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改元年 玉米产业迎难而上
2017-02-21农经杨雪
文|《农经》记者 杨雪
价改元年 玉米产业迎难而上
文|《农经》记者 杨雪
经历了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的中国玉米产业近来如何了呢?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农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品种结构的调整是第一要务,而调整的第一目标就是玉米。
“大麦、高粱、苜蓿和DDGS去年的进口量达到了3800多万吨,明显替代了国内玉米的需求。加上进口玉米473万吨,合在一起去年进口的玉米加上玉米替代品总量非常惊人。过去我们放弃大豆大量改种玉米,又使大豆的进口量占到了整个粮食进口量的65%。再加上玉米成本价格太高,一直处于价格倒挂。所以三大粮食作物中,必须首先对玉米进行改革。”陈锡文说。
玉米成本价格太高,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有限,在生产环节就处于先天不足的地位。另一方面,是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使得国内玉米价格连年攀升,导致国内玉米价格全球最高,与国际进口玉米价差高达600元/吨。更加备受争议的是,临储政策使得国家资金大量补贴到了粮食流通环节,农业产业难以获益。影响又进一步传导到产业链下游的养殖、饲料、加工环节,矛盾重重。
2016年8月,在玉米还未开始大面积收获之前,《农经》杂志在封面报道中对中国玉米产业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梳理。
从2015年开始的从种植到收储的试探性政策调整,到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玉米政策的定调,我们的判断是——政策的导向十分明显,就是要玉米价格降下来,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而对于“对生产者怎么补,到底补多少?兜底价是什么水平?”的疑问,市场也给予了我们充分的回答。
那么,经历了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的中国玉米产业近来如何了呢?
玉米价格 “阴霾”将持续
在河北省成安县柏寺营乡柏东村,人们正在收储玉米 。
2016年被称为我国玉米价改的元年,实施近8年的玉米临储收购政策终于在这一年落下帷幕。玉米价格也果然不出所料一路走低,2016年的一年里,玉米价格多次探底,年末跌至近10年以来最低水平。进入2017年,价格的“阴霾”也仍未散去,尽管临近春节,但企业备货的积极性并不高,加之国储库存高企的背景下,玉米价格还在持续走低。
2017年初,国家粮食局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1月15日,主产区累计收购中晚稻、玉米和大豆13425万吨,同比减少3086万吨。黑龙江、山东等11个主产区累计收购玉米6539万吨,同比减少3616万吨。东北三省一区累计收购玉米5250万吨。其中:内蒙古收购719万吨,辽宁1126万吨,吉林1326万吨,黑龙江2079万吨。
1月17日,针对玉米价格下行,部分地区农民可能出现“卖粮难”的问题,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向媒体介绍,从当前市场运行情况看,玉米收购价格回归市场,国产玉米市场竞争力提升,玉米及替代品进口下降较多,饲料和加工消费恢复性发展趋势明显,一些饲料企业、加工企业开工率明显提高,阶段性供求矛盾有所缓解。但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集中上市期东北地区运力紧张,部分地区农民“卖粮难”风险加大,农业部配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巩固和强化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统筹运力调度,完善信贷担保政策,加强农户储粮能力建设,防止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的“卖粮难”。
为了减小玉米价格下跌对玉米生产者的影响,国家财政拨付资金对玉米生产者进行补贴,第一批300亿元,第二批90亿元资金均在2016年内下发。东北三省玉米生产者补贴平均能达到150元/亩以上,部分地区能达到200元/亩以上。同时,各地还对玉米加工企业收储玉米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补贴,力图尽量保证新产玉米的收购。
机构统计显示,下降30%之后的玉米价格,已经不高于从北美进口的玉米方案价,国产玉米竞争优势在提升,进口玉米及杂粮等的替代优势将大幅下降,预计2016/2017年度我国玉米进口量为200万吨,比上年度下降37%。预计2016/2017年度我国进口高粱300万吨、大麦300万吨和DDGS200万吨,总量将降至800万吨,同比下降56.6%。剔除酒用大麦,折算后预计仅能替代玉米458.4万吨,减幅65%, 国产玉米如期对进口玉米和玉米替代品进行了“有效阻截”。
但横亘在眼前的玉米去库存难题,仍然让人难言乐观。据相关机构统计,截至目前临储玉米库存仍在2亿吨以上,且其中有3000多万吨2013年产超期玉米的销售难题横在去库存化的路上,如此之库存重压将限制未来玉米价格反弹的空间。有观点认为临储收购政策取消的利空效应已经被前期市场消化,当前国储轮换及国家一次性储备玉米收购政策将在一定时期内提振市场行情。但实际上,和过亿吨的结转库存相比,其支撑作用并不乐观。临近春节,中储粮加大了轮换力度,扩增收购在产地持续发酵,并延伸至北方港口。北方港口玉米收购报价出现平稳上扬。从主流1400—1410元/吨涨至1430—1450元/吨。市场信心的复苏,带动了此前停塔的烘干塔重新生产,部分贸易商确认阶段性底部形成,由于渠道库存不多,为应对在春节后可能发生的行情,开始筹建库存。
