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仰和抱负:再议乡村教师专业内生力

2017-02-21凌士彬

师道(人文) 2017年1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教育

凌士彬

信仰和抱负:再议乡村教师专业内生力

凌士彬

“鸟”者,一词二读,动物名读niǎo,用于骂人时读音则有变化。看官,我这扎眼的开头源自于教师培训的一段感悟,话粗理不俗。

不久前接到一位乡村中学校长的电话,邀请我给他们学校老师做个专题讲座,结合自己特级教师的成长经历,谈谈教师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近年来,教师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是个时髦的话题。从规划纲要到教师标准,没有不提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但是,在乡村教育一线,教师职业规划与专业发展,仿佛不是教师自己的事,往往 “上头”很热, “中间”很急,“下面”很冷。设计炫美,实施很难,效果较差。教师不买账,学校干着急,如果不是 “继教”学时要求,专题培训、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校本研训,就很难招到兵,买到马。至于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高大上”研修,就只是少数教师的自娱自乐。因为在当前教师管理体制下,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是普遍现象。如果正常晋升,大学毕业十年就是高级教师,40岁不到,高级职称一评,就没有什么动力了,至于特级教师和正高级职称,那都是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极少数教师的事,一般教师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吃好教学 “主食”,专业研修是 “补品”,可以不要,一副优哉游哉的幸福模样。再者,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教育布局进一步调整,乡村学校办学规模缩小,加上不少民办教育良性发展,农村学生也在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向管理体制灵活、办学条件良好和教学质量优质的县城私立学校集中,农村公办学校在校学生锐减,教师的教学任务奇轻,教学压力全无,教学评价跟进不足,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是许多乡村教师的职业心态。在专业发展上,他们没想法,没追求,更谈不上远大的抱负。

最近在微信公众号 “学术中国”上流行着一个 《抱歉,我不收没有学术抱负的博士生》的故事:一位博士毕业后不愿从事学术研究而去当公务员,被导师作为没有学术理想的典型来教育后学者——搞学术也是一门信仰。这个故事被许多媒体转载,其倡导的学术信仰、抱负和研究品格,博得了许多人的喝彩。中小学教师从事基础教育教学与研究,倒不需要多少高深的学术,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应该是相通的:教育生活应该有点研究味,教师专业发展也需要信仰和抱负。信仰是一种诚惶诚恐的膜拜和敬畏,抱负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追求和理想。不客气说,一个没有专业信仰和抱负的教师,就是一名懒散的教书匠,难以成为名师和专家,更遑谈学者。

面对稀稀拉拉的参训教师,我想起了庄周的 “鸟”。

庄周曾在 《庄子·山木》里津津乐道: “东海有鸟焉,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意怠鸟因为喜欢栖居于其它鸟群中间,需要头鸟引领才飞,而且栖息时又喜欢跟别的鸟挤在一起,任何事情不先不后,最后竟然无害免患。这种 “不为功名”的态度和 “随大流”的观念正是许多乡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上 “不思进取”的生存状态——“居中不争”, “人为我为”,“可为可不为”。他们在专业发展上缺少拼搏向上、舍我其谁的职业欲望。

但其中 “引援而飞”启发我们,头鸟引飞,尤其重要——专业抱负需要外力推引,专业信仰需要渐进养成。乡村学校校本研修首先就应该培养 “引援而飞”的头鸟,作为管理者就是要为乡村教师创造和提供专业成长的场所和路径,为教师的终身发展垫底子,夯基础。设计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梯队,培养骨干教师团队,根据教师喜欢 “迫胁而栖”的心理特点,通过集体研修,逐步引领乡村教师发展,养成校本教研的校园文化氛围。乡村教师要从师范生 (甚或民师)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教师,乃至教育行家,需要经历不同的专业阶段和发展要求。师范新手规矩要立好,入门要端正,重在熟悉教材和教法,初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骨干教师重在探索教育规律,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由成熟走向成功。教育行家不仅要自己独树一帜,还要站在教育科学的前沿,与其他教师共享教育资源,引领本校教师专业成长,形成教育规模效益。

从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和教育对象变幻莫测的规律来看,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是无限的——成长成熟是相对的,发展进步才是绝对的,要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发展的职业规划意识。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是实施专业抱负的基本要求。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阵地在资源相对欠缺的校园,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是文化相对贫弱的教育,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则是职业理想和人生愿景。自主发展,内生发展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发展, “引飞”只是起点,要从 “赶着飞”“引着飞”,发展到 “主动飞” “高效飞”。我们要唤醒乡村教师的“飞行意识”和 “高翔意识”,把专业发展变成自己生命成长的组成部分,只有内需,才能内生。 “不满—困惑—追寻—探索—改变”,是乡村教师专业内生力的基本路径。乡村教师的专业内生力主要在乡村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学校和课堂是其专业成长的锤炼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只有在乡村薄弱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才能得以渐进实现。乡村教师只有对标城市教育,在持续不断的专业探究、反思和改进中才能逐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成长自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于教师能感悟课改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并对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和取舍。乡村教师要一头接天线——心有课标,一头接地线——脚踏乡村教育实际。只有在以新理念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以乡村教育情境为载体的实践活动和教学研讨中,在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改变自己思维习惯的痛苦蜕变中,才能实现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庄子的另一只 “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此类鸟,非高枝不栖,非甘泉不饮,让我们想起了鲲鹏之志——有理想,有追求,有作为。此鸟还让我们想起了善于借势——“抟扶摇羊角”而直上青云——教育内生力需要以人化人,以智启智,抱团取势,注重氛围营造和文化养成。乡村教育要突破 “篱笆”,放眼田园。跳出 “小我”,走进 “大家”,以协助同伴成功为快乐,以帮助学校腾飞为光荣。让 “大鹏”引领 “意怠”,浩荡奋飞, “水击三千里”。

