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性别启示

2017-02-22伏昱达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平等女性安娜

摘 要:当今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当中,人类追寻自我高扬主体性的活动日渐频繁,女性对于自身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不满,引发了一系列的维权运动。从性别不平等出发,本文认为《安娜·卡列宁娜》的女主角婚姻的不幸和悲惨的命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两性关系的不平等,援引波伏娃的观点进行进一步阐释,提出两条出路。其一是完成女性经济地位的转变,其二是摆脱对于爱情的依附。

关键词:安娜;人物形象;女性;爱情;平等

作者简介:伏昱达(1992-),男,汉族,云南陆良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2

自人类诞生以来,女性就作为与男性相对的一面而存在。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上,女性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生产力的需要而在社群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男性一度处于被支配的处境。而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性别”被人们提出,专门用来指涉自身由生理构造不同而决定的一种与生俱来的二元对立的生理属性。在社会学领域,在人文科学研究的领域当中,性别成为了学术研究今天非常热门的一个兴趣点。因为自从性别被人们提上议事日程以来,男女各自的性别地位在不断地相互转化。

原本应当高扬的自我愈加受到刺激,愈是要挣脱压迫,显示自己的存在。女性越来越具有自我意识,并不断地采取了一系列运动和男性抗争且愈演愈烈,直到今天,性别的觉醒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高度关注的问题。由性别而引发的一系列次生运动,诸如当下旗帜高扬的同性恋运动,正在逐步地显示出人类自我对自由和主体地位的诉求。

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但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并没有使微观层面的男女地位发生较大的震动。男性依然在两性关系当中处于主导地位,因为他们控制着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女性依旧沦为男性的附庸。以安娜为代表的俄国贵族女性就是这段历史当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安娜被选取作为小说的首要人物,是因为这个角色承载了太多的意义。安娜是贵族出身,在俄国社会当中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她是一名女性,有一切女性在那个时代所带有的悲情命运的影子。她的命运悲剧,从根本上讲是性别不平等所造成的。从小说的人物结局上看,安娜的死亡是自杀的结果。她的自杀首要原因是沃伦斯基对于自己的冷落。因为沃伦斯基才是她生命当中追求的真正理想。其他原因,如卡列宁和自己的“空壳”婚姻,安娜和儿子的分离,贵族社会对安娜的舆论压力……这些都不足以构成安娜选择自杀的理由。而因为在小说当中,安娜是直到遇见了沃伦斯基以后,她才明白了什么是自己的毕生所向,什么是自己的真正理想,不是去当一名稳稳当当的贵妇表率,而是做自由追求浪漫爱情的自己。换言之,安娜的自我觉醒是因为和沃伦斯基的相遇。但是沃伦斯基的离开导致了她理想的破灭。理想的破灭导致了她失去生活的希望,进而产生自杀的念头。可以说,安娜的悲剧是因为自身对于爱情的病态执着。安娜沦落得是那么快,这是因为曾经的贵族礼教对她有太深太重的束縛,叫她失掉了自我,成为一架运营“礼教”的机器。相夫教子,做贵族妇女的榜样教育为她的理想,而她作为人之为人的理想,是对自由爱情的追逐。可悲的是身在其中她永远无法明白自身悲剧的根本原因是性别的不平等,而人终究要因此而走向不可挽回的悲剧命运。

男性和女性对于爱情的态度有截然的差别。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女性对爱情是一种依赖的关系。无论真爱,还是形式,都是被蒙蔽的女性心灵的寄托。男性和女性的理想追求不同,女性追求的是理想的爱情,而男性追求的是权和财。从安娜自身角度来看,她追求爱情无可厚非,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去牺牲,冲破封建礼教牢笼桎梏。这在今天看来是具有“先觉”意识的。但是在掌握经济主动权的男性看来并非如此,女性不顾礼教约束,为一己之私而践踏礼教就应当受到谴责。男性的理想已经不是追求理想的爱情,因为这一切会有心甘情愿的女人来投怀送抱,似乎这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对男性来说,这不是一个值得追求的高度,值得追求永远是无穷无尽的名利。男性的理想似乎是以女性的理想为垫脚石,并且客观上比女性的理想——对爱情的追求要高一个层次。而男性和女性追求的不同,是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基础就是不平等未解决所引起的。女性的爱情,是高远的理想;而男性的爱情,是理想的附庸。

对应到小说当中,按照各自作为女性的自身特点,在此将小说当中的主要女主人公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贤妻型——多莉。多莉是奥波隆斯基的妻子,她是安娜的嫂子。这个人物在小说当中是做尽人妻的代表。她没有安娜美丽的容貌,也没有安娜聪明的头脑,凡事顺从。对奥波隆斯基是言听计从,自己也以身作则,恪守妇道。当她实在无法容忍丈夫和法国女家庭教师淫乱时,她才忍无可忍。奥波隆斯基请头脑发达的安娜来做和事佬,如果多莉足够聪明,有主见,她绝对不会在听了安娜的安慰以后再继续往日的生活,她还是会和奥波隆斯基果断离婚。她就这样压抑着自我的个性,因为天性的懦弱,使得自己只好臣服于现有的一切规则。这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的懒惰。为此她虔信宗教,为了家庭的和睦而默默付出,为自己头脑简单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第二类是矛盾性——安娜。安娜有多莉所具有的一切有点,她在家是贤妻良母,甚至付出的更多。但是她却不具备多利的豁达和开朗。这样的开放型个性使得她一方面在遇见沃伦斯基以后,猝不及防地坠入了情网。她深知这样做是有违所谓道德的,但又不敢过于反抗。另一方面,她很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不是虚伪的一度顺从,压抑自己,而是解放天性,追求爱情。她身上的优点不计其数,而且非常具有代表性。她是被压抑的天性开朗的贵族妇女的典范。她高贵典雅,聪明美貌,左右逢源,充满活力,大胆叛逆,对爱情有着独特的勇敢。因此她是矛盾的,她知道自己不可为而又为之。

