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问题及改进对策
2017-02-23李明轩
李明轩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问题及改进对策
李明轩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课程设置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并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质量。针对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课程内容存在滞后性、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等问题,提出了完善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方法,即应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寻找学科交叉点、提高课程满意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以此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硕士研究生课程;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一个主要手段,是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因研究生培养质量水平下降、就业难、专业认同感低等问题的出现,导致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课程设置是培养研究生的主要载体之一,合理的课程结构,科学的课程内容设计,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核心问题。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2017年1月17日教育部在发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研究生教材和课程建设,面向需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生课程的系统性和前沿性,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中。因此,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按照培养方向可以划分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两个类别。前者主要培养的是教学和科研人才,以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术研究的提高为培养目标,但是这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直接需要。为此,我国在2009年新增设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这类研究生强调学术型与职业性的结合,以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育和应用[1]。因此,两种不同类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这里主要讨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问题。
课程设置是实现既定教育目标和落实培养计划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等方面。我国现在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因学校、专业、院系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但课程体系本身并没有太大区别。具体来说,在课程结构方面,我国研究生课程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同时,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当然,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这两种分类相互交叉,相辅相成。这也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两种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的划分方法。随着近几年考研热潮的不断升温,出现了许多跨学科、跨专业的考生,高校的应对之策是为这些学生设置补修课程,来弥补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理论的不足。
在课程内容方面,我国研究生的课程可以分为三大类:政治理论课、外语课和业务课。政治理论课一般是学位课程的必修课,只有通过相应的考试学校才授予学位证书,难度因学校和院系的设置各有差异。我国的学位条例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研究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在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上,高校基本都开展了相关课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等,虽然课程名字不尽相同,但是所授内容区别不大。外语课程在目前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就重视程度而言,不会低于政治理论课。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需要对国际学术动态、相关理论知识、前沿话题等有高度的敏感度,掌握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学习必不可少。此外,研究生还需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有的学校还会开展国际交流,因此基于研究生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要,要求研究生熟练使用一门外语。业务课程主要是指与其专业和方向有密切相关的课程,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研究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论文写作的基础。这些课程占整个课程体系的绝大部分,是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实行的是学分制,由于高校的课程计划中一般都设有实习学分,所以很少有相应的实践课程安排。即便有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分分配比例也存在悬殊。我国学术型研究生一般是三年制,课程安排基本上是一年或一年半的课时,由于授课时间有限,为了节约办学成本,部分高校并未开设实践性课程。有的高校虽然设置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在平时讲授过程中却出现了理论化倾向,注重学术知识的传递,缺乏相关实践研究,课程内容单一枯燥,案例教学较少[2]。对于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没有相关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很难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只是一味的读书学习,严重缺乏实践经验,这也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
从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角度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科研和管理实践中,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对实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颇有成效。偏重理论课程容易忽视学生的实践兴趣,长期以来,研究生的学习就会缺乏内在的动力。此外,理论与实践脱节会导致培养出来的硕士研究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二)课程内容存在滞后性
在国际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研成果层出不穷,这就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中要有一定前沿性,时刻关注各学科专业的科研最新动态。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研究生课程内容陈旧,课程体系相对单一,部分课程内容无法反映学科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学术成果,尤其是边缘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很少能及时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部分高校院系的网站上公布的研究生培养计划,还是沿用几年前的培养标准,这样培育出来的研究生与国际脱节,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较高层次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科研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主要载体。但是,部分研究生课程内容只是本科生课程内容的简单延续,并未上升到研究生水平应有的层次,而且有的课程不能与本科生的课程设置有效对接。
(三)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
合理的课程结构是进行日常教学的基础。目前,我国的研究生课程存在结构比例失衡、课程安排随意等问题。一方面,选修课所占比重较小,公共课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外语和政治等公共课过多压缩了学生的时间。加之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等也要计算学分,学生用于学术和科研的时间相对有限。公共课所占总课时过多直接导致选修课种类的匮乏,选修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让硕士研究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做准备。但是,外语、政治等公共课的过多安排,直接影响了研究生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不利于跨学科视野的养成。
另一方面,缺乏对研究方法类课程的重视。这一点从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存在研究方法传统、研究手段单一等问题,缺乏前沿理论和技术成果的应用,这一现象在人文学科中尤其普遍。根据某学校的调研数据,该校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只有1/3的学生接受过研究方法类课程的学习,但方法相对单一,对自身的学术能力也没有太大的提升[3]。长期以来,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安排受到导师的主观影响较大,有的导师会根据自身的科研兴趣设置课程,只传授书本知识或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忽视了对学生研究方法的讲解。
三、完善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策略
