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教学回归教育本质

2017-02-22齐达刚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办法课程课堂教学

齐达刚

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的变化恰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很多教师徜徉其中,难免“乱花渐欲迷人眼”。事实上,再华丽的外衣,也不如让课堂教学回归教育的本质。

散中求聚。课程改革强调课堂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广泛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及独特的学习体验。但在这种“泛游”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课程资源的优化、筛选、整合、加工,放得开,还得收得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展示自我,以情传情,一言一行传递正能量。

乱中求序。课改倡导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整齐划一的听课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开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一石激起千层浪固然好,但让人担心的是风平浪静之后又变为死水一潭。其实,我们要追求的是松而不散、活而不乱、形散神聚的课堂教学氛围,使之形成常规、形成习惯,这样才能坚持久远。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教师就不能“大撒手”,让学生一哄而上。首先分组要科学,最好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便于协作和展开竞争;其次小组活动时,要明确目标,各有分工;最后还要有便于操作且有效的评价机制。否则,课堂讨论表面看热热闹闹,但一堂课结束,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却不清楚。

活中求实。近年来,在语文课上,演一演、说一说、跳一跳等形式开始充斥课堂教学,其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让课堂动起来。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毕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承载的。一位教师教《飞夺泸定桥》“攻天险”一部分,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事先让学生制作了“短枪、马刀、手榴弹”等道具,让学生像战士一样“一路喊杀”。进行表演。这有必要吗?其实,文中“拿着、背着、冒着、攀着、千钧一发、奋不顾身”等词语已经生动地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只要反复品读就能有所体会。对重点词句的赏析仍然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不应剥离语言文字的外壳去追求形式上的东西。

异中求真。课改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发散思维,但并不等于让学生无视事物的客观性而凭空想象。学生存在认识上的局限性,教师应注意他们思维的准确性,引导他们向正确方向迈进。一位教师教《跳水》一文,鼓励学生思考:“除了船长用枪命令孩子跳水,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救孩子?”学生的办法可真多:在甲板上铺被子,让孩子跳;让水手爬上桅杆救孩子;调来直升机救孩子……而教师只是夸孩子们“真聪明”,就草草了事。这些办法确实是好办法吗?是不是该把它们跟船长的办法比较一下呢?其实,教师正好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去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褒扬有度。课改强调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师对学生应多理解、宽容、赏识。于是乎,“你真聪明”“你真棒”“真了不起”“比老师强”等褒奖开始在课堂上泛滥。学生一个新奇的发现、一段精辟的论述固然值得称赞,但过多过滥,学生慢慢会失去成功的愉悦,甚至会妄自尊大,反而不利于养成良好的性格。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褒扬的度和时机,必要的时候,也要说“你错了”“你的答案还不够完美”“你离最好还有一段差距”等。这样做也许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

全中求专。教育基本的理念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全面发展不等于面面俱到。社会需要全才,但更需要的是專才。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应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因材施教,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专长,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赢得主动。

(责编 莫荻)

猜你喜欢

办法课程课堂教学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好办法 坏办法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有办法
想办法抓住水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