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矛盾—理性
——贾平凹小说创作三境界
2017-02-23黎晓华
黎晓华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高州师范学院,广东 茂名 525200)
激情—矛盾—理性
——贾平凹小说创作三境界
黎晓华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高州师范学院,广东 茂名 525200)
文学反映社会,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小说的社会性功能更加突出,每一位小说家都会把自己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社会服务意识融入小说中。贾平凹也不例外,他的作品紧跟时代的潮流,反映着每一阶段社会的现实,但同时,每一部作品又渗透着作者的主体意识,贾平凹的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境界,分别是激情—矛盾—理性。
贾平凹;小说;激情;矛盾;理性
大部分文学评论家把贾平凹的作品划分为三个时期,这个划分的标准一般以贾平凹的小说创作手法为标准的,或者以作者所描绘的地域标准,比如,有的评论家以《废都》作为贾平凹小说的第一个分水岭,这是贾平凹小说第一次从描写眼光从乡村转入城市,第二个分段则以《秦腔》为标准,作家的眼光从城市转变为城乡结合。这样的分类有着一定的道理,但是小说家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断出其不意,如果创作只是遵循一个模式,那就失去小说本质所在。
以小说的基调作为作家创作阶段的划分,最能反映出作家为作品所做出的努力,同时也能反映社会的变迁,更能蕴含社会变迁过程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能够有效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
一、激情:理想的倾诉
贾平凹1973年开始文学创作,1983年从事专业创作。20世纪70年代的创作风格主要以《满月儿》为代表,《满月儿》描述了两个女性形象,也就是姐妹俩——满儿与月儿。满儿深沉、文静但欠灵性,月儿天真聪颖但稍浮躁,故事叙述了姐妹俩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向往美好爱情的精神风貌,充满了激情理想的追逐。在一片文革小说、知青小说、反思小说、伤痕小说思潮中异军突起,给当时的文坛带来清新的气息,《满月儿》1978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P40-47)。
在此时期,贾平凹的创作对乡村是充满理想主义的,包括后来所写的一系列“商州”系列小说里,都是对乡村社会里美好人情、人性的描摹,小说充满乡村的诗情画意,刻意回避了乡村人们根深蒂固的愚昧、落后、迷信以及野蛮,受沈从文的影响,小说中虽有像《小白菜》《桃冲》类的冲突,但也充满着温情、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基调。
小说的理想主义具体表现在贾平凹小说的意象里,大多数采用的温顺的动物或者植物的意象,比如,《满月儿》里的月亮;《天狗》里的月亮……这些意象在一定意义上渗入作者的主体意识,作家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思考以小说中的意象、主要人物或者第三者表达出来。
不仅如此,小说的理想国还在小说的叙述模式里,几乎在贾平凹的每一篇小说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叙述框架,那就是城乡对比、文明与落后的对比,从发展的城市文明里看到了龌龊、肮脏、急功近利,这导致作者对现代化的城市文明失望,对孩童时期成长乡村带着巨大的依赖和眷恋。
这与作者的成长背景分不开,贾平凹出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后来工作定居于西安。众所周知,陕西也好,西安也罢,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上古时为雍州、梁州所在,是炎帝故里及黄帝的葬地。也就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承载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而中国的文明又根植于中国的农村里,所以作者对现代的文明失望之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根,而这个根就在中国的农村,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失望导致作者回忆起童年的美好,贾平凹的童年就是在农村度过的,所以他对农村具有极大的依恋之情,因此也产生了“商州系列”小说,具体包括《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远山野情》《黑氏》等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商州》《浮躁》[1](P40-47),这一系列小说是作者1983年以后陆续发表的,着重表现农村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迁给西北商州地区农民生活和心态造成的变化,由此探讨时代变革对古老民风民俗的冲击,以及所引起的价值观念的转变。
二、矛盾:灵魂的拷问