(一)丰富课程内容,增加实践课程比重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直是课程改革的重点,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中明确指出,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增加相应的实践类课程,继续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高校各培养单位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设相关课程,尤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在导师的带领下实实在在走出课程,进行实地的考察与调研。对于实践性不强的学科,各培养单位可以增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分析,将社会的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呈现给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进行独立分析,再与同学相互讨论,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4]。目前,由于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实行的是学分制,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实践课的学分,让学生从根本上重视实践能力的养成。
(二)优化课程结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现阶段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尤其是边缘学科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与时代发展严重脱节。因此,要将课程的设置置于时代背景之下,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相契合,并以国际最新科研成果与学术理论为导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适时调整课程体系。一方面,应该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不仅要増加选修课程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还要增加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种类和数量,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学术自由空间。另一方面,应增加国际性和前沿性课程的开设。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对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类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国际思维意识,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三)寻找学科交叉点,设置跨学科课程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研究生教育,而跨学科视野的培养又是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关键。《意见》指出,“要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避免单纯因人设课。科学设计课程分类,根据需要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和设置跨学科课程”[5]。因此,高校要及时了解国际动态,寻找不同学科的交叉点,整合设置跨学科课程。各培养单位之间应该相互协调,整合资源开设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导师的推荐选修其他院系的课程。尤其对于相近的学科,更应该加强交流合作,定期开展讨论课,邀请其他学科的师生学习交流。同时,跨学科课程应注重基础资料、基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以及能力的培养,强调跨学科课程应将重点放在所针对学科的基础内容、问题、思想和材料上。
(四)提高课程满意度,健全课程评价机制
课程评估是提高课程满意度的核心,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有所不足。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满意度普遍不高[6]。科学的评价制度有利于发现课程设置的不足,高校应该重视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工作,不能简单地认为课程评价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而仅仅局限于形式。一方面,各培养单位要定期收集学生的课程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内部自评,涉及包括教师的授课态度、教学效果、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在内的多个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政府应该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社会评价机构,定期对所开设课程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前沿性进行评估。同时,将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纳入评价体系,不断优化评价细则、评价方式、评价过程,以此提高研究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规范课程安排
导师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长期以来,由于导师主观因素的影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讲解都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极大地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高校要建立相关奖惩制度,以学术讨论和科研成果为导向,重新组织和选择课程内容。导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开设专业性、学术性、前沿性较强的课程,定期听取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难度。同时,要加强对各专业导师的监督,不能随意开设无关课程。此外,高校还应设立专门的研究生教学成果奖项,鼓励导师参与课程内容的设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励教师重视教学环节,引导教师关注研究生课程建设,从而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作为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研究生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课程设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教师、培养单位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总之,研究生阶段要注重对研究方法类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注重师生互动和问题反馈;培养单位还要有跨学科的视野,开设融合不同学科的课程;高校要建立激励和评估机制,以此提高研究生课程的满意度。
[1] 李红英.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J].煤炭高等教育,2006(2):76-77.
[2] 王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及改进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14(10):93-96.
[3] 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9-63.
[4] 郭雅丽,任永泰,邓华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3):47-50.
[5] 宗河.研究生培养须重课程[EB/OL].(2015-01-27)[2016-12-23].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1/27/c_127423880.htm.
[6] 谢琼.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问题研究——基于X大学的调查分析[J].教育与考试,2015(1):63-66.
[责任编辑 曹 琪]
Problems of curriculum arrangement for postgraduates and suggestions
LI Mingxuan
(SchoolofPhilosophyandPublicAdministration,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1,Henan,China)
Curriculum arran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ivating postgraduates,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ough our postgraduat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ed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lack of practical courses, curriculum content lag, lack of rationality of curriculum structure, etc. these problems are affecting the improvement of postgraduate level. So curriculum arrangement should enrich the curriculum content,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explore the intersection of subjects, improve curriculum satisfac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pervisor team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postgraduates; curriculum arrangement; talent cultivation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7.03.018
2017-01-19;
2017-05-27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447)。
李明轩(1990—),男,河南焦作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E-mail:85387639@qq.com
G642.3
A
1673-9779(2017)03-0111-06
李明轩.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问题及改进对策[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3):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