玉米种业“倒春寒”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告诉《农经》记者,我国玉米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生产能力,而是生产和流通成本过高,是国内玉米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最终导致国内出现差价型进口。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李立秋曾撰文指出,新修订的《种子法》实施一年,宣传落实进展良好。农业部及时出台与之配套的几个管理办法,使新《种子法》能更好地落地实施。目前,大宗农产品价格疲软和下跌,农民增收幅度下滑,农民对一般农作物种子的购买欲下降;主要农作物种业遇到比较严重的“倒春寒”。究其原因,除了种子企业自身的原因,特别是玉米种业,多数种企生产过剩外,更主要的是国内外主要农产品大部分产量过剩造成的。
从2016年认定的57家种业信用骨干企业看,总体上近三年种业销售额和利润都是下降的,只有少数企业增长。主要原因是玉米面积调整所致,而以玉米为主要盈利点(含玉米为主) 的种子企业28个,占到信用骨干企业总数的49%;销售额和利润占到60%以上。15家蔬菜信用骨干企业近三年无论是销售额还是利润,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因此,所谓的“倒春寒”,主要指以玉米为主的大宗作物种业。
李立秋判断,这次“倒春寒”和以往种业五六年一次的周期性波动不同,估计要持续两年时间。种业界同仁要认清形势,紧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积极面对,调整策略,迎接挑战,寻找机遇。
在《农经》杂志此前的报道中,我们看到玉米种业如果想要形成突破,打破国际种业巨头长期的垄断之势,就需要在育种模式和育种思路上进行有效的探索,找寻到适合中国自己的种业发展之路。
有专家曾经将中美玉米种业的发展状况做过一番比较,美国自1920年确定杂交玉米优势及发展方向之后,早期自交系的研究发展都是由政府部门投资进行。 私营种业从政府部门获得好的自交系来进行杂交玉米的选育、推广及销售。 私营种业在过去80年的时间,从资金短缺,小型家族企业,经过了资本累积、自交系选育、高产杂交种研发、兼并增资扩充,独立研发分子及转基因等先进技术,知识产权及专利保护不断完善,以及大型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等发展过程,已发展成技术驱动、系统化、 自主化及国际化种业结构。集育种,研发、生产、加工及销售于一身的大型跨国集团的科研投资已经超过政府公共研究部门,并具有影响左右未来国际种业发展的能力。玉米种价占美国所有种子价格的33%,美国前4家种业占约85%美国玉米种子市场。目前美国真正可以从事独立研发的种业,已经不足100家。
黑龙江省黑河市,垦区五大连池农场一台机车在为玉米进行深施肥。
中国种业的起步比较晚,只有30多年的历史。比较年轻,没有超大型国际性公司。目前国内有4468家种子公司,其中玉米种子公司约3000多家,但多数为家族经营的小作坊。资金短缺,研发投资很少。科研正在起步,还没有实质效果。没有全面的数据库系统,不能有效促进科研效果。政府政策不确定,销售体制不建全,品质管控不好,种子产品质量较差,无可用的转基因,更是雪上加霜,将无法与外国种子竞争。在目前种业发展脆弱的时候,政府政策应该大力倾斜,让一些具有规模的种业能够在政府的协助下做强做大。能够在未来发挥平衡调节中国玉米种业市场的功能,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中农发种业集团董事长陈章瑞认为,“中国现有的体制过于强调了科研工作的个人导向,这非常不利于商业化育种模式的发展。”要让企业成为科研创新的主体,政策导向就应该倾向于扶持优质企业,同时结合资本的推动能力,扶优扶强。
而让张世煌忧心的是,在科研层面上,玉米育种思路的转变还十分缓慢。过去几十年,玉米育种的方向就是高产高产再高产,造成的后果就是玉米不断高秆大穗晚熟,这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要求背离。“过去,搞育种的和搞农机的都是各干各的。现在不行了,必须绑在一起做,玉米种业一定要抓住机械化这个龙头。这也是玉米种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最好机会。”张世煌说。
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是,无论是育种模式和育种思路都不是可以在短期之内形成整体性转变,即便已经形成转变,也需要给予市场一定的消化期,才能看到积极的影响。
在资本层面上,行业内外寄予厚望的大规模整合也仅仅是星星之火。像中信集团入主隆平高科这样的案例还非常罕见,不过一批成长性种企大举挂牌新三板,也让人们对资本的力量仍旧充满期待。
玉米加工 期待政策红利释放
玉米加工行业的颓势由来已久,在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产能过度扩张的后果如期而至。同时,行业利润的不断下降,也归咎于需求下降以及国家玉米临储托市政策的影响等因素,淀粉行业处于原料成本高企、消费需求疲弱的非良性市场状态,行业整体开工率下降,我国玉米淀粉企业陷入长期亏损当中,尤其是东北玉米淀粉加工企业。同时,大量高粱、大麦、DDGS和木薯淀粉等替代品的进口,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玉米淀粉价格的波动幅度和波动频率。
饲料行业虽然由于我国畜禽行业的景气在这两年过上了好日子,但是玉米价格的波动同样给行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过去价格高导致了成本高,饲料企业受挫,如今价格不断下降,短期给饲料企业带来成本降低的利好。但作为大宗原料的玉米,何时买?买多少?怎么买?成为饲料企业头疼的问题。
