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革新

2017-02-23敖成兵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传播方式内化意识

敖成兵

(皖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慕课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革新

敖成兵

(皖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价值内化和理念认同,现阶段的社会转型及信息化时代的冲击与影响加大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难度,传统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也难以适应情势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通过创设慕课教育生态,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革变慕课教学模式,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衍出新契机,通过模铸慕课教学空间和平台,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构筑宽松化场域,以达到慕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及意识主流的价值内化。

慕课;意识形态;传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价值内化和理念认同,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设计也都是围绕这一中心目标而展开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形势衍变的需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也亟须改进与完善。事实证明,只有采用切实、高效、精进、有创建性、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只有采用恰当、精准、迅捷、有效的意识形态延播方式,才能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稳步提高。

一、当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需要革新的理由

(一)社会转型给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内化带来影响

主流意识形态传输与内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政治体制改革的演进,社会阶层利益关系的调整,人群生活价值取向的多元等带来巨大的社会变迁,这种变化对象牙塔里的大学生群体也带来极大的冲击。大学生的利益需求、话语诉求、参与渴求越来越强烈,其思想认知、社会情感、国家意志、行为范式等都呈现解构式、多元式、去中心式的价值裂变,从而给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内化带来很大的难度,主要表现为意识主流的价值形塑与大学生个体价值彰显之间的矛盾,意识主流的理论灌输与大学生个体多元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意识主流的强制性思想嵌入与大学生个体精神信仰自由选择之间的不调和,等等。在今天这样一个推崇工具理性而漠视价值理性的年代,技能至上的喧嚣、物欲主义的横行、享乐主义的泛滥、个人叙事的铺陈、唯我主义的膨胀,挤压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形塑、内化的空间,因为各种社会思潮及意识流派对大学生的贴近、拉拢、诱导、侵蚀与模铸,都会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意识灌输及思想内化带来挑战和冲击。

(二)信息化时代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念传输产生冲击

信息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群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是颠覆性的,其影响之深远史无前例。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其亚文化衍生出的网络文化以渐趋蔓延之势席卷整个网络世界。自媒体时代衍生出的自我空间的显现与模铸,小我世界的张扬,个体价值的追寻,使得宏大叙事很难嵌入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带来的是大学生网络应用技术与使用方式的迅捷化、即时性、宽视域和多模态,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微型数码产品,将大千世界映射至掌上屏幕,被定格成微缩的世界、浓缩的风景、收缩的视像、精缩的文本,在这些视域平台上,大学生群体需要展示个性、发声立言、标新立异、传情达意、宣泄情绪、感慨人生、追忆过往。信息化使得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社会活动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喜欢互动交流,追求权益平等,渴望公平正义,认同价值多元,思想开放,崇尚创新和探索精神,比较排斥因循守旧、墨守成规。[2]为了适应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思维方法的多元性、信息内容的丰富性、信息获取的多维性,就需要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进行革新以应对大学生的政治关注、学习困顿、生活迷茫和利益愿景,对他们进行切实的思想关怀、心理关爱、情感慰藉和心理疏导,这样才能实现思政教育教学的价值内化目标。

(三)传统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已不适应情势发展的需要

传统意义和传统方法上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要是以理性传播方式为主,即通过文字、书籍、报刊、杂志、课堂、视频及纪录片、专题报告、小组讨论、理论学习等形式传播意识主流,引致观念内化。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的冲击、消费主义的盛行、价值多元的喧嚣、多维生活方式的呈现,使得大学生群体受到外在思潮及意识流派的影响愈来愈大,其生活状态也渐呈感性、活泼、享乐、张扬、多元之势,主流价值的传统演绎、逻辑推导、概念模铸已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某些固定表述的僵化、呆板、缺少说服力、缺乏针对性,更容易造成大学生在思政教育教学中的视线挪移和精神缺场,这就造成主流意识形态“课堂传播”的弱化。在所有的知识体系、学理架构、学科范本的传输中,意识形态的传输与内化难度最大。意识形态属于观念上的东西,必须用潜移默化及潜隐无声的方式进行输送和熏染,而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泛滥的今天,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很容易被社会非主流的价值取向所同构,也日益被非主流意识形态所诱导,所以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创变,增强其吸引力、感染力、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达到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熏染与形塑,就需要意识形态理性传播与感性传播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理性传播的同时,更要注重感性传播的意识形态模化功能、情感叙事的契合体例、道德人格的培育机制,基于审视和考察90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特质、学习方式、生活状态的前提下,寻求慕课感性传播的务实方式和有效策略。

