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基于8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2017-02-22谢治菊李小勇
谢治菊,李小勇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4;2.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基于8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谢治菊1,李小勇2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4;2.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科研水平是衡量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但调查发现: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极其低下,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几乎为零;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的依附性较强,独立性不够。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参与学术交流与社会调查等科研活动对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参与越多,就业越好;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和独立主持课题对其就业的帮助不大,但参与导师课题对其就业的影响比较大。虽然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对就业有重要的帮助,却并不是参与越多越好,参与过度反而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导师应通过强化学生独立完成课题和论文的责任意识来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硕士研究生应通过适度参与导师高水平的科研课题来提高其科研能力,学校应通过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与强化社会调查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效果。
科研水平;社会调查;学术交流;导师课题;就业
作为高学历人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研究生教育是本科阶段后的高层次教育,培养的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有较强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科研水平是衡量研究生研究能力与创造能力的重要指标,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就与科研活动有着自然的匹配。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不仅是培养单位对研究生最基本的培养要求,更是衡量其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在发达国家,研究生已成为科研的重要生力军。有研究表明,美国、德国等国家一半以上的科研工作主要靠研究生完成,没有研究生作为科研的助手,多数科研项目根本无法完成。[1]让研究生参与社会调查、主持或参与课题、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随着现代教育科学体系的确立,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已基本达成共识,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与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已经成为科研活动的主要目的。所以,有人指出,把研究生教育和有组织的科研联系起来,不论对研究生教育还是对科研都会带来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教授、行政人员和科研赞助人内化的一个普遍信念。[2]然而,现在各高校内导师对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目前需要打造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要求。[3]因此,新形势下,探索一条提升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提升其就业效果,就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现状:数据来源及相关分析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掌握高深的知识,更为重要的还在于训练学生掌握从事高深知识探索和研究所需要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4]对研究生来说,学到专业知识或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到研究方法,具有开展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一点,在美国的研究生实践中做得较好。自从有研究生教育以来,美国始终坚持把正规教学活动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两大手段,通过科研申请、科研立项、科研创作、科研实践等活动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保证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的地位,让科研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美国在世界上一直保持科技领先和创新人才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他们通过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来培养研究生。[5]难怪有学者认为,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一体化是美国研究生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6]正是由于科研能力对研究生的培养如此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直接研究硕士研究生科研现状的高层次成果较少,仅可从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中窥知一二。例如,赫伯认为,教师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却大有学问。[7]刘合群、张筠指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由课题引导、导师指导和学生研究三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三者的协同作用才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8]刘宝玲通过对北京地区四所工科高校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工作的现状、导师对研究生进行科研管理的现状、研究生参与科研的激励机制的调查发现,接近94%的导师和90%的学生都认为学生应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因为其有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但大多数导师也表示,受经费短缺和功利性学术风气的影响,很多学生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做学问。