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钢琴演奏中触键对声音的影响

2017-02-22李杰

艺术评鉴 2016年18期
关键词:触键声音

李杰

摘要:钢琴是通过手指将力量传递至琴键,再通过内部机械装置传导的绒毡小木槌(榔头)击弦而发音的。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钢琴演奏中音色的变化主要是依靠榔头的击弦速度而引起的,而击弦速度又是受键盘推进速度的影响,键盘的推进速度最终还是由演奏者的不同“触键”方式决定的。因此,不同的“触键”方式将会使钢琴发出不同的音色,从而极大的丰富了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涵。本文将以《贝多芬奏鸣曲Op.2 No.3》为例,较为详细的阐述钢琴演奏中触键对声音的影响。

关键词:发音原理;声音;触键

中图分类号:J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8-0087-03

一、前言

音乐被誉为“声音的艺术”,声音是构成音乐最基本的元素,也可以认为是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没有声音,音乐将不会存在。但如果只有声音且不具备好的音质、音色,那么这样的声音也不可能很好的表现音乐内涵。简言之,没有声音或好的声音,不论是对声乐,还是器乐来说,都是一种否定。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之所以被冠以这样的美称,是因为该乐器可以通过演奏者不同的“触键”方式而演奏出不同音色的声音,从而更为生动、形象的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正因为这样,人们才常说“钢琴是一件乐器,也是一百件乐器”。可见,“触键”对于钢琴演奏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以贝多芬的奏鸣曲Op.2 No.3为例,较为详细的阐述钢琴演奏中触键对声音的影响。由于篇幅的原因,在本文中主要针对第一乐章的相关旋律片段进行分析。

二、钢琴的发声原理

在了解钢琴演奏中的“触键”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钢琴的发声原理。钢琴虽然被认为是键盘乐器,从用力的方式上来看,它更可以看成是一件“打击乐器”。现代钢琴是在管风琴、击弦古钢琴、羽管键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①实际上,现代钢琴内部的发声原理与击弦古钢琴大致相同,都是在琴体内部装有音板和许多并列、紧拉的琴弦,并用绒毡小木槌(榔头)击弦发音。

三、触键对声音的影响

钢琴的发音原理就是通过手指将力量传递至琴键,通过内部机械装置传导的绒毡小木槌(榔头)击弦而发音的。

图1、钢琴演奏发声原理图

通过分析钢琴的发声原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钢琴演奏中一切音色的变化都是依靠榔头的击弦速度引起的,而击弦速度又是受键盘推进速度的影响,键盘的推进速度最终还是由演奏者的不同“触键”方式决定的。②简单的说就是需要钢琴演奏者在实际演奏中掌握较为复杂的触键方式来获取音色的千变万化,整个发声原理如图1所示。

四、贝多芬及《奏鸣曲Op.2 No.3》

(一)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并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

与海顿、莫扎特的钢琴音乐相比,贝多芬的音乐已经属于法国大革命以后另一个时代的产物。他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开拓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大大超越了前人,钢琴音乐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情,情感表达的幅度之大也使同时代的人震惊,正如他自己所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③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范围涉及到交响曲、钢琴曲、弦乐四重奏、协奏曲、合唱及独唱等体裁。在贝多芬的众多创作题材中,钢琴音乐所占的比例仅次于交响乐,其中最主要的又是钢琴奏鸣曲。贝多芬把奏鸣曲的刻板程式变为了表达情感的灵活工具,特别是“对比原则为主”的古典奏鸣曲式成为了贝多芬表现矛盾冲突、对比和统一的最有力的手段,贝多芬的钢琴创作与演奏风格上都发挥了“交响性”的特点。西方钢琴家甚至将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奉为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圣经”。不仅如此,贝多芬表现钢琴音乐的手段,不论是从音响上、演奏技术上、曲式规模上、和声的功能上、节奏的动力上都远远超过了海顿和莫扎特所使用的传统技法。

(二)《奏鸣曲Op.2 No.3》简介

贝多芬一生中共创作了32首奏鸣曲,从其创作的历程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794年到1800年,这个时期的音乐已经显露除了贝多芬较为独特的个性风格:朝气蓬勃、自信坚强、勇向前冲的大无畏精神;第二个时期是1801年到1814年,这个时期是贝多芬钢琴创作的巅峰时期,总体特征体现了对比强烈、主题矛盾冲突却又高度统一的特点;第三个时期是1816到1822年,这个时期属于贝多芬钢琴音乐创作的晚期,其音乐特点显露出戏剧性向沉思性哲学思维的转变。