二、慕课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革新

思政教学目的确立之后,如何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传播就成了关键。如果传播的效能不高,传播的渠道不通畅,传播的方法不恰当,抑或传播的方法不得力、效果不明显,那么就会使思政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慕课作为从国外引进的教学方式,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也是意识形态传输方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慕课是信息化教学、视频演播、动态课程、自主学习、讨论商榷的结合体,能够做到理论教学、情态模拟、网络互动、课程参与、进度效果的环节推进与实时监测。慕课促成了教学主体的转化,即以教学对象为主体;慕课整合了一定规模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灵活教学、辅助教学的特质;慕课教学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参与性、趣味性、挑战性,在教学过程中能使被教育对象有切身的体认感、自尊感、认知感、沉浸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我们需要以慕课教学模式探索的路径为指向,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延播方式变革提供机遇,积极发挥慕课教学的灵活性、感染性、亲和性、动态性等专长,将意识主流熔铸其中,将价值符码镶嵌其内,将理念涵育静默熏染,将行为方式潜隐习得,使大学生在慕课中学有所得、研有所习、知而解惑,从而实现慕课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可行性。

(一)创设慕课教育生态,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营造良好氛围

真正的思想教育、政治认同和道德形塑,不是发生在课堂内,而是发生在课堂外;不是发生在学校内,而是发生在学校外。仅有课堂教学的思想传输、理论宣讲、价值言说、意识延播、观点发散,还远远不够,必须有教材与现实的无缝对接,理论与实际的几无突兀,言语和行动的毫无背离才行。而现实中的多元思潮、负面信息、丑恶现象,总会给大学生带来价值认可方面的迷茫与无助。所以在传输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必须正视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精神困厄、价值困顿、意识困扰,必须将核心价值理念的理论精髓、现实意义、价值功效讲清、讲深、讲透,用生活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容易接纳的文本视像,来清晰明了地展示主流价值的理论魅力和思想光芒,提升大学生的制度自信、思想自信、理论自信、价值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国家和民族自信。为此,需要整个政治生态、文化生态、价值生态、道德生态的净化与演化,需要全社会形成一个价值规范一致、行为示范统一的意识情态,需要一个能提供强大说服力和可信任性的道德标准,由此才能有慕课教育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良好教学氛围的营设,才会有慕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二)革变慕课教学模式,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衍出新契机

慕课是基于信息平台之上进行授课、展演、交流、互动、研讨、拟核、考察、评估、反馈的,其教学模式的改进与重建应该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诸如“线上与线下师生融流”的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生成性教学模式等等。而无论采用何种慕课教学方式,其目的还是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和方向性。所以慕课教学既需要有宏大叙事的铺陈,也要有春风化雨式的微观演绎与点滴泽润;既要有对意识主流的深刻解读、要义阐释,也要有对大学生价值需求的认真审视、切实关怀;既需要对意识主流的思想体系、理论观点进行总体性把握、综合性提炼、全面性解读、概要性阐述、针对性演示、情境性模拟,也要阐释核心价值的时代感、大众化、适应力和说理性。慕课教师需要在对主流思想的深刻解读、对理论原则的精准阐释、对教学内容的透彻厘析、对教学方法的弃劣择优、对教学语言的灵活运用中展现教学艺术和教学涵养,[3]同时也要以谦逊、开放、包容的学习态度和借鉴方法汲取文化学、艺术学、社会学、符号学等学科、体例的意识形态传播方法,从中汲纳有价值的养分和合理有效的传播效度,紧密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苦闷,在体贴入微式、涵容养育式的寻常关切中,潜移默化地植入意识主流的思想精华和价值精粹,使大学生既感受到来自现实中的真真切切的关爱,也在“润物细无声”式的价值养成中,形成对意识主流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意义认同和生活认同,从而在慕课隐性教育方式的渲染下,也达至思想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模铸慕课教学空间,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缺场”传播拓宽视域