面对 “迫胁而栖”的乡村教师,我又想起了泰戈尔的 “鸟”。

泰戈尔说过: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此句禅语可能比较难以领悟,但结合他的另一诗句可能会更好理解。“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我们的窗台,我们的天空,留过什么,飞过什么,谁也说不清楚。但可以肯定地说一定曾经留过什么麻雀,飞过什么大雁,但我们就是什么也没有见过,仿佛也真的没有留过什么,飞过什么。如果联想教育人生,我们何尝不是那只飞鸟,在我们丰富鲜活的乡村教育履历中唱过歌,飞过天,自己记得,熟悉的人依稀记得。但随着岁月流逝,时光磨洗,若干年后,还有谁记得?不记得不代表我们没唱过,没飞过,就像这鸟一样,只是没有留下 “痕迹”。于是等我们离开教育舞台,或灰飞烟灭时,就真的什么也没有留下。

俗话说: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我们选择了相对贫瘠的乡村教育,就该为乡村教育做些什么,给自己留些什么。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看好孩子,站好课堂,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留下我们的思想,固化我们的成果,才会流芳不朽。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卢梭来过我们的 “窗前”,因为他留下了 “自然教育”的 《爱弥儿》;陶行知飞过乡村的 “天空”,因为他留下了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浩荡乡村教育历史长河,繁华芸芸众生,只有寥寥无几的教育文化名人闪现,就是因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教育遗产。后世子孙,因作品而想见其人,于是其人栩栩如生。如果没有这些“痕迹”,谁还能想起这样的 “飞鸟”。而通过专业写作,缕析自己的思想,固化反思成果,可以深化教育生活,美化职业生态,指导自己教育实践,促进专业内生发展。因此你我教师,说白了,正如天空的鸟,飞都飞过,想也想过,关键看能否留下什么 “痕迹”。因此教育反思与专业写作是教师专业抱负与信仰的具体表现。

以语文教师为例,作为语言工作者,作为乡村教研活动比较活跃的文化群体,相对见多识广,能说会写,要担负起乡村教育传承与创新的责任,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或多或少要有自己创新的东西,突显自己的教学个性。如果能把它们记录下来,变成论文 (教育叙事),传播开去,影响他人,就是留下了人生的 “痕迹”。如果就当教书匠,不从专业发展角度要求自己,反思自己,提炼自己,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一成不变,只做不想,不归纳,不提升,永远不会成为行家,专业能力就得不到发展,职业品位就难以提升!在地方教育史上,学校发展史上,或学生的心灵史上没有留下什么难以磨灭的“痕迹”,那就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

教育反思总结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乡村教育实际。作为乡村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重点是要围绕农村学生 “语言表达”实际来思考教学,要想语言与文字,逐步引领学生理解汉语的独特魅力;要想语言与文章,指点农村学生逐步领悟读写的方法门径;要想语言与文学,培养农村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还要想语言与文化,努力提升农村学生博雅的生活品位。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重点就要围绕农村学生的 “数学思维”来思考教学,思想方法胜于题海战术,学生主动探究归纳胜于教师喋喋不休。在凋敝的乡村,是班主任更要关心留守儿童,要有 “小心眼”,善于耍 “小手段”,使用 “小技巧”,开启学生心灵的 “小窗户”,因为乡村教育非小事,孩子成长皆大事。在乡土专家的引领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胆预想,小心探究;用心,用情,用智,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个中滋味,稍纵即逝,有心才会反思改进;然后善于捕捉,勤于提炼,巧于梳理,美于表达,就是专业进步,就是内涵发展。如果记录成章,发表出来,启发他人,不仅是自我激励,更是惠及同仁。乡村教师只有在反思中不断总结规律,反过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实现自己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又想起了 《水浒》里 “鸟不离口”的李逵: “莫说那几个鸟汉,就是杀了几千,也打甚么鸟不禁!”此时之 “鸟”已不是彼时之 “鸟”,但总是耐人寻味,似乎二者也有某些联系。明清白话小说里,凡看不惯、瞧不上,作风散漫、不遵守纪律、没有生活追求的人都可以称其为 “鸟人”。如此说来,一个优秀的乡村教师就不该做个 “鸟人”,自轻自贱,自暴自弃,自生自灭。更不能跳出 “国民教育”三界外,不在“专业成长”五行中,要做教育桃源中人, “怡然自乐”, “往来种作”,精心耕耘自己乡村教育的 “良田”,把教书育人当作 “心”上事业来做——做一名有信仰、有追求、有抱负的乡村教师。乡村教师的专业内生力源自于专业自省和职业自觉,需要教研外力推动,更需要养成主动创新的教研文化心态和职业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肥西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实习生 谢 欣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