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好难!第一人称视角电影
2017-02-22
这几年VR概念大热,用VR视角(也属于第一人称视角的一种)拍电影的观点也甚嚣尘上,不过用第一人称电影的概念早已被许多人尝试过了,比如在早几年前的电影《苜蓿地》(又名《科洛弗档案》)《巴黎地下墓穴》以及去年上映的《年鉴计划》都是采用了取巧的方式来模拟第一人称视角——让电影中角色扛着摄影机或是手持DV,整部电影我们是通过镜头视角来观看。这几部电影给人的普遍感受是摇晃的镜头会让人看久了头晕想吐。
如果镜头不晃,我们感受到的又似乎变成了冷冰冰的摄像机视角,代入感会随之消失。比如1947年的悬疑电影《湖上艳尸》,全片使用主观镜头,看完后感觉这就是一部现场采访,我们的参与观看让剧情悬疑刺激的成分大打折扣。尽管去年的第一人称动作电影《硬核亨利》收获了不错的口碑,然而第一人称依然是电影的软肋。
第一人称拍电影到底有多难呢?首先第一人称视角对画面要求更高,因为人眼在看外界的同时,大脑会对画面预先处理,帮我们过滤掉脑袋晃动、眼睛变焦等对画面的影响,然而电影画面出现晃动或变焦时,由于不是我们自身产生的变化,我们的大脑在跟不上节奏的情况下很容易被晃晕。另外第一人称观看限制了电影剧情节奏,没办法通过镜头切换让电影“加速”,比如一部90分钟的电影所呈现的时间跨度往往超过一天甚至长达数年,这也是第一人称视角根难做到的。
High爆感官的第一人称视角镜头
虽然全程使用第一人称看电影很难,不过这并不能阻挡电影中加入第一人称视角的尝试,以下是网友推荐的第一人称视角镜头电影片段。
《超能失控》
体验飞得更高
电影讲述了三名少年意外发现自己拥有超能力,却越玩越失控的冒险故事。影片中有其中一名少年用DV记录下了三人飞翔的场景,非常逼真建议恐高症谨慎尝试观看。
《超凡蜘蛛侠》
超级英雄视角
《超凡蜘蛛侠》作为最新系列,展示了蜘蛛侠在高楼大厦间飞檐走壁时运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用JMAX观看的话肯定会让人觉得这一个长镜头已经值一半的票价。
《万圣节》
化身杀人狂魔
1978年版《万圣节》被很多影迷风味后现代恐怖片的基石,其中开篇镜头创造性的使用了第一人称视角让观众站在凶手的角度,了解凶手杀人手段之冷酷残忍。
《海扁王》
致敬FPS游残
单看剧情《海扁王》并不出彩,然而萝莉开挂打斗的场面确实是B级片里的经典场景——观众化身黑暗萝莉头戴夜视仪,左手右手一個慢动作,坏人们已经血花四溅被踩在脚下。
几何的终极奥义:神奇的二维国
最近拜读了一本神作叫《平面国(FLATLAND)》,作者以一个二维世界里三角形历史学家口述的角度为我们假设了这样一种情况:如果世界是二维的,那这个世界该如何合理的存在呢?当看到作者抛出二维平面世界最高贵的居民是圆形、最低贱的是等腰三角形的观点时,我还想喷一句荒谬。然而随着作者对这种合理性的一步步论证(完全不是枯燥的方式哦),我才开始觉得这本书是一本神作。二维世界的暴乱会怎样发生:二维世界的父母如何望子成龙:二维世界的人与人如何相互辨认——在这里你都能找到答案。
本书作者埃德温·艾勃特,是上世纪初英国著名神学家和小说家,年纪轻轻就成了伦敦城市学校的校长,还有一个当过英国首相的学生。1884年出版的《平面国》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1884年的时候·艾勃特用科幻小说的形式写就了介绍二维世界的《平面国》在当时轰动一时。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研究》这样评价《平面国》:“人们对这本书的兴趣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因为它的魅力是多层面的。”
不可错过的预言神作!《最后的美国人》
1492年,哥伦布的航行船队首次到达美洲大陆,开了美洲兴盛命运的先河。而在2951年,此时美国文明已经沦为历史教科书中的尘封历史,波斯帝国的上将卡恩-李却跨越大西洋重新发现了北美新大陆。考察队在曾经盛根一时的梅尔蒂卡(美利坚的波斯语发音)古遗址当中徘徊,他们也开始探究梅尔蒂卡文明失落的原因——他们酒肉声色,沉溺在无尽奢华的商品世界当中;他们争强好胜,失落在战火纷飞的泥潭里,所幸这些“美国人”最终被可怕的极端气候变化瞬间收割殆尽。作者通过卡恩-李将军的日记为我们展开了一段情节不太曲折但却很有趣味的探险历程。考察队从今天的纽约登陆,考察了纽约和华盛顿两座城市,从废墟中看到了美利坚昔日经济的繁华和文化与社会土壤的贫瘠与落魄。
作者约翰·埃姆斯·米歇尔在百年之前写就的这篇小说,大胆的洞见了经济形势居于全球龙头、对世界气候变化有着左右地位而且深陷战争泥潭的美国。“在所有人无法共同富裕,穷人都变得贪婪的时候,人们就会变得充满敌意。然后就会出现社会动荡,杀戮与浩劫也随之而来。”——《最后的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