慕课可以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在场”传播方式的整合与“缺场”传播方式的回归。“在场”传播即是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宽松、平等、体认式在线交流、对话与沟通,在轻松愉悦、谐和融致的教学氛围中实现教育者的教学目的及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内化。“在场”传播的关键在于实现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平权性、亲和性、认同性,慕课教学恰恰能够达至这一目标的实现。“缺场”传播是在教育者不能覆盖和顾及的网络信息空间里,受教育者在意识主流“缺位”的情形下,自由自在地进行信息览阅、检索、点评和舍弃,他们可以对关注的热点或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评阅和思考,而对质疑的理念和观点加以摒弃和漠视。如果在理念形塑中政治威权和意识形态传播者不能提供很有说服力、吸引力及影响力的思想诠释、价值呈现、理论明证和意义解答,那么就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缺场”传播遭遇尴尬、陷于被动。我们可以发挥慕课教学方式的独特作用,通过慕课教学建立一个“缺场”视域下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阵地,在这样一个传播空间里,应该是大学生的信息权力得以彰显,大学生的教育话语权受到尊重,既能体现教学相长、师生互动,也能体现思政教育所宣讲的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在这个空间里,大学生对思政教育教学和主流价值的延播与内化问题发表观点、呈现看法、提出建议,并开展群体性的理论商讨、思想交流、主题辩论。教师可以从中捕捉到大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惑,从而为进一步的课程宣讲、理论阐释、意识辩护、排忧解惑、价值祛魅提供针对性和方向性,从而不断提升慕课教学的有效性和认可度。

(四)搭建慕课教学平台,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构筑宽松化场域

慕课作为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传播知识符码的授课方式,完全可以将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价值和理念意识通过信息符号传递、衍散的方式,以感性化、生活化、情景化、影像化、象征化的延输方式,以类似于视觉冲击与心灵感染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和精神内化。可以充分发挥慕课教学平台的重要作用,在慕课平台之外搭建一个新颖亮丽、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具象清晰、图文兼备、视像生动、事例感人、引人入胜的信息视听场域,这个场域应该和大学生的话语情境、信息情境、生活情境相连接,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话语需求、利益诉求相契合。实践证明,网络媒介的丰富性,完全可以将主流意识形态包含其中,形象化、感性化、生活化、情景化的信息编码和信息传输才能产生喜闻乐见的效果,隐匿其中的思想理念、价值形态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所理解、接纳、认可、消化与吸收。主流意识的传统理性传播方式可以用来适应大学生的外化需求与内生动力的演进而进行适时的改变,可以在碎片信息中实现意识注入,在信息搜取中加以主流植入,以慕课教学模式的拓新与衍创为基垫,高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碎片信息的资源整合,从大量的、零乱的、断层化的、裂散化的信息中挖掘、提炼、整理出有价值、有说理依据的、新颖独特的信息精华,将之凝练成整饬有序的信息组合体,并注重文字、图片、视像的超文本组合,用机读编码的格式分门别类整合成思政教学的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以供大学生拣选、览阅和品读。在宽松化场域和感性化情境中,合乎大学生成长伦理需求与道德规制范畴的灵动、实效、平等、亲切的慕课教学方式,会以革故鼎新的传输方式使核心价值理念内化目标得以实现。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9.

[2]陈华.MOOC:大学生心理的契合与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2016,(1):75-78.

[3]敖成兵.信息权力视角下的高校思政类慕课教学探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19-123.

G41

A

1671-2862(2017)01-0074-04

2016-11-22

本文系2014年度皖南医学院校级质量工程教研项目“信息权力视角下的高校思政类慕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szjyxm02)及安徽省人文社科基地重点研究项目“德育视阈下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干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K2015A121)的研究成果。

敖成兵,男,安徽芜湖人,皖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建设。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内化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自媒体”与“把关人”——微博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的法律问题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看西夏佛经的传播方式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