第三类是女友性——基蒂。基蒂是列文一开始并没有选中的女孩,但后来却被她的一心一意和单纯所感动。她是家中懂事听话的乖乖女,成家后是悉心辅佐列文的贤内助。她善解人意,天真纯洁,懂事体贴。因为年轻,少了多莉和安娜才具有的成熟女性的阅历,但是她的天真烂漫是真的,是独一无二的。

通过以上的三类女性的划分,可以总结出托尔斯泰的理想型女性的特点,其实就是多莉、安娜、基蒂三者优长的结合体——她们热爱家庭、道德完善、外表优美。但是这样的人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作为一部写实的现实主义小说,列夫托尔斯泰做到的是树立了这三种不同优长女性的典型,而没有进一步幻想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完美女性。托尔斯泰笔下的多莉、安娜、基蒂显得真实可触,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法国学者波伏娃的女性主义观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构成:

其一是女性处境的构成。就生理而言,女性承担着分娩和哺乳的功能,这两种功能是男性所不具备的。从历史看,原始社会男性主要负责采集和狩猎,保卫部落,女性负责生育孩子;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里面,男性主要负责赚钱养家和保护自己的家人,而女性还是负责家庭内部的主要事务,例如家务做饭,生育和教育孩子。

其二是女性处境的特殊性。女性始终是作为一种他者形式而存在的,这种他者是相较于男性而言的他者,具有自我边缘化性质,属于被压迫的群体。女性遵循顺从的美德,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被自限和定义为永远的女性,永远的他者。她们不像文明进化过程当中经历了战争和搏斗的男性那样,懂得结盟和联合团结一致。因此在反抗的过程当中,一直显得势单力薄,很难取得成功。

其三是女性和男性的关系。我们一用“人”这个词来指称某种对象,首先第一个反应的所指意义就是男人。男性在所有语言的意义活动当中,已经被先入为主地视为主体,在话语理论当中也处于一种支配的地位,占据着绝对的领导权。而如要要指涉女性,只是在“人”的前面加一个“女”字,构成“女人”。女人是相对于男人的、不自主的人。是作为他者而存在的意义,在语言当中处于依附地位,是次要的。因此波伏娃说“女性是绝对的他者。”

其四,婚姻当中女性和男性的关系。婚姻之于女性是一种生存方式,而婚姻之于男性是生存的扩大和证实。女性是婚姻当中男性财产的一部分,丈夫和父亲是商品买卖的双方。女性未能实现经济的独立和由其所带来的人格尊严。

小说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多莉把自己的生活局限在她和丈夫的生活领域之中,处于一种封闭、被动、停滞的状态。凡是止于空想、无所作为。目标只是成为男人心中的完美女性。她懦弱的性格造就了她扭捏的命运。

而安娜在生活当中,始终处于配角的地位。她缺乏真爱的滋养,尽管一直养尊处优,丈夫在外的名声不错,也十分上进,思想和肉体上对自己绝对忠实,从不出轨不逾矩,但对她却没有真心实意的感情。卡列宁只是需要这样的一個角色来构成他完整的家庭。毫不关心这个人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直到安娜因为偶然遇见了沃伦斯基,她才成为自己生命的主角。因为遇见了沃伦斯基,她得到了真爱的滋养,找到了什么才是自己毕生所向。但是好景不长,安娜对爱情的渴望超过了理智的限度,她的神经质让沃伦斯基害怕,最后沃伦斯基也离她而去。她再次沦为婚姻的配角。她自始至终都把“只有通过与正确男性婚配才是唯一的幸福”作为人生准则。第一次她因为是卡列宁,第二次认为是沃伦斯基。但殊不知,无论是她在自我意识觉醒前的卡列宁,还是自我意识觉醒后的沃伦斯基,她都没把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和男性比肩看待。前后两次都处于一种依附的地位。因此,女性的幸福自始至终无法实现独立,她们的尊严必须稳定的婚姻才能保护,因为婚姻带给女性经济的保障。

波伏娃认为“理想的婚姻应当是完全自立的人只根据互爱的自由意志建立起来的彼此结合。”例如她自己和萨特的“契约式婚姻”。

因此,从这部小说来看,女性的独立之路应该在于:

其一,完成女性经济地位的转变。女性不应当寄希望于通过婚姻来谋求社会地位和合法庇护,因为不劳而获的诱惑阻碍职业女性取得自己的成就,甚至放弃自己的职业,从而投身于婚姻之中。只有实现自己经济的独立,才能不依附于男性,在和男性的对话商讨当中,才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

其二,摆脱对爱情的依附。女性不是不需要爱情,无论男性女性,爱情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是,女性不应当通过爱情来确认自己是否幸福,就像安娜一样。她找到自己的真爱时迫不及待的疯狂也似乎情有可原,但不应为此在激情褪去后还失去理智,一味让自己有意识地深陷其中。

总而言之,本文主要是从性别的角度来重读《安娜·卡列宁娜》,在当今高度文明的东西方社会当中,人类追寻自我主体性地位高扬的运动日渐风尚,是时候重新思考和审视男性和女性在于社会生活当中的不同位置和角色。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件自己的房间[M].贾辉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M].草婴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3]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4]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4.

[5]珍妮薇·傅蕾丝.两性的冲突[M].邓丽丹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平等女性安娜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情人的烦恼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小猫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