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珀边疆小说国内研究综述
2017-02-23孙婉婷
孙婉婷
(长江大学 文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库珀边疆小说国内研究综述
孙婉婷
(长江大学 文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作为获得国际声誉的小说家,库珀被称为“美国司各特”,其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广大读者,文学评论家也对其作品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及评论。其边疆小说集《皮裹腿故事集》是库珀的所有作品的精华,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阅。但是,国内对其边疆小说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这些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生态意义、库珀的种族观、写作技巧、对美国文学及民族文化的影响。
库珀;边疆小说;皮裹腿故事集
19世纪20年代,《拓荒者》的问世使库珀成为美国民族文学的英雄人物。文学界认为,这是一部最早以西部边疆生活为题材的小说,随着库珀后来的四部小说,《最后的莫希干人》(1826)、《大草原》(1827)、《探路人》(1840)和《杀鹿人》(1841)的诞生,库珀完成了有名的边疆小说集《皮裹腿故事集》。这五部曲以主角纳蒂·邦波的传奇故事为主线,描述了美国人民早期在西部的开发进程,描写了早期的印第安人山林生活、文化传统,记录了印第安人的消亡史,构成了一幅美国早期发展的巨幅画面。库珀笔下的纳蒂·邦波是一个白人猎手,由于他常年穿着鹿皮制成的护腿,人们都叫他“皮袜子”,因此,这五部以他为主角的故事集就被称为《皮裹腿故事集》。《皮裹腿故事集》是库珀的所有作品的精华,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阅。库珀本人也曾在五部曲总序中写道:“如果这些传奇小说的作者笔下有什么东西足以流传后世的话,毫无疑问,那就是《皮裹腿故事集》这套书了。”
作为获得国际声誉的小说家,库珀被称为“美国司各特”,其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广大读者,文学评论家也对其作品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及评论。但是,国内对其边疆小说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这些研究主要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对生态意义的关注
库珀在《皮裹腿故事集》里,描述了美国西部的大江大河、大山大林,完整地再现了西部开发前,印第安人部落的绿色居住环境、文化传统。描绘了白人猎人的荒野探索冒险活动,记录了美国人民的西部扩张以及北美荒野让位于白人文明、城镇文明的文明化进程。通过荒野的森林和草原的描写,通过白人的野蛮征服的记录,库珀的边疆五部曲奠定了一个美国文学的永恒主题:文明与自然的冲突。在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边疆五部曲所倡导的保护生态、保护传统文化的主题理应受到关注。
程乾姗在逝去的荒野——《〈最后的莫西干人〉生态意义分析》一文中,主要从荒野这个主题进行分析,通过对比白人和印第安人对荒野的不同态度,揭示了逝去的荒野的凄凉和无奈,提醒着人们保护环境。程乾姗通过分析印第安人的外号,印第安人的保护环境的活动以及语言,认为库珀笔下的印第安人对自然充满着热爱,充满了崇敬之情。通过分析白人对自然的害怕的话语,得出了白人殖民者对自然的畏惧及破坏[1]。
曲义在从《拓荒者》看詹姆斯·库柏的生态和谐观中,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解读了小说中库柏的生态和谐观。从景物描写、殖民者的资源浪费、印第安人和白人对自然的态度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库柏生态和谐观,揭示了库柏希望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生态和谐观[2]。
卢敏在《皮裹腿故事集》中的绿色解读中,对小说的主人公纳蒂·邦波进行了生态分析,他认为邦波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然道德的坚守代表了库珀的绿色思想。他认为纳蒂·邦波在五部曲中逐渐成熟成长,而其成长的标志是“学会遵守自然的道德准则”,“在自然的教诲中成熟起来”[3]。
殷彩在《生态批评视野下〈皮袜子故事集〉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了五部曲中的人与自然,展现了二者既对立冲突又和谐统一的关系。殷彩在文章中分析论述了白人拓荒者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浪费, 欧洲殖民者对自然环境的摧毁破坏,美洲印第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纳蒂·班波与自然的息息相通。通过这几个方面的论述,揭示了库珀的生态思想:批判白人和欧洲殖民者对大自然的破坏,呼吁大家关注荒野生态[4]。
杨华在《从〈拓荒者〉看库珀的生态伦理意识》中,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拓荒者中库珀的生态伦理意识:“先进文明”的白人的“野蛮”;“原始野蛮”的印第安人的“文明”;“理想者”班波的自然保护意识,最后分析总结了库珀的生态伦理意识[5]。
