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哲学小说前,请准备好智力
2017-02-22徐鲁
◎徐鲁
读哲学小说前,请准备好智力
◎徐鲁
这里讨论的更重要的话题还不是关于写作的快与慢,而是写作对于生命与心灵,对于人类的记忆、命运和历史的意义。
诗人沃尔科特曾善意地提醒读者们:“我们必须为阅读那些伟大的现代诗人的作品而准备好自己的智力。”
这些年来,我们已经见过不少从欧美引进的“哲学绘本”,但是像《苏菲的世界》、《橙色少女》这样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哲学小说”,却寥若晨星,更不用说是中国作家自己的原创作品了。
就在松鼠快要失去牙齿的时候,陆梅却为我们送来了核桃。
她的新作《像蝴蝶一样自由》,就是这样一部探讨生命哲学的哲理小说。陆梅用这部篇幅不长的作品,把少年小说直接送到了“诗与思”的绝顶上。
阅读这部小说,需要准备好自己的智力。这是因为,陆梅的小说并非仅仅在讲述故事。或者说,故事压根儿就不是她的“文心”所在,她所注重的是“诗与思”。
思想有多远,才能保障文学能走多远。圣埃克苏佩里在《人类的大地》写过这样一句话:“只有让智慧吹拂泥胎,才能创造伟大的作家。”我的老师徐迟先生在世时也多次跟我讲过一句话:只有到达了思想的顶峰,才可能欣赏到最美的文学风光。读完陆梅的新作《像蝴蝶一样自由》,我又想起了老师的这句话。
小说的主角是两个少女。一个是生活在当下的、有着一位作家妈妈的小女孩“老圣恩”;一个是生活在七十多年前、而且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的、著名的《密室日记》的作者安妮·弗兰克。两个人以“爱丽丝梦游奇境”的方式,穿越时空天堑,渡过了一段倾心交谈、相识相知的美好时光。
作者鼓荡着智慧之风,举重若轻,有意摆脱了冗长的故事情节,仅仅依靠大量对话,就完成了整个小说故事的推进,并且把对于生命、生存、自由、人性、信仰、光明、黑暗、善恶,甚至天国、地狱……这些带有终极意义问题的探讨与反思,以清丽、明亮的散文笔调和诗性表达,融入了小说情境。
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更像是一部“话剧”。剧中人物,除了两个少女主角,还有老圣恩的爸爸妈妈、安妮的那些死难的朋友和特莱津集中营里的青年艺术家和孩子们。
舞台场景也十分清晰。现实中的有:杨树浦水厂、霍山公园、二战期间犹太难民聚会的摩西会堂旧址。虚拟中的有:天堂街、金房子、安妮的居室、走廊后面的花园。
所有扣人心弦的对话,都在现实中的和虚拟中的两个背景里进行。而从现实场景往虚拟场景中的转换,只需要灯光的瞬间切换就能完成。
在这里,背景、光影、声音,也都不仅仅是形式的东西,还是故事内容的构成部分。因为小说里有一个不断强调的主题:你要用光明来定义黑暗,用黑暗来定义光明。
“没有一只蝴蝶愿意住在集中营……”
“飞出囚笼,哪怕死也要变成一只蝴蝶。”
“是啊,宁可向死而生,生于自由,像清风一样自由,像野草一样自由,像蝴蝶和飞鸟一样自由……”
作家把心中最沉痛的一支挽歌,献给了曾经躲藏在黑暗密室里渴望自由的安妮,也献给了铁丝网下期盼过自由的特莱津的孩子们。
阅读这本小说,需要准备好自己的“智力”,一方面是指,在小说里,“诗与思”的光影无处不在,作家对生与死、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信仰与怀疑……的思索与感悟,在两位少女的对话里如影随形,阅读起来并不轻松;另一方面,作家的行文风格虽然清丽明亮,但全书读来如在山阴道中行走,典故密布,应接不暇,仅靠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在一部以儿童为主角的小说里,通过两个少女的对话去讨论与生命、生存有关的终极话题,并非轻而易举。这需要作家的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需要一种高度自信和大定力。
关于这一点,两个少女竟然也不失时机地讨论过。
“你该为你妈妈感到骄傲!”安妮依据自己在黑暗的密室里还能坚持写日记的经验告诉老圣恩,“……要说写作这件事,还真不是以快和慢来评判的……没有耐心等待,只想着种子撒下去快快收成——天知道,没有好好施肥照料,土壤就不会肥沃,贫瘠的土壤开不出芳香的玫瑰……”
当然,这里讨论的更重要的话题还不是关于写作的快与慢,而是写作对于生命与心灵,对于人类的记忆、命运和历史的意义。
作家用了不少篇幅,让两个少女对此进行了相当透彻的讨论。
安妮说:“我说过,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老圣恩说:“你还说过:‘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我死后。’”
安妮告诉老圣恩:“……我一直记着巷道里的那个声音:‘学会在命运中保持尊严的方法,就是记住他人的灾难。’无论如何,我不该放弃写。很多事情,如果我们不记录下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后,我们很快会遗忘。当然总有人会写,总有人在写。可是你知道,每个人写下的,都是他自己的记忆,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历史也有重叠,并没有唯一的真相……”
圣埃克苏佩里借小王子之口说:“沙漠所以美,是因为在某个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最伟大的书,一定也像《小王子》一样,先让孩子们懂得口渴的感觉,然后再为他们画出一条通往水井和清泉的道路。毫无疑问,老圣恩在与安妮的交流中,渐渐懂得了口渴的感觉。
世界在改变,孩子们在成长。孩子们的生命是无限的,它意味着一切。谁能看透孩子的世界,也就像看透了密集的星云。而整个人类,也在自己无尽的命运旅途上挣扎与前行。
《像蝴蝶一样自由》是为生命的种子铺下的土壤,也是为心灵成长画出的水井和清泉的方向。正是有了这样高远的目标设置,才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几乎是前所未有的、风格奇崛的“哲学小说”。这样的小说,对创作者来说是一种“高空弄险”,对阅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