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阳内黄落腔唱腔板式研究

2017-02-22吴亚娟

艺术评鉴 2016年18期

吴亚娟

摘要:内黄落腔是产生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的一种民间小戏,因其曲调轻快欢乐,又名“乐腔”,属于濒灭的稀有剧种。落腔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走出了落腔拯救与传承的重要一步,本文对其唱腔、板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探索了落腔的创作规律,旨在为落腔的传承做出具体贡献。

关键词:内黄落腔;板腔;八板;流水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8-0051-03

一、安阳内黄落腔的历史

落腔源于安阳内黄县,原名落子腔,安阳人称它落儿腔,历史上也有写作唠子腔和捞子腔的,因其活动中心在安阳,故亦称安阳腔,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改为乐腔。

落腔的起源,一般说它是由民间曲艺莲花落演变而成,是宋代路歧人和露台弟子借以谋生的歌曲,发展到元代便成为一种唱调,清代则演化成一丑一旦登场表演故事的形式。清末民初,落腔的声腔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三大流派。以安阳、林县、成安、临漳为中路,称落子腔,发音较平,唱腔粗犷,讲究偷字闪板,擅长花腔;以武安、涉县为西路,称武安落子,声腔层次多变,起伏跌宕,行腔高昂嘹亮;以内黄、魏县、清丰、南乐、滑县、濮阳为东路,称落腔,唱腔平稳古朴,吐字清晰,长于悲剧。民国初期,内黄落腔继续快速传播,辛亥革命以后,落腔与各地戏曲取长补短,在各个方面不断改良,并传播至山东、河北等地。

抗战时期,落腔在共产党领导下,出现许多反映自强救国、反抗侵略的新戏。新中国建国初期,落腔进入鼎盛时期。土改运动时期,《王贵与李香香》、《兄弟开荒》等表现土改的剧目广受欢迎。文革时期,落腔几乎失声,文革后,一些专业和民间业余剧团在乡下恢复演出,到1980、90年代,落腔已经无正规的演出。时至今日,落腔已成为濒灭剧种。

二、安阳内黄落腔的代表剧目

安阳内黄落腔唱词多以方言为主,通俗易懂,俏丽活泼,文辞浅俗,乡土气息浓厚,腔调旋法简单,内容多反映农村生活,很多剧目同样具有说教功能,故深受妇女们的喜爱,民间称其为“拴老婆橛子”。

主要传统剧目有《借髢髢》、《吕蒙正赶斋》、《小荣姐出气》、《梁祝姻缘》、《卖苗郎》、《背公孝》、《兰桥会》、《小喜子赶嫁妆》、《跑汴京》、《兰甲子讨饭》、《裴秀英告状》、《小二姐做梦》、《安安送米》等;现代剧目有《血泪仇》、《兄妹开荒》、《白毛女》、《康庄大道》、《刀劈杨藩》、《秦英西征》、《王贵与李香香》、《李二嫂改嫁》、《朝阳沟》等;抗战期间,为服务抗战和生产,内黄落腔艺人还曾编排过《二流子转变》、《打春桃》、《做军鞋》、《王黑蛋参军》、《招待所》等剧目。

三、安阳内黄落腔的唱腔及板式

内黄落腔的演唱以大本嗓为主,仅少量曲目在个别拖腔后用二本嗓演唱,即翻高八度以假声行腔(俗称“西北讴”)。其唱腔结构以板腔为主,按其腔调可分为主腔类和娃子类,另外,还有少量的单支小曲,如锯大缸、山歌调等。

主腔类包括慢板、流水板、八板、飞板、散板等几个基本板式以及赞子、垛子、倒三板等附属性的板式。其唱词多为对仗结构的上下句,很少有不规则的句式,强调以地方方言为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唱腔多口语化,偶尔夹杂说唱,也正因这些唱腔特点,才被当地人民群众所喜欢。

(一)慢板

慢板,又叫清板,有澄清板和清板之分,多用于叙述性的抒情唱段。其节拍为一板三眼(记谱为4/4)。每段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板式节拍整齐,并各有跳动性较强的跟腔过门。唱词以五、五或四、六格律的十字句为主,两句均起于头眼而落于板,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回到主音,曲调中多出现倚音、颤音、滑音等装饰音。

下例中,起腔大过门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为主,音乐跳动性强,每句唱腔与跟腔过门均为方整的四小节,上句落于D音,下句落于主音E。每一句又可以细划为两个乐节,乐节间配以短小的两拍过门,倚音、颤音等装饰音的使用,使音乐旋律悠长、婉转。

慢板中还有一种典型的形式被称为“别八句”,即在每句唱词前都加上类似“至如今”、“想当年”等词节,从而扩充唱腔结构,并多为八句联唱的排比句,故称“别八句”。在早期的剧目中,慢板唱腔不能自行收腔,一般在慢板之后,直接接流水板。