[9]周文辉等人从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数量、质量、作用、导师科研补助、学校科研支持等方面考察了研究生对参与科研训练情况的评价。其结果表明,66%的研究生对科研训练情况感到“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只有7%的研究生对科研训练的情况不满意。[10]廖文武等2014年对全国1404位硕士研究生的调查发现,硕士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数量大多集中在0-4项之间,每周用于科研的时间集中在0-85小时,发表论文的数量大都集中在0-4篇。[11]上述研究的共性在于:一是主要用参与导师课题或项目的数量、深度和广度来衡量研究生的科研现状,二是在“研究生科研参与水平较低”这一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三是认识到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上述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与经验材料,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其最大的不足在于:一是鲜有人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分类定量研究。众所周知,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学校对二者的科研要求不一样,二者的科研能力也存在较大的悬殊,笼统的研究容易混淆彼此的区别,不具有针对性。二是现有研究大都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结构界定为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与写作能力,但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衡量标准。即使有标准,标准也比较简单,大部分仅用参与导师课题或项目作为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重要指标。固然,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是有效锻炼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内外培养研究生最广泛的方式,但研究生的科研活动远不止项目参与,撰写并发表论文、参与学术会议、主持各级课题、参与社会调查、获得学术奖励等都应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基于此,本文利用发表论文、主持或参与项目、获得学术奖励、参加学术活动、参与社会调查等8个指标来衡量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同时,为了解学生发表论文和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的深度,本文还加入了发表核心论文、主持与参与厅局级项目的指标,每个指标设置“0次,1-2次,3-4次,4次以上”四个答案,并分别赋值“0分、1分、2分、3分”。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3年贵州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点教改项目“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与实践”的实证调查。此调查开始于2014年1月,结束于2015年12月。为保证调查数据的权威性、科学性与代表性,此次调查考虑了四个因素:一是调查的地点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选取1-3所有代表性的高校;二是根据综合实力与全国排名,调查的高校分为一般高校、较高水平高校、高水平高校三个层次,一般高校以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为代表,较高水平高校以西南大学、贵州大学、湘潭大学为代表,高水平高校以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重庆大学为代表;三是调查的对象分为文科、理科、工科硕士研究生三种类型;四是调查地点主要在图书馆、教室与寝室三种场所,调查形式主要由学生自主填写。调查共涉及中东西部5省(直辖市)共8所高等学校,其中,东部1省1所高校,中部2省2所高校,西部2省(直辖市)5所高校。调查共发放硕士研究生问卷1400份,回收问卷1150份,问卷回收率为82.1%(问卷的具体发放与回收情况详见表1)。在对回收的原始问卷进行逻辑检查和幅度检查后,共剩余有效问卷1113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79.5%。为保证问卷调查的真实有效性,所有问卷均为纸质问卷,由课题组负责人及其成员到表1提到的8所大学亲自发放与调查。
表1 问卷发放情况
表2是调查样本的背景变量分析。从表2可知,此次调查的研究生男女比例相对均衡,女性多于男性,多14.6%;以汉族学生为主,占82.8%;一年级与二三年级的硕士研究生相差不大,分别占51.6%与48.4%;就政治面貌而言,中共党员比非党员比例高7%;就学科归属而言,调查对象主要为文科研究生,比例高达78.5%;从培养方式来看,以全日制培养的研究生为主,占96.7%;就本科就读的高校来看,一般本科高校毕业的学生约占2/3,但到研究生阶段,就读于一般高校、较高水平高校、高水平高校的学生比例约各占三分之一;从调查对象父母文化程度来看,以初中、高中中等文化为主,占56.6%。从这些数据可知,此次调查的学生基本符合课题组当时以“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主、就读高校类型比较均衡、主要年龄介于20-30岁之间、男女比例相对平衡、政治面貌结构合理”的抽样要求。
表2 调研样本背景变量
调查显示,对于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除培养学校的总体要求外,分别有48.7%、25.4%、35.7%的学生表示学院还对他们在论文发表、主持和参与课题、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方面有一定的要求,此要求是他们开展学术研究的动力之一。从实践来看,要求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因为欧美发达国家对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主要以毕业论文过关为主,甚至有相当的硕士学位连毕业论文都不要求,更不要说学习期间的论文发表和课题参与要求。尽管如此,欧美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得到较好的训练,这主要归因于其科研参与的动机、深度与质量不同,这是他们与中国的本质区别。有研究表明,由于部分导师让硕士研究生参与课题时并未进行有效的指导,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不足却过度使用,因此硕士研究生参与课题对其创造能力的影响、对学位论文的促进、对科研水平的提升均有限。[12]为此,还需要通过其他手段来衡量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如表3所示,尽管此次调查的对象中较高水平与高水平高校的学生占比高达67.2%,但数据表明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极其低下,因为从均值来看,总均值仅仅为0.40(总分3分),介于0-2次参与之间,比例最高的“学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指标均值才0.62,学生主持厅局级及其以上项目的均值最低,仅0.13。数据显示,学生的选择主要集中在“0次”与“1-2次”两个选项上,以0次为主。其中,从未发表过论文、从未发表过核心期刊论文、从未主持过项目、从未参与过项目、从未主持过厅局级及其以上项目、从未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从未获得学术奖励、从未参与社会调查的学生比例分别为69.9%、85.3%、80.8%、90.8%、63%、59.4%、67.3%与60.1%(详见表3)。这与学界当前的研究结论是基本吻合的。例如,王亚青对东西部4所大学1077名硕士研究生的调查表明,72.5%的硕士研究生没有独立申报过课题,53.5%的学生没有发表过论文。[13]赵世奎的调查显示,硕士研究生参与纵向科研项目的比例为37.5%,仍有很高比例的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没有参与任何科研项目。[6]鲁娟、沙琨通过对某军医大学900位研究生的调查表明,研究生参与科研的数量较低,参加0-4项课题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1.8%、32.2%、24.7%、14%与7.2%,研究生对自己参加科研的学术含量评价并不高。[14]这表明,即使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衡量指标从论文发表、课题参与拓展至学术交流、学术奖励与社会调查领域,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仍然比较低下。
