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贺内外的批评空间
——对《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的批评

2017-02-23徐晓杰

关键词:历代李贺文学批评

徐晓杰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李贺内外的批评空间
——对《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的批评

徐晓杰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胡淑娟教授的《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在诗歌地位批评、诗歌风格批评、诗歌渊源批评、诗歌影响批评四个框架内,从唐宋金元至明清,并及现当代,将历代的李贺批评打通,对李贺批评进行再批评,在广阔的历史时空中还原一个丰富多元的李贺,也由此同时呈现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轨迹、乃至历代的社会思潮与审美观念的变迁,建构了李贺批评及李贺批评之外的两个空间,在李贺批评史上续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贺批评;接受美学;李贺批评空间;李贺之外批评空间

李贺是中唐时代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诗风独具一格,历来为诗评家所关注和推崇,也从未淡出过人们的研究视野。李贺诗歌用语奇巧,读来令人美不胜收,“鬼才”李贺为历代评论家所喜爱,其诗歌影响亦历代不衰。历代对李贺及其作品的研究和批评名家众多,成果颇丰,呈现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景象。

纵观李贺研究的历史,20世纪前多呈碎片化,零散随意,且对李贺诗歌的艺术价值缺少应有的关注和系统的研究。20世纪后,尤其是80年代后,生平研究、性格和思想研究、诗歌艺术研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研究等形成了李贺研究的主体框架,研究逐步走向系统、深入。尤其随着西方文艺思潮的涌入,一些学者借用了新的理论方法,使李贺研究在西方批评理论视域关照之下,绽放出新彩,取得了开拓性进展。这其中,接受美学批评也引起了一小部分学者的关注,悄然走入李贺批评的空间。但成果零星,仅有的几篇学术论文,多为断代研究,形成了李贺诗歌接受史的断裂。而胡淑娟教授的著作《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则缝合了这种断裂,在诗歌地位批评、诗歌风格批评、诗歌渊源批评、诗歌影响批评四个框架内,从唐宋金元至明清,并及现当代,将历代的李贺批评打通,对李贺批评进行再批评,在广阔的历史时空中还原一个丰富多元的李贺,也由此同时呈现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轨迹、乃至历代的社会思潮与审美观念的变迁,建构了李贺批评及李贺批评之外的两个空间,在李贺批评史上续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李贺批评空间的构建

《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一著作表现出作者的学术胆识与勇气。在对李贺诗歌批评史统揽把握的基础上,设置了李贺诗歌地位批评、诗歌风格批评、诗歌渊源批评、诗歌影响批评四个板块,每个板块内都对历代李贺批评史料进行细致爬梳与凝炼,将芜杂的批评史料条分缕析,概括总结,宏阔而又入微地在对批评史的述评中,确立了李贺诗歌独特的审美风格及在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地位及价值。

在对历代诗评家就李贺诗歌地位批评进行梳理和研究中,概括出褒李说、抑李说、贬李说、独树一帜说,对李贺及其诗歌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评价与论述,得出苦吟诗人成就在于他个人的艺术追求,更在于历史铸就的结论。在对李贺诗歌渊源批评进行研究中,通过对祖骚论、宗李杜论、宗韩论、宗谢论等进行深入的探究,厘清了历代批评家关于李贺诗歌渊源的认识,进而确立李贺诗歌是在继承中确立了独立性,他的继承性也体现出一种求新、求变、求异文化遗风的独特价值。在李贺诗歌影响批评一章中,理清历代诗评家关于李贺诗歌影响批评进行再批评。主要研究了有关“长吉体”的评论、李贺在唐五代的影响、在宋代的影响、在金元时期的影响、在明代的影响和在清代的影响等。李贺诗歌源远流长的深远影响本身就是其诗歌价值、地位与意义的有力佐证。李贺的影响根深蒂固,不可替代。本书最精彩、最有价值与创新性的是的是李贺诗歌风格批评一章,通过历代诗评家对李贺诗歌风格批评的观点进行研究和梳理,概括出李贺诗歌具有的十大风格特色,即:“艳”论、“奇”论、“怪”论、“诡”论、“崛”论、“峭”论、“险”论、“工”论、“巧”论、“鬼”论等,并引述历代批评家的批评对具体诗风作细致的爬梳和研究,进而构建起李贺诗歌独特风格的整体体系。

这种对历代批评进行述评的方法,显然较之普通的研究需要更大的学术胆识与功底,付出更加大量的劳动,对学者具有更大的挑战性。然而它的追本索源、史料厚重、擘肌分理与独到视角,对李贺研究的意义,却非寻常切入的角度所能比附,正如傅道彬先生在《序》中所言:“比起一般研究者对李贺简单的作品分析和生平考索来说,其研究不是僵化的被动的,而是流动的发展的充满活力的。因此,对李贺的认识更丰富更全面更符合历史真实。”[1](P3)李贺诗歌的艺术已经不只在李贺和其创作本身,而是在于他所开启的这种艺术风格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资源、文化形态存在于中国文学史中,影响着文学发展与进程的全过程。