《奏鸣曲Op.2 No.3》这首奏鸣曲就是在他创作的恶第一个时期写成的,也是献给他老师海顿的一首音乐作品。这一时期的奏鸣曲总的体现了贝多芬独特的个性风格:朝气蓬勃、倔强自信、勇往直前。这首奏鸣曲在OP.2的三首乐曲中规模最大,技巧也最华丽,充分把贝多芬称心得意的气概描绘出来,自始至终充满了愉快的欢乐,这首钢琴奏鸣曲显露了贝多芬钢琴创作上的很大进步。④

从曲式结构来看,正首奏鸣曲是由4个乐章组成的,其曲式结构见表1。

《奏鸣曲Op.2 No.3》的曲式

第一乐章 C大调 4/4拍子 奏鸣曲式 有活力的快板

第二乐章 E大調 2/4拍子 回旋曲式 柔板

第三乐章 C大调 3/4拍子 歌谣曲式 快板

第四乐章 C大调 6/8拍子 回旋曲式 很快的快板

表1、《奏鸣曲Op.2 No.3》的曲式表

五、不同触键方式在《奏鸣曲Op.2 No.3》中的运用

这首奏鸣曲属于贝多芬钢琴创作中的早期作品,性质是朝气蓬勃的、刚毅的、严峻的,几乎没有抒情温柔部分,辉煌的“托卡塔”因素卓越的体现了其艺术构思的精神。下面我们就较为详细的阐述不同“触键”对声音的影响。

谱例1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乐章,乐章开头动机具有锐角的节奏,充满活泼生命力的乐句简介含蓄。主部主题一开始以清晰明了的“托卡塔”节奏隐隐约约的响起,具有灵动情绪的两个动机,也是贝多芬独特的、刚毅不屈的动机,它引进了巨大的发展力量,指导者全乐章急速锐进的发展(见谱例1)。

从谱例1可以看出,第一乐章的开头所使用的速度是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力度也使用了弱(p)的力度。根据人们的审美经验可知,具有快速特征的音乐作品均能够使人产生快乐、兴奋、活跃、积极、激动、急躁的情绪。另外,音越强,人的情绪越高涨,音越弱,人的情绪体验也较弱。⑤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作曲家尽管使用了较弱的力度,但并不代表着此处的音乐所表现的情绪是压抑的,相反它应该表现一种积极的、兴奋的、活跃的情绪,因为主部主题一开始就呈现出一个小的动机,它是后面音乐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无须较强的力度。

根据钢琴的发声原理我们可知,触键主要受触键体的坚度、运动速度、运动方向以及触键体所承载的重量所影响。为了表现此段旋律活泼、积极的情绪、情感,演奏者需要获得明亮、颗粒性的声音。因此在触键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演奏者要将手指准备好。因为在演奏的过程中,都需要演奏者事先做好准备,犹如运动员在赛跑前做好“待跑”状态一样。

其次,手指触键面积小,究其原因就是在相同力度的作用下,接触面积越小,所发出的声音就越明亮。

再次,指尖抠住是指触键体要坚硬,因其质地较为坚硬,演奏者能够将触键动作传来的力量直接作用于键盘,传至榔头击弦。具体来说,当弹到c1、d1这个和声音程时,演奏者需要将手指一关节抠紧、三关节支撑好,手腕手臂放松,然后自然落下,运用自然重量发出声音,后面的和声音程更需注意指尖坚强和灵敏。

谱例2

第四,下键速度快,以肌肉力操作的手指、手掌、肘部乃至大臂的挥动是钢琴最基本的用力方式,手的各个部位的挥动可以形成不同的速度作用于琴键。挥动速度的快慢直接作用于键盘速度,能够操作和控制音色变化。一般来讲,触键的速度越快,力度越大,音色越明亮,声音也就越肯定。所以在演奏开始动机的时候,特别是弹奏和声音程的双音时,一定要到下键速度快。

第五,触键体所承载的重量,因为在此处是较轻的力度,所以演奏者只需用到手指、手掌的重量,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力度尽管很轻,但还是要求声音“弱而不虚”。

