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物流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物流配送理论与应用》课程为例
2017-02-21石永强张智勇
石永强,杨 柳,张智勇
(华南理工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物流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物流配送理论与应用》课程为例
石永强,杨 柳,张智勇
(华南理工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以《物流配送理论与应用》课程为例,研究如何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对当前课程教学现状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华南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资源优势,探索适合本课程的创新教学方式。《物流配送理论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将从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实践应用等各方面进行,有助于全方位培养和提升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流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1 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物流产业成为我国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国内物流产业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强,社会对专业物流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物流工程专业是我国各大高校为适应物流产业发展而开设的专业,强调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很高。
《物流配送理论与应用》是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物流配送系统管理、物流配送中心管理、物流配送方案优化管理、物流配送管理相关算法及应用等内容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具体的配送理论及技术,为企业培养一批既懂得物流技术,也能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在《物流配送理论与应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具体内容主要通过理论教学环节讲授,学生由于没有实践经验,理解往往抽象片面。同时,随着电子商务、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物流实际运作中的不断应用,本课程的内容更新变化速度也在加快,而在物流学科的教学中,理论教学往往滞后于实际发展,造成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所脱节。
因而在进行课程教学创新建设时,我们将根据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物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陈旧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紧密结合当前物流行业发展态势和人才需求,借助学校和本专业的各项资源优势,在《物流配送理论及应用》的课程教学中增加创新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当前最新的技术手段及管理方法,实现对综合性物流技能的训练和应用,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做到学校学习与工作的无缝衔接,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物流配送理论与应用》课程为例说明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来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 课程教学现状
2.1 教材内容相对陈旧
《物流配送理论与应用》课程的内容,在诸如理论、概念、模型等内容上相对枯燥。许多概念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界定,因此在讲授时需要介绍好几种国内外不同学者、不同研究机构等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这导致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的理解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
2.2 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脱节
《物流配送理论与应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院校在本课程开展过程中实行的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一味灌输学生课程的理论知识,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甚至有的教学内容与物流企业实际运营情况相差很大,导致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出现了认知错误。并且由于很多学生在校很少有机会能接触企业的实际工作,导致毕业到企业工作后对生产和运营管理非常陌生,短时间内难以很好地适应工作。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
目前,《物流配送理论与应用》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关注不足,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较差。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对课堂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规律掌握不够,没有根据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有针对性地应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没有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
3 专业优势
3.1 华南交通物流研究中心
华南交通物流发展研究中心由广东省交通运输厅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双方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教育教学、咨询服务、产业提升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加强和深化“政、产、学、研、用”,以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动综合交通互联互通,协力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
华南交通物流发展研究中心以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华南理工大学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为合作基础,以推动广东省物流业发展为核心,以物流业转型升级发展为契机,采取由华南理工大学主导,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提供科研项目、重大课题等,在政策规定范围内给予全方位支持的合作方式,整合国内外资源,以全球视野持续、深入地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应用性研究,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物流产业政策和措施,为物流行业竞争力提升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咨询建议。这为学校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创新、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
3.2 物流自动化立体仓储实验室
2004年,我校建成了高起点、开放性、综合性和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综合实验室(包括自动化立体库实验室、虚拟物流与仿真实验室、物流信息化实验室、中国条码推进工程条码实验室示范基地、ArcGIS教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电子商务实验室等现代物流教学与研究中心,其中自动化立体库实验室是目前国内最大、技术最为先进的物流技术实训平台),拥有包括码垛机器人、激光导引车、输送和分拣设备等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以及Flexsim、AutoMod、Anylogic、eMPlant、ArcGIS等各类软件,为实训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3 “产学研”合作单位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华南理工大学“三创型”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培养“知识学习、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创新型专业人才。物流工程系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工作,目前已经与广州市物流与供应链协会、唯品会、苏宁、南方物流、广交物流等多家大型物流企业及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通过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建设与资源的整合,开展校企合作育人,支持本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推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强化实践教学,为专业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实习机会,学生可以真实体验物流企业的具体运作,进行各物流职能的实际操作和项目运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
4 创新方法
针对目前《物流配送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借助于学校和专业已有的资源优势,结合物流工程专业的人才创新培养方案,开展课程的创新性教学过程。其具体教学改革的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物流配送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图
4.1 课程讲授
教师结合培养计划中《物流配送理论及应用》课程的培养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和优化课程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当今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和实际企业案例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配送理论体系,并结合探讨式的课堂讨论方式带动学生课堂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4.1.1 课程内容的选取。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侧重于从专业配送企业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角度出发,以提高学生在物流业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重点讲解配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配送各业务环节的具体操作、配送中心的管理与规划、典型行业的配送特点及管理方法等,并且辅以模拟教学的手段,选取课程重点内容在物流实验室利用课程仿真软件完成模拟操作。
