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水与美学》读后有感
2017-02-22李爱明
李爱明
【摘要】 笔者手头这本《山水与美学》是伍蠡甫先生主编的一部书籍,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笔者选择这一本书来进行阅读,主要是想从中感受一下伍蠡甫先生的思想。笔者知道伍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我在高中时候学校发的美术教材上曾见过伍蠡甫先生创作的一幅山水画,画没留下深刻映像,倒是“伍蠡甫”这个名字让我觉得很有内涵,认为这必定是个“高人”。初拿到这本书笔者是有些遗憾的,因为笔者本以为这是伍蠡甫先生的一部专著,翻开后才发现这是伍蠡甫先生选编他人文章合成的一本书籍。不过随之我也坦然了,因为这些文章虽不是伍蠡甫先生所写,但也是伍蠡甫先生所编、所选的,在书前的序言中伍先生也说这书中的文章他是一篇篇均看过的,那么在对这些选入的文章的阅读中,笔者还是能看到伍蠡甫先生的影子的,毕竟能选入这本书,本身已经说明了这些文章在伍蠡甫先生看来是值得读者去阅读、探讨的。
【关键词】 《山水与美学》 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2-041-01
0
伍蠡甫先生在书前的序言中谈到编辑这本书,选文和约稿的内容有:对自然美的一般探讨、祖国山川名胜的审美享受、我国古代山水诗的美学渊源、我国古代山水诗中的美学、我国古代山水画(花鸟画)中的美学、我国现代山水画家的美学观点、我国古代园林的美学、自然美和艺术美的一般关系等。这本书中的文章我基本都读过了,可以说这部书的编排就是按伍蠡甫先生前面所说的八个方面进行的编排的。但是读完之后,我觉得全书所收的文章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一、纯粹以自然美的概念辨析,也就是探讨“什么是自然美为主”的文章;二、谈山水作品,包括山水画、山水诗等,或写亲身游历山川大河、文物名胜的见闻实则还是在争论“什么是自然美”的文章;三、纯粹写出游见闻、品评山川名胜的文章;四、探讨我国山水艺术及其表现形式的来源、发展、演变或与之相关的文章。书里的各篇文章鲜明的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气息,文风朴素,对所要说明的问题往往一针见血,很少拐弯抹角,使读者能很清楚的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但惭愧的是,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有两篇涉及美学理论探讨的文章我并不很懂,尤其是姜开翔先生的《自然美与艺术》让我尤其觉得不太理解,关于这一点我将在后面的文章中具体论述。下面我将就读完这本《山水与美学》后所得到的收获与感悟展开论述。
“自然美”是一个美学概念,也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山水与美学》这本书所收录的三十四篇文章中,前12篇文章作为第一单元,均是对“自然美”的概念进行直接探讨的文章。全书后七个单元中的每一单元都或明或暗地对自然美进行了探讨,读后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感,由此我认为“自然美”的概念问题是贯穿全书的一个线索,联想到伍蠡甫先生是著名的美学理论专家,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书中对于究竟何为自然美的讨论,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一派以蔡仪先生为代表。在《论“自然美”》一文中,朱光潜先生对他的观点进行了论述。他认为“自然美”、“社会美”、“藝术美”有着共同的美的特质,他把美定义为: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他认为:凡是未经意识形态起作用的东西都还不是美,都还只能是美的条件。由此,朱光潜先生认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区分会使人误认为“美”有三种,实则它们都是“美”的具体表现形式。以此为基础,朱光潜先生对“自然美”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其他人的一些错误观点是把两个不同的概念,即引起一般快感的东西和引起美感的东西混为一谈。他认为,对于那些引起快感的东西,美学界所持有的看法可分为相反的两类,一类看法否定生理快感对于对于美的作用,另一类看法是把这种适合生理要求的快感当作艺术欣赏的美感,并认为这就是蔡仪先生的基本看法。他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在他看来,适合生理要求的引起快感的东西对于美是起作用的,是“美的条件”,但它们只是美的条件,而美的条件又有客观的和主观的两类,其本身不能构成美学意义的美。他认为,“唯物主义的美学绝不能忽视美的意识形态的基础”,但就客观美的条件来研究美,寻找美的规律,就丢开了产生美感的主要阶段,宰割了意识形态、主观能动性和生活经验的作用。由此他认为自然美不只是引起生理快感的,更主要的是引起意识形态共鸣的,也就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可以说蔡仪先生关于“自然美”的看法与朱光潜先生是迥异的。书中收录的《谈自然美》一文对蔡仪先生的观点进行了明了的阐述。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不是蔡先生所写,而是由别人记录的,蔡仪先生于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在武汉《美学原理》书稿座谈会上的讲话记录。蔡仪先生认为美在于自然本身,正如艺术美在艺术本身一样。他认为自然美是天生的、自然有的,是不受人的影响的。进而他提出了自然美是自然事物本身的属性的观点。
除了上述两种关于自然美的最有代表性的看法之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其他的观点,以张庚和李泽厚的观点为主。
我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书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就好像我对学校里的老先生有一种特殊的尊崇感一样,尤其是他们的目光中,有一种经历了岁月风尘的洗礼沉淀下来的某种东西,似乎是日积月累的学术研究中带有的对生命的感悟,让我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吸引人的魅力。在那个时代出版的著述中,我感受到的是纯粹的学术气息,这本书也是如此。
我觉得如今的老师只是埋头拉车,而忽视了明灯的指引。我们需要不断汲取营养,增厚理论功底,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发现美,获得美,表达美,做一个识得庐山真面目的“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