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年龄的渐长、心智的成熟,作者对社会的看法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腊月·正月》里,同时是表现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对农村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冲击,但作者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不再是一味抵抗,对乡村也不再是一味赞美,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理性看待城市文明的发展与乡村的落后。
20世纪90年代,贾平凹创作了充满争议的长篇小说《废都》,一部分评论家认为这主要揭示了都市士大夫的堕落;一部分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性描写小说,有违传统的伦理道德。其实在这里面也只是表达了作者心中灵与肉的矛盾,庄之蝶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他拥有金钱、地位、美女,但是却失去了精神家园,肉体的欢乐与精神的空虚形成巨大的反差,作者借庄之蝶之行为举止向现代化进行灵魂的拷问:经济发展带来了幸福生活,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文学的边缘化使知识分子失去了本来的精神家园,陷入堕落的、纸醉金迷的肉体欢乐中,现代化的进程以及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调和?作者在问自己,也在问世人。
《腊月·正月》描述了人物之间的较量,分别是韩玄子和王才,韩玄子是乡村德高望重的人物,代表着乡村的权威,他认真、有人缘、儿女有出息,但是这些荣誉都是建立在乡村固有的秩序上的。当市场经济的浪潮涌进这个狭隘的乡村的时候,他本能地想要稳固自己的地位与利益,下意识地抗拒经济的发展,这就和另外一个人物形成对抗冲突,这个人物就是韩玄子素来瞧不起的王才,王才抓住是经济发展的机遇,办工厂发了财,想要给乡村人民致富,但是却受到韩玄子的阻挠,但是这并没有阻挡经济发展的浪潮,连韩玄子的儿子都在暗地里帮王才,素来最令韩玄子骄傲的县委马书记也给王才拜年了,韩玄子的名誉、地位在经济的浪潮中一点一点地失去。
作者在《腊月·正月》里理性地看待了经济改革的进程,作者充分肯定了乡村韩玄子的声望、道德、智慧、重义轻利等,但同时又反映了韩玄子的狭隘、保守、自闭而观念陈旧等农村文化价值观成为经济改革发展的障碍。
贾平凹自己曾经就产生过这样的疑问:“历史的进步是否带来人们道德水准的下降和虚浮之风的繁衍呢?诚挚的人情是否适应于闭塞的自然环境呢?社会现代化的推移是否会导致古老而美好的伦理观念的解体或趋向实利之风的萌发呢?”[2](P26-34)作者灵魂的拷问产生在《浮躁》的金狗身上。
《浮躁》的主人公金狗是一个很矛盾的人物形象,他既聪明勇敢,也阴谋狡诈;既志向远大,但又欲望缠身;既谨小慎微,又自以为是。不择手段挤上上流社会却又仇恨权力,还卷进田、巩两大家族的权力斗争之中,最后落了个人财两空的悲剧下场。这个人物不再是第一时期中的理想人物,而是变革中具有激烈冲突的中间人物,金狗就是时代改革的一个“浮躁”的典型,身上兼具古老而美好的伦理道德,但是又同时具备改革先锋之气,是底气不足的典型。
除此之外,作者的创作矛盾还表现在传统语言和现代语言的糅合上,在传统的民间语言融入现代白话文的写作来代表作者心中的矛盾与纠结。
民间语言的引用让作品充满了神秘,在1983年,贾平凹深入其故乡商州地区,对家乡的语言充满了眷恋,并吸收了其中具备灵性的民间语言纳入小说创作中,在《天狗》里,“丹江依堡子南壁下哗哗地流,说来似乎荒唐,守着江,吃水却很难。挑水要从堡门洞处直下三百七十二个台阶,再走半里地的河滩。故一到落雨季节,家家屋檐下要摆木桶,瓷盆,丁丁当当,沉淀了清的人喝,浊的喂牛。由于这二年兴起打井,至少十丈深,多则三十丈。有井的人家辘轳吱扭扭搅动,没井的人家听着心里就空空地慌”[3](P99-102)。一段陕西式口语化的民间语言,道出了吃水的艰难,读起来不艰辛拗口,觉得亲切自然。
与此同时,作者对古典文学名著有着广泛的涉猎与研究,在小说里处处可见老庄语言,也有《史记》《红楼梦》《水浒传》,明清白话小说的语言痕迹,使小说显示出一种“古典美”。看《天狗》的开篇:“如果要做旅行家,什么茶饭皆能下咽,什么店铺皆能睡卧,又不怕蛇,不怕狼,有冒险的勇敢,可望沿丹东往东南,走四天,去看一处不规不则的堡子,了解堡子里一些不伦不类的人物。”“什么”“皆能”“不怕”“不规不则”“不伦不类”[4](P31-32)等一连串重叠词的使用,使文章既朴素又朗朗上口,带着《史记》的味道,同时把文言的古朴、典雅与白话文的通俗流畅相结合,句式缜密、铺排,读起来跌宕起伏、节奏明快、荡气回肠,形成文白糅合的语言形式。
社会的现代化带来语言的简便,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大多数作品已经采用现代白话文进行写作,但是在语言简便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错字、误字,作者显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为了作品的可读性,他选择了白话文,但为了小说的形象性,在现代化语言中糅合了民间语言和古典语言,具体表现在陕西方言的口语化及古代语言中的重叠与对仗,比如,在作品《火焰山》里,作者用“仄仄斜斜坑坑洼洼齿齿豁豁”[5](P110-112)来描述火焰山的形象,在读者的心上雕刻出一座千姿百态的火焰山,使整个作品既生动又形象,同时充满了可读性。
三、理性:客观的思辨
2005年《秦腔》的出现,这部作品使文坛眼前一亮,更多作家惊叹作者手法的出乎意料。其实,从这一部作品开始,贾平凹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进入一个全新的角度。王干曾说:“《秦腔》的出现,可能是贾平凹的第三境界。创作的第一境界是技巧境界,如《商州初录》;以《废都》为代表进入智慧境界;《秦腔》里看到了一个知天命的贾平凹,我觉得他的小说已经进入空谷无人的境界了。”[6](P31-35)
