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判断作家有没有文化

2017-02-22猫爸

阅读时代 2017年2期
关键词:学问作家小说

◎猫爸

怎样判断作家有没有文化

◎猫爸

莫言一得诺贝尔奖,就敢于开谈自己之所以厉害,在于没读什么书,保留了想象力。因为巨奖傍身,说什么都有人信,他要伸伸腿,谁敢不让。但我认为,没读什么书,并不光彩,得了什么奖,也未必证明作品就是上乘。至少他的小说,我就读不下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太粗鄙。

卡尔维诺曾经提到,福楼拜写作,简直是边写边进修学位,曾经在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情不自禁看了一千五百本书。因为写到哪,都感觉自己学问不够用,这使其产生了无法完篇的痛苦。我当即回想自己看过的十八世纪经典作家的作品,确实太博学了,长篇大论,还动不动就上拉丁文、希腊文。这样写作,让人触目惊心,有望洋向若之叹。

但在中国,则完全两样。十几年前,看过一位著名女作家写的荆轲刺秦,开头就是荆轲心情凌乱,跑到山上寺庙找尼姑倾诉,还大侃狗屁不通的骈文,让我大跌眼镜。连那时佛教有没有传入中国都不清楚,连骈文出现的年代都一无所知,这小说还写个什么劲?

有一天在外办事,路过报刊亭,看见有《当代》的长篇小说专刊,封面上目录提示有一篇是《赵武灵王》。我对历史小说一向很关注,于是买下。结果看了几页后不觉骇然,《当代》怎么会发表这么差的小说?且不说故事情节的弱智可笑,单就其中人物关系中展示的无知就让人喷饭:小说中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为了取悦侄子,竟提出将自己的女儿送进宫中,给赵武灵王当嫔妃。天下哪有这么荒诞的事?那毕竟是战国时代,贵族人家怎么也会讲点基本礼法,哪有堂妹嫁给堂兄的?

这样的小说,我是不可能再读下去了。

很多作家不把这当回事,包括有些我很尊敬的,在聊天时说起,都认为这无伤大雅。理由也相当一致:小说嘛,又不是写论文,指责这些的人,都不懂什么叫艺术。

我认为,这是为自己的不学找借口。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他的文化修养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文化素养会限制一个人的思维高度。由于中国作家普遍缺乏文化修养,因而他们的思维达不到艺术要求他们应该达到的高度,由此才觉得某些错误无关紧要。这本来不怪他们,因为中国以往几十年的教育把他们毁了。但按理说,他们看了《红楼梦》之类的伟大作品,应该能理解文化修养对提升一个作品高度的重要。《红楼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细节丰富得令人发指,那些细节,无一不要靠作者的文化修养来支撑。

我曾经通过刘师培所作词的出韵,判定他的音韵学修养不高,有些人还觉得我很武断。其实我之所以这么说,也正是因为上述的原因。一个对古音熟烂的人,写诗填词出韵对他来说一定会感到无可忍受。至少我就没有在黄侃的作品中发现这一点。达到了一定的文化修养,他在写作时就会有某种洁癖,他不能容许那些挑战他文化修养的错误发生,除非他的文化修养达不到,否则他一定会尽力而为。

因此,我认为,中国可能不缺乏文学天才,但缺乏同时兼有高深文化修养的人。

判断一个作者文化修养如何,我有一些很便捷的标准,比如那些写历史小说的,判断他们有没有文化,看他给人物取什么名就够了。曾经无数人给我推荐一本叫《大秦帝国》的书,我翻开几页,看见讲什么帮会,已经很不喜,耐着性子再翻下去,商鞅的女朋友竟然取名叫“白雪”——就像电视剧《大汉帝国》有人取名叫玲儿——我终于忍无可忍,关闭了试读的网页。真是一坨屎,不能因为看它的人多,显得热腾腾的,就认为是好东西。

我可不是苛刻,请看看鲁迅的《故事新编》,那是一本借历史抒发思想,内忧深但外佯狂的“搞笑”小说。按说这样的小说,一切都可随便,但在《奔月》里,后羿和嫦娥的女仆叫“女辛”;《采薇》里,剪径的强盗叫“小穷奇”;首阳村的士绅叫“小丙君”……一看到这些古朴的人名,就知道作者满腹才学,随心所欲,尽情施展。如果他也给女仆取名“桃儿”“雪儿”,给士绅取名“王员外”“周侍郎”,因为小说本身就是戏谑风格,虽说也不影响什么,但总会觉得哪里不对劲。至少,我会怀疑作者的文化水平。

当然不是说,作家都必须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我也知道诗有别才,非关学问。一切文艺作品,大概作者的才华都不一定和学问成比例。但我依旧认为,很多开宗立派的文学大师,都是很有学问的人,有学问,因而有思想。他的思想能达到什么境界,作品就能达到什么境界。文盲作家,虽然在一时蹦跶得很欢,但时代之长河终会将它们彻底淘汰。

猜你喜欢

学问作家小说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意林双周历学问勤中得(2017.9.16—2017.9.30)
裁剪的学问
赛跑中的学问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静与动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