表3 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调查
从调查数据可归纳出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呈现的四个特点:一是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极其低下,科研成果普遍数量不多、质量不高,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几乎为零。例如,本文的调查显示,尽管二三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已占到48.2%,但仍有85.3%的调查者表示从未发表过核心期刊论文,80.8%的人表示没有主持过项目,90.8%的学生表示从未主持过厅局级及其以上的项目。二是硕士研究生普遍缺乏开展科研活动的意愿,科研活动有明显的功利性。刘琼对上海9所高校597位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显示,22%的被调查者表示参与导师的课题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获得经费补贴等功利性目的;[12]王亚青的调查发现,24.88%的硕士研究生表示其科研活动有明显的功利性。[15]三是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的依附性较强,独立性不够。从数据来看,硕士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社会调查与科研项目的比例相对较高,但独立发表论文和主持项目的
比例极低。四是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受其就读院校类型的影响比较显著,除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外,显著性均小于0.05(详见表3)。尽管如此,这种显著相关并不意味着高水平高校、较高水平高校、一般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依次递减,而是无论就数量还是质量而言,单因素方差分析均呈现出高水平高校、一般高校、较高水平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依次递减的情况,且递减率日益明显。如表3所示,在发表论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主持科研项目、主持厅局级及其以上的科研项目、参与科研项目、获得学术奖励、参与社会调查等选项中,高水平高校比一般高校高0.16、0.07、0.03、0.05、0.01、0.13、0.10,一般高校比较高水平高校高0.21、0.13、0.14、0.09、0.23、0.11、0.05。这说明,高水平高校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较高,较高水平高校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较低。由于学界鲜有这方面的对比研究,无法给本文提供参照,但这样的研究结论似乎与常理相悖,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较高水平高校的科研水平应高于一般高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研究结论呢?仔细分析发现,年级与研究生就读院校类型有相关显著性(Sig.=0.00),较高水平高校一年级学生的比例为67.2%,比一般高校高9.6%;二年级学生为26.6%,比一般高校低7.4%;三年级学生为6.2%,比一般高校低2.2%。这说明,样本学生年级的不同是导致较高水平高校与一般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由此也许可以推论,如果不考虑年级差异,这两类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应大致相当,或较高水平高校略高一筹。
二、研究生科研水平对就业的影响及反思
既然研究生的科研水平直接决定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那么,是否科研水平高的学生就业情况也比较好呢?目前,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仅可从研究生科研水平对培养质量的影响中窥知一二。有研究表明,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无论参加横向还是纵向课题都会带来显著影响,但参与纵向科研项目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不同参与课题方式对提高培养质量的效果有明显差异,在导师指导下承担部分科研工作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效果更为明显,而校所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对培养质量的满意率较低。[6]但是,燕艳等对山东省两所高师院校216名理科硕士研究生的调查则显示,就业压力对研究生的影响是负面的。就业压力让研究生的学习目的逐渐功利化,具体表现在他们的科研时间减少了、科研深度降低了、科研广度缩小了、科研质量下降了。[16]既然科研水平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明显的影响,而培养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就业率的高低,那么本文就提出这样的假设: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与就业水平呈正比;不同科研活动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不同。为此,先要对研究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本次调查的研究生就业情况如何呢?如表4所示,尽管调查对象中二三年级的高年级学生占48.2%,但仅有32.3%的学生表示已经有就业意向或者已找到工作。在这部分人中,分别有35.6%、25.2%的学生表示所签约的或有意向的工作单位是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在企业的学生比例为26.4%,还有7.9%的人表示是自主创业;就工作职位而言,有37.8%的学生表示所签约或有意向的职位为中层干部,普通员工与高层管理者的比例分别为30.7%与23.8%;就工作报酬而言,主要集中在3000-9000元之间,其中3000-6000元的比例最高,占49.4%,6001-9000元的比例次之,占26.7%,9000元以上的为14.2%,3000元以下的仅为9.7%;就工作前景来说,50.6%的学生认为工作前景一般,这一比例比认为工作前景较好的学生高12.8%,是认为工作前景较差的学生的4.7倍;就工作的整体满意度而言,34.7%的学生选择了满意,55.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10.1%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详见表4)。这说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虽然不高,但就业质量还算可以,主要集中在工作比较稳定的事业单位,就业职业也以中高层干部为主,月收入较高、工作前景较好,研究生对自己就业的整体满意度较高。