所以在玉米价改的元年,除了对于玉米生产者的补贴以外,各省也不同程度对境内玉米深加工企业给予补贴。如吉林对省内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入库且6月底前实际加工消耗的2016年省内新产玉米,每吨给予200元补贴。内蒙古粮食局发布消息称,内蒙古将对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加工新产玉米给予200元/吨的补助。辽宁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期为2016年11月1日—2017年4月底,加工期到2017年6月底,在此期间收购、运回并加工使用的当地新产玉米可享受补贴政策。
在2017年1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唐珂也表示了农业部积极参与中央有关部门的协商机制,提出政策创设建议,比如玉米加工企业、饲料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想方设法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作出应有贡献。这是部委层面上首次明确国家将会从顶层设计中考虑这一问题。
在《农经》杂志此前的报道中,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常务理事蔡辉益提出:“我国饲料总量是在上升的,只是增速放缓了,所以对于原料的需求还是不会削减的。虽然农业部也出台了措施要求寻找更多的蛋白原,但是面对进口原料的冲击,特别像豆粕、DDGS这样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的原料,我们毫无议价权。对于这个问题,饲料行业可能在两三年内还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所以2017年开年,来自商务部的消息让人略微松了一口气。1月11日,商务部终裁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干玉米酒糟存在补贴、倾销行为,中国玉米酒糟产业受到实质损害。商务部同时裁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干玉米酒糟产品征收反补贴、反倾销税,实施期限5年。
有分析认为,随着我国终端企业节前备货逐步完成,需求支撑力减弱且国内玉米价格阴跌,导致玉米深加工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玉米副产品由于受蛋白粕类比价利空降幅较大,由此近来我国玉米淀粉与酒精生产利润均有所缩窄,东北企业在政府补贴扶持下利润保持高企。
目前,东北深加工企业三等挂牌价区间1290—1400元/吨,底部下跌10元/吨。东北玉米涌向华北,部分港口集中到货。 华北深加工企业玉米三等挂牌价区间1430—1670元/吨,周比小幅振荡。
玉米机械 好前景还需自身强
虽然受农业生产供给侧改革、财政购机补贴政策资金紧缺以及排放标准国二升级国三等因素影响,2016年我国农机工业发展整体出现了增速下滑的局面,但是玉米机械无疑是其中最惨淡的。玉米生产机械行业遭遇的是农机工业增速下滑和玉米种植调减的“双重挤压”。据中国农业机械化工业协会统计,2016年上半年,我国骨干企业的自走式玉米收获机产量仅为14046台,累计增幅下降了42.7%。2016年前七个月,我国累计销售各种型号的玉米联合收获机2.39万台,同比下降27.16%。其中,自走式收获机2.29万台,背负式收获机975台,同比分别下降27.28%和24.18%。
然而,正如《农经》 杂志此前报道中提出的“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的重点落在了降成本、提效率,满足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制度是关键。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已挺进籽粒时代,这对于玉米品种、农艺的要求更加复杂,需要系统解决问题,农机农艺必须有效结合,统筹兼顾,相辅相成。”
目前,市场各方分析都认为,未来玉米生产机械市场并不饱和,相反在籽粒收获机械上可挖掘的潜力仍十分值得期待。特别是从节本增效的考虑因素来看,玉米籽粒收获是减轻玉米收获作业劳动强度的有效途径,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推广意义。采取玉米籽粒收获方式,玉米作物从田间收获的籽粒无需再经过粉碎脱粒这个繁琐且沉重环节即可直接进行机械化烘干后归仓储存,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而且也大大改善了玉米收获及收获后初加工过程的工作环境,有效降低了农民从事相关作业的劳动强度。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
另外,适用于南方丘陵山区的小型玉米收获机市场具有一定潜力。我国南方山地丘陵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虽然比不了“镰刀弯”地区,但其分布广泛累计起来也相当可观。因此,当一线主流的玉米收获机企业都在“镰刀弯”地区拼杀的时候,一些中小型的玉米收获机企业则把目标锁定在了南方山地丘陵这一细分领域。 比如他们推出的履带式两行机或三行机,在广西狭小的山地里、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适用性远高于大型轮式玉米收获机。大企业瞧不上的市场,却给中小企业留下了生存发展的空间。
2015年我国玉米机收水平不足60%,各类玉米收获机保有量只有36.4万台,仅为谷物联合收获机的30%,由此决定了玉米收获机市场刚性需求依然较大,其产业正处于成长期。
按照农业部最新发布的《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设定的目标,到2020年,自走式玉米收获机保有量要达到40万台以上,增长30%左右,耕种收综合机械率要达到并稳定在80%以上。作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的玉米,未来肯定还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中之重,相关政策红利还有进一步加码的可能,加之基础相对薄弱,未来的成长空间还是非常大的。