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惊喜是最好的给予
2017-02-21魏蔻蔻
文/魏蔻蔻
荷兰,惊喜是最好的给予
文/魏蔻蔻
给予,并不局限于物质的东西,分享美感,表达体谅,也是给予。
我们误将“给予”与“物质”划等号了
从小,我妈妈就教我要懂得“给予”。
在待人接物上,妈妈总说:蔻儿,你去别人家,不能空着手,要有所准备。吃的用的,有心想着给人家送去。啥都没有,就别去串门,不要让人觉得你想占别人什么便宜。
我一直照做,保持着礼数和周到。
我在荷兰读的博士。先生也是荷兰人。结婚后,我发现我先生受到的“给予”教育,和我的有些不同。我先生的父母对他说:“给予的前提,是要自己去发现,他人的需求以及身边的美好。就算空着手,也不能空着心。给予,并不局限于物质的东西,分享美感,表达体谅,也是‘给予’。”
我先生儿时,除了用零花钱给人买礼物,还有很多奇思妙想的给予:路边采摘的一束野花,他背诵的一首美丽诗词,他表演的舞蹈,他自制的卡片……
这种引导,使我先生如今成为一个感受力强,包容宽厚,化解问题、处理局面沉稳恰当,并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这种“给予”教育,同样在我先生的整个家族里传承给了再下一代的所有孩子。我旁观着,觉得这种方式,比我母亲当初教我的更好些。我收到的“给予”理念,会因为强调实物而有局限性,而且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减法式给予”与“加法式给予”
长久以来,我总考量着,是否有能力准备货真价实的东西给别人。若没有,我会选择和他人少走动,不愿给人添麻烦。
回头想想,这也太小心翼翼、客套拘谨了。
而我先生,却在从小到大的观察和感知中,学会了更广博、更有温情的“给予”。其间的区别就是,一种是“减法式”给予,而另一种是“加法式”给予。
减法式给予,不易发散可能性,路会越走越窄。给予和接受的双方,是一种单向付出,互动和共鸣感不强。虽有礼节,但不免会有一种随时审视评判自己能力的紧张。若给不出来,不但孤立了自己,还有可能出现沮丧泄气的挫败感。
加法式给予,可行性创新性强,选择多,路越走越宽阔。给予和接受的双方,互动触点的层面多维度广,更容易有情感联系和同理心。没有回报的压力,由于可能性多会增强自信感。
荷兰人送礼物,建立在极强的观察力和聆听上
我收到过数不清的来自夫家孩子们,令我印象深刻的“给予”。
四岁的Martin带着一管粘木头的胶来看我。
他指着我家地板上,松脱的隔边条,说:“我爸爸就是用这个胶把这些重新粘牢的。你也用它把地板粘好吧。虽然我知道是怎么粘的,可惜这种胶小孩子不能用,我就帮不了你了。你看说明书吧,一看就会!我和你一言为定,等我长大了,我就帮你粘!”我没想到,我忽略的地板,被一个小小的孩子注意到了,并且给我提供了解决办法。
每年我从中国探亲返荷,都会有一两周低落的思乡情绪。荷兰的亲人深知我这个情况,在给我接风的家宴上,大家都对我格外关心。
7岁的Luc去了趟阿根廷旅游,回到荷兰第一次见面,带来两块奇异美观的石头给我和先生,他知道我们夫妻俩喜欢收集石头。听说,Luc在阿根廷,随时留意着石头,沿途捡了不少,每晚都不断比对筛选,最后留下了两款最特别的,长途跋涉地给背回荷兰。
小Mary为了不打扰我和大家谈性正浓的聊天,在我书桌上默默留下一张提醒的纸条:“蔻蔻,你家阳台上的令箭荷花开了,别忘了看哦!”后来小Mary听说我办了微蔻很多人读我的文章,可不懂中文的她无法知晓我写什么。她有次声称她要给予我的是她的“耳朵”,她想听我跟她讲那些我写作的话题。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我提到近期会去巴塞罗纳度假。
12岁的Carol周末来访,掏出一本LonelyPlanet介绍巴塞罗纳的旅游书给我。Carol妈说,前天她去图书馆借书,Carol也跟着,一进去就跑到旅游书柜,找关于巴塞罗纳的书,对妈妈说要帮我借这本。
“这书能借21天,你可以现在边看边准备行程,去那边玩完了,带回来再还。我专门选的袖珍版,瞧,书不大,你随身好带,翻看很方便。”Carol一边展示书一边贴心地讲解着。
15岁的Bas为了让我不要太难过想家,亲自提前串烧好了一张中国歌曲的光碟给我。“第一首歌旋律很带劲,非常好听,我给你连录了3遍,是加长版的。后边的也是很嘹亮的感觉。我连续听了几天的中文歌,不下200首曲子。你开车上班时放,保证让你听了开心。”Bas说自己完全听不懂中文歌词,选曲标准就是节奏欢快,曲调激昂。
我返工第一天清晨,将Bas为我特制的碟放来听,车内响起三遍《义勇军进行曲》,接着就是《上海滩》主题曲。不难想象,一大早连续听三遍国歌,再紧跟着那句高亢的“浪奔!浪流!”,无论什么低迷都烟消云散了。
这些“给予”,不局限不刻意,都用了心,有立体的维度、互动的广度、记忆的长度和温暖的深度。
健康的“给予”让孩子具有同理心
“加法式给予”,正面地教导孩子意识到广义的给予,无论是家人间情感的给予、社会上人际交往的给予,还是工作中才能的给予。
它渗透在各个层面。
于外,和外界建立了延展性及参与感。孩子自然主动地观察周遭环境状况,关注他人的言行喜好,逐步掌握发现美、表达爱的能力。
于内,培养了反观内省的感受力和良好的共情能力。孩子会有意识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创造力,并展现交流出来,对自我定位会敏锐准确,对认识个体和他人的界限及互动也能更清晰更有分寸感。
就算空着手,不能空着心。
一场倾听,一个拥抱,一句赞扬,一段祝福,一声鼓励,都是传递了心意和惊喜的“给予”,会越加越多的珍贵点滴,生命由此厚重,生活因此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