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文化特色视阈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探析

2017-02-22梁晓丹

文教资料 2016年25期
关键词:区域文化教育方式

梁晓丹

摘    要: 高校是宣传、教育、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校需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才可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通过探索区域文化特色与社会核心价值的关系,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的相关理论,以昆山登云科技職业学院为例,发掘区域文化精髓,借用灌输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借助区域意识形态认同,构建区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发挥区域科学化理念的作用,构造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

关键词: 区域文化    高校核心价值观    教育方式

当前,全国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如何在大学生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迫切需要[1]。随着时代的发展,将区域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联系有一定创新意义。从理论层面看,既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又能促进加深对社会转型、历史变迁、文化建设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从实践层面看,高校将特色区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有助于区域群体和个体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更好地为地方发展服务,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导价值观在人们社会实践中的统摄、驱动、定向和凝聚等作用。

一、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我国区域文化资源在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内涵,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密切联系。

1.区域文化与高校核心价值教育的关系。

区域文化是在一定区域内因其自然条件、人文条件或者具有其他特殊背景而形成的不同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反映了本地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因此区域文化具有地域性、典型性、独特性。区域文化的独特性使高校核心价值教育的方式不拘一泥,不断地创新发展。

大学地处区域文化所在的包围中,区域文化对大学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渗透性。前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认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镇,大学文化,反世俗成规的生活方式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常常成为刺激周边社区的载体[2]。有了大学文化背景的支撑和人力资源的支持,有利于区域文化的创新,融入更多的其他文化,使区域文化得到更多的发展。

通过高等院校的建设,融入更多的区域文化特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方式和内容不断丰富,为特色大学的建设提供了基础。同时,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有利于区域文化的传承,还能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区域文化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价值。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每一种文化都催生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这些价值观凝练出来。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是地区人民共同的情感纽带,也是激发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精神力量。区域文化资源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价值,

首先是价值观认同。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绝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科学的认知和转化过程,是个体将科学思想理论体系转化为日常生活的意识、观念和语言的动态认知与内化过程。借助区域文化资源进行价值观落实或驾驭,能更好地符合人们的认知偏好,切合人们的文化心理。其次,有利于价值观教育的大众化。当区域文化资源成为价值教育和传递载体后,以高校学生熟悉、理解和认同的方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大众化。最后,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区域文化基于区域内相对稳定的传统、习惯及风俗人情,表现为性格和心理特质的一致性,为增进本区域民众的思想认同、同化本区域民众的精神诉求提供力量源泉。

3.区域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的可能。

区域自主创新文化理念与高校教育理念吻合。如昆山提倡“共谋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家园,同享全面小康”。高校是提倡的知识创新、和谐友爱、全面发展理念与之不谋而合。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等方面大多围绕这一主题进行。

区域价值观思想与高校传承的道德不谋而合。如在共谋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家园表述基础上,昆山衍生出富民、亲商、高效、廉洁的政府价值观,守法、诚信、履责、创新的企业价值观和包容、进取、友爱、奉献的市民价值观。廉洁、守法、诚信、进取、友爱、奉献等价值观与高校的道德要求如出一辙。

区域全方位营造以文化人、尊重人才、崇尚学习和创新创业的风尚与高校文化育人不谋而合。昆山以“文化+科技”为特色,推进昆山“创意城市”建设。高校整合资源、精炼优质高效的教学,强调以文化促进素质教育,不断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与区域文化提倡异曲同工。

二、区域文化视阈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既然区域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能互相促进,就应掌握这一规律,根据社会转型的特点,探讨区域文化特色视阈下高校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教育方式。

1.发掘区域文化精髓,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以新颖的方式进行。根据昆山区域的孝道、奉献、吃苦耐劳等文化精髓,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利用学工四大品牌结合区域文化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品牌访谈节目《非常零距离》邀请特级教师、优秀校友、优秀学生与在校生做交流,以感恩、孝道、和谐、爱国、拼搏等为主体,通过访谈的方式,宣传核心价值观。如,第十五期主题“怀孝心,践孝行——传承孝道文化”邀请在校教师、下企业同学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面对面的交谈,告诉大学生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待——读书,行善,尽孝。

品牌校刊《登云学工》,专设“校园故事”、“榜样故事”、“学子心声”等栏目,重点选模范学生事迹报道。如校园故事“小主传”讲的是院学生会主席、社团联合主席、系部学生会主席的奉献精神,他们把业余时间都奉献了给学校和社会,为老师分忧,为同学解难,在社会做义工,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

累计开设300余场讲座的品牌人文素养讲座,内容涉及传统文化、道德教育、核心价值观、国际形势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讲座得以充分展现,如讲座“国际形势分析”,使学生认识我国当前局势,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品牌诚信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建立诚信意识和习惯。借助诚信平台,对学生经济诚信、学习诚信、生活诚信等方面展开全方面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自我提升。

2.借助区域传统文化,构建區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

积极推动区域传统文化、区域精神进校园,使大学生认同区域文化,从而真正接受核心价值观。昆山从实践区域文化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初便开展各种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活动。“日知讲坛”,取昆山先贤顾炎武《日知录》的原意,聘请专家讲健康、讲国学,讲党史,吸引一大批爱好听课的年轻人。周庄“吃讲茶”(古时为调解邻里街坊事务纠纷的方式)为深化基层思想道德建设“三讲三评”活动的创新讲坛,在弘扬社会正能量方面发挥作用。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与昆山先进文化教育积极对接。“弘扬祖冲之科学创新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模精神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昆山“日知讲坛”科普讲座等进校园。这些活动围绕昆山文化开展,宣传昆山古今文化精神,如题目为“玉出昆冈·昆山文化漫谈”的讲座,围绕“百戏之祖”昆曲、“马背上的学者”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内容,形象生动地讲述了昆山的历史文化。通过区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平台的建立,师生深入了解区域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汲取人文精神的营养,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用。

3.发挥区域价值观的作用,构造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

高校思想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的制订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根据昆山地区“共谋科学发展”的理念,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通过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模式和制定规章制度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

昆山科技职业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套科学模式。一方面,突出思想教育主线,夯实学生公寓、日常管理两大阵地,建设好辅导员队伍、宿舍管理队伍、学生干部队伍,抓好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入学教育、岗前教育;创立了“四有建设工程”(辅导员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学生有道德、有梦想、有技能、有体魄)。根据这些科学理论指导,学院先后编制《学生手册》、《学生行为规范手册》《大学生文化活动卡》、《大学生德育考评手册》等,这些规章制度均是紧跟时代进行创新,并从规范管理、以人为本的角度制订的,各项内容具备一定的科学性,目的在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语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区域文化之中,贯穿区域传统文化、经济转型、城市现代化建设等各领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根据时代需要采取新的方式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教育过程中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真正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才能使学生真正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朱善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大学之魂.中国教育报,2014.5.20(1).

[2]张建梅,王国银,陈文庆.论区域性大学的理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

猜你喜欢

区域文化教育方式
农业院校环艺课程教育方式与考核改革的构建
基于应用语言的英语文化导入教育方式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油画风景表现语言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区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论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