4.1.2 特色内容的添加。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突出应用性,以期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因而在授课时,结合广州物流发展的案例剖析,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广州的经济发展和物流行业动态,这也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线密集,同时拥有众多辐射内地的铁路公路线,在水路运输和陆路运输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未来广州将依托规划确定的4个国际物流园区及4个区域物流园区(即空港、南沙、黄埔、大田国际物流园区和白云、增城、花都、从化区域物流园区)设置大型综合城市物流配送基地,构建以重点物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共同配送等物流节点为支撑的三级城市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实现对外连接腹地、对内梯度承接配送的高效城市配送平台。由此可见,广州在物流配送方面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积累,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广州物流业尤其是配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采取案例讲解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相关课程概念的理解。
4.1.3 课程内容的展示。本课程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利用视频、图片、语音、动画等各方面素材,合理组织课程内容的PPT展示,对各章节中的作业流程辅以动画演示,对物流企业实际运作案例采用视频等录像资料,使物流企业复杂的运作过程得以直观的表现。
4.2 课程设计
根据《物流配送理论及应用》课程的教学重点,以课程设计大作业的方式,创建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目标,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着重训练学生配送中心选址、配送中心内部布局、现代物流储存和配送作业优化设计等方面的内容。课程设计的内容在课程结束之后一周内完成,学生间自由组合,3-5人一个小组,各小组的题目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设置,小组成员间共同搜集资料、共同参与方案制作和讲解展示。在此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均有明显的作用。
4.3 项目教学
采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创造实践活动。教师紧密结合与课程相关的科研项目,从中抽取适合本科教学要求的相关内容,同时根据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拟定课程相关的实项目教学内容;然后教师将具体细分项目交给学生完成,每个项目均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持续时间从开课起到学期结束,不占用课堂时间,在学期结束时上交项目总结报告。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几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合作完成项目相关的资料收集、数据整理、科学分析和项目总结,并且鼓励学生将优秀的项目成果转化为论文进行发表。通过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4.4 校内实践
一方面,借助于物流仿真实验室,通过模拟教学,在导师的指引下,按照实验手册的要求,完成Flexsim、AutoMod、Anylogic、eMPlant、ArcGIS等各类软件的模拟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借助于华南理工大学物流自动化立体仓储实验室的资源,帮助学生实际认知货架、托盘、叉车、输送机、码垛机器人等各种操作机械,通过现场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注意事项。同时,根据课程内容在实验室内利用其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激光导引车系统,码垛机器人系统,输送、分拣系统,管理监控系统,DPS电子标签系统等系统开展各项专题性的物流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5 校外参观
采用到地方或周边企业参观的方式,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帮助联系一些专业物流企业或综合型物流园,给课堂教学提供实践支撑。就广东省而言,拥有很多知名的大型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可以选择行业内有代表性的物流龙头企业,比如中远航运、中海散货、盐田国际、广东省邮政速递、顺丰速递、德邦物流,以及深圳飞马国际、信利康、朗华等供应链企业等。通过实地参观,可以将课本枯燥乏味的理论直观化、具体化,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亲眼所见来对课本内容进行验证,从而加深理解。
4.6 企业实习
利用专业实习基地的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与本地或周边城市的一些专业性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设立实践基地,在相应的岗位进行实习,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切身感受、真实体验物流配送业务各个环节的实际运作,同时将其在企业的工作表现作为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学习与技能的双赢。
5 结语
高校物流工程专业的建设,需要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校内资源为支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了进一步推进创新型课程教学的实施,实现物流专业课程改革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善:一是课程教材的完善。目前课程相关的优质教材不多,教材的编写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物流研究成果,结合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教材的实际应用性。二是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当前社会关注的趋势,实现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相统一,突出重点、体现特色。三是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本专业教学资源和优势,积极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四是注重专业实践。大力推进课程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参观和企业实习等,加强对综合性物流技能的训练和应用,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连接。
[1]翟晓松,沈爱明.项目教学法在配送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3,(6):175-176.
[2]鲁艳霞,陈廷斌,冯士轩.面向产学研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1):170-171,175.
[3]覃燕红.加强物流实验教学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对策研究—以《配送与仓储管理》课程为例[J].物流技术,2013,(23):448-450.
[4]李朝敏.产教融合视角下的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物流科技,2016,(1):153-156.
[5]王晓锋,周建亨,戴韬.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J].纺织服装教育,2016,(1):45-49.
[6]周泰,游佳,王莺,廖伟,王丽丽.地方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5,(2): 67-69.
[7]赵亚鹏,应葳,朱占峰,王任祥.协同创新视角下应用型大学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1):110-113,128.
[8]曹细玉.基于翻转课堂的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储运,2015,(4):112-113.
[9]宋巧娜.三维一体培养模式下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设计[J].中国储运,2015,(5):123-125.
[10]郭美娜.《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亚太教育,2015,(13):136-137.
[11]鲁楠.《配送管理实务》课程的实践与创新条件建设[J].中外企业家,2015,(23):163-168.
[12]宋巧娜.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J].物流科技,2012,(8):30-31.
[13]曹细玉,宋巧娜.基于行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大学教育,2012,(7):92-93.
[14]张小洪,吕莉萍.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73-75.
[15]郁玉兵,曹言红.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配送管理课程建设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5):166-168.
[16]王成林.基于立体化思想的物流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10,(17):151-153.
[17]李金华.高校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探析[J].广西教育, 2015,(3):143-144.
[18]庞燕,王忠伟.论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市场,2007,36:120-121.
[19]林兆花,燕珍,蔡晓丽.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物流技术,2013,(3):285-288.
[20]邵正宇.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社会需求和工程实践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 (9):248-249,255.
Study o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Specialty Based on Innovation Capacity Cultivation:In the Cas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ogistics Distribution Course
Shi Yongqiang,Yang Liu,Zhang Zhiyong
(School of Economics&Trad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China)
In this paper,in the case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ogistics Distribution course,we studied how to cultivate the pract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of the logistics engineering major students.On the basis of a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status of the course and in view of the resource advantage of the logistics engineering specialty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e explored the suitable means of teaching innovation for it.
logistics engineering;specialty course;teachingreform
G712
A
1005-152X(2017)01-0184-05
10.3969/j.issn.1005-152X.2017.01.041
2016-09-12
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教研教改项目(j2jwY9160730)
石永强(1975-),山东青岛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战略规划、物流经济、物流金融、物流系统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