蒋必成在他的硕士论文中,从原始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小说中所蕴含的原始主题: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性本真的呼唤,对原始文化的追寻[6]。
二、库珀的种族观
库珀的边疆五部曲创作于美国推行印第安人灭绝政策时期,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小说突出了印第安人消亡的历史进程。因此,边疆五部曲可以被理解为印第安人的消亡史的小说。库珀在小说中对不同种族的人物及关系进行了描写,通过人物语言、人物的最终命运的安排,可以从中窥见库珀的种族观:既对印第安人抱有同情、怜悯的态度,又深深歧视着印第安人的愚昧落后;既对印第安人部落的消亡表示惋惜,又以身为白人而自豪,对白人文化取代印第安人文化表示赞同。
白娟在《种族视角下的〈最后一个莫西干人〉》一文中,深刻剖析了库珀对于印第安人、印第安文化的矛盾思想,揭露了库珀的种族观。白娟指出库珀以白人文明为中心,排斥其他民族文化[7]。金鑫在《〈最后的莫西干人〉中库伯对印第安文化的矛盾态度》一文中,透过了后殖民主义的视野,分析了库伯的种族观。一方面,库伯的成长环境及欧洲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他,他深受西方文明中心主义观念的影响,维护西方文明,歧视并排斥着印第安人及其文化;另一方面,西方文明的腐败使库伯热切向往着一个远离欧洲清规戒律、顽固不化的教条的自由之地,所以印第安人的崇尚自然、人人平等的文明深入其心。库伯希望通过印第安人的文明来治疗西方文明的弊病。但是,库伯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的种族观并没有保护印第安人及其文化,而是充当了印第安人部落消亡的助推器[8]。
三、小说的写作技巧
随着人们对西部展开探索之路,库珀第一次将西部辽阔的荒原、险峻的高山、湍急的河流搬进文学中,其作品在语言描写、人物塑造,特别是景色描写等方面都有不同于欧洲传统文学的特别之处,把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故事、人文景物描写得淋漓尽致,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辽阔的西部画卷。库珀在小说中运用的浪漫主义手法及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去细细研究。
于洋在《〈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象征主义》一文中分析了小说里面使用的象征手法,比如印第安人的外号: “鹰眼”“长枪”等。这些象征的手法既表现了人物性格,也吸引读者的兴趣,更加深化了主题[9]。唐恩莉在《〈最后的莫西干人〉解读》一文中,解读了《最后的莫西干人》在语言、人物、景物描写方面的特色[10]。迟振峰在《浅析库柏在〈最后一个莫希干人〉中的写作技巧》一文中,分析了他在本书中的写作技巧,即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悬念的制造以及哥特式的文学写作手法[11]。
四、对美国文学、民族文化的影响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在欧洲大陆方兴未艾,而政治和经济上已经独立的美国则由于缺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学成就也难以与欧洲大陆媲美,因此,很多美国人表现出明显的文化上的自卑。然而,当美国人把目光投向那块辽阔的荒蛮之地——西部时,他们找到了美国文学的独立之路。而库珀第一次将西部充满浪漫色彩的冒险故事安置在那块辽阔的西部荒原,开创了西部冒险小说的模式,这种模式沿用至今[12](P75)。边疆五部曲在荒野主题、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以及早期多元文化等多个方面开疆辟土,为美 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蔡斯(Richard Chase)说:“库柏也许只是二流 的艺术家,但 他 作 为 文 化 创 造 者和批评者的重要性是一流的。”[13](P46)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库珀的小说使美国文学从欧洲独立出来。
杨永在他的硕士论文《论美国拓荒史在〈皮裹腿故事集〉中的再现》中,通过分析五部曲,再现了美国的拓荒史。美国的拓荒史就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杨永从拓荒背景、边疆意义、拓荒精神、印第安人形象这些方面解读了《皮裹腿故事集》里面的拓荒史,再现了历史,认为《皮裹腿故事集》是美国民族诞生和成长的经历的文学再现[14]。李素杰在《〈拓荒者〉与美国传统文学的建构》一文中,指出拓荒者中的荒野主题、自然与文明冲突、印第安人形象等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的影响[15]。黄春霞在《〈皮裹脚故事集〉的美国史诗性探析》一文中,从边疆的拓荒史、殖民斗争史和印第安人衰亡史这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这一特定时期美国社会发展的史诗性画卷[16]。傅艺在《再论美国本土主题作家詹姆斯·库柏及其作品》中,简述库柏的生平,讨论了其作品,肯定了库柏对美国民族文学做出的巨大贡献。傅艺指出,库柏开拓了美国民族的新领域,就是把小说创作和西部大开发联系在一起[17]。冯立嵩在《略谈美国早期作家库珀创作中的欧洲元素》一文中,通过分析库珀的作品,得出美国文学的双重元素。库珀由于早年的经历,曾深受欧洲文学的影响,其作品《间谍》就是一部去欧洲的航海小说,所以库珀的小说既体现了欧洲的传统文学,又体现了美国这个新世界的自由意识。所以,冯立嵩总结说美国文学具有双重意识。袁先来在《论库珀的自然意识与民族文学型构》一文中,研究了库珀的自然意识,并分析库珀的自然意识对美国民族文学的影响[18]。