(二)流水板

流水板是落腔中比较完整独立的板式,也是内黄落腔中最常用的板式,以一板一眼(记谱为2/4)为主,在各种变化形式中,常加入有板无眼的垛子形式。根据其速度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慢流水、中流水、快流水三种。

慢流水又叫“二板”, 速度为每分钟90-115拍,多用于抒发悲哀的情感。中流水因其演唱速度接近走路甩手,故得名“甩手板”, 速度为每分钟130-160拍,多用于表现一般性的抒情或叙事。快流水是流水板中速度最快的板式,又称紧流水,速度为每分钟200-300拍,演唱时速度逐渐加快,多用于表现紧张、急促、调皮、欢快的情绪。这三种板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衔接使用。

流水板有“一起腔”、“二起腔”、“流水顶帘”、“三句头”、“寒韵”、“哭腔”等多种变化形式,其节奏是慢板节奏的紧缩,上下句均为方整结构的四小节,落音规律亦同慢板,每句起腔均起于眼落于板,旋律骨干音为5、3、2、1,多为平稳进行,在辞板时,多出现四度、五度、七度大跳。每一句又可以细分为两个乐节,每个乐节之后也有密结合应的衬腔。

下例中每一句均為四小节,每两句构成一个乐段,旋律以B、G、F、E为骨干音进行循环发展,旋法平稳,偶尔出现四度、七度的装饰性的大跳,每句唱腔都起于眼而落于板,乐队伴奏则起于板而止于板,随唱腔进行即兴加花,旋律密结合应,蚕丝不断,与唱腔和音而下,形成对位声部。

(三)八板

八板,又叫娃子或八句娃,属于曲牌体。每段唱腔由八句组成,根据唱腔的特点又可细分为喜娃子、苦娃子、武娃子、平板娃子、推板娃子等。娃子唱词格律多为三加三的六字句或四加三的七字句。曲式结构以两段体和三段体居多,两段体结构的每一段由四句组成,乐段之间用起腔大过门作为连接;三段体的结构如下表所示:

八板结构图示

前两个乐段均由三个乐句组成,同样以起腔大过门作为连接,第三段由两句组成,即八板的第七句与第八句,两句间以起腔大过门作为连接,第八句为散板。

下例选自《裴秀英告状》中李彦名的唱段,整个唱段由三段组成,也可称为三环,其中首环、中环各三句,尾环两句。先后使用了2/4、1/4、散板三种节拍形式,前五句为一板一眼的板式,第一、二句为三加三的六字句,第三句为三加五的八字句,第四句为四加三的词格,第五句在第四句词格的基础上加入“至如今”来扩充唱腔结构,第六、七句为有板无眼的板式,第八句为散板,这八句唱腔与大过门相结合,恰巧构成典型的八板结构。

(四)飞板

飞板即有板无眼(记谱为1/4),比流水板的速度更快,根据唱腔词句的长短又可以分为清赞子、混赞子、垛子和倒三板等,一般清赞子以五字句为主,混赞子、垛子、倒三板以七字句为主,这些板式字密腔简,上、下句的基本结构均可反复,演唱时多一字一音,一音一拍,乐句之间无过门,一般不独立成段。

下例选自《裴秀英告状》中的裴秀英唱段,属典型的清赞子,每句五个字,两句为一段,乐句间无过门,段与段之间则有四小节的过门。

(五)散板与迷子

散板与迷子均为无板无眼即散拍子,是将流水的节奏曲调拉散而成,散板的唱词句式整齐、押韵,根据行腔速度又可分为慢、中、快三种,慢速即散慢板,适宜抒情性很强的段落,中速即散板,适宜叙事性较强的段落,快速即紧散板,适宜戏剧性争吵类的段落,其唱腔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1音。

迷子的唱词近乎散文体,押韵不严格,有时在唱腔中夹杂大量吟诵性的话白,并加梆子击节紧打慢唱的,则叫滚唱迷子。

四、结语

安阳内黄落腔这个流传于豫北地区的地方小戏因其唱腔俏丽活泼,乡土气息浓厚,贴近百姓生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它的唱腔、板式及表演形式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断加工、改革、完善,已经成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在现代化进程迅猛发展的今天,受各种新媒体的冲击,内黄落腔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通过对内黄落腔的唱腔及板式研究,归纳总结其艺术特色,以期能够推动内黄落腔的创新型发展,即将内黄落腔与其他表演艺术相融合,创作出更多适于现代人审美趣味的新的表演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落腔音乐》;

[2]中國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南卷)》,《落腔音乐》;

[3]李珍,《武安落子调查与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李平平,《遗音钩沉—武安落子唱腔浅析》,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