表4 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
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劳动力市场存在大量“无业可就”的情况。有学者认为这与硕士研究生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各种结构性矛盾有很大的关联,甚至认为“结构性就业矛盾是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核心问题。”[17]也有人认为,硕士研究生扩招是其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例如,郭学庆认为,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明显,其学历优势将逐渐丧失。[18]此次的调查却表明,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专业对口的问题以外,培养质量下降尤其是个人的能力不强是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说,就业困难与培养质量下降有很大的关系。为了证明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与培养质量尤其是科研水平的关系,下面拟使用SPSS中的回归分析。回归分析之前,将“您是否有就业意向或找到工作”设置为因变量,将衡量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的8个指标设置为自变量。从双变量相关分析的结果发现,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参与导师课题、参加社会调查三项科研活动与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呈典型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093、0.082、0.124,显著性(双侧)分别为0.003、0.010、0.000(详见表5)。初步判定,参加社会调查对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影响最大。
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全部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6.9%的变化,解释力一般。选择显著性水平为0.05,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参与社会调查的Wals检验的概率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几个指标的B系数基本为正值,表明硕士研究生参与的次数与就业情况呈正相关;从Exp(B)值即发生比率OR值可以看出,参与1-2次、3-4次、4次以上导师科研项目的硕士研究生高就业率的发生比分别是从未参与导师项目的1.380、1.782、0.274倍,参加1-2次、3-4次、4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的硕士研究生高就业率的发生比分别是从未参加的1.492、1.104、2.159倍,参与1-2次、3-4次、4次以上社会调查的硕士研究生高就业率的发生比分别是从未参与的1.292、1.444、3.646倍。这意味着:第一,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哪怕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对就业的帮助不大;第二,硕士研究生独立主持课题哪怕是厅局级以上的课题对就业亦没有显著影响,但参与导师课题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比较大;第三,虽然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对就业有重要的帮助,但并不是参与越多越好,参与4次以下对就业有正向的促进,参与4次以上对就业反而会起到负面影响;第四,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与社会调查对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参与越多,就业率越高。
表5 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与就业现状相关性分析
表6 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对就业影响之逻辑斯蒂回归模型
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解释:第一,为何硕士研究生独立主持项目对就业没有显著影响?因为大多数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低下,独立主持的项目档次比较低,以校级为主,且主持过程中的功利性比较明显,再加上导师忙于授课与课题业务,指导研究生独立完成课题的时间较少,故而硕士研究生独立主持课题对其能力的提升不明显,进而影响其就业。第二,虽然参与导师课题对就业有帮助,但为何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并不是越多越好?毫无疑问,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例如,周文辉等通过对全国27所高校2045位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显示,分别有82.2%、73.9%、78.4%、86%与85.1%的被调查者表示,参与导师课题对其专业知识、学术兴趣、科研能力、治学态度和道德修养等方面有较大或很大的影响,有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参与导师课题对其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较大或很大的影响,其原因在于:参与导师课题能激发研究生的钻研精神与奋斗精神,参与过程中研究思想与研究方法的交流与碰撞能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课题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能磨炼研究生的意志和品格,充足的科研经费可以有效保证研究生新思想、新思路以及新方法的应用与实践。因此,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尤其是高水平的导师课题是提升其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19]但是,由于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功利性比较强、导师让学生参与的功利性也比较明显,参与过程中并未给学生有效的指导,且学生参与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参与导师课题虽能锻炼其写作、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但使其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社交、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对就业的促进比科研能力更重要,故而会出现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过多会影响就业的情况。第三,为何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与社会调查比发表论文、主持或参与课题更能促进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因为社会调查是帮助硕士研究生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是培育研究生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是提高研究生专业素质的基本举措。