正如劳伦斯·比尔所言,这一时期“远离城市的郊外和前工业化的地域开始与美国的文化特征联系在一起,成为美国本土文学的一个神话。美国的自然环境成为它最显著的一个文化资源”[19](P56)。袁先来先是分析了自然意识,指出当时的作家非常重视自然在精神世界中的作用,首先,自然是反思与认同之所。客观环境在美国和旧世界之间画出了一道明显的界线,从而使否定欧洲遗产,建立独立民族传统成为19世纪美国文化认同的方向。其次,这种认同又摆脱不了伊甸园神话认知模式的阴影。最后,对于荒野本身,作家又持有理性迷失下的神秘主义心态。袁先来然后分析了自然意识的变异——西部边疆意识,这种边疆意识集中体现在库珀所创造的边疆英雄——纳蒂·班波身上。从1823年的《开拓者》开始,库柏创作的班波成为美国文学史上首位著名拓荒者以及无数牛仔小说与荒野英雄的先驱,原因之一,就是作为一个理想化个人主义者,虽然单纯而又孤独,但总是靠从自然本身学来的本领战胜那可怕的荒野,具有文明社会和野蛮社会中的双重才能,能够克服荒野中的任何危险[18]。毛凌滢在《风景的政治——库柏小说的风景再现与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一文中,分析了库珀小说中的风景描写,指出库珀深谙风景政治,他有意识地通过风景的描写来构建美国民族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以此来激发美国人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20]。
五、结论
国内对其边疆小说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这些研究主要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生态意义、库珀的种族观、写作技巧、对美国文学及民族文化的影响。这些研究都是从单一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并没有通过系统的文学理论进行研究,所以,研究还并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
[1]程乾姗.逝去的荒野——《最后的莫西干人》生态意义分析 [J].赤峰学院学报,2015(5).
[2]曲义.从《拓荒者》看詹姆斯·库柏的生态和谐观 [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2(6).
[3]卢敏.《皮裹腿故事集》中的绿色解读 [J].社会科学,2010(6).
[4]殷彩.生态批评视野下《皮袜子故事集》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J].科教文汇,2014(11).
[5]杨华.从《拓荒者》看库珀的生态伦理意识 [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6).
[6]蒋必成.回归本真——论库珀小说的原始主义倾向 [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白娟.种族视角下的《最后一个莫西干人》[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金鑫.《最后的莫西干人》中库伯对印第安文化的矛盾态度 [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9]于洋.《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象征主义 [J].英语广场,2013(10).
[10]唐恩莉.《最后的莫西干人》解读 [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4(9).
[11]迟振峰.浅析库柏在《最后一个莫希干人》中的写作技巧 [J].电影文学,2011(9).
[12]张新宇.美国西部小说评析 [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13]Chase,Richard. The 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M]. London : G.Bell and Sons, 1958.
[14]杨永.论美国拓荒史在《皮裹腿故事集》中的再现 [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5]李素杰.《拓荒者》与美国传统文学的建构 [J].外国文学,2013(3).
[16]黄春霞.《皮裹脚故事集》的美国史诗性探析 [J].吉首大学学报,2011(5).
[17]傅艺.再论美国本土主题作家詹姆斯·库柏及其作品 [J].宜春学院学报,2008(2).
[18]袁先来.论库珀的自然意识与民族文学型构 [J].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9]Buell,Lawrence. 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Thoreau, NatureWrit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Cul-ture [M]. Cambridge:HarvardUP, 1996.
[20]毛凌滢.风景的政治——库柏小说的风景再现与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 [J].外国文学,2014(3).
[责任编辑薄刚]
2017-04-10
孙婉婷,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教学、美国文学研究。
I106
A
2095-0292(2017)03-01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