二、李贺之外批评空间的建构

接受美学的切入视角决定了胡淑娟教授在李贺研究中的宏阔视野,在摆脱了具体文本阐释的羁绊后,致力于对历代诗评家们对李贺的解读与定位的审视与思考,把对李贺的把握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时空中去,正如她所强调的那样:“李贺的历史概念就不是李贺自身的范畴”,而要“把李贺作为一种历史的、文学的现象综合起来”[2](P60)考察。因而,在文学与社会历史之间的桥梁架构之中,她的研究所建构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李贺的批评空间,更有李贺之外的批评空间。这个空间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及历史的内涵,对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的品评形成较大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是对中国文学(诗歌)发展空间的洞幽。著作在一定意义上是将李贺放置于一个文学的坐标系上。对李贺诗歌地位、诗歌风格批评的述评多在李贺与同时代诗人的比较中形成横坐标,确立其在唐代诗坛的独特风格与地位;对李贺诗歌渊源与影响的批评史述评,则把李贺放在了中国诗歌发展的纵坐标之上,在对李贺风格形成及对其身后的影响的诗评史梳理中,以李贺为原点,对中国诗歌发展史做了简要的述评。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学发展的坐标系上,在比较、溯源与影响探寻中,李贺诗歌史地位及审美价值的独特性才得以凸显;而如果加以细读品评的化,诗歌发展史的背景也会由虚淡、模糊而走向清晰明朗,由背景走向前景。

其次是对中国文学批评空间的洞幽。在历代对李贺诗歌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品评观点背后,潜藏的是那个时代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主流观念,在批评的历史发展中,呈现的是批评观念的演变。著作的四个板块几乎每一板块都可以作为独立的部分,呈现出各自论域内的历代代表性观点;同时四个板块在并置中又联合建构了一个大的体系,综合起来考察,就是从不同角度共同诠释了那个时代主流印象。“这些评论和评价都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当时人们对李贺的认识,都代表着那个时期的主流文学观、审美观”。[2](P61)在对李贺的或褒或贬,或推崇到极至,或极力否定背后,或“艳”或“奇”的风格界定背后,或“冷”或“热”的际遇背后,既源于接受者的经历、修养和审美观念的不同,但随着朝代变迁而形成的反复波动更隐含了时代风尚和文学的主流意识在接受过程中的导向作用。由李贺批评窥见到的,是历代文学批评主体面貌、特征及架构支撑的文学主流观念。更为难得的是,研究同样呈现出了个人审美喜好转化、积淀为社会审美范式的路径的必然性:“李贺诗歌的接受史也表明:这种‘流行性’经过一个长时期较为稳定的积累,就会由‘时尚’成为‘经典’,读者群的爱好师法会改变一个时代的价值判断,批评者的个人审美爱好也会衍变成一种社会范式。”[4]由此可见,在李贺批评空间建构中,同时洞幽的是它立足的那个中国文学批评的更大、更为广阔的空间及流动演进从而完成建构的历史轨迹。

由是观之,著作的意义一方面在于为李贺接受史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一个完整的体系,但另一方面同样在于对李贺之外批评空间的构筑,在于对李贺诗作批评本身的超越。虽然这个李贺之外批评空间的构筑还有一点模糊,力道还需进一步增强,但著者已有了比较鲜明的意识和初步的努力。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这也恰恰是为读者留下了独立思考整合和进一步生发整合的空白与空间。如对各部分中历代观点背后的时代审美风尚的整合便需要读者在细读基础上完成,或冷火热、或褒或贬的时代变迁也有待读者进一步思考其深层的原因。而最难能可贵的是,论著引入了近现代的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批评观念,虽不多,但已显示出研究中立足于当下的批评立场。其实这也是隐含于其中的当下李贺研究,或更广阔意义上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现实研究旨规的思考问题。因为我们梳理、述评一位作家作品的接受过程,其意义更多不在于探究作家本身的审美风格与文学史地位、价值,更重要的是对接受史背后的各种现象的探寻,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找出其中隐含的集体文化印记,在回顾反思中成为当下文学走向的一种指导与借鉴。

[1]傅道彬.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序》[C]//胡淑娟.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2]胡淑娟.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3]陈友冰.李贺诗歌的历代接受现象及理论思考[J].中国文化研究:春之卷,2004.

[责任编辑 孙 葳]

Outside and Inside Criticism Space of Li He-Criticism ofCriticismsofLiHeFromtheAngleofPastPoemReview

XU Xiao-jie

(The College of Humanities,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154007,China)

Professor Hu Shujuan’s article’Criticism of Li He from past poem review angle’ reorganizes criticism of Li He from past time, in the forms ofcriticism of position, style, origin, and influence .It re-criticizes past reviews.From the broad history space, Hu represents a colorful Li He, and presents the trajectory of history of China’s literature review, even the transition of past dynasty’s social thoughts and esthetics, which has formed the two spaces inside and outside of criticism of Li He. Hu has contributed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tory of criticism of Li He.

criticism of Li He; accepted esthetics; space of criticism of Li He; criticism space beyond Li He

2016-12-09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萧红小说的时空叙事研究”(15ZWE03);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萧红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2014WZD08)

徐晓杰,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批评。

I207

A

2095-0292(2017)01-0118-03

猜你喜欢

历代李贺文学批评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李贺呕心沥血谱华章
鬼才李贺
李贺的诗不合逻辑?(上)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从历代《达赖喇嘛传》看活佛转世定制
曾国藩的散文创作与文学批评
中国历代军队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