容的即时性与海量性,开通校园新媒体平台,在继续运营好校报、校园广播、橱窗等传统校园媒体的前提下,开通并认证校级QQ、微博、微信等平台,各有关部门、二级学院、学生组织相应开通并使用,以此形成新媒体矩阵,建立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合力。同时,应用新媒体服务个性化与阅众分享性特征,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走进新媒体”,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打造“贴近实际、贴近师生、贴近生活”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新媒体平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式”影响。

主动运用新媒体,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能力。高校应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将新媒体的运用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列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考核、评优评先之中,同时不断加强新媒体业务培训,提升其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工具,引导其规范合理使用新媒体。通过举办新媒体相关讲座,推广新媒体理念,普及新媒体知识,增强大学生的新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媒体,自觉遵守新媒体规范与道德,主动抵制有害信息,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 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报告[R/OL].[2016-12-08]. 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R/OL].[2016-12-2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608/t2016081 2_54425.htm.

[3] 高爱芳,高卫松.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132.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6-12-2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 92.htm.

[5] 季海菊.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南京社会科学,2015(5):151.

[6] 郭俗丹.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教育探索,2011(7):121.

[7] 叶雨菁.论中国媒介领导者新媒体素养的提升[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0(1):124.

责任编辑:徐海燕

Analysis of Status Quo and Strate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ew Media

QIN Hongyi,XIE Siwei

(College of Marxism,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0,China)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as displayed such three features as complexity 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distinctness of educational subjectivity and diversity in means of education. New media technology, on the one hand, has promot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 steady and orderly way.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also brought negative influence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main reas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simplification of thinking mode undermines its validity. Se-cond, obsolescence of education model gives rise to its maladjust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new era. Third, fragmentation of education content leads to the decrease in its timelines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a new concept, establish a new work mechanism, occupy new positions and improve the educators’ abilit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timeli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model; education content

10.3969/j.issn.1674-117X.2017.03.018

2016-12-25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高校基金资助项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DSBD14ZD0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人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探究”(16YBA129)

秦宏毅(1964-),男,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谢斯玮(1990-),女,湖南株洲人,桂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G641

A

1674-117X(2017)03-0094-05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