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英、佚名、张楷《孔子圣迹图》的比较研究
2017-02-21刘文兰
刘文兰
摘 要:《孔子圣迹图》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画,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最早一部连环画。主要介绍了孔子一生中最主要的历史事迹,是一部展现孔子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朴实性、历史性为一体的历史画卷,其历史意义非常深刻。本文试图从明代相同题材的三幅《孔子圣迹图》入手,探索他们之间的异同,从而让我们对《孔子圣迹图》有更加完整的认识。
关键词:仇英;佚名;张楷;《孔子圣迹图》;孔子
仇英《孔子圣迹图》主要截取孔子生平的39件主要事迹进行绘制,从孔母祷于尼山求子到孔子降生、幼年、成年、及孔子老去直至去世的各个人生阶段的一些代表性事件,内容取材得当,描述更加简练,突出孔子主要事迹。除了第二幅《麒麟玉书图》没有题记,其他38幅均有题记。这些题记大多是图画的故事背景与内容描述,从内容取材上可以分为五类:(1)神话及传说类;(2)参从政治类;(3)学习及教育类;(4)周游列国类;(5)幼年及老年生活;此图,是傳统工笔重彩中的青绛人物画,在39幅作品中,每一幅在构图上都很有讲究,充分运用了散点透视方法,人物、景物的安排和谐均衡,主次分明,疏密有致。人物造型上,高矮一致,大小匀称,用前后顺序、所处位置,来突出主要人物,且通过一些细节可以看出各人等级不同,另外,此画中出现了很多乐器也代表着当时的艺术氛围较浓厚。在技法运用上,线条流畅圆润,人物刻画细致入微,画面干净,工整精致。在设色上,人物用色较淡,服饰色彩各异,在描绘景物时,山石、树木等多青碧浓重;屋宇,柱子等常设艳丽之色。此画,可视为仇英人物画的精品之作。
张楷《孔子圣迹图》是在明朝正统九年(1444年)创作的。全图共29幅图,且每幅图都撰写了说明和赞诗。张楷的《孔子圣迹图》的整体构图也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这套图画从孔母在山顶祈祷求子开始,接下来一幅表现幼年孔子模仿祭祀礼仪,有几幅是表现孔子向博学的人学习以及从事卑微工作的情景,而最后一幅《汉高祖祭祀孔子》记录了官方祭孔的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事件。描绘的是汉高祖(前206年-前195年在位)拜访孔子故乡,并在孔墓旁的祠堂里用最高级别的“太牢”之礼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这种祭礼为后代皇帝效仿,并一直持续到帝制时期结束。
据记载,张楷所做的《孔子圣迹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石刻版本,一种是木刻版本。明代以前,对于孔子生平事迹的记载以文字居多,绘画形式的较少且基本都是散乱的单幅作品。张楷的《孔子圣迹图》,严格意义上讲,是第一卷成卷的描述孔子生平事迹的长幅画卷,其木刻版本也成为后世众多版本之祖。仇英版的《孔子圣迹图》比之张楷版的,一样有图有文,也都是长卷画幅的形式且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仇英版本的《孔子圣迹图》比张楷版的内容更为丰富,仇英版本的有39幅图,而张楷版的只有29幅图,相比之下,仇英版的《孔子圣迹图》对孔子生平事迹的叙述更为详尽;其次,仇英的《孔子圣迹图》是彩绘本而张楷的《孔子圣迹图》则是石刻和木刻形式的。
佚名版《孔子圣迹图》据推测应该是在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绘画而成。这卷画与仇英所绘制的版本极为相似,都是彩绢版的。画卷共有36幅图,其大致内容都与仇英版类似。从内容取材来看,仇英版缺少了“诛少卯正”、“归田谢过”“作歌丘陵”“杏坛礼乐”“治任别归”“汉高祈鲁”等图,增加了“铭金人图”“途遇图”“堕三都图”“累累说圣图”“接舆狂歌图”“楚王使聘图”“删述六经图”“问疾图”“赐药图”“子贡庐墓图”等使故事完整集中和简练。从画面布局看,佚名版,人物、背景、器具繁多,略显繁琐,人物比例有失严禁,通过将人物加高加大来突出其主要地位。景物、屋宇、器具的描绘略显稚拙,法度不严,场景构图,穿插多变,内容连贯性不强。从技法看,佚名版笔法简捷有力,多用铁线勾描,极尽传统线描之妙。用色较单一。依据时间推算,佚名版要比仇英版早,所以在技法上还是画面内容上,仇英版都要比佚名版丰富。
由此可见,在众多版本的《孔子圣迹图》中,仇英的作品是相对最成熟和完整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两点:一是内容取材得当;二是仇英的画艺高超。每一幅画都表现了仇英对孔子的评价和尊崇。
通过对仇英版《孔子圣迹图》的分析研究,对孔子的生平有了简要的了解,同时也对《孔子圣迹图》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关于这篇文章其实还有一些遗憾,许多版本的《孔子圣迹图》图片不全,可直观得到的第一信息也就不那么多了。
参考文献:
[1]孟久丽,何前(译).道德镜鉴[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14.
[2]曲春礼.孔子传[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
[3]李富顺.中国美术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
[4]杨兆席.孔子圣迹图[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
[5]潘运告.明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