《秦腔》里,作者不再是从形式上片面肯定乡村古老而美好的道德观念,而是从发展的眼光去辩证思考现代化的发展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关系,人的美好价值在现代化的潮流中如何保留的问题得到作家的重视。
在贾平凹的第三境界,作者的眼光不再局限于社会,而是扩大到文化层面上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辨,在《秦腔》里,出现了四个人物,分别是夏天仁、夏天义、夏天礼、夏天智,代表着中国的儒家文化“仁义礼智”,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但是夏家的新一代人物却分别起名“夏庆金、夏庆玉、夏庆满、夏庆堂”,合起来就是“金玉满堂”,这是社会经济改革之后人的追求与理想,代表着现代经济中人的价值观,这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传统追求仁义礼智信,现代追求金玉满堂,哪一个才是我们所需要坚持的呢?作者陷入思考,随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个结论通过《秦腔》白雪这个秦腔艺术的传承者表达出来,虽然农村的衰落是社会发展的体现,但是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在经济改革中消失。
总而言之,每一部小说的诞生,都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同时也是作家主体意识的渗透,带着作者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作者心中理想国的倾诉。贾平凹先生的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都是贾平凹的心境的反映,第一阶段出现于“文革”结束初期,作家带着新生命奔向自己的理想国,充满温情与浪漫;第二阶段是经济的冲击带来的农村价值观念的改变让作者心中的理想国破灭,作者看到乡村美好文化传统的消失,同时深深感到社会进程中农村人的愚昧、顽劣与落后,对社会的发展充满了矛盾与忧郁;第三阶段可谓理性,提倡既要发展农村经济,也要保留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大的境界看待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发展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1]张涛.贾平凹创作年表简编[J].文艺争鸣,2012(10).
[2]李遇春.拒绝平庸的精神漫游——贾平凹小说的叙述范式的嬗变[J].小说评论,2003(6).
[3]贺菊玲.贾平凹作品中的方言俗语与乡土叙事[J].小说评论,2011(4).
[4]李莉.从贾平凹小说看古语的现代神韵[J].美与时代月刊,2006(7).
[5]孙冬梅.探析贾平凹小说语言修辞魅力[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24).
[6]陈思和,等.秦腔一曲挽歌,一段情深——上海《秦腔》研讨会发言摘要[J].当代作家评论,2005(5).
[责任编辑 孙 葳]
Passion to Conflict and to Reason ——The Exploration of JIA Ping-wa Novel is Composed of Three States
LI Xiao-hua
(Gaozhou Normal Colleg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Maoming 525200,China)
Literature is a reflection of social life.As a literary form of novel social function is more outstanding,Every a novelist himself the height of the historica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ocial service consciousness in the novel.JIA Ping-wa is no exception,As a writer across two centuries,His works keep up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reflects the social reality of each stage.but in the mean time,Each work is saturated with the author’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On the basis of JIA Ping-wa’s work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respectively are enthusiasm,contradiction and sense.
JIA Ping-wa;novel;passion; contradiction; sense
2017-01-06
黎晓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讲师,广西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I207
A
2095-0292(2017)02-01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