当然,在演奏的过程中,更需要演奏者运用演奏的心理张力,将心理和生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演奏出鲜活的音乐来。

谱例2的这段音乐给人的感觉应该像整个交响乐队的演奏一样,情绪激烈昂扬,这段音乐的旋律主要以C大调琶音和分解八度构成,经过句像巨象号角一样鲜明突出了英勇、威武、神采奕奕的气概。

为了表现这样的情绪、情感,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应该触键的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从谱例2可以看出,此段旋律是ff的力度。因此,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运用大臂乃至腰部的力量,这也是前面所讲的触键体所承受的重量。其次是需要手指非常的坚硬,这样更有利于将身体更多的力量传递到指尖。为了表现气势磅礴的效果,更需要演奏者注意下键的速度,只有快速的下键,才能够获得明亮、肯定的音色。为了获得厚实、饱满的声音,演奏者还需增加手指的接触面积。除此之外,还需要演奏辅以踏板的正确使用。演奏者在此处需一气呵成,心理“拉住”,方可营造出气势辉煌的效果。

谱例3

谱例3这段音乐是第一副部主题的开始,是很赋予“歌唱性”的一个段落,这段的旋律的从g小调开始,与前面大调主题强劲有力的段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段音乐主要表现温柔、恳求的音调,声音较为明亮,给人以新鲜、浪漫的感觉。同时,这一副部主题在不同的调性上分别陈诉了一次,因此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协奏曲中的独奏乐器与乐队的相互对话一样,因此在“触键”上也有些细微的变化。

歌唱性的弹法也称之为连奏(legto) 是钢琴演奏的三种基本弹奏方法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声音效果到触键方式与非连奏的奏法恰好相反,它对手指头触键方式的要求不是爆发性的快速挥动,而是训练有素的缓慢触摸,其触键要点是:首先,改变手指的触键部位,以柔软的肉垫触键。因此,演奏者在演奏这段旋律的时候,一定要用更多的指腹触键。其次,改变触键的高度,以完全贴键的方式触键,在演奏此段旋律的时候,一定要将手指放置键盘,基本与键盘呈现“零距离”,让所发出的声音没有明显的颗粒性。再次,演奏者以缓慢的方式触键,因为缓慢的触键方式是获得歌唱性圆润柔和的声音的关键。在演奏此段旋律的时候,演奏者必须做到“下键慢、离键慢”。第四,要想获得重、缓、慢的有效方法是改变触键的用力方式,如果说非连奏的颗粒性声音主要来自于垂直纵向的快速触键的话,歌唱性的触键需要与其相反的方法,即以水平方向的横向用力方法来减缓触键的速度。在演奏这段歌唱性的旋律时,尽可能的使用横向的用力方式,多用一些钢琴演奏中的“拉”“推”等演奏技法。第五,要求更多的运用手臂重量和运用这种重量在指尖的平稳转移,这种感觉向人在地面上“爬”的感觉一样。

同样,在演奏此段旋律的时候,也需要将演奏者的心理很好的与生理结合起来,特别是气息的运用,演奏者必须做到心理“拉住”。

六、总结

本文以《贝多芬奏鸣曲Op.2 No.3》为例,通过对这首奏鸣曲较为详细的分析,详细的阐述了钢琴的发声原理以及钢琴演奏中“触键”对声音的影响,再结合自己的十几年的钢琴学习经历,发现钢琴演奏中一切音色的变化都是依靠榔头的击弦速度引起的,而击弦速度又是受键盘推进速度的影响,键盘的推进速度最终还是由演奏者的不同“触键”方式决定的。简言之,钢琴演奏中音色的变化主要由演奏者触键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通过对此首奏鸣曲中部分旋律“触键”方式的分析,希望能为自己和钢琴界的同仁在今后的演奏和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注释:

①谢宁.论钢琴制造工艺的发展对钢琴音樂创作及演奏技巧的影响 [D].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9,p5-6.

②四川音乐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培养世界冠军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1,p223-224.

③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p95-96.

④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p34-38.

⑤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M].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1999,p86.

猜你喜欢

触键声音
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让情感在指尖流淌
给声音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最需要的地方发声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论钢琴触键的重要性
浅谈钢琴演奏中的几种触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