[20]这两项活动不仅能检验学生自身的科研水平与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形成包容、开放与共享的社会心态。而这些,恰恰是单纯的论文写作与课题活动所不能给予的,也恰恰是就业中最被用人单位看重的。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硕士研究生初次就业率呈下降趋势。例如,从2007年到2011年,湖南省硕士研究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4.39%、81.57%、79.89%、82.61%与81.59%,特别是2008年,相对于2007年下降了近13个百分点。难怪媒体对2013届硕士毕业生的流向调查显示,从2012年10月到2013年4月,被调查的硕士生签约率仅为26%,远远低于本科生35%与高职生32%的比例。[21]另一方面,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质量也呈下降趋势。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下降,其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市场因素、社会因素、政府因素、学校因素、导师因素和硕士研究生自身因素等多个方面,硕士研究生自身因素又包括硕士研究生先天的天资、后天的努力程度、读研动机、对工作的期望值、综合能力等方面,但其中关键在于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22]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就尤为重要。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本文才从科研能力提升的角度来探讨研究生的就业状况。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第一,拓展了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的衡量指标,从学界常用的学生参与导师课题、发表科研论文到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参与社会调查、获得学术奖励,从数量与质量两方面来衡量研究生的科研水平;第二,尽管拓展了指标,调查仍然显示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极其低下,且这种低下在所有类型的高校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年龄和就读年级与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年龄越大科研水平越高,年级越高科研水平越高;第三,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与其就读院校类型虽然有显著性,但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线性关系,高水平高校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高于较高水平院校与一般院校,较高水平高校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却低于一般高校;第四,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哪怕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对就业的帮助不大;第五,硕士研究生独立主持课题哪怕是厅局级以上的课题对就业亦没有显著影响,但参与导师课题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比较大;第六,虽然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对就业有重要的帮助,但并不是参与越多越好,参与4次是分界线,低于4次对就业有正向的促进,超过4次对就业反而会起到负面影响;第七,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与社会调查对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参与越多,就业率越高。
适度参与导师课题、参与学术交流、参与社会调查对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有显著的影响,而硕士研究生拥有上述能力的影响因素又较多,与课程与教学设置不完善、相关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师生缺乏有效沟通、缺乏科研方法知识和训练、学生自身科研态度不积极等均相关[23]。由此我们提出提升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和促进就业的双效措施:一是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研方法的教育和训练;二是端正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态度,使其积极参与导师课题尤其是高水平课题,让硕士研究生慢慢参与到导师科研工作的核心,参与实质性科研活动,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参与层次,不仅仅参与数据录入、资料查阅、开展实验等辅助性工作,还应该参与更多的实质性工作如调查问卷设计、研究报告撰写等;三是优化导师团队,完善导师指导机制,强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责任心,增加导师指导时间,加大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独立完成课题和论文的力度;四是学校要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和平台,加大经费投入,让硕士研究生参与更多更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锻炼其综合能力与学术水平,提升其就业质量;最后,应将社会调查列为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每个文科硕士研究生都应该开展社会调查实践,使其社会调查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本研究亦有以下三方面的局限:一是尽管调查的地点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调查的学校分为一般高校、较高水平高校、高水平高校三个层次,调查的对象分为文、理、工科硕士研究生三种类型,但每个区域并没有完整地选取三类学校,不同学校调查的学生数量不一致、调查的年级有悬殊,每所学校内部选择的文理工科学生数量也不相当,这使得本文的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虽有一些客观题型,但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大多数来自硕士研究生本人的主观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会受到影响;三是本文仅仅探讨了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对就业数量的影响,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没有提及,这使得文章结论的推广有限。但不管如何,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与其就业情况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存在的,参与导师课题、参与学术交流与参与社会调查对促进硕士研究生就业是有帮助的。认清这一点,本文的微弱贡献也就足矣。
[1]薛天祥.硕士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1.
[2][美]伯顿·克拉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导言.
