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哲学意蕴

2017-02-23彭希林徐士锋

关键词:矛盾革命中国共产党

彭希林,徐士锋

(1.邵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2.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哲学意蕴

彭希林1,徐士锋2

(1.邵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2.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一条先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再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式革命道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的观点,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农村包围城市;辩证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的观点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辟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新式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革命理念,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的观点,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最大的基本国情,也是最大的实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革命特点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最大的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反对本本主义、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教条主义,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选择革命道路,首先要弄清楚中国的基本国情。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1]630可见,由于帝国主义残酷地侵略中国,使得中国内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社会已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面临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两对主要矛盾,肩负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毛泽东明确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1]631

总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基本国情,从客观上决定了中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2.中国革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新民主主义革命表现出三个特点:一个是任务的艰巨性,一个是道路的特殊性,一个是过程的曲折性。所谓任务的艰巨性,是指中国革命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义的三重任务,斗争任务非常艰巨。所谓道路的特殊性,是相比较而言的。俄国十月革命选择的是“城市中心论”革命道路,而中国不再照抄照搬俄国模式,基于革命特点和革命规律的深刻认识,走自己的路,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毛泽东说:“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1]542邓小平说:“中国革命就没有按照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去进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318所谓过程的曲折性,就是革命实践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敌人力量强大,红色政权力量薄弱,两方相搏,必然形成长期的武装斗争格局。在格局中,斗争的较量是针锋相对的,斗争的过程是曲折的。

选择正确的革命道路,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中国具体国情和新民主义主义革命时期革命道路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为依据,可以作如下分析:从革命的主观力量看,要保存革命力量,绝对不能拿鸡蛋碰石头,避免软碰硬;要发展革命力量,只能选择到反动力量统治的薄弱之地农村去,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发展农民,韬光养晦,养精蓄锐。从革命的过程看,革命斗争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毛泽东说:“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1]462在敌人强大的时候,我们进行战略防御,等待时机成熟,再行反攻;因此,在时机成熟以前,只能去农村发展农民,壮大革命力量。从革命的可测性结果看,在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举行城市暴动只能损兵折将,消耗自己;而先农村,后城市,再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形势之我方就会从不利转向有利,革命形势之敌方就会从有利转向不利。不论从革命的主观力量、革命的过程,还是从革命的可测性结果,均表明,只能选择“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综上所述,不从实际出发,革命失败是必然,就算碰到几次成功,纯属偶然;从实际出发,革命成功是必然,就算碰到几次失败,也纯属偶然。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革命必然成功;不从实际出发,革命必然失败。

二 矛盾的观点

客观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时间持续性和空间广延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矛盾的存在是一种必然,选择“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坚持矛盾观点、进行矛盾分析的结果。

1.中俄革命道路的特殊性。从中俄革命过程和革命道路的维度比较,“城市中心论”与“农村中心论”是一对矛盾。俄国选择“城市中心论”革命道路,使俄国取得革命胜利。俄国的革命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俄国走“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革命道路,而中国走这条革命道路却行不通。在这点上,“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是“城市中心论”的“最佳范例”。照抄照搬俄国“城市中心论”模式,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既然行不通,那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就要坚持矛盾分析,把握特殊性,思考其他的革命道路。俄国选择“城市中心论”是基于自己基本国情的,而中国既然选择这条道路没有走通,那么中国应当根据本国情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深刻的理论分析,正确把握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国内军阀之间的政治军事矛盾、国内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矛盾,通过农村根据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三位一体”的艰苦革命实践,充分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不仅在中国行得通,而且是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2.中国国内革命斗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从中国国内革命斗争情况维度比较,战争的胜利与失败、战争结果的正与反两方面构成了矛盾。胜利与失败是对立统一,正与反是对立统一。坚持矛盾分析,积累实践经验,方能选择正确的革命道路。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大革命失败了;土地革命取得了胜利,但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毛泽东指出:“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3]两胜两负,两正两反,这个时候,就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个时候,就要坚持矛盾分析。为什么北伐战争胜利了呢?为什么大革命失败了呢?为什么土地革命胜利了呢?为什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呢?通过分析得知,到反动力量最薄弱的地方去,以农村为中心,在农村开辟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方能积蓄革命力量,方能取得革命胜利。上升到哲学高度,可以发现,胜利与失败是一对客观矛盾,正与反是一对客观矛盾。坚持矛盾分析,便能总结成功的革命经验,吸取失败的革命教训。这样,基于矛盾特殊性,中国共产党人便主动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总之,不坚持矛盾分析,就不可能选择“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坚持矛盾分析,就存在选择“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可能。回顾历史,可以得知,坚持矛盾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最终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从可能走向现实,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创建新中国。

三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是主体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就是要善于把握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按照科学的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道路的真理性认识和价值需要。“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选择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道路的真理性认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道路的价值需要;中国共产党人选择“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充分坚持了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也是客观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了纷繁复杂的世界战局中所呈现的“革命”这一主题,深刻把握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深刻把握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小走向成熟的基本党情,深刻把握了武装斗争作为革命的主要形式,深刻把握了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深刻把握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毅然开辟了一条区别于俄国“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这条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革命真理,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善于坚持走自己的路的结果。“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成功与实践,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雄才大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经受住了来自历史和实践的双重考验,中国共产党人选择“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充分体现了其对革命道路的真理性认识。

