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新范式背景下初中数学微课的设计与运用策略研究
2017-02-22朱叶锋
朱叶锋
【摘要】 本文在教学新范式背景下,从目前微课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出发,分析微课的特征与原则,研究微课的教学设计需要知识内容微型化、媒体运用合理化、课题引入情境化、主题教育问题化、例题设计梯度化、师生互动自然化、小结反思条理化,并从课前自学、课堂活动、课堂评价等方面对微课的教学应用策略进行研究,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微课教学内容,优化微课应用形式,增加教师技术能力,实施资源共建共享等目标,使微课真正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 教学新范式 微课 设计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2-046-03
0
一、研究背景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已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在教学新范式背景下,教育模式、学习方法、学习资源也受到了“微时代”的影响,相应地出现了微课程、微视频等。微课作为教学新范式及信息化教育的最好切入点,能满足当代学生移动化、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目前有些教师已在课堂教学中将微课与课堂相结合进行实践研究。微课除了可应用于课堂自主学习外,微课也可应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网络教学等方面。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有其自身优势,是对现有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细化和便捷化处理的一种方式,但其在教学应用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1)实际教学应用与学生学习需求脱节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较少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得教师所提供的微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从而形成资源与学习地位的不对等,造成教师设计与开发的微课资源与学生学习需求出现脱节。
(2)微课资源的广度、深度、复杂度不足
微课内容的选择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拓展性,不能满足学生拓展学习的需求。微课与课堂教学融合不足,各微视频片段之间缺乏有效的组织与串联,部分教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观看,而未能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或下达任务,致使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效果欠佳。
(3)缺乏有效的課程评价体系
微课能否满足教学需要,学生对于微课的好坏最具发言权,目前微课的评价主体是专家,学生很少能参与到微课的课程评价中来。缺少了学生评价的微课能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值得怀疑。
(4)缺乏必要的教学支持服务
教学支持服务承担着线上辅导的职能,提供足够的学习支架与学习路径,增强师生之间的同步、异步在线交流,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教学支持服务的缺乏主要是因为教学支持服务平台建设的技术要求比较高,教师不具备相关的技术要领。
二、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微课:是“微课程”的一种形式,全称“微型视频课程”,是在教学新范式背景下和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核心知识点讲授、实验操作、疑难问题解答等环节展开的教与学的过程和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其核心要素是承载教学内容的微视频,此外还包括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馈以及微反思等其它辅助性教学材料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对学生来说,这些微小的片断优化了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的联系,从而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微视频: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资源。根据人的认知特点和注意力保持规律,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普遍较短,因此设计时长应该在5~8分钟左右,一般不超过10分钟。
微教案:是微课程设计的切入点同时也指导整个微课程教学活动。
微课件: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的其他多媒体资源和素材。
微习题:是根据微课内容设计的测试题目,形式可以多样,具体一定梯度,重在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微反馈:是微习题环节的延伸。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总结评价,也是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微反思:教师在微课实践活动中收获的教学感悟及教学经验,以指导后续课程的开展,并有意识地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资源应用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三、微课的特征
(1)教学时间短
一般微课的持续时间都不超过十分钟,相对于以往40分钟的课堂讲授,短小的课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高效地利用短时的学习时间进行知识建构。
(2)教学内容微型化
传统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对于知识的展开需要进行足够的铺垫和准备。相比之下,微课主题更加突出,直接聚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并且通过合理的设计对知识内容进行切割,让学生通过微目标的达成,不断实现微小的进步。
(3)使用灵活
微课主要由微视频组成,体积较小,非常适合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观看使用,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此外,以单一知识点为单位的视频切片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并且能为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支持服务。