[3]谢延龙.中国学位与硕士研究生教育30年:历程、成就和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8(6):22-24.
[4]王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早期办学理念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5]符娟明,迟恩莲.国外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187.
[6]赵世奎,等.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现状及其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基于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 (4).
[7]HEBB D O.Education for Research[J].Canadian Federation News, 1966:49-52.
[8]刘合群,张筠.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的创新能力培养——基于协同理论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
[9]刘宝玲,等.工科高校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现状的调研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5).
[10]周文辉,等.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基于在读硕士研究生的视角[J].学位与硕士研究生教育,2012(12).
[11]廖文武,等.C9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6(5):67-74.
[12]刘琼.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现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37-38,23.
[13]王亚青.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2008:20-28.
[14]鲁娟,沙琨.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现状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 2015(11).
[15]王亚青.当前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现状调查[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1).
[16]燕艳,等.就业压力对硕士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影响的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6).
[17]吴荷平,顾现朋.高校毕业生专业结构性失业对策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18]郭学庆,于晶.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6).
[19]周文辉,等.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
[20]樊丽明,等.社会调查:经济类研究生的必修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21]王彬,郭尚武.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及政策出路[J].现代大学教育, 2015(1).
[22]杨翠屏,苏继来.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5(10).
[23]崔丽男.教育学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f M aster Students and Its Impact on Employment: A Survey of Students in Eight Universities
XIE Zhi-ju1,LIXiao-yong2
(1.Institute of Climate Change and Public Policy,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Jiangsu,China;2.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College,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Guizhou,China)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s the key element to evaluat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master students and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The survey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fmaster studentsisextremely low,and therearehardly any high-levelscientific achievements.Besides,the research activities ofmaster students display strong dependence and inadequate independence.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master students'participation in academic exchange and social investigation have positive influenceson their employment, whilepaperpublicationand leading research projectshave little influenceon theiremployment.However,participation inmentor's research projects in amoderate way is conducive to the employment ofmaster students.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findings,the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on the enhancement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mployment formasterstudents.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Social Investigation;Academic Exchange;Mentor's Research Project;Employment
2016-09-02
2013年贵州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点教改项目“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与实践”(黔教研合JG字[2013015]);2016年贵州省教育厅本科教改项目“基于反馈分析的本科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研究”。
谢治菊,1978年生,女,重庆合川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李小勇,1979年生,男,贵州遵义人,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