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客体的属性。“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一方面满足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需要,另一方面具备客体属性。“城市中心论”不合乎中国革命实际,中国共产党人没有选择它;“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合乎中国革命实际,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它。中国共产党人基于革命的迫切需要,选择“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充分体现了其存在的客观价值,满足了中国人民的心理需求,维护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发展革命力量,先发展乡村,再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又呈现了系统性;同时,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基于革命这一特殊阶段的实践需要,则呈现了社会历史性。中国共产党人选择“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道路的价值需要。

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革命真理与革命价值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选择“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充分坚持了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一,中国革命的成功实践必然要以人们对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真理性认识和价值需要的辩证统一为前提。中国革命既要按照科学的规律来办事,又要满足人的需要,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中国革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特点,不走“城市中心论”,而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是极其成功的实践。中国革命的成功实践既实现了人们对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真理性认识,又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是坚持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结果。

第二,在中国革命的成功实践中,人们的价值需要促进人们对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真理性认识。人们要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需要,促进了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动力、前途等,促进了人们对于革命道路的真理性认识。

第三,在中国革命的成功实践中,人们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真理性认识促进人们的价值需要。中国人民深受资本-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通过先占领农村,再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一革命道路,实行先民主革命、再社会主义革命两个基本步骤,才能最终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获得人的解放。只有深化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真理性认识,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促进人们的价值需要。

总之,“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既是革命真理,又具备革命价值。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这一革命真理为前提,同时“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这一革命真理本身必然就是具备价值的,能够满足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需求,促进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实现。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过程中,从中国的需要出发,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革命道路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之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就是实事求是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基于这一理论基础,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人民群众是革命的根本依靠力量。什么是人民群众?从时间和空间来看,具有差异性。毛泽东说:“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4]毛泽东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具体实例,解释了什么是人民群众。毛泽东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凡是对于日本进行对抗的,不管他是哪个阶级、哪个阶层,或者哪些社会集团,他们都可以并应当界定为人民群众;而在解放战争时期,凡是与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对抗的,不管他隶属于哪个阶级、哪个阶层或者哪些社会集团,也都应该界定为人民群众。这表明,在主题一定的前提下,在所面临的对象不同、任务不同、时间不同和空间不同的背景下,到底什么是人民群众,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阶级属性来看,也具有差异性。毛泽东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8]这表明,对现实的社会进行阶级分析,是区分人民群众的关键。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之下,工业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左翼均属于人民群众的基本范畴。

人民群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依靠力量。革命要依靠谁?这是革命首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党中央在执行“左”、右倾的错误路线之时,仅仅把重点放在工人阶级,要么忽视农民阶级,要么忽视民族资产阶级,这就是因为没能客观正确地分析人民群众这一基本概念,没有能够从人民群众中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善于从阶级属性角度和时空角度分析苏区和白区的人民群众,并通过深刻的革命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努力推进革命总进程,实现革命力量强弱转换。

总之,革命是各阶级的联合,人民群众是革命的根本依靠力量,革命要紧紧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群众。

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方面,“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坚持了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观点就是坚持人民群众至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始终关心群众的生活,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身作则,感动群众。坚持群众观点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人民的彻底解放,实现人民的彻底解放就是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6]1094-1095这充分表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在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大多数人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旨在构建一个真实共同体,而不是虚假共同体,更不是一个天然共同体;全心全意构建的真实的共同体,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民的彻底解放就是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观点就是向人民负责。毛泽东说:“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6]1128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过程中,有计划地建立根据地,有步骤地进行土地革命,有秩序地进行武装斗争,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目的就是向人民群众负责。

另一方面,“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坚持了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结果。中国共产党选择“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进行革命斗争,力求革命胜利,其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还是为了人民。人民的生存不忧,发展无碍,获得彻底的解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旨求。“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选择,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一切要依靠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的参与,人民群众的齐心协力,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革命胜利了,就会创造新的时代,创造新的历史。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共产党需要依靠人民群众,同时,人民群众成为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选择,要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7]从群众中来,是因为人民群众参与革命实践,不管是胜利的实践,还是失败的实践,总能引起我们的反思。反思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经历,反思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过程和革命实践结果,从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中,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到人民群众中去,是因为一旦正确的决策形成,最重要的就是付诸落实。一旦“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决策形成,最重要的就是深入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团结群众,到人民群众中去寻找最坚定的力量,将革命进行到底。

总之,人民群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依靠力量,“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选择和执行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8.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9.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4.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责任编辑:黄声波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Road “Encircling the Cities from the Rural Areas”

PENG Xilin1,XU Shifeng2

(1.School of Marxism Shaoyang University,Shaoyang Hunan 422000,China;2.School of Marxism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Hunan 412007,China)

The revolutionary road “encircling the cities from the rural areas” is a Chinese style road establishing bases first in the rural areas, then encircling and finally seizing the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revolutionary road “encircling the cities from the rural areas” contains rich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which inludes proceeding from reality in all work, the view of contradiction,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of truth and value, and that the people are the makers of history.

“encircling the cities from the rural areas”;dialectical materialism;proceeding from reality in all work; the view of contradiction

10.3969/j.issn.1674-117X.2017.03.016

2017-01-16

彭希林(1964-),男,湖南新田人,邵阳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徐士锋(1983-),男,山东临沂人,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D231

A

1674-117X(2017)03-0085-05

猜你喜欢

矛盾革命中国共产党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