(4)资源组成的情景化
微课资源整合了课件素材、习题反思、点评反馈等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隐性知识、高阶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微课的学习在时空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同时也可能会受到边缘性注意和处于非正式学习情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笔者对微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以期优化视频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微型学习体验。
(1)简洁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意义的建构需要学习者在创设的情境中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并进行深入思考探究。然而微型学习的过程却充满了各种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事情。因此在微课设计时要思考该微课的开发背景、原因、意义、目的。对这些有了深入的思考后,就会明白该微课的核心,从而围绕核心组织微课,聚焦要意,突出关键内容,排除干扰信息。
(2)小模块原则
一个微课只讲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或一个问题,如果牵扯到其他知识点,则另设微课。根据这个原则,就可以确定微课应该包含的内容、不应该包含的内容。如果是复杂问题,要想讲清、讲透,就需要设置多个微课来解决。
(3)“微”呈现原则
微课的目的,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这个点。加上微课的学习时间限制,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这个点讲清、讲透。因此,微课的设计要着眼于“微”呈现原则。
五、微课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
微课的教学设计比较一般的完整课更加突出目标的细,内容的精,环节的巧,方法的活,形式的美,理念的新等要求,充分的反映出微型课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微课教学设计上要注重使用以下策略:知识内容微型化、媒体应用合理化、课题引入情境化、主题教学问题化、例题设计梯度化、师生互动自然化、小结反思条理化。
(1)知识内容微型化
要制作视频教学,资源必然需要对知识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微课而言,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切割,即知识点的微型化处理。
①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内容选择上应主题鲜明,不追求内容的系统化覆盖,而是依据“微目标”的标准和最小粒度原则,选择短小精悍且自包含的知识点材料。每一组块的微视频都能够独立承担单一、完整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点能够、但不必需与其相邻近的知识点松散组合。
②教学内容的微型化处理
内容分割上,尽量将课程分割成微小的知识点,或者提供给学生一个单一而且有实际意义的主题,以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
(2)媒体运用合理化
媒体设计决定微课最终的表现形式,在微课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特别对于不熟悉视频拍摄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媒体设计的优劣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微课作品最终的成败。
①课堂实录型视频
对倾向于课堂实录性的微课来说,其拍摄和编辑与传统课堂教学视频的制作方法类似。只是因为微课视频的持续时间更短,所以要求教师合理把握教学内容导入的节奏,拍摄时宜采用教师以及黑板(投影屏幕)的中近景以避免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字幕强调和提示功能非常重要,并且需要做到言简意赅;镜头调度应更加准确,做到意有所指而不是做毫无意义的推拉变化等。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的视频录制工具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微课视频的拍摄中。
②内容演示型视频
对倾向于视听演示性的微课来说,在实践中常采用“屏幕录制软件+PPT”的制作组合。制作时要先打开录屏软件,然后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播放教学PPT,教师解说的音频信号可以通过耳麦与PPT画面同步的记录保存。在后期制作中,通过会声会影等软件对前期录制时画面和音频方面存在的缺陷做更加精细的编辑处理,并配上合适的字幕以及简单的片头片尾信息等。
(3)课题引入情境化
在微课的设计、制作以及发布的过程中,应始终重视学生体验,把学生需要放在首位。微课的引入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存在“最初三分钟效应”。设计好课题引入至关重要,弗赖登塔尔认为:“教育要引导学生了解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世界应该是学生探索的源泉”。
(4)主题教学问题化
问题是学习的心脏。学习因问题的发现而有引力,因问题的提出而有动力,因问题的分析而有活力,因问题的解决而有魅力,因问题的延伸而有张力。
(5)例题设计梯度化
例题(及习题)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有梯度,层层递进、巧妙设计,体现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但要注意微课的例、习题数量一般较少,所以围绕既定目标一般设定一个主例题,其余辅助例题或次要例题视情况而定。
(6)师生互动自然化
孔子云:教学相长。一定程度的反映了师生的互动性,否则难以谈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与发展。因此,微课活动设计仍然强调师生的互动,但这种互动不仅是师和教的需要而互动,更应是生和学的需要而互动。这就要求互动的自然性,达到自然而然的状态,即因需要而自然互动,而非预设的互动而互动,所以教学设计上预设的互动不必刻意的细致安排,只需自然的放与收,但要注意有放必有收,放是手段,收是目的;放是基础,收是升华。
(7)小结反思条理化
小结是课的点睛之笔,反思是课的延伸之道。所以小结与反思在微型课中有重要作用而不能轻描淡写,但由于课的短小精干,又不能浓墨重彩。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结与反思需要条理化,使纵向联结与横向联系的条理化;内容板块与方法体系的条理化;问题解决与问题延伸的条理化。
六、微课教学应用的策略研究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核心,整合了学习单、习题测试、学生反馈以及教学反思等内容的微型主题资源包,对微知识点的视频片段来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微课程的教学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是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制作为教学视频,并提供给学生在课前观看,课堂上则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作业辅导等活动,这也符合教学新范式的要求。
微课“针对具体问题、推崇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和微结构化的视频资源为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持。笔者提出了如下的微课程教学应用模型:
(1)课前自学
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资源先行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微课的开发是基础,需要教师按照微课程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标准制作。学生在学习单的指导下,明确学习内容,确立微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观看微课视频。
(2)课堂活动
①明确问题
微课的课堂活动是结合教学新范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教师的指导,达到对微课程知识点的内化。首先,教师根据学生观看视频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和测试情况与学生一起提煉出需要核心探讨的问题。
②独立探讨与协作讨论
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或协作讨论,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在与同伴的探讨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③评价反馈
最后交流成果,对本次主题活动进行评价与反馈。有效的评价与反馈,不仅要关注评介与反馈的有效性,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至此学生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内化。
七、研究成效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大部分知识在教材中都有系统的论述,但是通過学生微课来理清思路、掌握要点、找出关键和难点,经过一番揣摩后,学生产生一种“开窍”感。随着自学次数的逐渐增多,这种“开窍”感会越来越明显。后来,不用教师指点和讲解,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视频学习,并能较为正确地了解知识内容。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微课教学活动的应用对象,通过微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实施教学活动。微课良好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为学生推送其他相关微课,以满足学习者拓展、巩固学习的需要。
随着微课的运用,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转化,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在科学期末文化素质测试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总平均分、前1/3平均分,后1/3平均分,及格率等都远超常模。
(3)优化微课教学内容
对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包括教学需求、课程内容选择等环节。首先通过调查问卷、教师访谈、测试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调研。分析调查结果,确定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客观合理分析,避免主观臆断。最后,在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结合前期的需求分析结果,选择微课主题,突出重点、难点和疑点。
(4)优化微课应用形式
通过实践研究,增强了微课资源的广度、深度、复杂度,增强教师选择合适的微课程应用模式和对不同类型的微课内容进行应用的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微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微视频课程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有效避免微课应用的随意性问题。
(5)增强教师技术能力
微课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一线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微课资源的应用,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学习微课设计与开发的有关设备、软件等。特别是一线教师微课应用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6)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微课资源的建设需要教师的共同努力。一线教师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研讨,交流应用方法和实践经验,同时分享微课资源,使得资源能够循环再生。在资源建设的同时兼顾资源在不同教学情境下的应用,针对性地开发资源,有利于在应用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更新与循环。
八、反思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素养。随着课程改革,教学新范式下微课的设计与运用初见成效,但初中课程较为丰富,目前微课的开发只局限于部分学科,因此需要积累经验,为本校全面铺开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蓝本。其次,媒体应用决定微课最终的表现形式,对于不熟悉视频拍摄的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微课资源的应用,需要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学习微课设计与开发的有关设备、软件等。虽然在本文中笔者提出的策略还不够完善,实践过程中还会出现不少问题,但笔者将继续探索这个有意义的课题,实现微课的真正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3]杨进中.认知负荷理论视角下的移动课程教学设计原则[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86-90.
[4]顾小清.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